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第一课《古诗词三首》的教学设计.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3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古诗词三首
- 资源描述:
-
1、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第一课古诗词三首的教学设计一、设计思想古诗词教学应该提倡“三要”:诗句要反复诵读;诗意要大致了解;诗篇需熟练背诵。首先,古诗的音韵美、节奏美、语言美,只有出声诵读才能领略到其中的妙处。俗话说“书读百遍,其意自现”,诵读还有利于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其次,要阅历肤浅的现代儿童去深刻理解古代诗人在特定情境中表达的情感志趣,实在是勉为其难,所以了解大概诗意更加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再次,教材中选编的古诗都是古诗中的精品,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具有经典性。不仅需要熟练背诵,而且应该在以后任何时候都能脱口而出。基于以上“三要”,在古诗教学中,我把诵读贯穿始终,并且层层推进,第一个层
2、次要求“会读”,第二个层次要求“读懂”第三个层次要求“吟诵”。在诵读中读熟诗句,在诵读中理解诗意,在诵读中体会诗韵,在诵读中感悟诗境。二、教材分析独坐敬亭山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一首五言绝句。“静”是全诗的血脉,“独”是全诗的诗眼。诗中写了许多鸟高高地飞走了,单独漂浮在天空中的一片云彩,也悠闲的越飞越远。我静静地凝视着山,觉得山也在看着我,好像在相互交流,彼此总是看不够。此时此刻,我的心里似乎只有那座敬亭山了。整首诗中流露出了诗人孤寂的心声。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要夸这首诗是“传‘独坐’之神”了。望洞庭,是唐代大诗人刘禹锡的诗篇。诗人以奇特的想象、确切的比喻,描绘了洞庭湖宁静的
3、山水风貌。诗句充满了语言美和韵律美。但是对学生来说,诗中有些字词难免有些深奥,如“相和”、“白银盘”、“青螺”,对于一个阅历尚浅的小学生来讲,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如何让学生通过朗读理解诗句描写的意境、领悟诗句的语言美和韵律美,就成了教学中的难点。忆江南是古诗词中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诗人选取了“日出江花红胜火”和“春来江水绿如蓝”两个典型景色,借助比喻,渲染了春天的绚丽景色,最后用一个反问句真切有力地表达了对江南的思念眷恋之情。然而,江南之春,无所不在,美不胜收。“江南好”,“好”在哪儿呢?并不是“红胜火的江花”和“绿如蓝的江水”所能概括的。词中的一个“好”字,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遐想,也只
4、有真正理解了这个“好”字,才能欣赏到真正的江南之春。三、学情分析根据四年级的学生的知识结构及课程标准对古诗教学的要求,应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多读,通过读去感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字,理解词的意思。把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并与同学交流、讨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及合作能力。根据诗的描述进行想象,在脑海里浮现画面。在这些环节中,学生可能对古诗的意境感悟需要老师点拨,因为诗人写诗的心境生无法理解,这需要师适当介绍诗人当时的背景,朗读方面可能没真正把诗人的心情溶入情境中,可能交流时有的学困生被冷落,教师重要的是要生通过反复读,想像画面,体会意境。四、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会生字“亭”“庭”
5、“螺”“谙”“潭”等五个生字。,理解诗中词语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诵读并背诵古诗。2、过程与方法目标:能凭借课文插图或通过理解古诗大意,能通过想象和朗读,了解古诗意思。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感悟古诗内容,意境,体会诗人感情。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五、重点难点重点:能通过想象和朗读理解古诗大意。难点:感悟古诗意境和诗人的感情,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六、教学策略和手段古诗的教学最重要的是领悟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课中应给学生充分的自主的学习时间,感悟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的情感。然后在此基础上伙伴讨论、交流,最后大家将自读自悟及讨论的结
6、果在全班交流,引导学生把自己置身于古诗的意境当中,并把自己体会到的情感通过交流表现出来,同时受到语言艺术的熏陶。七、课前准备1、事先布置学生收集有关古诗的资料。2、多媒体课件八、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 导入师:同学们知道李白吗?(知道)那你能给我们来介绍一下李白吗?(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我国唐代的伟大诗人。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音律和谐多变。开创了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被称为“诗仙”,与杜甫并称“李杜”。)师:李白的诗我们已经学过不少了,谁来背一首?根据学生的背诵相机点拨。望庐山瀑布寄情山水的诗人。静夜思乡愁满怀的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重情谊、珍友谊的李白评析:上课伊始,教师通过和
7、学生聊李白,背诵李白的诗歌,让学生认识了一个丰富的,丰满的李白,同时也为学好新课打下了基础。二、 会读师: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诗是古诗百花园中一朵清新、雅致的小花。谁来读一读题目?(生读)1、学写“亭”字师:这个“亭”字是我们今天要求写的字。看到过亭子吗?跟我们的这个字有没有联系呢?(生答)师边简笔画亭,边说“亭”字的一点象亭尖,口字象亭尖下面的部分,飞起的角象秃宝盖,所以写宽些,丁字象亭檐及柱子。请同学们在生字表下照着写一遍(生写)评析:“亭”字是本课中唯一要求要写的字,这个字学生虽早已认识,但不一定了解该字的字理,教师采用字理识字法,既让学生牢牢地记住了该字,又让学生感受到了汉字的表意作用。
8、中高年级的语文课堂同样不能少了语文基本功训练的时间。2、介绍敬亭山师:知道敬亭山在哪儿吗?(生答)师:我们通过预习已经知道了。敬亭山在安徽省宣州市郊。大诗人李白一生七次到过宣州,多次登临过敬亭山。在李白之后,白居易、杜牧、苏东坡等等这些大诗人也都先后去过,并且在那里留下了大量的诗文,所以敬亭山后来被称为“江南诗山”。好,谁再来读题目?注意敬亭山前面还有“独坐”两个字。(生读)3、学读诗题师:知道题目的意思吗?这又会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呢?(课件出示课文画面)这座山就是有“江南诗山”之称的敬亭山,山边的这个人肯定就是大诗人李白了。诗人如此观望着敬亭山。看着这幅画,请你再读一读课题(1)(生读,读得比
9、较轻)教师可以说:“老师听出来了,你似乎已经感受到了诗歌带给你的那份静寂。”(2)(一生读,读得比较慢)教师可以说:“你把后面几个字拉地比较长,仿佛李白一个人在那儿已经坐了很久很久!”(3)齐读4、学读诗句(1)师范读古诗多好啊!咱们眼前似乎浮现出了一座敬亭山!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首诗。(课件出示)古诗我们一定要吟诵,这不同于一般的读,先听老师吟一吟(师范读)(2)生读古诗同学们自己也轻声地吟诵两三遍,把它念到自己的心里去。(学生试读古诗)师:读得很流利!如果你能理解、体会诗的意境,那样你会读得更好。(再请一位学生读)师:静幽幽的,让这首诗听起来别有一番风味!(继续请一生读)师:听出来了
10、,你已经对这首诗有了自己真实的体会。现在让我们把自己看作诗人,试着用这样的语气一起吟一吟!(师生齐读)评析:刚才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以读贯穿,要求学生“会读”全诗。教师范读以后,先是学生自己“轻轻地吟,要念到自己的心里,念上两三遍”;然后是指名学生诵读;最后是全班一起诵读。这一组诵读设计,时间不长,但学生连听带读有10遍之多,学生对这首古诗从陌生到熟悉,从不会读到会读,有效性应该是很高的。三、 读懂1、这首诗一共20个字,古诗下面还有注解。借助注解,请同桌之间交流一下,听听你的同桌对这首诗是怎么理解的?你说给他听,他说给你听。(生同桌交流)2、老师提几个问题好不好?如果都能回答出来,证明你真读
11、懂了!第一个问题:“独坐”是什么意思?3、第二个问题:四句诗里面哪几个词也能看出李白他只有一个人?拿起笔,认真地一句一句地读,圈出能证明他只有一个人的词。(生边读边画)(1)从“众鸟高飞尽”中可以看出当时李白是一个人的。师:这句话你怎么理解?生:很多的鸟都已经飞走了(板书:鸟飞尽)(2)从“孤云独去闲”这句话中看出来师:“孤云”是什么意思?(“一朵云”)“闲”呢?(悠闲)这句话连起来是什么意思呢?生:一朵白云飘地很悠闲。师:在解释这句话时我们应该调换一下语序,可以说成“一朵白云很悠闲地飘去。”(板书:云去闲“)4、山里的鸟群越飞越高,越飞越远,连影子都看不到了,万里碧空没有一朵云彩,那该是怎样
12、的景象?(安静的,寂寞的)带着这种静寂的感觉,谁来读一读这两句?(2生读)师:读得很寂静,我们大家一起来读一读!(生齐读)5、第三个问题“相看”是互相看的意思,就是你看着我,我也看着你。那么李白明明只有一个人了,他和谁在看呢?生:李白和敬亭山互相看着师:我们在解释这一句的时候可以说成:“李白静静地看着敬亭山,敬亭山也静静地看着李白。”“厌”我们知道是“满足”的意思,那“不厌”是什么意思呢?生:“不厌”是不满足。师:“两不厌”可以说成是“彼此总是看不够”。“相看两不厌”我们连起来可以怎么说?生:李白看着敬亭山,敬亭山也看着李白,彼此总是看不够6、第四个问题:“看”原本是人的动作,这里诗人想象成敬
13、亭山也在看着诗人是运用了什么手法呢?(拟人)师:是啊,此时此刻的敬亭山已经不再是一座山,而变成了诗人的一位生:(好朋友)板书:(以山为伴)师:李白在敬亭山上静静地坐着,你看着我,我看着你,怎么看也看不厌,就带着这样的感觉读一读。谁来读三四句?(2生读)李白看着敬亭山,敬亭山也在看着李白,人山相望,人山融合在一起。请再读!(2生读)四、诵读1、好一个“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呀,你一生游历了那么多名山大川,一座小小的敬亭山你也多次地去过,为什么现在要久久地坐着,为什么这么深情地看着敬亭山呢?他把敬亭山当作是自己的朋友,向他来倾诉自己心中的2、说得好。你又从哪些诗句感受到了李白的孤独呢?(板
14、书:孤独)生:从“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中感受到的。师:在李白的眼里,那只无情的鸟儿飞了,弃他而去;在李白的眼里那些高傲的白云也(离他而去)师:多么孤独的李白呀!来,再读前两句。(生读)师:鸟儿飞了,云儿去了,只有敬亭山。老师向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当时的背景。独坐敬亭山这首诗写在公元753年,那时离李白被罢官逐出京城长安已整整10年的时间了,在10年期间,李白一直过着流离失所、颠簸不定的生活,他尝尽了人间的酸甜苦辣,于是,某一天当他独自一人登上敬亭山时,心中就涌上了无尽的孤独和寂寞。谁再来读读前两句?(生读)师: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一下,那该是一个怎样的情景呢?人看着山,山看着人,人陪伴着山,山
15、陪伴着人,“相看两不厌”生:(齐)只有敬亭山。五、体验1、李白就这么久久地坐着,静静地看着,他是不是想对敬亭山说些什么呀?敬亭山呀敬亭山,你这样久久地、静静地陪伴着李白,是不是有些话想对李白说呢?拿出你的笔,把自己心中想说的写下来。课件出示:李白深情地看着敬亭山,轻轻地对他说敬亭山深情地看着李白,轻轻地对他说(生写感受,师巡视)2、李白呀李白,连鸟儿都飞走了,你怎么还不走啊?不用问,不用答,一切都在“相看”师生:(齐)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3、敬亭山啊敬亭山,连云儿都飘走了,你怎么还在陪这李白啊?不用问,不用答,一切都在“相看”六、积累1、独坐敬亭山这首诗,李白他向我们委婉地道出了心中无可奈
16、何的孤寂心声,现在我们再来补充一首,这首诗是独坐敬亭山的姊妹篇。这次我要求你们:我写完这首诗,你们就背下来,行不行?(师板书古诗,生背诵。)望木瓜山早起见日出,暮见栖鸟还。客心自酸楚,况对木瓜山。2、从这首诗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李白呢?谁能来读一读?3、刚才我们学的两首诗中,我们都能够感受到李白的孤独与哀愁,同学们你想安慰他吗?你想怎么对他说?3、背诵静夜思,李白你不要孤愁,你时刻想着家乡的亲人,家乡的亲人此时也正想着你。背诵赠汪沦李白,不要孤愁,因为你拥有,你不忘故人,你的好朋友汪伦同样也念叨着你呢。背诵望庐山瀑布李白,不要孤愁,因为你拥有,你一生游历了名山大川,此时庐山的瀑布也正想着你呀
17、!李白啊,李白,你永不孤愁,因为你拥有,时隔千载的今天我们仍在传承,仍在大声诵读你那不朽的诗篇。背诵独坐敬亭山(第二课时)望洞庭(一)整体读,感知美。1、导入: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大物博,山青水秀,美不胜收。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追随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足迹,到湖南岳阳的洞庭湖走一走,看一看。板书:望洞庭2、指名说了解的刘禹锡和洞庭湖。(刘禹锡,唐代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字梦得。洛阳人。刘禹锡工诗能文,兼擅书法。所著有刘宾客集。洞庭湖,我国第二大淡水湖,绵延八百里,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3、播放朗读录音,学生边看插图边听读,整体感知美。4、自己练读,达到正确、流利。5、同桌互
18、查读,力争人人过关。(注:介绍刘禹锡生平和洞庭湖考察学生课前搜集信息的能力,激发学生读诗的欲望。正所谓“不积跬步,何以至千里”,熟读古诗,人人过关,是下步教学的良好开端。)(二)理解读,洞察美。1、导入:学习古诗,意在读出它的韵味,它的意境,读好古诗要做哪些准备工作呢?2、学生各抒己见。3、学生读诗,先说说能够理解的词语的意思。(1)自由理解。(2)小组内研讨。(3)全班交流。(相:相互 和:和谐 镜:铜镜,比喻洞庭湖水面镜未磨:未被磨拭过的铜镜 遥望:远望 )重点研讨(1)作者在什么时候望洞庭?(2)刘禹锡是在哪儿望洞庭呢?(3)为什么把湖面比喻成未经磨拭的铜镜呢?引导学生想象:作者观察时恰
19、逢晚间,在月光照映下,湖面迷迷蒙蒙,不是很清楚,而未经磨拭过的铜镜应该就是一种模糊的感觉。4、凭借课文插图,叙说古诗大意。(1)指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发挥想象,大胆述说古诗意思。(2)小组内练说,让平时不爱发言的同学先说,其余同学做好补充。(3)指名到台前看投影上的插图解说。重点指导理解“白银盘里一青螺”:教师演示:一个大白盘子里放着一颗青螺。让学生谈看到的感受。质疑:诗中的“白银盘”是指什么?“一青螺”又指什么?诗中这样写是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呢?(比喻)再与课文插图对照,洞察艺术之美。(古诗大意:秋夜,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明月的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就像未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2燕子预习课件新人教版.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