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中新创新一轮复习语文浙江专版:“传统文化经典阅读”专题过关检测 WORD版含解析.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7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8-2019学年高中新创新一轮复习语文浙江专版:“传统文化经典阅读”专题过关检测 WORD版含解析 2018 2019 学年 高中 创新 一轮 复习 语文 浙江 专版 传统文化 经典 阅读 专题
- 资源描述:
-
1、“传统文化经典阅读”专题过关检测(时间:40分钟分值:66分)1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6分)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是以政平而不干,民无争心今据不然。君所谓可,据亦曰可;君所谓否,据亦曰否。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一,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晏婴论和与同)注献:进言指出。干:违背。据:指大夫梁丘据。(1)材料体现了孔子的思想。(2分)(2)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和”与“同”的差异。(4分)答: 解析:(1)“和而不同”出自论语子路,“中庸之道”是儒家经典哲学思想。(2)首
2、先要解读“和”与“同”的不同概念。“和”是讲究原则求得平衡统一,“同”则是无原则的调和。题干中要求结合材料,因此可结合第二则材料分别解读“和”与“同”的具体所指。同时要将二者可能产生的不同结果写清,“和”的结果是达到整体的和谐,结合第二则材料,即使可行的更完备,不可行的也能从中得出积极元素。“同”的结果则会带来损害。答案:(1)中庸(答成“和而不同”给1分)(2)“和”,讲究原则以寻求各方的统一与平衡,如材料所言,君认为可行之事而实则有不可行的因素,臣应加以指出,切不可君云亦云,反之亦然。“同”,则是无原则的调和,君云亦云。“和”的结果是达到整体的和谐,使可行的更加完备;不可行的能从中汲取积极
3、的因素。“同”的结果,则因异口同声而趋于单调沉闷,给事业带来损害。(每点2分)参考译文孔子说:“君子和谐而不同一,小人同一而不和谐。”君主认为可行的事情中其实包含了不可行的因素,臣子进言指出那不可行的方面来帮助国君做成其事;君主认为不可行的事情中也包含了可行的因素,臣子指出可行的方面帮助君主去除不利因素。因此,政治清平而不违背天理,百姓没有争斗,相安无事如今,大夫梁丘据不是这样做的。君主认为可行的,他就说可行;君主认为不可行的,他就说不可行。如果拿水与水混合在一起,谁能够吃得下去呢?如果用琴瑟老弹一个音调,谁能够听得下去呢?不应当相同的道理,就像这样。2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6
4、分)材料一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材料二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论语雍也)材料三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1)出自材料一中的一个成语是。(2分)(2)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孔子“好学”思想的理解。(4分)答: 解析:(2)关于对孔子“好学”思想的理解,可从三则材料中总结概括。材料一阐述的是“好学”的实质:向道德高尚的人学习,见贤思齐,随时修正自己的缺点。材料二、三阐述的是修身与好学的
5、关系,即先修身立德,再求学求知。尤其是对颜回“不迁怒,不贰过”的评价,是对颜回修养的高度赞扬。综上,可从两方面对三则材料进行概括总结。答案:(1)食无求饱(或居无求安)(2)孔子的“好学”是指治学者立志成为君子、谋求礼治仁政之道而表现出的对学问和德性的热爱和追求,其本质意义是指个体不断自我完善的修身之学。它以仁德为本,先修身立德,再求学求知。参考译文材料一孔子说:“君子,饮食不贪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做事勤劳敏捷,说话小心谨慎,求教于有道德的人来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材料二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弟子中谁好学?”孔子回答说:“有一个叫颜回的好学,他不将自己的愤怒转加给别人,从不重复犯同
6、样的错误。然而不幸短命去世了,如今再也没有这样的弟子了,我也不曾听说有好学的人了。”材料三孔子说:“年轻人,在家就要孝顺父母;出门在外,就要敬爱兄长;行为谨慎,诚实可信,博爱大众,亲近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化。”3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6分)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1)背诵篇目渔父一文中与“深则厉,浅则揭”内涵完全相同的句子是 。(2分)(2)荷蒉者对孔子说的一番话,其主要用意是什么?你如何评价他的观点?(4分)答: 解析:(1)作答本题,应在理
7、解材料所供句子意思的前提下,联系渔父一文,选取其中内涵相同的句子。“深则厉,浅则揭”即成语“深厉浅揭”,它是一个比喻句:水深比喻社会非常黑暗,只得听之任之;水浅比喻黑暗的程度不深,还可以使自己不受污染,便撩起衣裳,免得濡湿。理解了这个句子的意思,便不难在渔父中找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这个句子。(2)本题有两问,第一问要求分析荷蒉者对孔子所说话语的意旨,第二问要求评价他的观点。第一问,在理解了材料意思的前提下,可以明确,荷蒉者奉劝孔子要懂得明哲保身,要懂得变通,灵活对待现实。第二问,有较大的开放度,既可以肯定,也可以否定,关键是要能够言之有据,自圆其说。具体作答
8、时应先提出自己的看法,然后阐述理由。答案:(1)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2)规劝孔子面对现实处境要懂得变通,灵活对待,以便保全自己。(示例一)我认为荷蒉者的观点是正确的。人生在世,固然需要坚持自我,执着理想,但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现实,人只有学会变通,学会与世俗周旋,才能保全自己,不让自己受伤。一味执着不变,反而会赔上自己的一切。(示例二)我认为荷蒉者的观点是不正确的。人生在世,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现实,就更应该坚持自我,执着理想,如果改变自己以迎合世俗,则丧失了为人的原则。古往今来,多少仁人志士之所以流芳百世,正是因为在困境中立场坚定,坚持自我,永不妥协。4阅读下面的
9、材料,完成(1)(2)题。(6分)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论语宪问)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论语八佾)(1)补出上面材料的空缺部分。(2分)(2)根据上面的材料,简析孔子的形象。(4分)答: 答案:(1)孔氏(2)身体力行、积极用世、乐观坚毅的通达者;救天下大道于将丧的天之木铎。参考译文子路在鲁国都城的外城城门过夜。早晨开城门的人问:“从哪里来?”子路说:“从孔氏那里来。”开城门的人说:“就是那个明知做不到却还是要做的人吗?”仪这个地方
10、的长官请求拜见孔子,他说:“凡是君子到这里来,我从来没有不见面的。”孔子的随从学生引他去见了孔子。他出来后说:“你们几位何必为孔子失掉官位而担忧呢?天下没有德政已经很久了,上天将通过孔夫子来宣扬大道。”5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6分)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损矣。”(论语季氏)故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故君子隆师而亲友,以致恶其贼。(荀子)(1)补出上面材料的空缺部分。(2分) (2)请结合上面的材料说说孔子和荀子在“交友观”上有哪些相同之处。(4分)答: 答案:(1)友直友便佞(2)孔子和荀子都认为交
11、友要有选择性,要谨慎交友,重视对朋友品性的要求。结交正直的朋友,就有益;而结交谄媚、伪善的朋友,则有害。参考译文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结交正直的朋友,结交诚信的朋友,结交知识广博的朋友,是有益的;结交谄媚逢迎的朋友,结交阿谀奉承的朋友,结交花言巧语的朋友,是有害的。”因此批评我而且批评得恰当的人,是我的老师;赞扬我而且赞扬得恰当的人,是我的朋友;阿谀奉承我的人,是害我的谗贼。所以君子尊崇老师而亲近朋友,对于馋贼则深恶痛绝。6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6分)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论语)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吕氏春秋)大其
12、牗,天光入。公其心,万善出。(明方孝孺)(1)上面三则材料表达的意思相近,其内容可以用一个出自礼记礼运的四字成语“ ”加以概括。(2分)(2)结合现实,谈谈上面三则材料给你的启示。(4分)答: 解析:(1)回答问题,要注重分析三则材料的意思。第一则,赞美了舜、禹的美德,说舜、禹拥有天下,却不独享;第二则,写天下是大家的天下;第三则,写有公心,才有善行。由此可以看出,三则材料都探讨了“公”的问题,联系礼记礼运的内容,即可得出答案:天下为公。(2)回答“启示”类问题,要注重把握材料的意思和个人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三则材料都表述了“天下为公”的思想,作答时可以从民众及社会等方面着手,结合材料内容,言之
13、有理即可。答案:(1)天下为公(2)执政者应胸怀宽广,不以天下为私有,不贪恋权力和财富;民众应以天下为己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公而忘私;社会应公正,透明,弘扬正气,培育善行。参考译文孔子说:“多么崇高啊!舜和禹拥有天下,却不独享政权。”天下不是一个人的天下,而是天下人的天下。把窗户打开,阳光就会照进来。出自于公心,就会做出许许多多好事。7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6分)材料一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公曰:“告夫三子!”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论语宪
14、问)材料二子张问曰:“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论语公冶长)注崔子:齐国的大夫崔杼。陈文子:也是齐国的大夫,名须无。乘:一辆四匹马拉的大车叫一乘。陈文子有马十乘,在当时应算极其富有。违:避开,离开。(1)材料一体现的是儒家的精神。(2分)(2)面对弑君事件,孔子与陈文子的做法有何不同?你更赞成哪一种做法?为什么?(4分)答: 解析:(1)“不敢不告也”,强调各司其职,恪尽职守,体现了儒家“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2)材料一:在孔子看来,陈恒弑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69155.html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