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桥之美》教案.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桥之美 人教版八 年级 语文 上册 教案
- 资源描述:
-
1、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桥之美教案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2、把握课文内容桥之美“美”在哪里。 3、分清科普说明文和科学小品文的区别。 二、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点 教学重点:品味文章中形象优美的语句。 教学难点:学习一种新的审美视角。 教学关键点:桥之美“美”在哪里。 三、课时安排:二课时。 四、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温习导入前面我们一起学习和探讨了桥梁专家茅以升眼中的中国石拱桥,今天我们再来看看著名画家吴冠中眼里的桥又具有什么特点。 感知桥“美 ”1、学生默读课文,教师出示默读要求和思考内容: 默读要求: (1)集中注意力默读,尽量做到不指读,不回读,不发出声音来读。 (2)对默读的
2、内容要进行最大限度的记忆。 (3)学会在关键的地方作记号。 思考内容: (1)作者眼中的桥美在何处? 讨论后明确:“并不着眼于桥自身的结构美,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这个原则强调了画家眼中的桥是和环境关系密切的。(2)好,下面我们再细考一个问题:为了把上面那个“桥之美”的审美原则说明清楚,作者使用了什么方法?文中哪几个自然段是具体说明这个审美原则的?讨论后明确:举了几个桥的例子。(3 4 5 6 ) (提示:这种用举例子来说明的方法,在说明文中就叫做“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3)第四自然段举了哪几座桥?这几座桥在各自什么环境中起了什么作用? 讨论明确: 桥名 环境 作用
3、 乌镇石桥 秘密的苇丛 透一口舒畅的气 江南石桥 细柳拂丝 令画家销魂 卧波长虹 湖水苍茫 打破单调的满足 风 雨 桥 飞瀑流泉 可以驻足欣赏 (4)第五自然段举了哪几座桥?这几座桥在环境中起什么作用? 讨论明确: 桥名 环境 作用 清明上河图虹桥 往返行人,各样船只 重叠、交错 庄稼地里的小桥 倒影被浮萍杂草刺破 给无声的田野增添热闹 高山峡谷间的索桥 山岩、树丛、急流 连接了险峻,也孕育了生命 (5)第六自然段还举了哪几座桥?这几座桥也与环境构成了绘画美么? 讨论后明确: 南京长江大桥 钱塘江大桥 成昆路上的桥 不美的原因: 孤立、没有周围景物的衬托,不能与其他的景物形成点、线、面的呼应配
4、合,不协调。举这几座桥是从反面说明桥与环境之间的重要关系。 2、总结:本文的作者虽然是一位画家,虽然他自己说,“作为一个画家,写作并不是为了发表,而是把一些想法或欲望记录下来”,但我们还是能看出作者的行文思路和逻辑顺序的。 (1、2、3) (审美原则) 4 5 正面举例 6 反面举例 7 (总结全文) 总 分 总 第二课时 (一) 品味语言 画家眼中的桥之美我们已经领略过了,现在我们一齐品味一下作者具有情味的语言。 分组讨论课后练习二 1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赏析:其实,苇丛不会“发闷”,也不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