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版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学案:第一单元 第3课 拟行路难(其四) WORD版含答案.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6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8版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学案:第一单元 第3课 拟行路难其四 WORD版含答案 2018 高中语文 人教版 中国古代 诗歌散文 欣赏 第一 单元 行路 WORD 答案
- 资源描述:
-
1、第3课拟行路难(其四)诗人拈出“泻水流淌”这一自然现象作为比兴,引出对社会人生的无限感慨,抒写诗人在门阀制度的重压下,深感世路艰难所激发起的愤慨不平之情。无法尘封的诗人“俊逸鲍参军”鲍照生前的遭遇让人扼腕叹息,过人才华给他带来的却是苦难,他只有在诗里和血呐喊。鲍照死后的冷寂更让人不胜感慨,他的诗文当时已与谢灵运齐名,正史中却无记载,仅在宋书南史中附带几句。想想,世人谁不知李白?当时就名满天下,被誉为“谪仙人”,后世更奉为“诗仙”。他的诗老少传诵,千古不衰。杜甫虽一生困顿,但也被称为“诗圣”,与李白齐名。但是对后代的诗歌繁荣做出极大贡献的鲍照却籍籍无名。或者也有名,只是我孤陋寡闻吧!但除去李、杜
2、不说,上到屈原,下到龚自珍,说出一两首他们的诗,应该不算难为人吧,但是鲍照呢,不一定有这么高的知名度吧!细细读他的诗,即使是他生活在李白之后,他的诗也绝不逊色,更何况他是李白的前人啊!他本该有更高的地位才对。不过反过来想想,悠悠千载,多少帝王将相,多少才子佳人早被时光遗忘,鲍照一介寒士,而没有被历史尘封,留下200多首诗给后人,也足以显示他诗歌的魅力。尚礼1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礼记曲礼上赏读:礼所崇尚的是有施有报。只讲施而不讲报,这不合乎礼的要求;相反,只讲报而不讲施,也不合乎礼的要求。2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荀子修身赏读:做人不讲礼,就
3、不能生存;做事不讲礼,就没有成就;国家不讲礼,就不得安宁。3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大雅赏读:别人送我个桃子,我报答他个李子,对方给我多大好处,我也应该以相应的好处回报他。人与人之间要礼尚往来。知识卡片1作家作品鲍照(约415470),南朝宋文学家。字明远,东海(今山东郯城西南)人。鲍照家世寒微,但很有志气,有一妹鲍令晖,也善文学。宋文帝元嘉十六年(439),鲍照20多岁,据史载,曾谒见临川王刘义庆,毛遂自荐,终得赏识,获封临川国侍郎,后来也做过太学博士、中书舍人之类的官。孝武帝即位后,为太学博士兼中书舍人,出任魏陵(今南京市)令,转永嘉(今温州市)令,后任临海王刘子顼的前军参军、迁军刑狱参军
4、,人称鲍参军。刘子顼作乱,鲍照为乱兵所杀。他长于乐府诗,其七言诗对唐代诗歌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今存诗204首,有鲍参军集,其中著名的有拟行路难18首。2背景简介南北朝时期,群雄割据,社会动荡。当时实行的是士族门阀制度,而鲍照出身寒微,他虽然渴望能以自己的才能实现个人的价值,却受到社会现实的压制和世俗偏见的阻碍。于是常借诗歌来抒发他建功立业的愿望,表现寒门志士备遭压抑的痛苦,传达出寒士们慷慨不平的呼声,充满了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情绪和抗争精神。这种忧愤的情感发于作品之中,形成他诗歌的独特风格。预习作业1字音识记酌酒()踯躅()鲍照()拟行路难()答案zhuzh zhBon2辨形组词答案泻水泄露酌
5、酒趵突泉踯躅踌躇3词语解释泻水置平地:_举杯断绝歌路难:_吞声踯躅不敢言:_吞声踯躅不敢言:_答案倾、倒停止声将发又止徘徊不前4名句默写鲍照在拟行路难(其四)中“_,_”两句将其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态表现得淋漓尽致。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四)开头用比喻的手法对当时门第决定人生这一古代的血统论发出愤怒的控诉的两句诗是:_,_。在拟行路难(其四)中,作者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的诗句是:_,_。拟行路难(其四)中安慰自己要认命,不要忧愁的句子是:_,_?答案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一、“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用了什么表现
6、手法?说明了什么道理?答:_提示比兴手法。作者运用的是以“水”喻人的比兴手法,那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恰好比喻了社会生活中高低贵贱不同处境的人。“水”的流向,是地势造成的;人的处境,是门第决定的。因此说,这起首两句,通过对泻水这一寻常现象的描写,形象地揭示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诗人借水“泻”和“流”的动态描绘,造成了一种令人惊疑的气势,引出对社会人生的无限感慨。说明了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也是被家庭门第的高低贵贱决定的。正如沈德潜所说:“起手万端下,如黄河落天走东海也。”这正曲折地表达了诗人由于激愤不平而一泻无余的心情。比兴手法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
7、法,是中国古代对于诗歌表现方法的归纳。它是根据诗经的创作经验总结出来的。(1)比就是比方,是其中最基本的手法,用得最为普遍。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作比喻(一般说,用来作比的喻体事物总比被比的本体事物更加生动具体、鲜明浅近而为人们所知,便于人们联想和想象),形象生动、鲜明地突出事物(事情)的特征。如卫风硕人,描绘庄姜之美,用了一连串的比“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2)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从特征上讲,有直接起兴、兴中含比两种情况;从使用上讲,有篇头起兴和兴起兴结两种形式。使用兴的手法,能激发读者的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
8、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二、“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你认为诗句中哪一个字突出了全诗主旨?试结合诗的内容加以分析。答:_提示“愁”字突出了全诗主旨。这首诗的开头以常见的自然现象作为起兴,用平地上的水向四面八方流,比喻人因门第不同,命运也不同。这两句诗中,隐含着诗人的不平之气。但是这种现象,像大自然一样,很难改变。诗的第三、四句,诗人以“命”来自我安慰,声称不要“行叹复坐愁”。不过实际上愁是消除不了的。诗的第五、六句,诗人就借酒浇愁,用唱歌断绝忧愁。然而,“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于是,诗的第七句:“心非木石岂无感?”用反问句式,直说“人心有感”,发出了抗争。诗的前四句不言愁,第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92208.html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