《成才之路 人教版》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课件 先秦诸子选读 第2单元 第7课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 .ppt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9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成才之路 人教版
- 资源描述:
-
1、成才之路 语文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人教版 先秦诸子选读孟子选读第二单元第七课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第二单元经 典 晨 读1高 考 导 航2学 习 目 标3课 前 预 习4课 堂 互 动5随 堂 练 习6课后强化作业7经 典 晨 读20岁入长安,三次考进士不中。贞元八年(792)第四次参加考试,登进士第。曾入汴州(今河南开封)、徐州等地的幕府任闲职,贞元十八年(802)到长安任国子监四门博士,从此正式步入仕途。贞元十九年改任监察御史,因上书论饥荒,得罪权贵,被贬为阳山(今广东连阳)县令。元和元年(806),新皇帝(唐宪宗)继位,他被召回长安,任国子监博士。元和十二年,随裴度征讨叛乱有功,
2、升任刑部侍郎。元和十四年,唐宪宗派人迎佛骨入宫,韩愈上书力谏,被贬为潮州刺史。元和十五年,唐穆宗继位,召韩愈回长安为国子监祭酒,此后政治地位逐步上升,官至吏部侍郎。【艺术鉴赏】托物言志,言浅意深。这首诗是典型的托物言志诗。诗人选用葡萄这一极需支持扶架的事物以表述中心。借葡萄“新茎”“半犹枯”,需“倒复扶”喻指自己仕途不顺,这不正需要“倒复扶”吗?而“若欲满盘堆马乳,莫辞添竹引龙须”,更表明,若要大食其报,还需对“我”大加栽培扶植,表明诗人希望得到贵人帮助的心理。高 考 导 航(2015年高考北京卷)(原文在第4课上)13用恰当的熟语描述下列人物各自的处事为人。要求任选两人,每个人物用两个熟语(
3、包括成语)描述。(4分)晋平公 祁黄羊 腹_【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分析时,首先要分别筛选出描写晋平公、祁黄羊、腹的文字,然后分别归纳概括他们的人物形象特点,最后用熟语(包括成语)描述。描述晋平公要抓住他咨询、听取祁黄羊意见这一特点;描述祁黄羊要抓住他“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这一特点;描述腹要抓住他坚守法律惩处自己的儿子这一特点。【答案】示例:晋平公:从谏如流择善而从祁黄羊:出以公心不念旧恶 腹:大义灭亲铁面无私【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这类题的解题方法是,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找出这些人的言行举止,然后根据题目要求,分析其一言一行,并用恰当的熟语
4、(包括成语)描述。14请具体说明“善”字在以下三种语境中指向的对象。平公曰:“善”。国人称善焉。孔子闻之曰:“善哉!”(3分)_【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回归文本即可找到三处“善”指向的对象,第句中的“善”在文中出现了两次,都表示晋平公认可并批准祁黄羊的建议。第句中的“善”在原文中也出现了两次,都表示百姓对这种做法的赞赏。第句中的“善”出现在孔子的评语中,“善哉!”是感叹语气,表示孔子的赞赏之情。【答案】晋平公认可并批准祁黄羊的建议。国人对祁黄羊的荐贤、晋平公的纳谏以及解狐、祁午的称职表示赞赏。孔子对祁黄羊的荐贤原则表示赞赏。【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
5、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这类题的解题方法是,把词语回归文本,根据一词多义的实际情况,在语境中准确理解实词的含义。学 习 目 标1掌握重点的文言实词、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2准确翻译文言文;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重点学习第1、5、6则。3了解孟子“人皆可以为尧舜”的思想,培养自觉抵制不良思想的习惯,保持情感中固有的仁、义、礼、智四种美德。课 前 预 习3一词多义5特殊句式(1)判断句无恻隐之心,非人也。五谷者,种之美者也。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2)倒装句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课 堂 互 动1孟子是如何论述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的?孟子在第1则选文中说:“人
6、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说人人都有对别人的痛苦、不幸、危难等觉得不忍和同情的心理,简单地说就是人人都有怜恤别人、同情别人的心理。“先王”以下几句不妨放到后面去谈。为什么说人人都有怜恤别人的心理呢?孟子是这样解释的:“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孟子举的例子很容易理解,也很有说服力。的确,如果忽然看见小孩子将要掉到井里面,人们都会有恐惧同情的心理,不是为着跟那小孩子的父母结交,不是为着在乡
7、里朋友那里求取名誉,也不是因为厌恶那小孩子的哭声才这样的。不为任何目的就自然而然地为那个将要落井的孩子而恐惧而同情,这就证明了人都有怜恤别人的心理(由这句话也可以看出,所谓“不忍人之心”和“怵惕恻隐之心”以及下文所说的“恻隐之心”其实都是一样的意思)。照孟子的看法,人本然地拥有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就像他本然地拥有不忍人之心即恻隐之心一样。所以他断然地说:“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朱熹在孟子集注解释说:“恻,伤
8、之切也。隐,痛之深也。此(怵惕恻隐之心)即所谓不忍人之心也。羞,耻己之不善也。恶,憎人之不善也。辞,解使去己也。让,推以与人也。是,知其善而以为是也。非,知其恶而以为非也。”这些解释很有参考价值。“羞恶”就是因自身的不善而羞耻、见他人的不善而憎恶。“辞让”就是推让、谦让。“端”就是发端。“四体”就是四肢。总之,没有同情心、羞恶心、谦让心、是非心就不是人。而同情心、羞恶心、谦让心、是非心分别是仁、义、礼、智的发端,因此人拥有仁、义、礼、智之发端就像他拥有四肢一样。2如何理解“羞恶之心,人皆有之”?这是孟子和他的学生公都子在议论人性善恶问题时讲的一句话,是宣扬人性论的。善恶之心每个人都有,羞恶心属
9、于义。这“义”不是外加的,是我们本来就具有的,不过没有意识到罢了。3人应该如何发扬本来具备的“仁义礼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分别是仁、义、礼、智的发端。孟子说,把仁、义、礼、智四端发扬光大一点都不难,关键是要努力实践推己及人的恕道。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都是推己及人的具体表现。看到头发斑白的老人背着或者顶着东西在路上,就去帮他拿,不让他辛劳。做这样的事情都是举手之劳,却可以成就一种美德,使自己含有的仁义礼智的发端成长并趋向成熟。如此简单而不去做,任使自己流于凡庸甚至堕入邪恶,难道不让人感到悲哀吗?4“五谷不熟”的比喻说明了什么道理?在第5则选文中,孟子打了一个
10、奇妙的比喻。他说:“五谷者,种之美者也;苟为不熟,不如荑稗。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五谷”即稻、黍、稷、麦、豆。“荑”通“稊”,是一种形似稗子的草,实如小米,叫做稊米。“稗”是一种一年生的禾草,叶子似稻,杂生于稻田中,对稻子的生长有害,其种子称为稗子。跟稊米、稗子相比,五谷当然都是好的种子,但是假如五谷种下去之后不能生长成熟,还不如成熟的稊米和稗子。这个道理是很容易理解的。以这个道理作基础,孟子说:仁的价值,也在于使它成熟,否则它就像没长成熟的五谷一样,没有太大的意义。这话说得太奇妙了。人的天性中固然都有仁的发端,然而必须使它成熟。这种使它成熟的功夫,就是“扩而充之”。5孟子是如何批判“自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60983.html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2018年秋九年级语文部编版习题课件:3乡愁 (共38张PPT).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