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适用)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 第3单元 8.中国建筑的特征拓展能力检测与反馈 部编版必修下册.docx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8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教材适用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 第3单元 8.中国建筑的特征拓展能力检测与反馈 部编版必修下册 新教材 适用 2023 2024 学年 高中语文 单元 中国建筑 特征 拓展 能力 检测 反馈
- 资源描述:
-
1、第三单元8.文本巩固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D )A梁思成先生对中国古典建筑的熟悉到了出神入化的程度,每一梁每一柱的作用他都能讲得头头是道。B针对古建筑上信笔涂鸦的问题,市政府管理部门制订了一系列措施,以期从根本上解决这个痼疾。C中国的建筑体系是在世界各民族数千年文化史中一个无与伦比的建筑体系。D为大力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我区组建了科学健身指导团,深入农村和社区进行现场辅导和培训,把一些群众喜闻乐见、简单易学的科学健身项目送到广大农民群众中去,让社区农民真正感受科学健身带来的活力和魅力。【解析】 A项,“出神入化”,形容技艺达到了绝妙的境界。此处使用对象错。B项,“
2、信笔涂鸦”,比喻字写得潦草,常用作自谦之词。用于此处不合语境。C项,“无与伦比”,没有能比得上的(多含褒义)。本句只是强调中国建筑的独特性,并且用“无与伦比”也与事实不符,故错。D项,“喜闻乐见”,意为喜欢听,乐意看,符合语境,正确。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A冼星海是中国著名音乐家,他在音乐方面的理论和实践,对中国音乐的发展,不仅在过去起过重要作用,就是今天也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B文物局组织了39名专家赶到重建的龚滩古镇,对已经完工的工程通过验收。C清华大学是梁思成一生钟情的地方,美丽的校园不仅记载了他成长的足迹,而且留下了父亲梁启超的身影。1915年至1923年,梁思成在这里
3、学习生活了约八年多。D在那些艰难的日子里,不管他的身体有多差,生活条件再不好,精神压力有多大,他都坚持创作。【解析】 B项,习惯的说法是“对进行验收”,而不能是“对通过验收”,介词搭配错误;C项,“约”与“多”语意重复;D项,前后句式不协调,把“生活条件再不好”改成“生活条件有多不好”。3下面各句中没有运用比喻修辞的一项是( D )A这些地区的建筑和中国中心地区的建筑,或是同属于一个体系,或是大同小异,如弟兄之同属于一家的关系。B两柱之间也常用墙壁,但墙壁并不负重,只是像“帷幕”一样,用以隔断内外,或划分内部空间而已。C建筑的“文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题,有“大文章”或“小品”。大文章如宫殿、庙宇
4、等等,“小品”如山亭、水榭、一轩、一楼。D在这里,我打算提出一个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的问题。【解析】 “可译性”并非比喻。4概括下面材料中的主要信息,给“中国的建筑体系”下一个合适的定义。(不超过50字)中国的建筑体系是在世界各民族数千年文化史中一个独特的建筑体系。它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世代经验的累积所创造的。这个体系分布到很广大的地区:西起葱岭,东至日本、朝鲜,南至越南、缅甸,北至黑龙江,包括蒙古人民共和国的区域在内。答:_中国的建筑体系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创造的、分布地区广大的、在世界各民族数千年文化史中的一个独特的建筑体系。_5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正确的一项是( A )_,不同的民
5、族,在不同的时代是可以各自用自己的“词汇”和“文法”来处理它们的。A如同语言和文学一样,为了同样的需要,为了解决同样的问题,乃至为了表达同样的情感B为了同样的需要,为了解决同样的问题,乃至为了表达同样的情感,如同语言和文学一样C如同语言和文学一样,为了表达同样的情感,为了同样的需要,乃至为了解决同样的问题D为了解决同样的问题,为了同样的需要,乃至为了表达同样的情感,如同语言和文学一样【解析】 “为了同样的需要,为了解决同样的问题,乃至为了表达同样的情感”是表递进关系的三个小分句,顺序不能颠倒,排除C、D两项;“如同语言和文学一样”是整个句子的状语,故放在全句的最前面,排除B项。6指出下面句子中
6、的语病,并改正。我们若想用我们自己建筑上的优良传统来打造适合于今天我们新中国的建筑,我们就必须首先熟悉自己建筑上的“文法”和“词汇”,否则我们是不可能写出一篇中国“文章”的。改正:_“打造建筑”属于动宾搭配不当,应将“打造”改为“建造”。_7下面是我校老师绘制的一张思维导图,描绘了“整本书思维导图式笔记的作用”,请把这个图撰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00个字。答:_整本书思维导图式笔记通过关键词产生连接,促进理解与创新,形成整体认知;它通过将新知识融入已有知识,促进学习,建立对书本的知识架构;它通过颜色、图像、线条有效地刺激大脑,加深读者的记忆和理解。_基础训
7、练(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建筑有着鲜明的历史特征,是历史和时间的_。近代建筑是近代社会历史存在和发展的空间。历史学家当把关注的目光集中在这一点上的时候,人们发现,西式建筑的出现是古代中国与近代中国社会历史空间相比最突出的变化之一。建筑的变化发展不是孤立的,它是近代社会历史变化发展的产物。各种建筑类型清晰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种种建筑思潮、文化思潮等。同时,它又在_中,影响着在这一空间中活动的人物。那些曾经是西方标志的银行、教堂、公寓、别墅、跑马场,()。近代中国历史上的许多大事小情,几乎都与那一栋栋洋楼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每栋西洋楼中都充满了故事,有大团圆的喜剧,也有雷雨式的悲剧。_她
8、历经岁月的_,站立在你的眼前,流露着古老的静谧与安详。在她保留的那段历史空间中,我们感受到了中国百年历史的沉重。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D )A印痕耳濡目染而今洗礼B烙印耳濡目染如今冲洗C印痕潜移默化如今冲洗D烙印潜移默化而今洗礼【解析】 印痕:痕迹。烙印:用火烧铁在牲畜或器物上烫成痕迹,比喻深刻地留下印象。文段的陈述对象为建筑,建筑具有难以移动性,且由前文的“鲜明”可知,历史上的建筑有浓厚的时代特色,故应用“烙印”。潜移默化:指人的思想或性格受其他方面的感染而不知不觉地起了变化。耳濡目染:形容听得多见得多了以后,无形之中受到影响。从使用对象看,“潜移默化”可用于人也可
9、用于物,而“耳濡目染”一般用于人。此处“它”指建筑类型,故应用“潜移默化”。“如今”与“而今”的区别:表达的关系不同。“如今”承接上文,“而今”转接上文。上文说的是西洋楼中有喜剧,有悲剧,下文则说西洋楼现在是静谧与安详的。上下文之间有转折意味,故应用“而今”。洗礼:比喻重大斗争的锻炼和考验。冲洗:用水冲,使附着的东西去掉。横线前是“历经岁月的”,“洗礼”与文段的整体语言风格一致。故应选“洗礼”。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C )A它们记录着一个世纪以来的中西的对立与接触,也象征着西方的物质文明B它们象征着西方的物质文明,也记录着一个世纪以来的中西的接触与对立C它们象征着西方
10、的物质文明,也记录着一个世纪以来的中西的对立与接触D它们记录着一个世纪以来的中西的接触与对立,也象征着西方的物质文明【解析】 利用事理相承原则可知,“它们象征着西方的物质文明”是对前文中西方建筑的定性,故应放在前面,排除A、D两项。利用前后照应原则和话题一致原则可对“对立”与“接触”两个词语的位置进行判定。括号后面讲述的内容是西方的建筑物与中国历史的联系,阐述的是二者的交融而不是排斥,故应置“接触”于后,排除B项。1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C )A当历史学家把关注的目光集中在这一点上的时候,人们发现,西式建筑的出现是古代中国与近代中国社会历史空间相比最突出的变化之一
11、。B历史学家当把关注的目光集中在这一点上的时候,人们发现,出现的西式建筑是近代中国社会历史空间与古代中国相比最突出的变化之一。C当历史学家把关注的目光集中在这一点上的时候,人们发现,西式建筑的出现是近代中国社会历史空间与古代中国相比最突出的变化之一。D历史学家当把关注的目光集中在这一点上的时候,人们发现,出现的西式建筑是古代中国与近代中国社会历史空间相比最突出的变化之一。【解析】 画横线句子存在两处语病:一是中途易辙,应把“当”字置于句首,使“当时候”成为句子的时间状语;二是主客颠倒,画横线的句子紧承上句“近代建筑是近代社会历史存在和发展的空间”,主要讲的是“近代中国社会历史空间”的变化,故“
12、近代中国社会历史空间”应是比较的主动方,应位于“古代中国”前面。综合以上分析,C项修改最恰当。(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2题。有一种说法:故宫的屋顶,看上去特别光洁,鸟儿不会在上面排泄,是因为_。琉璃瓦反光且特别光滑,加之屋顶是斜的,鸟在上面站不住,无法在上面排泄。但是,包括故宫在内的古建筑在设计屋顶时,真的有防止鸟类停留排泄的考量吗?对此,有人进行了一番求证。故宫古建筑包括屋顶的设计,其根本目的是突出皇权,黄色是皇权的象征;采用琉璃瓦屋顶,主要是为了防止瓦的胎体因受日照风吹雨淋而开裂。自紫禁城建成以来,历朝历代都很重视养护。瓦顶拔草、墙体抹灰和地面修复,是中国古建筑维修保养每年要做的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64026.html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