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课件:诗歌部分 第二单元 挚情的呼唤--一个小农家的暮(共28张PPT) .ppt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3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 资源描述:
-
1、一个小农家的暮刘半农刘半农 农家图 农家图 农家图 农家图 农家图 农家图 农家图 农家图作者简介刘半农(18911934),原名寿彭,改名复,字半农,号曲庵,江苏江阴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健将。1907年入常州府中学,1912年到上海任中华书局编辑。新青年创刊伊始,即为之撰稿,并一度参加编辑工作。1918年和钱玄同合作演双簧戏,争辩关于白话文的问题,有力地推进了白话文运动。是最早发表白话新诗的诗人之一。1920年赴英入伦敦大学学习,1921年转入巴黎大学专攻语言学,获文学博士学位。1925年秋回国,任北京大学国文系教授。1926年主编世界日报副刊,任中法大学国文系主任。同年将自己多年来在诗歌创
2、作上的成果结集出版,分别是瓦釜集、扬鞭集。1929年起历任北京大学国文系教授,北平大学女子文学院院长、辅仁大学教务长等职。1934年赴绥远地区调查方言,搜集民谣,途中病逝。刘半农是中国新诗的开拓者、白话文的倡导者。他积极主张写新诗和应用白话文,并亲自进行实践。他还倡导文学作品的分段和运用新式标点,并创造了“她”“它”二字,沿用至今。刘半农(18911934),原名刘复,字半农,号曲庵,江苏江阴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健将,刘半农是中国新诗的开拓者、白话文的倡导者。他积极主张写新诗和应用白话文,并亲自进行实践。他还倡导文学作品的分段和运用新式标点,并创造了“她”“它”二字,沿用至今。1920年赴英入
3、伦敦大学学习,1921年转入巴黎大学专攻语音学,获文学博士学位。1925年秋回国,任北京大学国文系教授。1926年主编世界日报副刊,并任中法大学国文系主任。1929年起历任北京大学国文系教授、北平大学女子文学院院长、辅仁大学教务长等职。1934年7月14日病逝。有作品瓦釜集扬鞭集等。2一个小农家的暮本诗写于1921年2月,是诗人在英国伦敦时所作,在西方现代化的都市里(刘半农生性活泼勇敢,但也有失之草率无谋的地方;再加上他“没有正式的学历,为胡博士(即胡适)他们所看不起,后来“连到新青年投稿都被排斥”。在新文化阵营内部,刘半农也受到了排挤与冷眼,他是在很伤心的情况下才去异域留学的.这样的人生遭遇
4、自然会激起他对安闲从容的人生形式的追求,因此,在本诗中他才会如此一往情深地把没有经过现代文明改造的农家生活描绘得如此静谧恬然,如此美好诱人。而且,他还把这种人生形式设定于祖国的一农家,把对人生形式的思索引向了眷恋祖国的母题),诗人思念着祖国,回想农村的生活情景,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祖国、故乡、农村、农民的深情。或许这首诗也代表了诗人对故乡江阴浓郁的怀念之情吧?刘半农论诗,一贯“求真”,力斥“虚伪文学”。他十分推崇陶渊明,认为“老陶能于自然界中见到真处”,强调要把“自然界”与“情感的势力”相交相并,在真自然中写出真情感。本诗正是这种审美理想的典范之作。与许多海外赤子直抒胸臆的爱国诗篇不同,诗人在本
5、诗中没有把对祖国的思念以浓烈火爆的方式喷泻而出,而是含蓄地把它寄寓在对一个小农家晚间生活场景这一“真自然”的白描之中,以叙事的笔调朴实无华地写了一个小农家的傍晚生活。精心地勾画了一幅富有中国乡土气息和田园风光的“真自然”的画面。诗歌以质朴无华的口语化语言,精心选取最有代表性的日常细节画面,为读者再现出了三个恬淡的农家生活画面:黄昏时分,下了田的丈夫回到家里,妻子在灶下烧饭,丈夫在这个空儿里,逗逗狗、探探牛,问一声新酿的酒怎样了;月亮出来了,孩子们数着星,看着月,唱着,跳着,戏耍着(农妇夜炊图、农夫收工图、孩子观月图)。以陈述的笔调为我们展现了静穆和谐而又拙朴的农家生活场景,一幅多么安详和乐的农
6、家生活图,表现了作者对农村田园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祖国的思念之情。阅读一个小农家的暮,探究以下问题:1、(1)这首诗写了一个小农家日常生活的哪三个画面?(2)三个画面的特点?2、透过诗歌的文字,你感受到的妻子和丈夫分别是个什么样的人?3作者为什么把在军阀统治下的农村生活写得如此诗情画意?4结尾孩子们唱:“地上人多心不平,/天上星多月不亮。”这句话有什么深意?1、(1)这首诗写了一个小农家日常生活的哪三个画面?(2)三个画面的特点?(1)农妇夜炊、农夫收工和孩子观月(2)这里的屋舍自然简单、拙朴温馨,这里的人际关系和谐美好、其乐融融,这里的生活闲适自足、温暖安康,这里的自然环境静谧清幽、纯净美妙。第
7、一部分 农妇夜炊图在本诗中,诗人首先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农农妇妇夜夜炊炊图图”:“她”在灶下煮饭,灶里燃烧着新砍的山柴,必必剥剥地响,散发着诱人的清香;山柴熊熊,从灶门透出“嫣红的火光”,映红了她的脸庞,映红了她青布的衣裳。在这幅夜炊图中,诗人实写了夜炊时的声响(“必必剥剥地响”)和光色(“嫣红的火光”“青布的衣裳”),虚写了味感(即我们能感觉联想到山柴的清香和弥漫的饭香),借此传达出了农家生活的静谧和温暖。这就从总体上为全诗奠定了一个安宁和暖的基调。第二部分 农夫收工图诗人灵活地调整焦距,重点描绘了一幅“农农夫夫收收工工图图”。这里,诗人以房屋农妇为基本视点,拉长了焦距,镜头缓缓地从屋里拉到田
8、间,又从田间拉回到屋角,仍然聚焦到田间,最后又延伸到了屋外的“栏里”。焦距的频繁移动,使对农夫的描绘不再是上文农妇夜炊式的特写,而是突现出了一个行动的流程。写流程的目的,自然是要多层次、多角度、多方面地传达出农家生活的“真”内容:田间的荷锄耕作(从农夫的挂锄我们自然能联想到“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抑或“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劳动情景)、收工后的调狗看牛以及农家温暖安康的人伦情调。第三部分 孩子观月图诗人的视点又从屋里转到屋外,摄入诗人镜头的是农村常见的自然景物:青山、松树、月亮在这静谧美丽的景色中,孩子们在月亮下面出现了:他们举头看着天上的月亮,数着天上的星星,唱着动人的儿歌在这幅“孩孩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235734.html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