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练习:13六 国 论实战演练 WORD版含解析.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8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9-2020学年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练习:13六 论实战演练 WORD版含解析 2019 2020 学
- 资源描述:
-
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一、基础知识下列各项中的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荆棘(j)六国互丧(sn)敝帚自珍 如弃草芥B颠覆 抱薪救火思厥先祖父(ju) 暴秦之欲无厌(bo)C嬴政 羸弱邯郸 洎牧以谗株(z)D革灭殆尽 燕赵之君(yn)胜负之数(sh) 为秦人积威之所劫(wi)解析:选B。A.六国互丧(sn)。C.洎牧以谗诛(j)。D.燕赵之君(yn)。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六国互丧互:交互盖失强援 盖:因为B思厥先祖父 先:对已去世的尊长的敬称暴秦之欲无厌 厌:讨厌C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判:确定,断定终继五国迁灭 迁灭:灭亡D后秦击赵者再 再:两次
2、苟以天下之大 苟:如果解析:选B。B.厌,通“餍”,满足。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思厥先祖父以有尺寸之地至于颠覆,理固宜然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起视四境ABC D解析:选A。事实上。祖辈和父辈。到了地步。智慧和力量。旧事,前例。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例:为秦人积威之所劫A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B洎牧以谗诛C其势弱于秦 D苟以天下之大解析:选B。例句与B项都为被动句。A.判断句。C.状语后置句。D.定语后置句。填充下列横线上空缺的名言名句。六国破灭,
3、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二、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选段,完成69题。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4、此言得之。 下面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思厥先祖父厥:他(他们)的B暴霜露 暴:暴露C暴秦之欲无厌 厌:满足D犹抱薪救火 犹:犹如,好像解析:选B。暴:通“曝”,冒着。下列加点的字,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A.B.C. D.解析:选B。之:助词。A.介词,在/介词,用,把。C.表因果,才/介词,用。D.代词,秦国/代词,诸侯国。下列对本段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通过诸侯割地赂秦而造成双方土地消长的鲜明对比,证明了“赂”的损失远远超过战争的损失。B割地赂秦不但不可能换来和平,保全自己,反而助长了秦的侵略野心和实力,造成自己颠覆的下场。C将赂秦比作“抱薪救火”,形象地说明赂秦的危害。D这
5、一段以骈文的排比句和对比句为主,又间杂一些散句,语言显得有气势有变化。解析:选D。“以骈文的排比句和对比句为主”不对,应是“以对偶和对比的整句为主”。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译文:_(2)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译文:_答案:(1)子孙对待土地却不很爱惜,拿它送给别人,好像丢弃小草一样。(2)用土地侍奉秦国,好像抱着柴去救火,柴不烧完,火不会熄灭。三、拓展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六国论苏辙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
6、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见矣。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
7、之势耶?委区区之韩、魏,以当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盖未尝不咎
8、/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B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C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D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解析:选C。根据语境意思及行文标志划分。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世家, 世家最早出自孟子滕文公,指门第高贵、世代为官的人家,后指世世代代相沿的大姓氏大家族。B诸侯,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在其统辖区域内,世代掌握军政大权,但按礼要服从王命,定期向帝王朝贡述职,并有出军赋和服役的义务。C山东,和“山西”相对,战国、秦、汉时称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92424.html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2015届高考新一轮语文总复习考点突破课件:10.1 扩展语句 考点三 “鉴赏理解型”扩展.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