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时事理论评论.docx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6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 语文 时事 理论 评论
- 资源描述:
-
1、韩振峰:治国理政的传统文化特色光明日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不久前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指出:“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形成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这些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以其鲜明的文化特色、深厚的文化底蕴,受到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广泛赞誉,彰显了党中央治国理政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重要的精神支撑在中国这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大国执政,需要
2、体现中华民族鲜明的民族特色,发挥我们自己的精神文化优势。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民族特色和精神文化优势就蕴含在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不衰、饱经风霜而不败,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这个民族富有一种特殊的文化基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以这种“根”与“魂”作精神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治国理政过程中之所以始终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与“魂”,其奥妙就在于“在5000多年
3、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突出优势,对延续和发展中华文明、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存在发展的根基与血脉,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精神支撑。卓越的治国智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传统文化中的许多优秀典籍蕴涵着做人做事和治国理政的道理。这些“道理”对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治国理政提供了卓越的治国理政智慧和深刻的方法启迪。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
4、马克思说过:“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任何一个国家的治理方式,都会打上自己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的烙印,只有汲取前人的智慧和力量,才有助于我们找到破解今天各种难题的金钥匙。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治国理政过程中善于总结历史经验,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和经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与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密切相关的。”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治理体系,不仅取决于这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而且也取决于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我们今天的国家
5、治理体系,也是在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传统基础上内生演化、长期发展和不断改进的结果。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许多思想精华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治国理政提供了重要思想启迪和智慧借鉴。比如古人强调的天下为公、大同世界的思想,以民为本、富民乐民的思想,为政以德、政者正也的思想,仁者爱人、以德立人的思想,以诚待人、讲信修睦的思想,清廉从政、勤勉奉公的思想,俭约自守、力戒奢华的思想等,都蕴含着深刻的治国理政智慧。对这些富有价值的传统思想观念我们要认真继承并赋予其新的内涵,使其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治国理政、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为推进人类和平进步事业发挥其特有的借鉴作用。深厚的文化底蕴胸藏文墨怀若谷,腹有诗书
6、气自华。治国理政必须具备坚实深厚的文化基础和文化底蕴,离开这种坚实而深厚的文化基础与底蕴,任何国家治理过程和效果都会显得苍白无力和缺乏底气。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儒、释、道、墨、名、法、兵等诸家学说,孔子、老子、庄子、孟子、荀子、韩非子、董仲舒、韩愈、朱熹、王夫之、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鲁迅等一大批思想大家,都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思想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为后人认识自然、社会和自身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方法启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治国理政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无不渗透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社会
7、主义核心价值观蕴含着中华民族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传统价值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蕴含着“革故鼎新”“谐和万物”“天人合一”“协和万邦”“天下为公”等传统文化理念;“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蕴含着古人关于“小康”“大同”理想境界,“自强不息”“革故鼎新”等传统发展理念,“治国者必以奉法为重”的传统崇法精神,“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等传统从政理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奋斗目标则蕴含着“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等传统爱国理念。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新理念之所以如此富有深意,新思想之所以如此富有魅力,新战略之所以如此富有穿透力,与其富有深厚的传统民
8、族精神基础和传统文化底蕴是不能分开的。丰厚的思想营养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犹如一道道精神盛宴和文化大餐为后人提供了丰厚的思想营养。治国理政需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思想营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传统文化所蕴含的许多精辟思想观念和经验方法,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智慧结晶,也是中华儿女万众一心、攻坚克难的精神依托。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治国理政离不开具有思想和精神“滋养”作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古代志士仁人们追求的那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富
9、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等,都是对后人具有明显“滋养”作用的“思想营养品”,是当代中国人需要传承弘扬的“精神之钙”。中华民族在处理人与自然等主客体关系中长期历练形成的那些具有“世界观”“人生观”和“方法论”意义的思想理念,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经世致用、知行合一的思想等;在处理人与社会关系中长期历练形成的那些具有鲜明道德价值的中华传统美德,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恪尽职守、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情操,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
10、观念,扶危济困、见义勇为的责任意识等;在处理人与人及其他人文关系中长期历练形成的那些具有人文教育意义的思想观念,如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观念,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俭约自守、中庸致和的生活理念等,都是对今天治国理政具有重要启示作用的思想方法。鲜明的价值导向治国理政还需要有鲜明的价值导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治国理政的价值引领,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思想源泉。中华文明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价值体系,如古人强调的“民惟邦本”“敬德保民”;“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言必信,行必果”“人而无信
11、,不知其可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君子喻于义”“君子坦荡荡”等,都是具有很强价值意义的思想理念,我们今天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营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传承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寄托着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上下求索、历经千辛万苦确立的理想和信念,也承载着我们每个人的美好愿景。”中国古人讲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涉及个人层面、社会层面和国家层面的价值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既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体现了当今时代精神。坚定的责任担
12、当治国理政须富有强烈的责任担当,这种责任担当要靠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赋予其坚定的意志品格和超常的精神力量。中华传统文化历来强调责任担当。我国知识分子自古以来就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远大抱负和宏伟志向。古人强调的“位卑未敢忘忧国”“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崇高精神理念,无不体现了古代志士仁人那种强烈的责任担当精神。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在治国理政的过程中,自觉地肩负起了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责任,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弘扬者和建设者。党的历代领导在治国理政过程中都高度重视中华传统文化的作用。党的十八大
13、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不仅把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提到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位置,而且把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到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把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战略工程来推进实施,这是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的一项重大举措。治国理政是具有长远战略意义的系统工程,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这个总体战略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和科学规划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定能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
14、践中、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和实践创新过程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辉煌。寻找初心习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与中国传统圣贤文化谋福为民,初心不移。使命在肩,前赴后继。允执厥中,惟精惟一。美美与共,参赞化育。和而不同,铸剑为犁。大美中国,生生不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真可谓艰辛坎坷,又步稳蹄疾。这既是我们优秀传统文化理念“志向端,眼界高,脚跟稳”在当今情势的真实体现,也是中国共产党崇尚科学、勇于探索、不断创新、坚持改革的非凡智慧。历经几代共产党人的卓绝奋斗,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曾几何时,面对强起来的中国,中国威
15、胁论悄然出世,可中国的做法让他们既惊讶又困惑,因为中国的崛起不仅没有给他们带来任何的威胁,反而给他们很多利益。而且这种利益在“一带一路”倡导与实施下,还在不断的蔓延和增加。何以至此,是因为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与其他国家的政党有着本质的不同。提起“寻找初心”就是要弄明白以下四个问题:初心是什么?初心在哪里?初心如何体现?初心如何达成?首先,我们先分享一段英国著名历史哲学家汤恩比博士关于中国的阐述:“中国过去的成就和历史经验,已使其具足统一世界的资格,这正是西方所显著缺乏的,在这种成就的力量上,中国比任何其他国家都更有希望,带领人类政治走向大一统的世界。”一个外国人之所以有这样的认识,取决于中华民
16、族五千年绵延不绝的中国智慧,取决于地理位置与气候环境适宜的中国土壤,取决于优异平和的身体素养。正是基于这个前提,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与其他政党才有本质的区别。所谓中国智慧就是论语开篇所言“时习”,就是大学首言“明德”,就是中庸首句“天命之性”。就是孟子首章所谓“仁义”。所以,初心就是天理在人身的体现,称其为良心,这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寻找初心,就是找回我们被欲望、利害遮蔽的本身具足的、纯善无恶的仁心,就是孟子所说的“求其放心”。无论是哪个人,还是哪个政党,只要他能够具备此心,且能够引领、帮助别人找回此心,那他就是善良的、智慧的、英明的、伟大的,就是人民真正需要的,就是社会真正需要的,就是世界真正
17、需要的。所以我们中国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无论采取何种形式的发展道路,这个初心是永远不变的。自古至今,任何一个盛世的出现,都是执政者此初心的真实展现与外化。这就是我们中华文化提倡的,也是中国领导者秉持奉行的“内圣外王”,也正因如此,只有我们中国共产党才能“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才能带领全国人民做到真正意义与持续稳定的和平崛起。虽然科技在进步,时代在发展,环境在变化,但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愿望始终没有改变。“凡人莫不有天良。为恶之人,其始不过一念之非、一事之失,因无贤亲师为之作则,为之诏示,故习惯而驰。” 苏格拉底这句话告诉我们:国家达到完善,必须靠圣贤来统治,只有高智慧才
18、能知道把人怎么领到幸福之地。自建党之日中国共产党就肩负起复兴中华民族的使命,提出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义无反顾的带领全国人民走出困境,告别贫穷,建立自信。在西方文化充斥世界的大环境中,运用中华智慧重新塑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强大中国。也只有中国智慧才具有“国家和,世界安。”的思维模式,才能实现非零和的合作共赢。古今中外,小到一个家庭,大到一个国家,要想使人民获得幸福无非是“先富之,后教之。”这正是我党领导人提出的“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与“文化是一个民族永恒的追求。”“居庙堂之高,不忘江湖之远。”所以让人民富起来、精准扶贫与全面小康是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幸福”这个初心得以实现的具体方针举
19、措,并坚决勇于探索付诸实践,并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我们的国家就像是一个极其精密,且又极其庞杂的机器,每一个零部件都不是可有可无、可好可坏的,这就需要领导者有整体意识与大局观念,因此提出了“共同富裕” “全面小康”和“精准脱贫”。才有“全党同志一定要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这样的理念,才有“全面实现小康,一个民族都不能少”这样的胸怀。这些正是“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幸福”这个“初心”的外化与展现。所以我党的每一名党员都必须“尽职守分”“德位相配”“名副其实”。在中国无论是立党之道,还是治国之道,其实质都是做人之道。离开了做人这个前提,就谈不上中国文化,就不可能修身正心,
20、更谈不上齐家治国。离开做人这个前提,就不可能“做合格共产党员”。文化是人类智慧在不同层面、不同侧面的展现。其主体皆是人,所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不走老路,不走邪路。”并能够结合时特点,与时俱进,法古宜今。不断探索采用与中国国情相匹配的治国理政方略。将西方文化的“以体达用”融入中国文化的“以用达体”,为了实现下学而上达,我们从不不离事言理,所以提出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构想,并付诸实践。这条道路既实现了形而下的致富,又达成了形而上的教化。既有用的发散,又有本的回归。这不正是几千年中华智慧“中和圆通”的完美诠释吗?文化现象盛极必衰,衰极必盛,但以“人性
21、本善” “人我一体”为前提的“国民之德,文以化之”的文化本质并没有改变。在当今东西文化大融合的趋势下,如何正确地认识文化的本质及其发展的规律尤其重要,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如何健康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对自身与他人文化的正确认识与恰当融合,必然会导致中华文化与其他文化的互相尊重,这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得以实现的重要一环。2019年1月18日习总书记在日内瓦联合国总部演讲式提出要为世界打造“瑞士军刀”梦想,这个梦想按照中国共产党“不仅想做事,且能做成事”的风格,按照这把“瑞士军刀”在“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幸福”初心的驱动下,在中国智慧的贡献中,在中国方案的实践中一定能够打造成功。“宰相必
22、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有了初心,关键还在“笃行”否则初心就是虚的,就是假的,就是沽名钓誉的。 “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我们的份内之事、当为之事、利人为公之事必须要踏踏实实的,不折不扣的,且全心全意的做好。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初心,才能使初心得到滋养。但是人总是患好高骛远,急功近利的毛病,这就是我们丢失初心的表现,我们的思想、行为无可奈何地被求名逐利的妄心牵着鼻子走。不知不觉的做了欲望的奴隶。所以我们需要不断地在工作、生活中学习,不断地去改过,不断地去除这种被动的无奈和痛苦,才能真正学会去做自己的主人,才能找回我们本身具足的本善初心。“寻找初心”说着容易做着难,古今中外能做到的能有
23、几人。因为这不仅要有圣贤智慧,还要有与时俱进的能力。但正因为难,所以才“难能可贵”,但这又是一个人、一个团队、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唯一出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无论哪个时代,无论哪个民族,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国家,他们的成长都是一个改过迁善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不断“时习”与“明德”的过程。艰难险阻与曲折坎坷是在所难免的。只要我们每个党员牢记使命,初心不改,勇于担当和自我完善,中国共产党一定能够团结引领中国人民和热爱幸福和平的世界人民,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与世界人民共同繁荣的伟大梦想。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中的传统文化观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决定着中国特色的道路选择。党的十八大
24、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凸显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蕴。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积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从古代治国经验中寻求有益启发,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有关治国理政的深厚文化资源充分融入中国发展的现实道路,实现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超越。一、从治国理政看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一)有助于中国梦的实现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中国梦是一个极富多义性的象征性理念,也是一个有着特定所指的复合型理念。它体现着中国政治、中国哲学、中国文化、中国社会的当代关切,是中国发展目标、民族共识、未来
25、前景和中国道路的新的规划蓝图;是中国思想、中国精神、中国智慧的高度凝练的形象化展现;是中国当前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的总括性理念。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合观念,是中国精神的核心理念。中国古代的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都追求天人和合,但其主张各自不同。中华传统文化所包含的天人合一、以天合天的和谐自然观,政通人和的政治观,和为贵、和气生财的商业准则,贵和尚中的社会哲学观,亲仁爱人的人道观,协和万邦、善邻怀远的国际关系观念等都是对西方文化理念的挑战与补充,构成了“中国梦”重要的哲学基础。(二)有助于全民道德素质的提升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
26、民族精神和道德理念。因此深入挖掘和利用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对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习近平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深刻揭示出传统文化在提高整个民族道德素质方面的重要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在国际国内多个重要场合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并对其丰富内涵和实践路径作了深入阐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不是偶然的,其重要思想渊源之一,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其精神价值。二、治国理政思想中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一)治国理政思想对“和合”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中国人自古就对
27、“和合”思想倍加推崇,国语中的 “和实生物”,书尧典中的“协和万邦”,儒家孔子的 “礼之用,和为贵”及“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孟子的“天时、地利、人和”思想,都反映出了中国在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国家与国家关系时的理念与原则,那就是坚持和谐共生。在处理两岸关系的问题上,倡导“两岸一家亲”,两岸同胞是命运与共、血浓于水的骨肉兄弟,坚持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道路。在文化交流与合作上,习近平指出“物之不齐,物之情也”,不同文明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和谐共处。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上,提出绿色发展的理念,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目标,积极建设美丽中国。在处理国际关系上,习近平强
28、调中国自古就提出了“国虽大,好战必亡”的箴言,“四海之内皆兄弟也”等和平思想,中国将始终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二)治国理政思想对以民为本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的宝贵思想,影响中华民族数千年而不衰,仍具有当代价值。习近平同志治国理政思想中关于以民为本的思想内涵,体现出对传统民本思想的继承,但更为重要的一点在于对其的发展与超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因此治国根本是受命于民。另外,还有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用法治保障人民合法权益;忧民之忧、严惩贪腐等论述,这些都体现出对传统民本思想的继承和创新。(三)对法治和
29、廉政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全面依法治国这一重大战略部署,而且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上首次以依法治国作为专题,开启了中国法治新时代。可以说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中的法治理念,无论是宏观层面上还是微观层面上都对传统法治思想中不合时宜的内容进行了与时俱进的扬弃。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将反腐倡廉、激浊扬清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来抓。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中也有关于党风廉政建设的新观点、新论断。他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腐败是社会毒瘤。如果任凭腐败问题愈演愈烈,最终必然亡党亡国”,从而深刻指出了腐败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因此,一定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