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件:第五单元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共63张PPT) .ppt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 资源描述:
-
1、 松、竹、梅合称“岁寒三友”,始见于南宋(林景熙:霁山集五云梅舍记)。在此之前,唐代诗人元结丐论曾以山水、松竹、琴酒为三友;宋代苏轼题文与可画一诗以松、竹、石为三友。“四君子”是梅、兰、竹、菊的合称。所谓君子,是对人的美称,比喻人格高尚,学识高深,举止文雅。文人画家寄寓感情,把梅兰竹菊比作四君子,予以人格化。梅花冲寒斗雪,有冰肌玉骨之姿,先众花而报春;兰生群山深谷,不慕荣利,长叶临风潇洒;菊花不与群花争艳,深秋独傲霜枝。“岁寒三友”与“四君子”竹-更以其虚心挺直、高风亮节的特性,成为了我们中华民族虚怀若谷、发奋进取的崇高气节的象征。“未出土时先有节,纵凌云处亦虚心。”的竹早就是文坛盛宴的座上宾
2、。题解:文与可(10181079),是苏轼的表兄,比苏轼大18岁。文与可以善画竹闻名于世,是当时墨竹画派的代表人物。神宗熙宁八年(1075)出任洋州(今陕西洋县)知州。元丰二年(1079)正月改知湖州(今浙江湖州),赴任途中死于陈州(今山东诸城)。题解:元丰二年三月,苏轼任湖州知州,这时文与可已去世,七月七日,苏轼在晾晒书画时,发现亡故的文与可送给自己的一幅筼筜谷偃竹图,见物生情,就写了这篇杂记。本文庄谐相衬,情深意切,是篇典型地体现苏轼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的特点的优秀散文。中国古代有句成语,叫做“胸有成竹”,亦称“成竹在胸”。宋代大诗人苏轼的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讲的就是这个有趣的故事。北宋时期
3、,有个擅长画竹的人,也是苏轼的表兄弟,姓文名同字与可。据有关史料说,他在自己的寓所周围种了许多竹子,无论冬夏,晴雨,晨昏,他都要仔细观察竹子,研究其在不同的季节、不同天气里的变化和姿态。时间久了,他墨绘的竹子,幅幅动人,富有生气。他的一个好友曾题诗赞叹:“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这就是说,与可在落笔前,就把竹子的形象孕育在心中了,即“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无独有偶,据说我国近代国画大师齐白石老先生也曾在室内置一器,养虾其中,时时观其姿,体其态,以致齐老先生笔下之虾,姿态各异,栩栩如生。两则故事讲的都是同一个道理,必须对客观事物反复观察,仔细研究,最终才能创作出完整而有生气的艺术形象。苏轼
4、自己不擅作画,但文章却从“胸有成竹”中精辟的展示了从观察到构思,从学习到实践,再到表达这一艺术创作的主要环节和基本过程。其实,文章并非仅仅在告诉人们该如何去作画,“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这里面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寓意。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旁人笑此言,似高还死痴。出身于一个有文化修养的家庭,父亲苏洵早有文名。同王安石一样,苏轼对北宋的局势也感到不安。然而由于他所处的中等地主阶层的地位,不愿过多触犯大地主阶级的利益。同时他三十岁以前大部分时间过的书房生活,对社会国家强兼并而引起的危机,远没有王安石看得清楚,因此,他反对急进措施。王安石变法,
5、他上书反对,被捕入狱,出狱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接触了下层人民,但政治上的挫折,也助长了他逃避现实,怀才不遇的情绪,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赤壁怀古等名篇。作 者 简 介 哲宗即位,旧党执政,苏轼被召还朝,任翰林学士,苏轼在新法推行时虽表示反对,但对有些措施,是表示赞同的。因此当司马光等旧党要废除一切新法时,苏轼提出反对,又遭旧党攻击。五十九岁时新党再度执政,他先后被贬岭南、海南,生活十分艰苦,但没有改变他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和旺盛的创作力,徽宗即位,他因大赦内迁,次年死于常州。一生留下二千七百多首诗,三百多首词和许多优美的散文。书法:擅长行书、草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合称为“宋四家”。绘画:是文人画
6、的开创者之一,有枯木怪石图、竹石图等传世。赋:把古文引进赋体的创作,他的赤壁赋与欧阳修的秋声赋同为文赋的代表作。词:是开宗立派的大家,首开豪放派词风,与辛弃疾同为豪放派的代表,合称“苏辛”。诗歌:提高了宋诗的质量,成为北宋诗坛骄傲。散文:宋代古文运动的领袖,为“唐宋八大家”领衔人物。词:是开宗立派的大家,首开豪放派词风,与辛弃疾同为豪放派的代表,合称“苏辛”。诗歌:提高了宋诗的质量,成为北宋诗坛骄傲。散文:宋代古文运动的领袖,为“唐宋八大家”领衔人物。海南岛东坡书院东坡笠屐图检查预习,读准下列蓝色字的音:与可以书遗余()近语士大夫()萃()寒梢()笔砚()斤斧何曾赦箨龙()喷饭()畴昔()wi
7、y告诉告诫cushoyntupnchu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竹子刚生出时,只是一寸长的嫩芽而已,但节、叶都具备了。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从蝉破壳而出、蛇长出鳞一样,长到像剑拔出鞘一样长达八丈高,从来都是有节有枝的。学习第一段名词作状语,像蝉破壳而出,蛇腹长出鳞一样。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如今画竹的人竟然是一节节地画它,一叶叶地堆积它,(这样做)难道还会有完整的、活生生的竹子呢?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所以画竹,必定要心里先有完整的竹子,拿起笔来仔细看,就看到了自己所想画的竹子,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
8、鹘落,少纵则逝矣。急速起身跟住它,动手作画,一气呵成,以追上他所见到的,如兔子跃起、鹘鸟的降落,稍一放松就消失了。少,通“稍”。与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这是与可交给我的。我不能做到这样,但心里明白这样做的道理。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既然心里明白这样做的道理,但不能做到这样,是由于内外不统一,心与手不相适应,这是没有学习的过错。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所以凡是心里意思到的,但是作起来不熟练的,平常自己认为很清楚,可事到临头忽然又忘记了,这种现象难道仅仅是画竹这件事有吗?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曰:“庖
9、丁,解牛者也,而养生者取之;子由写了篇墨竹赋,把它送给与可,说:“丁厨子,是杀牛的,但讲求养生的人从他的行动中悟出了道理;轮扁,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与之。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轮匠扁,是制造车轮的,但齐桓公同意他讲的道理。现在您把精神寄托在这画墨竹上,我认为您是深知道理的人,难道不是吗?”子由未尝画也,故得其意而已。若予者,岂独得其意,并得其法。子由从来不画画,所以只知道大致的意思而已。像我这样的人,哪里只是知道他的意思,并且也领会了画墨竹的方法。解读第一段:二.解释下列句中红色的词1.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乃见其所欲画者2.乃见其所欲画者岂独得其意而予亦悔其随之(游褒禅山
10、记)(副词,却 竟然)(就是 就)(代词,自己)(代词,他的)(代词,自己)解读第一段:三.思考下列问题1.概括本段的主要内容。文与可绘画理论与自己的心得体会。2、本段可分几层?各写了什么?三层。文与可的绘画理论。自己学习与可画论的心得。引用苏辙的话,指出与可绘画技艺的精妙、深邃。解读第一段:三.思考下列问题1.本段所阐发的创作思想主要是什么?2.本段引用苏辙墨竹赋语句的作用是什么?胸有成竹、心手相应进一步突出文与可画艺高妙,及自己对他的敬仰之情和知己之感。解读第一段:三.思考下列问题3.苏辙引文运用了什么手法?类比。庖丁解牛让文惠君悟出养生之道轮扁造轮让齐桓公悟出读书只能从实践中体会与可画竹
11、形、神兼备有道者 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与可画竹,起初自己并不看重。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四方的人们,带着白绢来请他作画的,在他的门口脚与脚互相碰踩。学习第二段践踏意动用法,以为贵重,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吾将以为袜材。”与可讨厌他们,把白绢丢在地上骂道:“我将把这些白绢做袜子!”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及与可自洋州还,而余为徐州。士大夫传道着他的话,把它当作话柄。等与可从洋州回京师,我正到徐州做官。兼词,之于以之为,把当作到做官 与可以书遗余曰:“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与可把信寄给我说:“近来告诉文人们说:我们画墨竹画派近在徐州,你们可去求他画。袜材当萃
12、于子矣。”做袜子的材料会聚集到您那里去了。”书尾复写一诗,其略云:“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信末又写了一首诗,它的大概意思说:“打算用一段鹅溪绢,画出寒竹万尺长。”予谓与可,竹长万尺,当用绢二百五十匹,知公倦于笔砚,愿得此绢而已。我对与可说:“竹子长万尺,应当用绢二百五十匹。知道您是懒得动笔,希望得到这些绢罢了。”与可无以答,则曰:“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与可无话可答,就说:“我说错了,世上哪有万尺长的竹子呢?”余因而实之,答其诗曰:“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我就证实它,回答他的诗说:”世上也有八千尺长的竹,月光洒落空庭照出竹影这样长。”与可笑曰:“苏子辩则辩矣,然二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235726.html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