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新教材部编版语文课后习题 必修上册 第七单元 单元测评 WORD版含解析.docx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6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新教材部编版语文课后习题 必修上册 第七单元 单元测评 WORD版含解析 高中 新教材 部编版 语文 课后 习题 必修 上册 第七 单元 测评 WORD 解析
- 资源描述:
-
1、第七单元测评(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宋祁玉楼春有句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李渔笠翁余集卷八窥词管见第七则别抒己见,加以嘲笑:“此语殊难著解。争斗有声之谓闹;桃李争春则有之,红杏闹春,余实未之见也。闹字可用,则吵字、斗字、打字皆可用矣!”苏轼少作夜行观星有一句“小星闹若沸”,纪昀评点苏诗卷二在句旁抹了一道墨杠子,加批:“似流星。”这表示他不懂苏轼那句,以为它像司空图所写:“亦犹小星将坠,则芒焰骤作,且有声曳其后。”宋人诗文里常把“闹”字用来形容无“声”的景色,不必少见多怪。宋祁的词句和苏轼的诗句都是“通感
2、”或“感觉挪移”的例子。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锋芒。诸如此类在普通语言里经常出现。譬如我们说“光亮”,也说“响亮”,把形容光辉的“亮”字转移到声响上去,就仿佛视觉和听觉在这一点上有“通财之谊”。培根的想象力比较丰富,他曾说,音乐的声调摇曳和光芒在水面荡漾完全相同,“那不仅是比方,而且是大自然在不同事物上所印下的相同的脚迹”。这算得哲学家对通感的巧妙解释。(摘编自钱钟书通感)材料二阅读荷塘月色,我们感受到诗情画意。朱自清先生以诗人的心去感受荷
3、塘月色,不但游目骋怀地观察,而且严辨淄渑地品味,从而细致地描绘了令人“惊异”的“无边的荷香月色”。作者所写的月色是荷塘里的月色,所写的荷塘是月光下的荷塘,层次里复有层次,使整个画面有立体感、渗透感;其中动静、虚实、浓淡、疏密,是画意的设置,也是诗情的安排。这样的描写,离不开作者娴熟而有个性的艺术技巧。有鲜明的比喻,有明显的对比,有强烈的衬托,有生动的拟人。但更令人赞赏的是,由于作者对描写对象有极其深刻的体会,因此突破一般经验而产生一种奇特而新颖的手法,即古典诗歌中常有的“通感”,这种出神入化的艺术处理手段,在现代散文创作中是不多见的。描写的细,来自作家对客观物象观察的细,体味的细。仅以对蝉声这
4、一细节的描写就足以说明问题。由于有些读者提出异议,以为月夜不应有蝉鸣,因此他请教了好些人,最后还是亲自体察,“又有两回亲听到月夜的蝉声”,才打消了本想修改的念头,因此他深深地体会到“观察之难”,以为不能“由常有的经验作概括的推论”(关于“月下蝉声”)。整篇荷塘月色均体现了作者这种缜密审察的创作精神,他不但对荷塘作整体的揣摩,而且作局部的审视,时而以荷塘为主景,月色为背景,时而以月色为主景,荷塘为背景,时而摹写花叶,时而描绘岸柳,时而淡勾云彩,时而轻描树影,层层铺陈,步步开拓,细腻地展现了荷塘月色令人“惊异”之美。朱自清还认为“花和光固然是诗,花和光以外也还有诗”,“山水田野里固然有诗任一些颜色
5、,一些声音,一些香气,一些味觉,一些触觉,也都可以有诗”(诗与感觉)。艺术家的任务就是要以敏锐的感觉去发现这些“诗”。从荷塘月色里不难发现,作者正是这样努力去发掘蕴含在大自然里的这些“诗”,运用各种艺术手法极力摹写了月夜荷塘的声、光、色、味,从而创造了使人沉醉的意境。除了描写技巧有独到之处外,语言也有突出的特色。朱自清语言的最大特点是自然新颖,如他自己所主张的,“新而不失自然”。他常常成功地以“不欧化的口语”来绘神状态、表情达意。优美的艺术境界是要通过高质量的语言来实现的,所以凡杰出作家无不重视语言的锻炼。荷塘月色的语言艺术确是达到了如作者所追求的“顺口”“顺耳”“顺眼”的境地(诵读教学与“文
6、学的国语”)。荷塘月色之无限动人,还在作者融情入景,即景抒情,那轻纱般掩映下的荷塘景色,反映的恰是作者当时微妙的心思。作者缘情写景,以景衬情,不仅使作品具有绘画美,而且富有情趣美。(摘编自刘泰隆荷香月色,诗情画意读)材料三1927年7月,在清华大学任教的朱自清想回扬州,他的两个孩子在扬州他的父亲那里。但他与父亲的关系由于种种原因闹得很僵,他怕回去之后难以和父亲和解,犹豫不决。这样的心情表露在荷塘月色中,就是开头的一句话:“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而这证明朱自清在漫步荷塘时感到的自由,在性质上是一种伦理的“自由”,是摆脱了作为丈夫、父亲、儿子潜意识里的伦理负担,向往自由的流露,和政治性的自由是没有
7、直接关系的。这样的解释,如果不是更加贴近朱先生的本意,至少也是比较深刻地揭示了心理和艺术的奥秘。朱自清自己曾说:“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只是在行为上主张一种日常生活的中和主义”“妻子儿女一大家,都指着我生活”“还是别提超然为好”“最终的选择还是暂时逃避”“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这些表明朱自清因为考虑到老婆孩子的责任问题,而不能绝对地作政治的抉择。(摘编自孙绍振超出平常的自己和伦理的自由)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8、3分)A.李渔与纪昀两位大家对“闹”字的认识,说明古人对“通感”手法运用的妙处还未能领会。B.“通财之谊”原指交情甚笃的朋友之间的钱财往来,文中指各个官能的领域不分界限。C.“通感”的手法在现代散文创作中较少运用,荷塘月色中则运用得巧妙、奇特、新颖。D.“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中的“这几天”应该有所指,孙绍振顺着此思路得出新结论。答案:A解析:“说明古人对通感手法运用的妙处还未能领会”以偏概全,李渔与纪昀作为古代批评家,他们未能领会“通感”手法,并不能代表古人的全部,“宋人诗文里常把闹字用来形容无声的景色”,说明有些古人对“通感”的运用之妙早已心领神会。2.下列语句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
9、通感”观点的一项是()(3分)A.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B.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C.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D.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答案:C解析:A项,运用了拟人和比喻;B项,运用了比喻;C项,运用了“通感”的手法,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通感”的观点;D项,运用了比喻和拟人。3.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有读者不亲自体察而凭常有经验质疑“月夜蝉声”一说,朱自清最后确认自己无误。B.荷塘月色之所以富有诗意,
10、是朱自清以敏锐的感觉发现了荷塘月色中的“诗”。C.朱自清提倡文学语言要“顺口”“顺耳”“顺眼”,他的荷塘月色确实做到了。D.对荷塘月色情感中“自由”的理解,不能仅从政治的角度,也要从伦理的角度。答案:A解析:“有读者不亲自体察而凭常有经验”的说法无中生有,那些读者未必就没有亲自体察,只是可能由于地域差别等原因,体察的结果与朱自清不同。4.材料二是从哪几个方面赏析荷塘月色的?请简要概括。(4分)参考答案:从艺术技巧(或艺术手法、描写技巧)方面,赏析荷塘月色的诗意意境。从作者朱自清缜密审察的创作精神来赏析荷塘月色。从语言方面,赏析荷塘月色自然新颖的语言。从作者融情入景、即景抒情的手法方面,来赏析荷
11、塘月色不仅具有绘画美,而且富有情趣美。5.材料二和材料三中都引用了朱自清本人的观点,这样的引用有哪些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参考答案:能充分证明作者观点。朱自清的观点在材料中起着论据的作用,能有力支撑作者的观点。体现朱自清缜密审察的创作精神和发掘大自然“诗”的自觉追求。体现艺术家语言艺术实践与其写作理论相统一。使读者的解读更贴近作家本意,揭示心理和艺术的奥秘。(二)现代文阅读(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九江印象丰子恺九江是一个可爱的地方,虽然天气热到九十五度(华氏度),还是可爱。我们一到招待所,听说上山车子挤,要宿两晚才有车。我们有了细看九江的机会。“家临九江水,来去九江侧。同是长
12、干人,生小不相识”(崔颢)。“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白居易)。常常替诗人当模特儿的九江,受了诗的美化,到一千多年后的今天风韵犹存。街道清洁,市容整齐;遥望岗峦起伏的庐山,仿佛南北高峰;那甘棠湖正是具体而微的西湖,九江居然是一个小杭州。但这还在其次。九江的男男女女,大都仪容端正。极少有奇形怪状的人物。尤其是妇女们,无论是群集在甘棠湖边洗衣服的女子,还是提着筐挑着担在街上赶路的女子,一个个相貌端正,衣衫整洁,其中没有西施,但也没有嫫母。她们好像都是学校里的女学生。但这也还在其次。九江的人态度都很和平,对外来人尤其客气。这一点最为可贵。二十年前我逃难经过江西的时候,有一个逃难伴侣告诉我:
13、“江西人好客。”当时我扶老携幼在萍乡息足一个多月,深深地感到这句话的正确。这并非由于萍乡的地主(这地主是本地人的意思)夫妇都是我的学生的缘故,也并非由于“到处儿童识姓名”(马一浮先生赠诗中语)的缘故。不管相识不相识,萍乡人一概殷勤招待。如今我到九江,二十年前的旧印象立刻复活起来。我们在九江,大街小巷都跑过,南浔铁路的火车站也到过。我仔细留意,到处都度着和平的生活,绝不闻相打相骂的声音。向人问路,他恨不得把你送到了目的地。我常常惊讶地域区别对风俗人情的影响之巨大。萍乡和九江,相去很远。然而同在江西省的区域之内,其风俗人情就有共通之点。我觉得江西人的“好客”确是一种美德,是值得表扬,值得学习的。我
14、说九江是一个可爱的地方,主要点正在于此。九江街上瓷器店特别多,除了瓷器店之外还有许多瓷器摊头。瓷器之中除了日用瓷器之外还有许多瓷器玩具:猫、狗、鸡、鸭、兔、牛、马、儿童人像、妇女人像、骑马人像、罗汉像、寿星像,各种各样都有,而且大都是上彩釉的。这使我联想起无锡来。无锡惠山等处有许多泥玩具店,也有各种各样的形象,也都是施彩色的。所异者,瓷和泥质地不同而已。在这种玩具中,可以窥见中国手艺工人的智巧。他们都没有进过美术学校雕塑科,都没有学过素描基本练习,都没有学过艺用解剖学,全凭天生的智慧和熟练的技巧,刻画出种种形象来。这些形象大都肖似实物,大多姿态优美,神气活现。而瓷工比较起泥工来,据我猜想,更加
15、复杂困难。因为泥质松脆,只能塑造像坐猫、蹲兔那样团块的形象。而瓷质坚致,马的四只脚也可以塑出。九江瓷器中的八骏,最能显示手艺工人的天才。那些马身高不过一寸半,或俯或仰,或立或行,骨骼都很正确,姿态都很活跃。我们买了许多,拿回寓中,陈列在桌子上仔细欣赏。唐朝的画家韩幹以画马著名于后世。我没有看见过韩幹的真迹,不知道他的平面造型艺术比较起江西手艺工人的立体造型艺术来高明多少。韩幹是在唐明皇的朝廷里做大官的。那时候唐明皇有一个擅长画马的宫廷画家叫作陈闳。有一天唐明皇命令韩幹向陈闳学习画马。韩幹不奉诏,回答唐明皇说:“臣自有师。陛下内厩马,皆臣之师也。”我们江西的手艺工人,正同韩幹一样,没有进美术学校
16、从师,就以民间野外的马为师,他们的技术是全靠平常对活马观察研究而进步起来的。我想唐朝时代民间一定也不乏像江西瓷器手艺工人那样聪明的人,教他们拿起画笔来未必不如韩幹。只因他们没有像韩幹那样做大官,不能获得皇帝的赏识,因此终身沉沦,湮没无闻;而韩幹独侥幸著名于后世。这样想来,社会制度不良的时代的美术史,完全是偶然形成的。我们每人出一分钱,搭船到甘棠湖里的烟水亭去乘凉。这烟水亭建筑在像杭州西湖湖心亭那样的一个小岛上,四面是水,全靠渡船交通九江大陆。这小岛面积不及湖心亭之半,而树木甚多。树下设竹榻卖茶。我们躺在竹榻上喝茶,四面水光滟滟,风声猎猎,九十度(华氏度)以上的天气也不觉得热。有几个九江女郎也摆
17、渡到这里的树荫底下来洗衣服。每一个女郎所在的岸边的水面上,都以这女郎为圆心而画出层层叠叠的半圆形的水浪纹,好像半张极大的留声机片。这光景真可入画。我躺在竹榻上,无意中举目正好望见庐山。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大概就是这种心境吧。预料明天这时光,一定已经身在山中,也许已经看到庐山真面目了。(摘编自丰子恺庐山游记)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常常替诗人当模特儿的九江”一句,既写出古人对九江的喜爱,也交代了作者畅游九江的原因。B.第2段“绝不”“恨不得”等词语,极写九江人的和气与热情,表达了作者对当地风俗人情的赞美。C.作者联想到唐代韩幹学习画马的故事,其
18、用意在于赞美九江手工艺人善于观察研究、极具天才的特点。D.文章结尾从人物与环境两个角度描绘了富有诗意的画面,表达了作者沉浸其中、悠然自得的心境。答案:A解析:A项,“也交代了作者畅游九江的原因”错。作者畅游九江的原因有二:一是九江是一个可爱的地方,二是“我们”恰巧有细看九江的机会。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以一个旅游者的身份,从风俗人情、人的聪明才智和环境等方面叙述了对九江的所历、所见、所感,呈现了对九江的美好印象。B.文章第3段以无锡泥器作为衬托对象,写出了九江瓷器工艺的复杂性和形象的多样性,着力突出了两地瓷器质地的不同。C.文章开头和结尾段落写到的
19、出行方式,中间段落写沿途接触到的九江风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情感等,体现了游记散文的常见写法。D.本文的语言只用平常的字句,不加粉饰,明白晓畅,通俗易懂,具有一种朴素而又明亮的味道,体现出随笔体散文的特点。答案:B解析:B项,“着力突出了两地瓷器质地的不同”错。第3段以无锡泥器作为衬托对象,是为了凸显九江的艺术气息,以及九江手工艺的“智巧”。8.本文在第2段和结尾段都引用了诗句,各有什么作用?(4分)参考答案:第2段引用诗句,体现出历代诗人对九江的赞美,赋予九江以文化韵味。结尾引用诗句,体现出作者陶醉于九江环境的闲适、自得其乐的心境。9.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文章是如何写出九江印象的。(6分)参考答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62247.html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