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暑假巩固练习4古代诗歌阅读.docx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8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教材 2021 2022 学年 语文 下学 暑假 巩固 练习 古代 诗歌 阅读
- 资源描述:
-
1、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暑假巩固练习4 古代诗歌阅读典题温故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中年唐郑谷漠漠秦云淡淡天,新年景象入中年。情多最恨花无语,愁破方知酒有权。苔色满墙寻故第,雨声一夜忆春田。衰迟自喜添诗学,更把前题改数联。【注】郑谷,江西宜春人,唐僖宗光启三年考中进士,长期在京城做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句用两个叠词分别描绘“云”和“天”,表现了西北春天辽阔暗淡的特征。B对花无语、借酒浇愁两个细节,笔墨经济而含蓄,烘托了诗人复杂的心境。C“苔色”和“雨声”一静一动,“寻”和“忆”一行一思,体现诗人心事重重。D虽然年老体衰,人生迟暮
2、,好在还可以研究作诗的技巧,这让诗人备感欣喜。2这首诗抒发了人到中年的复杂情感,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6分)经典集训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喜雨曾巩偶徇一官偷禄计,便怀千里长人忧。桑间举箔蚕初茧,陇上挥镰麦已秋。更喜风雷生北极,顿驱云雨出灵湫。从今菽粟非虚祷,会见瓯窭果满篝。【注】长人:指居上位者,做百姓官长。瓯窭(u j):狭小的高地。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人说自己偶然处置了一个窃取朝廷俸禄的官员,便生出对官场的忧虑之情。B农人有的编织竹匾供蚕结茧,有的挥镰收麦,字里行间透出作者的喜悦之情。C颈联的“更”字表明诗人对农人忙于农活是喜悦的,对响
3、雷下雨更觉喜上加喜。D尾联“祷”字透出诗人对农业丰收的渴盼,“非虚”二字是说他的愿望终将实现。2清初文学家褚人获评此诗曰:“忧喜之间,尽见儒者情怀。”请结合诗的内容对此作简要分析。(6分)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润州送人往长洲陆龟蒙秋来频上向吴亭,每上思归意剩生。废苑池台烟里色,夜村蓑笠雨中声。汀洲月下菱船疾,杨柳风高酒旆轻。君住松江多少日,为尝鲈鲙与莼羹。注长洲是陆龟蒙的故乡(今苏州)。松江流经长洲境内,盛产鲈鱼。向吴亭,位于润州(今镇江)。剩,更。废苑,指长洲苑,吴王阖闾射猎处。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反复使用“上”这一动词,增强了语势,使
4、诗人情感表达得更为强烈。B颔联从视觉和听觉角度描绘了向吴亭上所见实景,创造了空濛静谧的意境。C菱舟疾驰、酒旗轻舞的场景具有江南水乡秋季的典型特征,选材别具匠心。D诗中“鲈鲙”与辛弃疾水龙吟中的“鲈鱼堪脍”具有相似的文化意味。4本诗所表达的情感比较丰富,请简要概括。(6分)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田园作孟浩然弊庐隔尘喧,惟先养恬素。卜邻近三径,植果盈千树。粤余任推迁,三十犹未遇。书剑时将晚,丘园日已暮。晨兴自多怀,昼坐常寡悟。冲天羡鸿鹄,争食羞鸡鹜。望断金马门,劳歌采樵路。乡曲无知己,朝端乏亲故。谁能为扬雄,一荐甘泉赋。【注】本诗作于唐玄宗开元六年,时诗人30岁左右,隐居襄阳田园。三
5、辅决铩载:西汉末年蒋诩隐居后,于舍中竹下开三径,只与求仲、羊仲二人交往。襄阳记载:吴丹阳太守李衡在故乡龙阳县龙洲上“种甘橘千株”。金马门:汉代宫门名,学士待诏之处。扬雄:西汉辞赋家、思想家。每作赋,常拟司马相如以为式。客有荐扬雄文似相如者,帝令待诏承明殿。后随帝郊祀甘泉宫,还,奏上甘泉赋。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头两句叙写家园房屋破旧,远隔尘世,是祖先赖以过恬静、朴素生活的所在;“养”与“隔”相映,表现了家居的现实条件和历史状况。B“卜邻近三径,植果盈千树”两句写诗人愿与高人隐士结友为邻,不与凡夫俗子交往,凸显家园环境的清幽宁静,反衬出高雅勤劳的个性。C“冲
6、天”二句,连用比喻,以“鸿鹄”比喻志向远大之人,“鸡鹜”比喻凡俗平庸之辈,形象地表达了诗人胸怀大志、耻与世俗争利的情怀。D这首诗出语自然,不事雕琢,显示了孟浩然诗歌平易、朴实而清淡自然的艺术风格,对诗人自身内心世界的抒写细致入微,亲切而真实。6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本诗后六句是如何表达思想感情的。(6分)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农家叹陆游有山皆种麦,有水皆种秔。牛领疮见骨,叱叱犹夜耕。竭力事本业,所愿乐太平。门前谁剥啄?县吏征租声。一身入县庭,日夜穷笞搒。人孰不惮死?自计无由生。还家欲具说,恐伤父母情。老人傥得食,妻子鸿毛轻。【注】写作此诗时,陆游已71岁,在农村生活多年。秔(j
7、ng):同“粳(jng)”,稻谷的一种,种于水田。笞(ch)搒(png):用刑杖拷打。7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人熟悉农村,借农民的口吻写下此诗,“农家”之“叹”主要体现在结尾两句。B第一至四句用白描的手法描述了以种地为生的农民辛勤劳作却生存艰难的现状。C第五、六句反映了农民非常朴素的心愿,这里的“太平”有“平安、安稳”之意。D第七至十句写农民在县衙遭受严刑拷打,诗句看似客观叙写,实则饱含情感。8这首诗表达了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五、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二)陶渊明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秉
8、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注】问津:指孔子让子路向两位隐士长沮、桀溺问路的典故。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尽管诗人尊崇孔子,但他意识到“忧道不忧贫”难以践行,因此立志躬耕,这体现了他对孔子人生选择的否定。B诗人亲自参与田间劳作,不仅快乐地拿起农具耕种,还面带笑容鼓励农人们积极从事劳动。C平旷的田野上,从远处吹来的微风,轻轻拂过禾苗。长势良好的禾苗,焕发出勃勃生机。D这首诗融说理、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意境清淡悠远,语言平白如话,富有表现力。10
9、本诗中“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两句是什么含义?体现出了怎样的劳动观?请简要分析。(6分)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送崔判官使太原武元衡劳君车马此逡巡,我与刘君本世亲。两地山河分节制,十年京洛共风尘。笙歌几处胡天月,罗绮长留蜀国春。报主由来须尽敌,相期万里宝刀新。【注】崔判官,武元衡任到南节度使时的蜀中幕僚,共事多年,辞职欲回大原。武元衡写此诗一方面是为其遇别,一方面是为其举荐。刘君:太原节度使。尽敌:全歼敌军。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武元衡称属下崔判官为“君”,且用一“劳”字,尽显其礼贤下士的谦恭态度。B“两地”句写作者与刘君一在剑南,一在河东,
10、相距遥远,分别节制着两地山河。C“十年”表现共事之久,“共风尘”则传达出风雨同舟之情,颇有动人的力量。D颈联分写作者和崔判官的别后生活,出句推测对方情况,对句叙述自己的生活。12前人认为尾联是作者与刘君、崔判官二人的共勉,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6分)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戏书李伯时画御马好头赤苏轼山西战马饥无肉,夜嚼长稽如嚼竹。蹄间三丈是徐行,不信天山有坑谷。岂如厩马好头赤,立仗归来卧斜日。莫救优孟卜葬地,厚衣薪槱入铜历。【注】李伯时,名公麟,宋朝著名画家、诗人,是苏轼的好友。此诗为苏轼刚结束贬谪黄州的生活回京担任翰林学士时所写。好头赤是马名。优孟,战国楚国人,有辩才
11、,长讽谏。楚庄王要求以大夫之礼安葬爱马,他却讽劝楚庄王将爱马葬在人腹肠之中,“以垄灶为椁,铜历为棺,赍以姜枣,荐以木兰,祭以粮稻,衣以火光;葬于人之腹肠”(史记滑稽列传)。厚衣,用大火烧。槱(yu),烤。历,即鬲,古代食器。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二句形象写出战马只能以粗粝果腹而瘦骨嶙峋,表现了战马的生活条件艰苦。B第三、四句用夸张修辞手法,生动刻画了战马奔驰如飞,踏坎坷如履平地的形象。C第五、六句将战马与御马对比,突出御马好头赤雄壮威武的姿态和画家高超的技艺。D最后两句用优孟给马选择安葬之地的典故,以马自喻,寄托诗人对人生的无限感概。14请从“戏书”
12、入手,结合全诗,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特点。(6分)参考答案典题温故一、【答案】1D2新年到来,节序更替,引发了诗人孤独寂寞、年华老去的惆怅。“寻故第”和“忆春田”,表现出诗人对往昔故乡的怀念之情及归隐之意。借助翻出旧诗稿修改几遍的生活场景,表达了诗人无聊、索寞心绪。【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D.“这让诗人备感欣喜”错误。表面说的“喜”,实际是在年事虚长、无所作为情况下的自我安慰。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诗人当时寓居长安,面临着新春的到来。漠漠秦云(长安旧属秦地),淡淡天色,正是西北春天的典型景象。望见这个景象,诗人自然会想到,又一
13、个春天降临人间。但随即也会浮起这样的念头:跟着时光推移,自己的年岁不断增添,如今是愈来愈品尝到中年的滋味了。中年,往往是人的一生中哀乐感受最深切的时候。青春已逝,来日几何,瞻前顾后,百感交集。诗中不作过多的描述,只是抓住对花无语、借酒浇愁两个细节,就把那种思绪满怀的复杂心理状态烘托出来了,笔墨经济而又含蓄。“故第”,即旧时的住宅。寻找故第,只见苔色满墙,斑驳难认,意味着追怀平生,遗踪恍然。“春田”,指家乡的农田。由连夜雨声,触发起春田的忆念,暗示要弃官归隐,安度余生。上句是回顾,下句是展望,正体现了人到中年时的典型思想活动。作者借故第、春田、苔色、雨声等事物反映出来,形象鲜明而又富于概括力。往
14、事既不可追,来日也未必可期;现实的处境一时难以摆脱,衰迟的年华更无情地逐日而去。在这样的矛盾交织之中,除了翻出旧诗稿来修改几遍,琢磨一下自己作诗的技巧,还能用什么方法来排遣心头的烦恼呢?结末两句表面说的“自喜”,实际是在年事虚长、无所作为情况下的自我安慰。透过外在的平静气氛,分明可以体会到诗人那种强自压抑下的无聊索寞心绪。经典集训一、【答案】1A2(1)诗人之忧,是忧百姓生计。诗人刚一做官便心忧天下百姓的生计,这种“忧”正是儒家积极入世、自觉担当的情怀;(2)诗人之喜,是丰收之喜。蚕结茧,麦已熟,丰收在望,好雨适时而至,可助菽粟生长,让诗人欣喜不已。这种“喜”正是儒家“富民”“足民”“制民之产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