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历史坐标上的沉思2六国论习题鲁人版必修4.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8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7 _2018 学年 高中语文 第一 单元 历史 坐标 沉思 六国论 习题 鲁人版 必修
- 资源描述:
-
1、2六国论课后一起巩固随堂演练一、课文精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六国论苏洵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
2、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
3、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B.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C.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D.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解析句式“以”“以”为对偶句,根
4、据对偶句上下句断句的一致性可确定答案为A项。答案A2.下列对文章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论,散文的一种,以论证为主,其特点是善于说理,可分史论和政论两种。B.苏洵,北宋散文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并称为“三苏”,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C.诸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周代分公、侯、伯、子、男五等。D.先祖父,“先”是对死去的长辈的敬称,“祖父”指祖辈、父辈。解析B项,“唐宋八大家”之首是韩愈。答案B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宗明义,起笔即提出了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论点。先用双重否定,既而又自为设问,从而使这一论断更加鲜明突出
5、。B.在第二、三段里,作者又分别就“赂秦”的国家和不“赂秦”的国家,论述了它们各自灭亡的具体原因。C.作者在第二段充分论述赂秦之害的基础上用巧妙的引用,精当的比喻,形象地说明了赂秦必致灭亡的道理,从而有力地支持了本文论点。D.文章通过诸侯割地赂秦而造成双方土地消长的鲜明对比,证明了“赂”的损失远远不及战争的损失。解析D项,证明了“赂”的损失远远超过战争的损失。答案D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2)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参考答案(1)有人说:六国相继灭亡,难道全都是因为贿赂秦国
6、吗?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由于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因为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失去了其他国家强有力的援助,就不能单独保全。(2)况且,燕赵两国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将要全部消灭的时候,可以说是智谋穷竭,国势孤立危急,战败而灭亡,实在是不得已。二、诗歌鉴赏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第56题。野泊对月有感周莘可怜江月乱中明,应识逋逃病客情。斗柄阑干洞庭野,角声凄断岳阳城。酒添客泪愁仍溅,浪卷归心暗自惊。欲问行朝近消息,眼中群盗尚纵横。注本诗约作于北宋灭亡、南宋初建之际。行朝,指朝廷迁移不定。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本诗是一首七言律诗。律诗是一种诗歌体裁,盛行于唐代,属于古体诗的一种,因格
7、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B.首联承题,上句切合题目“野泊对月”的内容,下句点明了“野泊”之因:“逋逃”指逃难在外,漂泊无家,故有“野泊”。C.本诗颔联与杜甫登岳阳楼中“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一联都使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境界开阔,情感悲壮。D.诗歌颔联上句写动景,下句写静景。诗人立于洞庭荒野,仰望天空北斗横斜,耳畔传来岳阳城凄凉的角声。动静结合,渲染了空茫凄凉的意境。E.颈联写了酒化成过客之泪如愁绪滴溅,浪花仿佛卷动归乡之心使人暗自惊叹的内容,与尾联共同表现了“野泊”时所思、所感、所痛。解析A项,“律诗”应为“近体诗”;D项,上句写静景,下句写动景。答案AD6.诗的最后两联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
8、感?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解析分析诗人情感,应抓住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或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同时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参考答案漂泊思归之情。“酒添客泪”写出了诗人身在客中,不由伤感落泪,想要借酒浇愁,依旧愁心难抑,“归心”则透露了诗人的思归之情。忧国伤时之情。“欲问行朝近消息”一句表现了诗人对朝廷的关切,“眼中群盗尚纵横”一句则勾勒了到处兵荒马乱的景象。课时作业一、基础巩固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注音,全正确的一项是()弊在赂秦(lu)率赂秦耶(shui)思厥先祖父(ju)暴霜露(b)洎牧以谗诛(j)为国者(wi)A.B.C.D.解
9、析此题考查字音识记。“赂”应读作“l”,“暴”应读作“p”,“为”在此处读作“wi”。答案C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思厥先祖父厥:其,他的,他们的B.率赂秦耶率:一律,一概C.胜负之数数:次数D.洎牧以谗诛洎:及,到解析C项,数:天数,命运。答案C3.从词类活用的角度,选出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A.小则获邑,大则得城B.日削月割,以趋于亡C.不能容于远近D.因利乘便,宰割天下解析B项,名词作状语,A、C、D三项为形容词作名词。答案B4.下列句中的“以”字,与“不赂者以赂者丧”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B.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63981.html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