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 选修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材用书:散文之部 第五单元 祭十二郎文 WORD版含答案.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 选修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材用书:散文之部 第五单元 祭十二郎文 WORD版含答案 2017 2018 学年 高中语文 人教版 中国古代 诗歌散文 欣赏 教材
- 资源描述:
-
1、篇目二祭十二郎文 说作者(一)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邓州河阳(今河南孟州南)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自幼孤苦好学,锐意上进,贞元八年(792)中进士。元和十二年(817)迁刑部侍郎。因阻谏唐宪宗奉迎佛骨,贬潮州刺史。穆宗时,官至吏部侍郎。韩愈一生,在政治、文学方面都有所建树,而主要成就是文学。他反对魏晋以来的骈文,提倡古文,并对此进行了长期的激烈斗争。由于他和柳宗元等人的倡导,终于形成了唐代古文运动,开辟了唐宋以来古文的发展道路,韩愈也成了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人物。其文众体兼长,多所创新,气势雄健,语言新颖,说理透彻,逻辑性强,是继司马迁之后最优秀
2、的散文家之一。(二)作品:昌黎先生集。(三)评价: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寻背景韩愈三岁时就死了父亲,由兄嫂抚养长大。长兄韩会无子,次兄韩介有子名韩老成,在族中同辈里排行第十二,故称十二郎。按封建社会的规矩,十二郎过继给韩会为子,因此韩愈与十二郎自幼相守,感情深厚,虽为叔侄,却情同手足。成年后,韩愈仕途不顺,多次遭贬,因四处漂泊,很少与十二郎见面。后唐穆宗继位,韩愈官运好转,叔侄二人有条件相聚之时,突然传来十二郎病亡的噩耗。这使韩愈悲痛欲绝,也勾起他辛酸的回忆,于是他写下了这篇被誉为“祭文中千年绝调”的祭十二郎文。 链常识祭文在告祭死者或天地、山川等神祇时所诵读的文章。体裁有
3、韵文和散文两种。内容主要为哀悼、祷祝、追念死者生前主要经历,颂扬他的品德业绩,寄托哀思,激励生者。同时,祭文也是为祭奠死者而写的哀悼文章,是供祭祀时诵读的。整体宏观把握 看结构 知文意在本文中,作者把抒情与叙事结合在一起,通过对家常琐事的记叙,表现了自己与十二郎的骨肉至情,倾诉了对十二郎之死的深切悲痛与哀悼,并表达了对人生浮沉离合的无限感叹。 赏技巧1破骈为散、自由多变的形式祭文是一种古老的文体,形式上多采用四方韵文或骈文,篇幅短小,十分呆板。韩愈此文,完全突破了四言韵文和骈文的框框,而用纯净的散文体自由抒写。为人们用祭文充分表达思想感情提供了极大的方便。2强烈的抒情性和巨大的艺术感染力本文以
4、生活琐事为依托,抒发了作者对侄儿之死的至悲至痛的情感,并且采用了反复直抒的方法,让人读其文能想见其为文时边哭边写、痛不欲生的情状,引起强烈的感情共鸣。3语言朴素自然,不事雕饰古文观止评此文:“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韩愈写这篇祭文,不是有意做文章,而是为了倾吐自己的真情,边诉边说,所以他能做到情至笔随,字字句句皆从肺腑中自然流出,毫无雕饰之痕迹。语段细解赏析诵读第1至3自然段,回答以下问题:突破词句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季父:叔父。古代兄弟排行以伯、仲、叔、季为序(2)乃能衔哀致诚衔:含,这里是怀着的意思 致:表达(3)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具:备办、准备羞:通假字,通
5、“馐”,美味食物(4)吾少孤少:小 孤:古代以幼年丧父为孤(5)不省所怙省:知道怙:依靠(6)中年兄殁南方中年:名词作状语,在中年 殁:死亡(7)既又与汝就食江南既:不久,后来(8)皆不幸早世 世:通假字,通“逝”,死(9)承先人后者 先人:指韩愈已死去的父亲(10)亦未知其言之悲也 悲:悲凉(11)吾往河阳省坟墓 省:探望(12)遇汝从嫂丧来葬 从:护送 丧:灵柩(13)止一岁,请归取其孥止:留居 孥:妻子儿女的统称(14)明年,丞相薨明年:古今异义词,古义是第二年;今义是今年的下一年薨:唐代二品以上的官员去世都称薨(15)东亦客也 客:名词作动词,客居(16)将成家而致汝成家:古今异义词,
6、古义是安家,今义是男子结婚(17)吾与汝俱少年少年:古今异义词,古代指青年男子,与“老年”相对;今义是人十岁左右到十六岁(18)诚知其如此 诚:如果,果真(19)虽万乘之公相 虽:即使(20)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辍:停止,这里指离开 就:就职上任2翻译下列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1)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译文:_(2)吾与汝俱幼,从嫂归葬河阳。()译文:_(3)吾念汝从于东,东亦客也,不可以久。()译文:_答案:(1)等到长大成人,不知道父亲是什么模样,只好依靠哥嫂抚养。(宾语前置句,“惟是”是文言文中宾语前置句的一种,即“惟依兄嫂”,“是”不译)(2)我和你都还小,跟随嫂嫂把灵柩送
7、回河阳安葬。省略句,应为“从嫂归葬(于)河阳”(3)我想你在东边的汴州、徐州跟随(我),住在这里也是客居异乡,不可能久住。(状语后置句,应为“吾念汝于东从”)文理赏析3下列各组句子直接表现叔侄“孤苦相依”的特殊感情的一组是()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既又与汝就食江南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在孙惟汝,在子惟吾韩氏两世,惟此而已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ABC D解析:选B是叙述家境情况,提供“孤苦相依”的背景;是韩愈嫂嫂的话,是侧面表现;是表现作者的后悔之情。4对本部分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1自然段交代了写祭文的时间、叔侄关系、远奠的方式。用第二人称写法,如与亡者
8、衔哀面语,虽然此段是祭文固定格式,但饱含深情至哀,确立了全文的情感基调。B第2自然段选择记叙韩愈与十二郎幼年充满坎坷、辛酸的生活境况和情形,感情充沛地说明了叔侄二人从儿时孤苦相依发展起来的特殊关系,以及两人在韩门“承先人后”的独特地位。这就为下文哭祭老成打下了情感的基础。C第3自然段韩愈写自己为生活奔走,叔侄难见面的情形以及虽几度相约而终“不果”的遗憾、悔恨、自责,这是韩愈对十二郎无限深情的自然流露,也是对自己往日追求功名富贵沉浮于仕途生涯的反省和批判。D本部分作者运用顺叙手法,以饱经沧桑的笔调挟带了身世、家世之悲来悼十二郎,令人在一开始就感受到其悲痛之情的绵远深重。解析:选DD项,“本部分作
9、者运用顺叙手法”错,应为“本部分作者运用倒叙手法”。诵读第4至9自然段,回答以下问题:突破词句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茫茫:模糊苍苍:形容头发灰白(2)恐旦暮死,而汝抱无涯之戚也旦暮:早晚 戚: 忧伤(3)强者夭而病者全乎 全:形容词用作动词,保全(4)其传之非其真邪其其:用于表示并列的问句之首,表选择,可以译为“还是是”(5)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夭:使动用法,使早死(6)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纯明:纯正明智 克:能蒙:承受、蒙受 泽:恩泽(7)其信然矣 其:表推测语气,大概(8)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业:名词用作动词,继承的事业(9)而神者诚难明矣 诚:确实(10)虽然,吾
10、自今年来虽然:古今异义词,古义是虽然这样;今义是连词,表转折(11)动摇者或脱而落矣动摇:古今异义词,古义是牙齿松动;今义是不稳固,不坚定(12)志气日益微志气:古今异义词,古义指意志和元气,精神;今义指追求上进的决心和勇气(13)几何不从汝而死也几何:古今异义词,古义是多少(日子),指过不了多久;今义是几何学的简称(14)又可冀其成立邪 冀:希望成立:古今异义词,古义是成长立业;今义是组织、机构等筹备成功,开始存在(15)比得软脚病,往往而剧比:近来 往往:时常(16)未始以为忧也 未始:未曾,不曾(17)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 殒:使动用法,使死亡(18)其然乎?其不然乎 然:这样6翻译下列句
11、子。(1)念诸父与诸兄,皆康强而早世,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译文:_(2)其信然邪?其梦邪?译文:_(3)梦也,传之非其真也,东野之书,耿兰之报,何为而在吾侧也?译文:_答案:(1)想起各位父兄,都在健康强壮的盛年早早去世,像我这样衰弱的人,难道还能长活在世上吗?(2)是真的这样呢?还是在做梦呢?(3)如果是梦,传来的噩耗不是真的,可是东野的来信,耿兰的报丧,却又为什么在我身边呢?文理赏析7下列各句不能体现作者“疑梦非真”的一句是()A其信然邪?其梦邪? B其传之非其真邪?C梦也,传之非其真也。 D其然乎?其不然乎?解析:选DD项是作者揣测十二郎具体的死亡日期。8对本部分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
12、的一项是()A作者自感眼花、发白、齿摇、体衰,不能久存;而十二郎少壮康强,又蒙“吾兄之盛德”,理当存全。孰料却偏偏相反,“少者强者而夭殁”。事情如此出乎意料,以致顿生下文真邪梦邪、信也不信也的种种怀疑。B闻死讯之初那将信将疑、恍惚迷离之状的陈说,更是如泣如诉,悲痛至极,达到了抒情的高峰。在真邪梦邪、信也不信也的种种幻想破灭之后,情不自禁地向天理、神明、寿命发出了一连串愤愤不平的质疑和冲击!问天无语,问神不应,遂生“几何不从汝而死也”的念头,至此感情的悲愤已升至极点。C第6、7两自然段相互配合,发后嗣难成之悲。上段自我安慰死后有知,则相见之日不久;死后无知,则可摆脱悲哀。下段自然写到死期将至,两
13、家后代难于成立,连用两个“呜呼哀哉”,既表现了思绪的起伏跌宕,又示以精神的无可奈何之状,使读者同坠于悲哀迷惘之中而不觉。D第8、9自然段以回忆的口吻,追忆往日通信的内容,表达了作者对十二郎的关切之情。想了解十二郎死因和死亡的日期,可惜由于耿兰的不言月日,及使者的胡说,导致弄不清侄子确切的死亡日期。这段文字无论是用词上还是感情上都显得平淡无奇,这是多余的话。解析:选DD项,似乎是多余的话,但这些看似平淡的叙述,倾诉了自己不能确知侄儿死期的悲哀,更足见两人情谊之深厚。诵读第10至12自然段,回答以下问题:突破词句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吊汝之孤与汝之乳母吊:抚慰(2)则遂取以来 遂:立即 取: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63366.html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2018年秋七年级语文上册人教版(江西专版)习题课件:16(共25张PPT).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