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福建省龙岩市一中高三模拟训练(三)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4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 福建省 龙岩市 一中 模拟 训练 语文试题 解析
- 资源描述:
-
1、2022届2021-2022学年第二学期语文科模拟训练(三)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假如你是一位木商,我是一位植物学家,另外一位朋友是画家,三人同时来看一棵古松,我们三人可以同时都“知觉”到这一棵树,可是三人所“知觉”到的却是三种不同的东西。你脱离不了你的木商的心习,你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做某事用值几多钱的木料。我也脱离不了我的植物学家的心习,我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叶为针状、果为球状、四季常青的显花植物。我们的朋友画家,什么事都不管,只管审美,他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苍翠、劲拔的古树。我们三
2、人的反应态度也不一致。你心里盘算它是宜于架屋或是制器,我把它归到某类某科里去,注意它和其他松树的异点,我们的朋友只在聚精会神地观赏它的苍翠颜色,感受它的那股昂然高举、不受屈挠的气概。从此可知道这棵古松并不是一件固定的东西,它的形相随观者的性格和情趣而变化,各人所见到的古松的形相都是各人自己性格和情趣的返照。古松的形相一半是天生的,一半也是人为的。极平常的知觉都是带有几分创造性,极客观的东西之中都有几分主观的成分。美也是如此。有审美的眼睛才能见到美,这棵古松对于我们的画画的朋友是美的,因为他去看时就抱了美感的态度。你和我如果也想见到它的美,你须得把你那种木商的实用的态度丢开,我须得把植物学家的科
3、学的态度丢开,专持美感的态度去看它。这三种态度有什么分别呢?先说实用的态度。做人的第一件大事就是维持生活,既要生活,就要讲究如何利用环境。“环境”包含我自己以外的一切人和物在内,这些人和物有些对于我的生活有益,有些对于我的生活有害,有些对于我不关痛痒。我们对于他们于是有爱恶的情感,有趋就或逃避的意志和活动,这就是实用的态度。实用的态度起于实用的知觉,实用的知觉起于经验。小孩子初出世,第一次遇见火就伸手去捉,他烧痛了,以后他再遇见火,便认识它是什么东西,便明了它是烧痛手指的,火对于他于是有了意义。科学的态度则不然,它纯粹是客观的、理论的。所谓客观的态度就是把自己的成见和情感完全丢开,专以“无所为
4、而为”的精神去探求真理。理论是和实用相对的。理论本来可以见诸实用,但是科学家的直接目的却不在于实用。科学家的态度之中很少有情感和意志,它的最重要的心理活动是抽象的思考。科学家要在这个混乱的世界中寻出事物的关系和条理,纳个物于概念,从原理演个例。植物学家看古松的态度便是如此。实用的态度以善为最高目的,科学的态度以真为最高目的,美感的态度以美为最高目的。在实用的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偏在事物对人的利害,心理活动偏重意志;在科学的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偏在事物间互相关系,心理活动偏重抽象的思考;在美感的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专在事物本身的形相,心理活动偏重直觉。人所以异于其他动物的就是于饮食男女之外还有更
5、高尚的企求,美就是其中之一。是壶就可以贮茶,何必又求它形式、花样、颜色都要好看呢?吃饱了饭就可以睡觉,何必又呕心血去作诗、画画、奏乐呢?人的实用的活动全是有所为而为,是受环境需要限制的;人的美感的活动全是无所为而为,是环境不需要他活动而他自己愿意去活动的。在有所为而为的活动中,人是环境需要的奴隶;在无所为而为的活动中,人是自己心灵的主宰。这是单就人说,就物说呢,在实用的和科学的世界中,事物都借着和其他事物发生关系而得到意义,到了孤立绝缘时就都没有意义;但是在美感世界中它却能孤立绝缘,却能在本身现出价值。照这样看,我们可以说,美是事物的最有价值的一面,美感的经验是人生中最有价值的一面。(摘编自朱
6、光潜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材料二:其实,在中国美学和艺术观念中,存在着与朱光潜所说的三种态度都不同的第四种态度。它当然不是用科学、实用的眼光看待古松,但也不是以审美的眼光看待古松,发现它如何美,如何符合形式美感,在这里,审美主体和客体都没有了,古松在这里根本就不是审美对象,而是一个与自我生命相关的宇宙。这第四种态度可以说是一种“生命的态度”,一种用“活”的态度“看”世界的方式,或许“看”还容易引起与外在的观察混淆,称为一个“活”的“呈现”世界的方式也许更合适。之所以说它是“生命的态度”,是因为它的核心是将世界(包括“我”与外物)从对象化中解脱出来,还其生命的本然意义,在纯粹直观中创造一个
7、独特的生命境界。这个世界,中国美学将其称为“境”。第四种态度并不是为了获得美的知识,而是为了安顿心灵。王维辛夷坞诗写道:“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如果我们把它当作“山水诗”,或者“写景诗”,其描写是如此简单,内容是如此单调,单调到只用一句话就能概括:山间有一些芙蓉花开了,又落了。而谢灵运的山水诗,如“澹潋结寒姿,团栾润霜质”等,写景显然更加细腻丰富。然而,王维的这些看起来内容单调的诗歌,并没有因此被人们漠视,而是传诵千古,谢灵运的诗句却少有人提及。其实,王维的这类诗歌根本就不是所谓的“山水诗”“写景诗”,它的主旨不是描写外在的景物。“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的山中芙蓉
8、,是自在兴现,这里没有被观之景,也没有对景之心。“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也将人排除,关心起深林苔痕,表面看起来是不关心人,其实正是通过这一片天地写人的心境、人的感受。诗人不是对风景感兴趣,而是对自我生命的感受感兴趣,描写一个与自我生命相关的世界,呈现自己回到世界的愉悦,为自己心灵寻找一个安顿的地方。对生命的认识、理解和慰藉,是贯穿此诗的核心。艺术家并不在意青苔和深林,而是其背后的高古和幽深。(摘编自朱良志生命的态度关于中国美学中的第四种态度的问题)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木商、植物学家、画家感知的古松不同,反应态度也不一致,这说
9、明古松的形相随观者的性格和情趣而变化。B. 实用的态度关注事物对人的利害,人在环境中积累经验,获得实用的知觉,产生趋就或者逃避的意志和活动。C. 科学的态度需要借助抽象的思考探寻事物的关系和条理,它排斥个人情感,具有理论性,与实用的态度相反。D. 与其他三种态度不同,生命的态度将世界从对象化中解脱出来,创造出没有审美主体、客体的独特生命境界。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木商和植物学家不能感知古松的美感,这是因为他们原有的心习无法改变,不能以美感的态度看古松。B. 在美感的世界中,人可以摆脱环境的制约,主宰自己的心灵,事物在孤立绝缘的情况下依然具有意义。C. 谢灵运的山水
10、诗更加细腻丰富,但其传诵度却比不上王维诗歌,这说明生命的态度比诗歌内容更重要。D. 写景时排除人的情感因素的影响,才能更好地传达自我生命的感受,写出对生命的认识、理解和慰藉。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最能体现“生命的态度”的一项是( )A. 欧阳修蝶恋花:“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B. 姜夔扬州慢:“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C. 卢梅坡雪梅其一:“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D. 吴历题画:“一带远山衔落日,草亭秋影澹无人。”4. 材料一的论证深入浅出,请简要分析。5. 红楼梦第十八回元妃省亲中,林黛玉代贾宝玉写的杏帘在望被元妃大为赞赏。请结合材料论述的四种态度中的三种
11、简要分析这首诗。杏帘在望 林黛玉杏帘招客饮,在望有山庄。菱荇鹅儿水,桑榆燕子梁。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15题答案】【答案】1. C 2. B 3. D 4. 选取生活中常见的例子,用“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阐明中国美学的三种态度,将深刻的道理讲得浅显易懂。语言通俗易懂,语气平易亲切,如“吃饱了饭就可以睡觉,何必又呕心血去作诗、画画、奏乐呢?” 5. 实用态度:杏帘在望是以宝玉的身份应元妃之命而作,“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赞颂太平盛世,具有实用价值。美感的态度:诗歌所写景物动静相间,色彩鲜明,富有美感。生命的态度:菱荇、桑榆、春韭、稻花与鹅儿、燕子共同构成一个
12、生机盎然的世界,呈现出心境的美好、愉悦。【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与实用的态度相反”错误,文中说“理论是和实用相对的”,这并不意味着科学的态度和实用的态度相反。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他们原有的心习无法改变”错误。原文为“你脱离不了你的木商的心习,你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做某事用值几多钱的木料。我也脱离不了我的植物学家的心习,我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叶为针状、果为球状、四季常青的显花植物”,可知不是无法改变,是脱离不了。C.“说明生命的态度比诗歌内容更重要”于文无据。原文为“然而,王维的这些看起来内容
13、单调的诗歌,并没有因此被人们漠视,而是传诵千古,谢灵运的诗句却少有人提及”,作者举王维和谢灵运诗歌的例子是为了说明还有第四种态度即“生命的态度”,并没有说生命的态度比诗歌内容更重要。D.“写景时排除人的情感因素的影响,才能更好地”说法错误,“也将人排除,关心起深林苔痕,表面看起来是不关心人,其实正是通过这一片天地写人的心境、人的感受。诗人不是对风景感兴趣,而是对自我生命的感受感兴趣,描写一个与自我生命相关的世界,呈现自己回到世界的愉悦,为自己心灵寻找一个安顿的地方。对生命的认识、理解和慰藉,是贯穿此诗的核心”,可知“排除人的情感因素的影响”不是必要条件。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
14、、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结合原文“之所以说它是生命的态度,是因为它的核心是将世界(包括“我”与外物)从对象化中解脱出来,还其生命的本然意义,在纯粹直观中创造一个独特的生命境界”,“花”和“红药”是作者抒情的载体,没有从对象化中解脱出来,排除AB。结合原文“在这里,审美主体和客体都没有了,古松在这里根本就不是审美对象,而是一个与自我生命相关的宇宙”可知C中作者是审美主体,“梅”“雪”是作者的审美对象,有明显的主客体之别,排除C。D.“一带远山衔落日,草亭秋影澹无人”,无人即是有人,落日山影,草亭空阔,与我心如如自在,没有分别,更无别虑,就是一个圆满的世界。最能体现“生命的态度”。故选D。【4题详
15、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由第一段“假如你是一位木商,我是一位植物学家,另外一位朋友是画家,三人同时来看一棵古松,我们三人可以同时都知觉到这一棵树,可是三人所知觉到的却是三种不同的东西”第四段“这三种态度有什么分别呢”第五段“先说实用的态度”第六段“科学的态度则不然,它纯粹是客观的、理论的”第七段“实用的态度以善为最高目的,科学的态度以真为最高目的,美感的态度以美为最高目的”可知作者选取生活中常见的例子,用“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阐明中国美学的三种态度,将深刻的道理讲得浅显易懂。由“你心里盘算它是宜于架屋或是制器,我把它归到某类某科里去,注意它和其他松树的异点,我们
16、的朋友只在聚精会神地观赏它的苍翠颜色,感受它的那股昂然高举、不受屈挠的气概”“吃饱了饭就可以睡觉,何必又呕心血去作诗、画画、奏乐呢”等可知作者的语言通俗易懂,语气平易亲切。【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这是林黛玉代贾宝玉作的一首五律,诗中所描绘的,是大观园“浣葛山庄”迷人的景致。诗题是由元妃指定的。“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句意为:开明盛世再也没有饥荒和冻馁,又何必为耕织整日里匆匆忙忙!以“颂圣”结束全诗,正所谓“曲终奏雅”。在颂圣中,诗人流露出对没有饥荒、没有冻馁的太平盛世的颂美之情,也难怪被元妃大为赞赏,体现了实用的态度,具有实用价值。“杏帘招客饮,在望有山庄”
17、句,一方面既传达出春风中杏红柳绿,酒旗飘扬这一派生机勃勃的气象;另一方面,又是对诗题中“杏帘”两字的巧妙绾合。“在望”句,写远远望去隐约可辨的田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世外桃源式的农庄生活一片向往之情。中间四句从写景的角度看,诗人的笔法是相当细腻的:既注意动静相间,色味协调,又兼顾到点面的结合,尤其是“菱荇”两句,全由名词组成。这种特殊句法的运用,如果没有较高的驾驭语言的技巧,是很难获得成功的。体现了美感的态度。“菱荇”以下四句,写客人眼中所见的山庄景色:这里,鹅儿在长满菱叶、飘着荇菜的清澈水面上自由自在地嬉戏玩耍,燕子更匆匆忙忙地从桑榆林中衔泥而去,到屋梁间构筑它们温暖的窝巢;而在弥望无际的田野
18、上,一畦畦韭菜于春风中长得翠绿欲滴,一片片稻田飘溢着阵阵花粉的清香,好象在预告一个丰收的年成。在这片理想的“乐土”上,一切都生活得幸福而安谧。菱荇、桑榆、春韭、稻花与鹅儿、燕子共同构成一个生机盎然的世界,呈现出心境的美好、愉悦。这是生命的态度。(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天堂唢呐(节选)王祥夫从早上到现在,一阵又一阵、一阵又一阵的唢呐声就从没停过。从宝树站的这个地方可以看到山坡上的动静。父亲此刻正坐在那里抽烟,父亲的哥哥也就是那个瞎子在吹唢呐,背对着这边,所以只能看到他的背,有点儿驼,不知为什么瞎子的背都会有点儿驼。宝树对宝树媳妇说,我真的想不起他来了。
19、宝树说还是很早很早的时候听父亲说过这件事。他们昨天还算了一下,真的都有五十多年了,这可不能算短,谁都不会想到他会突然回来。怎么说呢?这事让几乎是所有的人都觉得有那么点伤心,得到信儿的亲戚们都三三两两地赶过来了。人们差不多都快要想不起他来了,突然间,他回来了,就这么回事。不少人眼睛都红红的。站在宝树和宝树媳妇待的地方听唢呐声,一阵高一阵低,怎么听都像是在哭。真够可怜的,远天远地地赶回来却没见上。宝树媳妇说。我想他心里现在是要多难过就有多难过。宝树说。听说瞎子的耳朵都特别好使。宝树媳妇说。他是用唢呐在哭。宝树说,就让他哭吧。其实那会儿找个人就说是你奶奶哄哄他也好。宝树媳妇又说了,他离开家都五十年了
20、,村里找个岁数大的老奶奶,反正他也看不到,拉拉手,说说话,就说是他的亲妈,他就不会这么伤心。再说,他也记不起小时候的事。唉。宝树叹了口气。你说的也许有道理,反正他也看不见。山坡上边现在没有什么人了。上午的时候,人们都跟着上了山去了坟地,都以为会像往常那样很快就下来,但到了中午的时候,人们又都陆陆续续地下来了,而且都随便吃了一些东西,先垫补垫补。到了晚上,人们才会好好吃一顿庆祝一下。庆祝什么?庆祝宝树的瞎子伯伯从外边回来。因为宝树的这个瞎子伯伯,因为这个时隔五十年才从外边回来的人,村里要办一次大宴,杀了两头肥猪,蔬菜和鱼还有别的东西也都买了回来,当然还有酒。做饭的是本村的李本希,把东西差不多都已
21、经做好了,不少女人在那里帮忙,香味已经传出好远。这顿饭是宝树父亲操办,宝树对父亲说这花不了多少钱,好好操办一下,这些钱我都出了。宝树说话的时候眼圈儿都红了,宝树父亲的眼圈儿也红了。你奶奶活着该有多好,她等啊等啊。宝树的父亲小声对宝树说。我奶奶真是应该多等几天。宝树也是想不起别的什么话了。真没几天,她就等不下去了。父亲说。鞋呢?宝树的父亲忽然想起那双鞋了,站起身忙去找鞋子了,这里翻翻,那里翻翻,那双鞋是宝树的奶奶给宝树的这个瞎子伯伯做的。鞋马上被宝树的父亲找到了,就放在柜子的顶上,用毛巾包着,鞋里放着一些枣。早上上山之前,宝树看着瞎子伯伯把那双鞋穿在脚上了,还正好。正好,妈做的鞋。宝树的父亲在一
22、边说。正好,妈做的鞋。瞎子伯伯用手摸着鞋。宝树看见瞎子伯伯的眼里开始流泪,他不停地流泪,不停地用手摸鞋子。村子里现在是很少办这种大吃事了,村子里把这种全村人参加的宴叫作大吃事。桌子也从祠堂里搬了出来,这些桌子平时都放在祠堂里边,漆了明漆,办大事的时候才会被搬出来。现在它们又被搬出来了,被放在河里洗刷干净了,在村街上被摆成了一排。这就让村子里有了某种过节的气氛。不少人都从外边回来了,除了宝树家的亲戚,远远近近的乡邻们也都赶了回来,其实他们都刚刚离家才不久,因为春节刚刚过去。虽然忙,但他们都想回来看看五十年前被人贩子拐走的天堂。宝树的瞎子伯父名字叫天堂,这好像不是人的名字,但不少人还记着这个名字。
23、天堂的名字是怎么起的呢?因为村子里原来有个教堂,天堂的名字是那个比利时神父给起的,比利时神父的坟还在教堂的后边,是个很大的土堆。不过教堂现在不在了,只有四堵高墙在那里立着。墙可真是太高了,上边平时总是落满了野鸽子。这个教堂的西边还有个石头砌的酒窖,神父的葡萄酒就放在里边。神父当年种的葡萄现在可是都没了,那片地荒着。不息的唢呐声从山坡那边传了过来。这会儿,宝树的父亲还陪着他的哥哥天堂在上边,陪着他在父母的坟前吹唢呐。宝树的父亲不说话,一根接着一根抽烟;天堂也不说话,他在不停地吹,有时会停下来擦一下眼泪。包括宝树的父亲,人们都不知道天堂怎么会变成了个瞎子,人们知道他身上肯定会有不少故事,一个人在五
24、十多年的工夫里没有故事才怪呢。人们都想知道这些,都想知道他被卖到了哪里?那家人待他好不好?那家人除了他之外还有些什么人?河南那边的人听说都很好。天堂待的那家人家是开响器班子的,所以天堂从小就学会了吹唢呐。还是在春节前,有人到家里来给宝树的奶奶采血,是两个公家人。宝树,还包括别的那些人都不知道公家人采血做什么,后来才知道是为了匹配。和什么人匹配呢?和当年被人贩子拐卖的一个人匹配。公家的人说,那个人有可能就是宝树父亲的哥哥天堂。公家的人这么一说,人们就再次想起了六岁上被人贩子拐走的天堂。但人们谁也想不到天堂过了春节竟然就突然回来了。人们去车站接他,一路上都发愁该怎么告诉天堂他娘刚刚去世的消息,谁也
25、没主意,这太突然了,也让人太伤心了。宝树对宝树媳妇说,他肯定还以为奶奶还活着,所以才急着往回赶。当年,人们都知道天堂的父亲,也就是宝树的爷爷,为了寻找六岁上被拐走的天堂出了车祸,当时就没了命。那是十多年前的事了。而宝树的奶奶是年前才去世的,采完血,人们告诉她,采血是为了找她六岁上被拐走的天堂,要是对,天堂马上就可以回来和家人团圆了。宝树的奶奶激动得当时就大声哭开了,并且开始着手打铺衬做那双布鞋。人们都说宝树的奶奶是不应该做那双鞋的,是累坏了,现在村子里谁还做鞋?而她执意要做那一双布鞋,做完鞋,她突然就去了,没病没灾也像是不难受,忽然就去了。鞋子就放在柜子的顶上,被一条干净毛巾包着,宝树还记着奶
26、奶往鞋里放枣子的情景,奶奶一边往鞋子里放枣一边还说,放几个枣在鞋里,天堂就会早早地回来了。回来吧天堂,你给娘赶快回来吧。宝树的奶奶对着那双鞋说。(选自中国作家,2021年第6期)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标题既点明了人物、事件,也表达了身在天堂的宝树奶奶对儿子的思念。B. 亲戚们和村里人并不同情天堂的遭遇,而是为母子分别多年却没能相见而伤心。C. 村里人想好好吃一顿庆祝天堂回家,故宝树与父亲在办大宴这事上达成了一致。D. “公家人”是对公职人员的称呼,两个公家人的出现是为了采集血样做亲子鉴定。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多
27、处写唢呐声,“从早上到现在”“从没停过”写出了唢呐声持续时间长,“一阵高阵低,怎么听都像是在哭”写出了天堂内心的悲痛。B. 小说中使用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塑造瞎子伯伯的形象,“正好,妈做的鞋”看似是重复,实际上蕴含着兄弟二人对母亲的怀念和感恩。C. 宝树奶奶做的这双鞋是小说中非常重要的物象,儿行千里母担忧,更何况是被拐卖的儿子,往鞋里放枣更是展现了母亲对儿子回家的期盼。D. 小说采用平淡而忧伤的语调讲述了一个被拐卖的瞎子伯伯回家的故事,却能够将微妙的情绪传递给读者,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8. 作者说:“好的小说要多多留有空白,一如书法中的飞白,线与线之间看似没有什么关联,但气韵却在那里,所以才好看
28、。”请简要概括这篇小说中的留白部分。9. 小说在叙述故事时有何特点?这样写有何好处?请简要分析。【69题答案】【答案】6. D 7. B 8. 天堂是如何被拐卖的。天堂在河南养他的那户人家如何长大,如何学会了唢呐。天堂的眼睛是怎么瞎的。天堂的父亲是如何出的车祸。天堂是如何寻亲,如何做血液匹配的。 9. 小说主体采用顺叙的叙述顺序,中间插叙内容,使小说的叙述更加灵活丰富。采用第三人称叙述,以宝树、宝树媳妇的视角讲述故事,使叙述更加紧凑。多用对话的形式,以宝树和宝树媳妇的对话、宝树和宝树父亲的对话、宝树父亲和宝树伯伯的对话推动情节的发展。以“唢呐声”为线索,展现了宝树伯伯天堂的心理世界,营造了小说
29、悲伤的氛围。【解析】【分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 “也表达了身在天堂的宝树奶奶对儿子的思念”错,小说标题“天堂唢呐”,“天堂”既是宝树瞎子伯伯的名字,也代表奶奶去了天堂;而“唢呐”是宝树伯伯吹给去世的奶奶的听的,应是表达瞎子伯伯天堂对在天堂的娘的思念。B.“亲戚们和村里人并不同情天堂的遭遇”错,从“这事让几乎是所有的人都觉得有那么点伤心,得到信儿的亲戚们都三三两两地赶过来了”,人们为了迎接天堂回来办“大吃事”等可知,亲戚们和村里人都同情天堂的遭遇。C.“村里人想好好吃一顿庆祝天堂回家”与“宝树与父亲在办大宴这事上达成了一致”并不存在因果关系。故选D。7题
30、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B. “心理描写”错,文中通过肖像描写“只能看到他的背,有点儿驼,不知为什么瞎子的背都会有点儿驼”、动作描写“他在不停地吹,有时会停下来擦一下眼泪”、语言描写“正好,妈做的鞋”塑造瞎子伯伯的形象,但没有心理描写。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表现手法及相关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所谓留白,是绘画中的概念,能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这篇小说是作者追求好小说留白艺术的体现,小说中的留白部分就是没有写清楚,让读者去想象的地方,梳理这部分情节即可。如文中只交代天堂“六岁上被人贩子拐走”,天堂是如何被拐卖的,是留白;文中有“河南那边的人听说都很好。天堂待的那
31、家人家是开响器班子的,所以天堂从小就学会了吹唢呐”,天堂在河南养他的那户人家如何长大,如何学会了唢呐,是留白;文中说天堂是“瞎子”,那么天堂的眼睛是怎么瞎的,是留白;文中写“天堂的父亲,也就是宝树的爷爷,为了寻找六岁上被拐走的天堂出了车祸”,天堂的父亲是如何出的车祸,是留白;文中写“还是在春节前,有人到家里来给宝树的奶奶采血,是两个公家人”,天堂是如何寻亲,如何做血液匹配的,是留白。【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表现手法的能力。常见的叙述方法涉及叙述顺序、人称、线索、表达方式等。阅读这篇小说可知,小说采用主体顺序、中间插叙的叙述顺序来写这个故事。文章开头就交代了宝树的伯父回来了,写人们对这件
32、事的反应,写宝树与宝树媳妇的对话,写伯父在奶奶坟前吹唢呐等,这是按照时间顺序在写;而中间插叙了宝树伯父六岁时被人贩子拐走,宝树爷爷为了寻找儿子出了车祸,后来公家人来给奶奶采血寻亲,奶奶做鞋等。两种叙述方式的使用使小说的叙述更加灵活丰富。采用第三人称叙述,文章是从宝树和宝树媳妇的视角来讲述故事,如“站在宝树和宝树媳妇待的地方听唢呐声,一阵高一阵低,怎么听都像是在哭。真够可怜的,远天远地地赶回来却没见上。宝树媳妇说。我想他心里现在是要多难过就有多难过。宝树说”“宝树看见瞎子伯伯的眼里开始流泪,他不停地流泪,不停地用手摸鞋子”“宝树对宝树媳妇说,他肯定还以为奶奶还活着,所以才急着往回赶”等,采用第三
33、人称叙述,以宝树、宝树媳妇的视角讲述故事,使叙述更加紧凑。在叙述中多采用对话,如宝树与宝树媳妇的对话,“真够可怜的,远天远地地赶回来却没见上。宝树媳妇说。我想他心里现在是要多难过就有多难过。宝树说”;宝树与宝树父亲的对话,“你奶奶活着该有多好,她等啊等啊。宝树的父亲小声对宝树说。我奶奶真是应该多等几天。宝树也是想不起别的什么话了。真没几天,她就等不下去了。父亲说”;宝树父亲和宝树伯父的对话,“正好,妈做的鞋。宝树的父亲在一边说。正好,妈做的鞋。瞎子伯伯用手摸着鞋”。以宝树和宝树媳妇的对话、宝树和宝树父亲的对话、宝树父亲和宝树伯伯的对话推动情节的发展。以“唢呐声”作为线索,如开头“从早上到现在,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