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版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学案:第四单元 4 《大学》节选 WORD版含答案.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大学 2018版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学案:第四单元 大学节选 WORD版含答案 2018 高中语文 人教版 中国文化 经典 研读 第四 单元 节选 WORD 答案
- 资源描述:
-
1、4大学节选“看脸时代”说颜值流沙我们夸奖一个人长相英俊,有智慧,一直以来就喜欢用“一表人才”来表达。现在或许更科学些,网友们发明了一个词:颜值。它去掉了“情感化”和种种臆想,把一个人的相貌单独抽离出来,甚至埋下了一个伏笔,他(她)是不是只有颜值,没有其他?其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相貌和才华是分离的,中国文化更注重“贤、才、德、礼”,古往今来的经典著作中,鲜有对一个人的相貌与才华作对等的判断。曾国藩是晚清大臣,享誉天下,但英国人戈登是这样描述他的:“曾国藩却是中等个子,身材肥胖,脸上皱纹密布,脸色阴沉,目光迟钝,举止行动表现出优柔寡断的样子。”在戈登的眼中,曾国藩没有什么出众之处,看上去甚至有些
2、笨头笨脑。清代桐城派名家方宗诚第一次见到曾国藩也极为惊讶:“宽大和平,不自矜伐,望之如一老教师耳。”他的这段描述实则暗有褒奖,这向来是中国文化的最高境界。国之大器,相貌、行为平常,这就具有了文化上的艺术美感。现在有一种观点认为,这是一个看脸的时代。实际上,在人类的进化史中,真的难以彻底剔除人性中的“爱美”基因,但千百年来,没有一种“看脸”文化可以主导社会主流价值观。无论一个人如何“搔首弄姿”或是风华绝代,最后沉淀下来的,可以让人称道的东西,只有两样:德行和成就。然后才是,这个人长得还可以。知识卡片1作家作品(1)大学成书经过大学原本是礼记第四十二篇,约成书于秦汉之际,在南宋前从未单独刊印。传为
3、孔子弟子曾参作。自唐代韩愈、李翱维护道统而推崇大学(与中庸),至北宋程颢、程颐百般褒奖宣扬,甚至称“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再到南宋朱熹继承二程思想,把大学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中庸并列,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按朱熹和宋代另一位著名学者程颐的看法,大学是孔子及其门徒留下来的遗书,是儒学的入门读物。所以,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首。大学的版本主要有两个体系:一是经朱熹编排整理,划分为经、传的大学章句本;一是按原有次序排列的古本,即礼记中的大学原文。以朱熹大学章句本流传最广,影响最大。(2)大学思想内容“大学”是相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是讲“详训诂,明句读”的
4、“小学”,而是讲治国安邦的“大学”。“大学”是大人之学。大学为“初学入德之门也”。大学提出了“三纲领”和“八条目”,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条纲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目。八个条目是实现三条纲领的途径。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大学是儒家人生教育的道德纲领,也是维护封建宗法制度的政治纲领。它以相当成熟的理论思维构建了一个中国封建社会儒家人生教育的总体框架和士人人生发展的宏观图式。全篇将道德修养和政治议论结合在一起,将人生哲学和政治哲学合而为一,是儒家“入世”思想的全面体现。2背景资料宋代以前,大学在儒
5、家思想学术中的地位并不是很突出,由于它论述了儒家为学治世的基本原理、原则、方针、步骤和方法等,所以中唐以后,逐渐受到儒家学者重视。唐代韩愈、李翱始把它看作与孟子易经同样重要的“经书”。到北宋得到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大学成为了儒家经典中的重要篇章。朱熹为大学作成章句,通过注释阐发己意,并将它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成四书集注,刊成于宋光宗绍熙元年,当时未被封建统治者重视。元仁宗延祐年间,恢复科举,官方规定以四书集注取士,从此奠定了它在封建正统思想文化中的地位,也使其获得了官方的正式认可与推崇,对古代教育,甚至整个中国社会、传统文化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3相关知识“四书五经”是“四书
6、”和“五经”的合称,是中国儒家的经典书籍。“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而“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在此之前,还有一本乐经,合称“诗、书、礼、乐、易、春秋”,这六本书也被称做“六经”,其中的乐经后来亡佚了(焚书坑儒导致),就只剩下了五经。“四书五经”是南宋以后儒学的基本书目,儒生学子的必读之书。自主学习1易误读字恶恶臭(w )好好色(ho ho)哀矜(jn)偾事(fn) 絜矩(xi) 忿懥(zh)2通假字此之谓自谦(谦,通“慊”,满足)上恤孤而民不倍(倍,通“背”,违背)3一词多义致得恶修治知者4古今异义(1)大学之道古义:古代天子设立的学校,与
7、小学相对而言,教以穷理、正心、修身、治人之道今义:实施高等教育的学校的一种,包括综合大学和专科大学、学院(2)此之谓自谦古义:自我满足今义:自己表示谦虚(3)小人闲居为不善古义:独处今义:在家里住着没工作做(4)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古义:越出自己的家庭今义:离开家庭去做僧尼或道士5词类活用所以事君也(名词作动词,侍奉)一家仁,一国兴仁(形容词作动词,讲究仁义)上老老而民兴孝(形容词作动词,尊敬)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显明、彰明)在亲民(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去旧更新)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形容词使动用法,使诚)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平)6文言句式(1)判断句德者
8、,本也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2)倒装句未之有也(宾语前置)毋自欺也(宾语前置)此谓诚于中,形于外(介词结构后置)尧、舜帅天下以仁(介词结构后置)7熟语集释无所不至:没有一处不能达到;指凡能做的都做了(多含贬义)。心不在焉:心思不在这里。形容做事时精神不集中。视而不见:指不注意,不重视,睁着眼却没看见。也指不理睬,看见了当作没看见。食不知味:形容身体不好或心有忧虑。听而不闻:指不重视或漠不关心。格物致知:推究事物的原理从而获得知识。8名句集锦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大学)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文本研读真诚。毋:不要。恶(w)恶()臭(xi):厌恶臭气。前一个“恶”是动
9、词,厌恶,讨厌;后一个“恶”是形容词。臭,气味,较现代单指臭(chu)味的含义宽泛。好(ho)好(ho)色:喜爱美丽的女子。好(ho)色,美女。前一个“好”是动词,喜爱;后一个“好”是形容词。谦:通“慊(qi) ”,满足。慎其独:在独处的时候,也要使自己的行为谨慎,一丝不苟。闲居:即独处。厌然: 顺从和敬爱兄长。慈:指慈爱子女。偾(fn):覆败、败坏。尧、舜:传说中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的两位领袖,即尧帝和舜帝,历来被认为是圣君的代表。桀(ji):夏代最后一位君主。纣:即殷纣王,商代最后一位君主。二人历来被认为是暴君的代表。诸:兼词,相当于“之于”。恕:即恕道。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0、”意思是说,自己不想做的,也不要让别人去做。长长:尊重长辈。前一个“长”字作动词,意思是把当作长辈看待。恤:体恤,周济。孤:孤儿,古时候专指幼年丧失父亲的人。倍:通“背”,违背。絜(xi)矩之道:儒家伦理思想之一,指一言一行要有示范作用。絜,量度。【主旨归纳】本文介绍了儒学文化的主体“三纲”“八目”,两者层次分明,逻辑严密。文章告诉人们只有通过格物致知,摆脱外在诱惑、困扰,真心诚意地培养高尚的情操,才能够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得以提高,进而使自己家庭关系符合人伦道德,并最终完成为国建功立业、使天下太平的伟大理想。要点解析1大学三纲领大学一开篇便开宗明义,提出三条纲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92218.html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2020版高考语文新素养大一轮复习课件:专题四 选用、仿用、变换句式(总) .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