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核舟记》教案.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3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核舟记 人教版 语文 年级 上册 教案
- 资源描述:
-
1、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核舟记教案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 1、学习以空间方位为序,语言简洁、周密、生动。 2、 积累文言词语和文言语句,掌握虚词的用法。 【过程与方法】 朗读体会,小组之间交流、讨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卓越技艺,激发其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 【教学重点】疏通文意 【教学难点】积累文言词语,理解文章内容。 【教学准备】 运用幻灯(核舟图片)配合教学,以便学生有直观印象,加深理解并记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教师口述 2分钟 (1)询问学生四大发明是什么? (2)介绍我国悠久的文化历史:中华民族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国
2、古代劳动人民是最优秀、最勤劳、最聪明灵巧的人民,他们创造了光辉灿烂、永垂不朽、令古今世界瞩目的中华文明、中华文化。其中最令人喷喷称奇、叹为观止的有那源远流长、久盛不衰的手工雕刻艺术,尤其是微雕。一棵不起眼的树根经三拨两弄可以变成一只活灵活现、凌空欲飞的雄鹰,这是根雕;一块似可废弃的石头经三琢两磨也可忽然化为山水木石、鸟鱼虫草,或可成为万里长城的缩影,这是玉雕;不仅如此,一根头发上可以雕刻下唐诗三百首的全部诗句,这是发雕;还有牙雕、竹雕等等。今天我们学习的明末浙江魏学洢的核舟记就是远在数百年前我国劳动人民、民间艺人精湛绝伦的雕刻技艺的一次辉煌的展示。 二、布置预习的问题,初读课文。 15分钟 (
3、运用字典并结合黑板上的预习题自读这篇文章 ) 1本文出处及(在自读本上)。 2为文章生字词注音并释义,用铅笔标出疑难句。 示例:罔、贻、轩敞、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等 3试分别概括文章段意(要求用语精炼,各不超过十个字)。 4思考下列问题: (1)核舟大小如何? (2)在这样小的核舟上雕刻家究竟雕了多少人和物? (3)雕刻者是如何精当巧妙地安置这些人物的? (4)本文虽名为“记”,是不是记叙文,为什么? (5)文章主体部分的写作顺序是怎样的? (6)文章的全部内容安排实际上紧扣了怎样一个核心? 三、朗读课文 15分钟 1.请三位同学朗读课文 每位同学朗读两段。朗读后,各由其余同学对该位同学的
4、朗读情况作评价,或指明其读音的错误,或纠正其断句不当;或称道其成功之处。 2.老师指导有关朗读的要领: 读音要力求用标准的普通话,注音要正确,特别是古今异读、变读、通假字、多音字必须严加推敲,查有实据,读准字音才能读得流畅,读准字音才能理解得清楚透彻。 断句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古人称为“句读”。文言的断句水平跟读者的阅读面、阅读量以及文言的基础、功底和语感均成正比。但也有一些常规可以提前把握,以便有利于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比如句首的发语词“夫”、“盖”等必须断开,“盖大苏泛赤壁云”就不可误读为:“盖大苏泛赤壁云”;另外,断句跟句法关系密切相联,主、谓、宾各成分之间一般应断开;再则,断句与句意必须
5、一致,不可因断句错误而产生歧义或谬误。最后,断句还跟文言的一些语法习惯、文章的感情基调、文体规律、作家作文的习惯、读者的阅读习惯等有关。阅读中均需综合考虑。 3教师范读,引导学生熟读课文,达到流利。 四、研讨课文 5分钟 本文的题目虽有一个“记”字,是否意味着是一种记叙文体?它与桃花源记、小石潭记是不是同一种文体? 本讨论题旨在考察同学在预习并熟读之后对课文的整体把握情况;同时借助比较,让学生对古文中的“记”体文言有比较深入的了解。 学生的讨论可以从下列角度开展: (1)所“记”的对象和内容 (2)表达方式及语言 (这个问题在本课时最后提出,容同学课后查阅有关文章资料,并分小组讨论。) 五、课
6、堂小结 2分钟 初步对课文所记叙的内容加以概括,加深印象。 六、布置作业: A组(学优生):能对照书下注释通译课文内容。 B组(中等生):翻译课文前三段,文学常识。 C组(后三分之一学生):熟读课文内容,文学常识。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一、齐读全文导入新课: 2分钟 二、回顾上节课研讨的问题:教师明确,3分钟 对这个题目的正确解说应当是,(1)从所“记”的对象和内容看,桃花源记、小石潭记等“记”的是“桃花源”、“小石潭”等实地实景,显然属游记类性质的记叙;而核舟记作者“记”的是一艘“核舟”,一件工艺品,目的是要展示我国古代能工巧匠的绝顶智慧,很可能写成说明文。(2)从表达方式及语言看,前者几乎
7、一律用描写文字,对其环境、场景、气氛、人物等穷形尽相作细致入微的刻划渲染;本文则多用客观的说明性语言,采用多种科学的说明方法。就此可以区别:同为“记”,却是文体迥异的两类文章。 关于记叙文和说明文的区别: 记叙文是以写人叙事为主,具体而形象地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文体。记叙文的基本特点是叙述性和具象性,所谓叙述性,就是用叙述的方法介绍和说明事情发展变化的过程或事物状态的一种特性;具象性,则是就描写这个写作手段而言,是指用生动而形象的语言文字把事物、人物的情况、面貌等等描述出来,给读者以具体清晰的印象。 说明文是一种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介绍事物、阐明事理的实用事体。它主要是用来帮助人们完整地了解、
8、认识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功能、构造、关系或发生、发展过程,从而把握事物的特征、本质及规律性。说明文的特点归结起来有这样几个方面:(一)内容的知识性;(二)材料的科学性;(三)语言的通俗性;(四)表达方式的解说性;(五)结构的条理性;(六)功能的实用性。 三、继续研讨课文,分析文章第一段和第六段。 15分钟 1由学生对这开头,结尾两段的文句理解质疑,然后展开讨论。 让学生自行解决疑难,教师适当点拨、引导。 2分别请同学通译,齐读,按要求概括文字大意。 第一段:总介王叔远极工微雕(引王说明对象核舟) 第六段:综说核舟“容量”,极称其技。 3讨论(1):两段文字都是“总体说明”性的,其概括角度有
9、什么不同? 前者是总括王叔远的微雕技艺,后者则是对这一核舟本身内容的概要说明。 讨论(2):开头结尾的两节文字可以看出,作者说明这一核舟的情况时是紧紧扣住了核舟的一个什么样的特点?你从这两节文字中的哪些句子中哪些词语中看出这一点? 紧紧围绕的中心应是雕刻工艺奇巧、灵怪。开头一节的首句,结尾一节的末 三句,有力地说明了这个问题。有关的词语如“罔不”、“曾不”等。 4为加深对这两段文字的理解,做随堂练习,点明和翻译下列各词组: 因势象形 各具情态 贻余核舟一 为人五 曾不盈寸 桃核修狭者 四、分析 讨论第二至第五段 15分钟 1,这四段文字是对“核舟”的具体细致的说明,作者怎样说明的?试将这四段文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2022四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习作:写观察日记第1课时上课课件 新人教版.ppt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