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教学案:第三单元 第八课 兰亭集序 WORD版含答案.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9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教学案:第三单元 第八课兰亭集序 WORD版含答案 2017 2018 学年 高中语文 人教版 必修 教学 第三 单元 第八 兰亭集序 WORD 答案
- 资源描述:
-
1、 新课入门须知知目标学习目标考点提炼知识目标1.了解作者、写作背景及其序文特点2掌握文中重要实虚词及常见文言句式辨析名词作动词能力目标1.学习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手法2概括归纳文中的观点态度情感目标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树立正确的“生死观”知作者王羲之(303361),字逸少,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琅玡(今属山东临沂)人,后迁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历任秘书郎、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
2、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主要作品: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知背景晋穆帝永和九年(353年)农历三月初三,“初渡浙江有终焉之志”的王羲之,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今绍兴城外的兰渚山下),与名流高士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举行风雅集会。与会者临流赋诗,各抒怀抱,抄录成集,大家公推此次聚会的召集人,德高望重的王羲之写一序文,记录这次雅集,即兰亭集序。东晋时期,由于统治阶级内部互相倾轧,致使士大夫人人自危,普遍崇尚老庄思想,追求清静无为,感叹人生无常,在文章中常流露出消极情绪,而这篇文章体现了王羲之积极入世的人生观,和老庄学说主张的无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知常识序(1)序跋。序也作“
3、叙”或称“引”,有如“引言”“前言”。是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序”一般写在书籍或文章前面(也有列在后面的,如史记太史公自序),列于书后的称为“跋”或“后序”。这类文章,按不同的内容分别属于说明文或议论文。说明编写目的、简介编写体例和内容的,属于说明文;对作者作品进行评论或对问题进行阐发的属于议论文,如鲁迅的呐喊自序等。(2)赠序。古代有一种序是惜别赠言的文字,叫作“赠序”,内容多是对于所赠亲友的赞许、推重或勉励之辞,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体。如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即是作者写给同乡晚辈的赠序。(3)诗序。写在诗歌前面的序,叫
4、“诗序”,多交代所咏故事的有关内容或作诗的缘起。如汉乐府孔雀东南飞前面的一段序。一、了解行文脉络 二、把握文章主旨本文通过对宴游之乐的渲染、铺垫来引发自己对生命的思考,抒写了乐生痛死这个人所共有的感情,彻底否定了老庄“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虚无主义的人生态度,从而树立了自己的生命意识“死生亦大矣”,表达了一种积极处世的人生态度。一、阅读第1、2段,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步骤一 基础梳理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古今异义词。(1)列坐其次古义:其,代词,指曲水。次,旁边。今义:次第较后;第二;次要的地位。(2)引以为流觞曲水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3)俯察品类之盛古义:物品,物类。指自然界
5、万物。今义:物品的种类。(4)所以游目骋怀古义:用来。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实在的情由或适宜的举动(限用于固定词组中作宾语)。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多义词。(1)修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动词,修建)(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形容词,高)(2)次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名词,驻扎地)(陈胜、吴广按次当行(动词,次序、按次序,引申为“轮到”)(3)觞一觞一咏(动词,饮酒,劝人饮酒)(引以为流觞曲水(名词,酒杯,酒器)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活用词。(1)映带左右(名词作动词,环绕)(2)一觞一咏(名词作动词,喝酒)(3)足以极视听之娱(动词作名词,眼睛和耳朵)(4)引以为流觞曲水(动词的使动
6、用法,使漂浮)(5)所以游目骋怀(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舒展;使放开)(6)群贤毕至(形容词作名词,贤能的人)(7)少长咸集(形容词作名词,年纪小的人;年纪大的人)(8)足以极视听之娱(形容词作动词,穷尽)辨析名词作动词在现代汉语中,名词不能带宾语,只有动词能带宾语和介宾补语,如果名词带了宾语,说明它临时具有动词的性质,就是名词作动词。如果名词后紧接代词或处所名词、介宾短语,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同理,如果两个名词连用,二者之间既非并列关系,也非修饰关系,其中必有一个活用为动词;又因为能愿动词只能修饰动词,所以,如果名词前紧接能愿动词时,即可判断它是活用为动词。名词作动词有以下几种形式:(1)
7、名词名词(组成主谓结构、动宾结构或动补结构,其中一个名词活用作动词。前一个名词用作动词,属于动宾结构、动补结构;后一个名词用作动词,属于主谓结构)。如:晋军函陵(烛之武退秦师)。“军”本是名词,用于“函陵”前,活用为动词,是“驻扎”的意思,“军函陵”是动补结构。(2)名词代词。如:名之者谁(醉翁亭记)。“名”本是名词,这里用在代词“之”前,活用为动词,是“命名”的意思。(3)能愿动词名词(组成状谓结构,名词活用为动词)。如:左右欲刃相如。“刃”本是名词,这里用在能愿动词“欲”之后,宾语“相如”之前,活用为动词,含有“杀”的意思,“欲刃相如”就是“想用刀杀掉相如”的意思。(4)名词用“而”“则”
8、“以”与动词相连接。如:皆白衣冠以送之(荆轲刺秦王)。“衣冠”本是名词,用于连词“以”前,这时“衣冠”变为动词,意思为“穿衣服戴帽子”。(5)所名词(组成所字结构)。如:置人所罾鱼腹中(史记陈涉世家)。因为“所”字通常与动词结合组成名词性词组,所以“所”字后的名词用作动词。这里的“罾”字是名词用作动词,作“捕”“捞”讲。4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译成现代汉语。(1)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状语后置)译文:在会稽山阴的兰亭聚会。(2)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定语后置)译文:仰起头可以观览到浩大的宇宙,低下头可以观察大地上众多的万物。(3)引以为流觞曲水。(省略句)译文:引清流激湍作为流觞的
9、曲水。步骤二 文意理解5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部属于“信可乐”的原因的一项是( )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群贤毕至,少长咸集A BC D解析:选C 交代集会这件事;兰亭山美,是“乐”之原因;兰亭水美,是“乐”之原因;这次集会天美,是“乐”之原因;集会人贤,是“乐”之原因。6对这两段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段共有六句话,从时间、人物、环境、活动、天气、感受等六方面记叙了这次盛会的状况。B“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这句是对天气的描写,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上文“暮春之初”交代了聚会的时间,领起下文由“天”“气”而及下文的“
10、宇宙”。C“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可谓景美,是乐;而“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可谓极视听之娱,也是乐。D“信可乐也”不可改为“信可乐矣”。因为用“也”语气平缓,笔势沉稳;而用“矣”语气激越,笔端情感外露。解析:选C “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情真;“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为景美。二、阅读第3段,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步骤一 基础梳理1指出并解释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1)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趣”通“趋”,趋向,取向)(2)悟言一室之内(“悟”通“晤”,面对面)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古今异义词。(1)俯仰一世古义:形容时间短暂。今义:低头抬头,泛指一举一
11、动。(2)或取诸怀抱古义:胸怀抱负。今义:抱在怀里;胸前;心里存着;打算。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多义词。(1)期君与家君期日中(动词,约定)(期(j)年之后(副词,周、满)(2)以引以为流觞曲水(介词,把)(亦足以畅叙幽情(介词,用来)(3)于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介词,在)(当其欣于所遇(介词,对)(4)之足以极视听之娱(结构助词,的)(夫人之相与(助词,用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5)因于今无会因(名词,机会)(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座(介词,趁着)4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译成现代汉语。当其欣于所遇。(状语后置)译文:但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步骤二 文意理解5下列选项中能表现出
12、由“乐”到“悲”的原因的一项是( )A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B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C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D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解析:选D A、B两项是人很快度过一生的表现;C项是对表现的一个总结。6下列语句分编为四组,全能表现作者认为人生“痛”的观点的一组是( )人之相与,俯仰一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俯仰之间,已为陈迹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A BC D解析:选D 表现人生之短;表现人不同的生活方式;表现年老来临,兴致不再;表现时间之短,美景易失
13、;表现人难免一死;表现人应该正确对待人生。排除即可。7对文段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段议论的中心问题是生死观问题。作者由开始时“信可乐也”的感觉,联想到人的两种不同生存状态。B美丽的山水、尽情的欢娱,可以令人忘记烦忧,“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但是,不知不觉地时光流逝,“不知老之将至”,等到时过境迁后,往日的美好已经成为陈迹,人可以永远保有美好的留恋。C“不知老之将至”,作者不免感慨横生,引出人生苦短的悲叹。“死生亦大矣”,自然转为“痛”的感觉。D以“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引出“死生”这个全文的议论中心。作者通过这个递进关系的句子,把本段与前两段连成一个整体,使全文意脉相连。解析
14、:选B “人可以永远保有美好的留恋”错,不符合本段内容,本段是表现“人不可能永远保有美好的留恋”。三、阅读第4段,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步骤一 基础梳理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古今异义词。(1)所以兴怀古义:的原因。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实在的情由或适宜的举动(限用于固定词组中作宾语)。(2)亦将有感于斯文古义:这次集会的诗文。 今义:文雅、文化或文人。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多义词。(1)致听妇前致词(动词,表达)(不可屈致也(动词,招致)(2)临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副词,将要,将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动词,面对)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活用词。(1)齐彭殇为妄作(形容
15、词的意动用法,认为是等同的,把看作相等)(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数词的意动用法,认为是一样的,把看作一样)4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译成现代汉语。不能喻之于怀。(状语后置)译文:不能在心中明白。步骤二 文意理解5下列句子中表现作者“生死观”的一句是( )A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B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C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D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解析:选B A项,是作者读古人文章时的感慨;C项,是后人对今人的看法;D项,是作者说后人也会因这篇序文产生自己的感慨。6对文段中作者的情感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紧承上段感伤的结尾,从古人遗留下来的文章看到:古人为人生变化而兴
16、叹生悲,和今人的完全不相同,甚至比今人更加伤感,这使作者的心情久久不得开解。B作者推测未来人的感情变化也必和古人一样,等到现在的一切成为历史遗迹,未来人也会像我们一样临今人之文而感叹,如此无情的变迁再次引起作者的感慨。C最后一句作者点出写作此序的主旨:既然人生变化如此迅速,此次宴集的情况就该记录下来,以免湮灭不彰,同时也使将来之人了解作者心中的感触。D随着感情变化的步步推进,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这与上文的乐生之意恰好相合。解析:选A “古人为人生变化而兴叹生悲,和今人的完全不相同”错,应是“古人为人生变化而兴叹生悲,和今人的完全相同”。王羲之面对美景,先是快乐,继而悲痛,还想
17、到了死亡。这是不是有些消极悲观?观点1: 观点2: 观点3: 答案:观点1:这是悲观的。相比之下,曹操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刘禹锡的“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则是老而不消沉,不黯然,积极进取,乐观旷达。观点2:我认为这种悲哀,这种对时间和死亡的恐惧并不必然导致消极悲观。性格刚强的曹操同样有“人生几何”的感叹,但是它最后导致的不是消极无为,而是统一天下的豪情壮志。观点3:这并不是一种消极的观点,作者在良辰美景面前能够有一种理性的思考,正如作者所说的人生是短暂的,好景是易逝的。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1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写景如以“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写山,以“清流激湍,
18、映带左右”写水,短短的16个字就将兰亭四周的景色写尽,渲染了清幽的气氛,使人心旷神怡叙事如“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记的是亭中游宴的情形,所以用普通词汇,极少形容词,却将宴会进行中所有重要的细节都写了出来,也表现了与会人士的高雅情致抒情如“情随事迁,感慨系之”,这是历来脍炙人口的名句,因为它说出了古往今来人们的普遍感受:在回忆往事时,尽管感情上已经发生了变化,仍免不了产生这样那样的感慨。又如“临文嗟悼”,也写出了许多人读古人文章时的共同体验,即在感情上跟作者发生共鸣 2使用典故,恰当生动典故分析死生亦大矣引用庄子德充符中的“死生亦大矣”来证明快乐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63241.html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