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件:第五单元 第23课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3(第三课时) .ppt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4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 资源描述:
-
1、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23课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第五单元重点词语1、为墨竹赋以遗与可2、投诸地而骂3、以为口实4、而读书者与之5、余因而实之6、月落庭空影许长7、近语士大夫8、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9、而余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给与,馈赠。兼词,之于。话柄。赞许。证实。代词,如此的,这样的。动词,告诉。副词,就。从前。第一段介绍文与可画论和自己的心得体会。第二段追忆二人交往中的三件趣事。第三段交代写作缘由。课文结构以竹的自然生长之态与“画者”人为割裂画与竹的自然关系对比,看出“画者”的荒谬岂(复有竹乎)有此理!为亮出文同的正确画论主张张势。当时的“画者”作画:节节为之叶叶累之违背生活
2、割裂自然意在笔先胸有成竹自然连贯振笔直遂捕捉灵感少纵则逝师法自然,重视整体形象的把握和创作灵感的捕捉文同论画:苏轼体会: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不学之过也强调学习和实践。这样才能内外同一,心手相应。“得其意”,“并得其法”赞成文与可的画论主张和画竹技法。追忆与画竹相关的趣事趣事:第一件,不为士大夫作画。狂傲中漠视名利的性格。第二件,谈竹形与竹势的关系。说明两人的艺术观是相通的,这也是苏轼推崇欣赏文与可的一个原因。第三件,令文同夫妇喷饭的“筼筜谷”诗这里是巧合形成幽默,诗中“太守”即指文与可,“清贫”隐含了文同为官品德。这三件事,写得风趣幽默,“横说竖说”,貌似不经意,实则选材很有讲究,分别表现了文同
3、为人、为画、为官的特点。全文以“竹”“画”二字贯通,借画写人,借人说画。庄谐并重,自在为文。第一段郑重其事,表明对表兄的推崇,二段除文可骂人外,全是写“笑”,三段只一“哭”字。骂也好,哭也好,笑也好,全是真性情。洒脱自在人,方有潇洒自在文。见此竹,哭失声,以见亲厚无间。文章总结文与可的绘画理论,陈述自己对“胸有成竹”和“心手相应”创作思想的理解,指出“艺”与“道”的密切关系。又通过叙述文与可的轶事和二人间的交往,表现了他的品德、个性,因旧谊深厚,故睹物思人,传递出深切的悼念之情。归纳主旨通过阅读苏文,我们应该从中汲取哪些启迪和教益?我们要在作任何一件事前,都要对预作之事认真分析,掌握客观事物的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76895.html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