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中央民大附中芒市国际学校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8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云南省 中央 附中 国际 学校 2017 2018 学年 语文 学期 期中 试题
- 资源描述:
-
1、中央民大附中芒市国际学校2017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卷(表达题)两部分。考生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答题时使用0.5毫米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5本试卷共五大题,17小题。总分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第I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中国人的君
2、子风度近来,欧洲一些国家出现主权债务危机,中国为了帮助这些国家的政府和人民,采取了增持欧元债权的措施。对此,欧洲的国家和人民是欢迎和感谢的,但依然惹来了一类所谓顾虑和担忧的声音。本来一件简单的互助共赢的事情,却无端地遭到猜疑,可谓“好人难做”。 但中国人依然坚持自己该做的事情。对非洲的援助,对金融危机下欧洲国家的帮助,坚持不懈地推动地区的和平与发展,诸如此类,中国人始终保持着最大的诚意,也尽着最大的努力。而面对讽刺和质问,中国人也往往采取一种“沉默是金”的态度。中国古人有句话,“君子寡言”,多少年来,中国人在国际事务中做了许多实事,没说多少漂亮话,正是这种君子风度的践行。 其实,不友好的声音之
3、所以发出,并不是因为这些喊话者多么了解中国,相反,有很多人纯粹是主题先行,为反对而反对、为猜疑而猜疑。他们不理解中国人“君子寡言”的风度背后,不是理屈词穷的软弱无力,而是对“势”、“位”、“为”的坚定认识。 中国人眼中的“势”,不是功利主义的“势利”,更不是某强某霸的“势力”,而是世界形势、历史趋势。杨洁篪说,在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大变革、大调整、大发展的趋势不断深入,世界经济治理机制的改革也在不断向前推进,新兴经济体在迅速崛起。因此,我觉得世界力量的对比正在向着渐趋均衡的方向发展。”这是中国人对当今大势的认识。也正因为如此,中国人乐于与人合作,愿意走出去到五洲四海广交朋友。 中国人所谓的“
4、位”,也不是要凌驾世界各国之上、谋求所谓“霸主”的地位,而是时时刻刻看到自己的定位。尽管不久前,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总量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但是中国人不愿意戴这“老二”的帽子,因为比这个总量更现实、更具有说服力的数据还有很多。中国总理温家宝曾经说过,无论多么大的数字除以中国人口数,都会变得很小。中国的人均GDP还很落后,而且按照联合国的标准,中国还有1.5亿人没有摆脱贫困。种种事实都在提醒中国、也提醒世界看到,中国还是发展中国家,距离发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基于对“势”和“位”的理解,才能明白中国人的“为”。合乎道义的事情、援手危难的事情,中国人没少做,所以维和部队去了海地、护航舰
5、队去了索马里、救援人员去了新西兰;属于自己的国际义务,中国人努力在做,所以推动减少碳排放、推动全球环境治理。中国古人说,“有所不为,有所必为”,这句话在本质上是说,行为要承载着价值观。中国人在国际上作为的标准,要言之,一符合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二符合中国的发展中国家身份。 中国人很敬爱一位古代将军,他的名字叫李广。李广这个人德行高远、不善言谈,司马迁对他的评价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你读懂了李广的品格,就读懂了中国人的风度。1.对于“中国人的君子风度”的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人的君子风度表现在中国人始终保持着最大的诚意,尽着最大的努力,坚持对外援助,推动地区和的和平和发
6、展。B.中国人往往采取一种“沉默是金”的态度,“君子寡言”的风度背后,不是理屈词穷的软弱无力,而是坚定不移地践行君子风度。C.中国人的君子风度是认识到世界形势、历史趋势,对自身准确的定位,对合乎道义的事情及国际义务有所作为的体现。D.古代将军李广是中国君子风度的杰出代表。他德行高远、不上言谈,其行为承载着中国人的价值观,被司马迁高度赞誉。2.下列对“势”“位”“为”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人眼中的“势”,与功利、强霸无关,它是正确把握当今世界大势,不为“势利”,不谋“势力”乐于与人合作,广交朋友。B.中国人眼中的“位”,是时时刻刻给自己正确定位。中国还是发展中国家,要想经济各方
7、面都凌驾世界各国之上,还要走很长的路。C中国人眼中的“为”指“有所不为,有所必为。”合乎道义、援手危难等事必为。它体现了中国人的君子风度,体现了对世界的责任感。D.“势”“位”与“为”三者是统一的。统一于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和中国人的发展中国家的身份,也统一于中国人的价值观。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国际上不友好的声音之所以发出,是因为那些声音的发出者很多人为了某种目的,而并不是为了真正想真正了解中国。B.当一些国家与地区出现危机时,中国没有袖手旁观而是施以援助。共赢之事却无端遭到猜疑,正所谓“好人难做”。C.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治理机制和新兴经济体都
8、发生了变化。作者认为世界力量的对比正在向着渐趋均衡的方向发展。D.作者认为,李广作为中国人很敬爱的一位古代将军,他的品格,他的作为,足以体现了中国人的君子风度。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一7题。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
9、,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
10、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选自荆轲刺秦王)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遗:赠送B. 以次进 以:按照C.前为谢曰 谢:感谢D.卒惶急不知所为 卒:突然5.下列选项中,不能表现了荆轲勇敢的句子是(3分)( )A.秦武阳色变振恐B.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C.乃引其匕首提秦王D.秦王复击轲,被八创6.下列对有关文段内容的解说,不准确的一项是(3分)( )A
11、.这段文字,重点描述了荆轲廷刺秦王的场景,刻画了荆轲临危不惧、奋不顾身的英雄形象。B.秦臣蒙嘉同情燕王,赞赏荆轲,所以巧言讨好秦王,引见荆轲。C.荆轲“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正是前文荆轲对樊於期将军所说的刺杀设想的实施,此处印证了荆轲计划的合理性。D.由于刺杀秦王是在仓促之间出现的,秦廷上下反应迟钝;秦王惶恐到拔不出剑的地步,大臣们也都是目瞪口呆、手足无措。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0分)(1)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2)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二)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89题。清 燕 堂贺铸雀声啧啧燕飞飞,在得残红一两
12、枝。睡思乍来还乍去,日长披卷下帘时。8.诗歌的一、二句体现了什么时令?描绘的是怎样的情景?(5分)9.全诗表现了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分)(1)荆轲刺秦王易水诀别中,荆轲悲壮的唱词是:“_ , _。”(2)今者项庄拔剑舞,_。(鸿门宴)(3)大行不顾细谨,_。(鸿门宴)(4)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誉为“_ ,_”。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屠呦呦:用一株小草改变世界 1930年12月30日,屠呦呦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开堂坐诊的父亲摘引诗经中的一句话“呦
13、呦鹿鸣,食野之苹”为她取名。“苹”指的是蒿类植物,人们惊叹于从取名开始,屠呦呦的命运注定要与这棵神奇的小草连在一起。 受父亲影响,屠呦呦从小就喜欢翻看医书,对中草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树立了治病救人的理想。带着这个理想,1951年,屠呦呦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医学院药学系。大学四年,屠呦呦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被分配到中医研究院工作。1967年5月23日,我国紧急启动“疟疾防治药物研究工作协作”项目,代号为“523”,屠呦呦被任命为“523”项目中医研究院科研组长。项目背后是残酷的现实:由于恶性疟原虫对以氯喹为代表的老一代抗疟药产生抗药性,如何发明新药成为世界性的棘手问题。要在设施简陋和信息渠道不畅通的
14、条件下,短时间内对几千种中草药进行筛选,其难度无异于大海捞针。由于实验室没有配套的通风设备,加上经常和各种化学溶剂打交道,屠呦呦很快就患上了结核、肝病等多种慢性疾病。但这些看似难以逾越的阻碍反而激发了她的斗志,通过翻阅历代本草医籍,四处走访老中医,甚至连群众来信都不放过,屠呦呦终于在2000多种中草药中整理出一张含有640多种草药、包括青蒿在内的抗疟单验访集。可在最初的动物实验中,青蒿的效果并不出彩,屠呦呦的寻找也一度陷入僵局。 在查阅了大量文献后,屠呦呦在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发现了对青蒿治疗方法的描述:“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屠呦呦意识到可能是煮沸和高温提取破坏了青蒿中的
15、活性成分,她改用沸点较低的乙醚进行实验,尝试在不同摄氏度的条件下制取青蒿提取物。在失败了一百九十次之后,1971年10月4日,屠呦呦终于如愿以偿地从第一百九十一号样品中获得了抗疟效果达到百分之百的提取物。1972年,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在青蒿中提取到了一种分子式为C15H22O5的无色结晶体,他们将这种无色的结晶体物质命名为青蒿素。为进一步完善这种新型特效药物,屠呦呦还率队历时六年,排除干扰,克服困难,成功开发出了一种抗疟疗效比青蒿素高十倍,但复发率却极低、用药剂量更小、使用起来更方便的抗疟新药物,即双氢青蒿素。1990年3月,双氢青蒿素一举通过了技术鉴定,成为人类抗击疟疾的“有效武器”。 当年
16、大协作的“523”项目以“胜利完成”而告终,“523”项目的科研成果鉴定会最终认定青蒿素的研制成功“是我国科技工作者集体的荣誉,6家发明单位各有各的发明创造”,在这个长达数页的结论中,只字未提发现者的名字。然而贡献的归属却在后来的几十年中争议不断,屠呦呦则被很多人认为“不够淡泊名利”“个性执拗”。 2004 年,泰国玛希敦奖将5万美元和一枚奖章颁发给了青蒿素研发团体,大多数青蒿素研究参与者赞成将这笔奖金捐给盛产青蒿的四川酉阳地区的中学。这时,屠呦呦提出,必须先明确她个人应该享有50%以上奖金的份额,然后,由她以个人名义捐给酉阳。2009年,屠呦呦编写的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一出版,就因为引文署名的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2018年秋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习题课件:6 回忆我的母亲 (共29张PPT).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