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区中考第二次诊断性测试语文试题.docx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 四川省 成都市 成华区 中考 第二次 诊断 测试 语文试题
- 资源描述:
-
1、成华区初2022届第二次诊断性测试题九年级语文A卷(100分)第卷(选择题 共24分)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12分)1.下面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斡旋(w) 粗犷(kung) 振聋发聩(ku)B.校对(jio) 遏制() 花团锦簇(c)C.憎恶(zng) 绰号(chu) 喃喃自语(nn)D.褴褛(ln) 褶皱(zh) 彬彬有礼(bn)1.【答案】A【解析】粗犷(gung)2.下列语句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风一刻不停地呼啸,辨不清它何来何往,仿佛自地球形成以来它就在这里穿流不息。B.过了好几个礼拜,这个可怜的家伙才渐渐从它因长期被禁固所受的精神虐待中恢复过来。C.搜集那些
2、难以逐一熟记的关于行为举止的“道德真言”,是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呢?D.要达到这个目的,不能够拘泥于文字。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才能够通过文字,达到这个目的。2.【答案】D【解析】A. 穿流不息川流不息;B.禁固禁锢;C.真言箴言3.下面语段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虎年央视春晚的舞蹈只此青绿令人叹为观止。它的创作灵感源于传世名画千里江山图,舞者们用不同造型和体态模拟出层峦叠嶂,勾勒出如诗如画的山河;美妙的古琴乐声贯穿节目始终,与舞蹈相得益彰,将中国古典式的美学栩栩如生地呈现了出来。A.叹为观止B.层峦叠嶂C.相得益彰D.栩栩如生3.【答案】D【解析】“栩栩如生”比喻画作、雕塑中的艺术
3、形象等生动逼真,就像活的一样。不能用于“美学”。A.“叹为观止”指赞美所见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B.“层峦叠嶂”形容山多而险峻。C.“相得益彰”指两个人或两件事物互相配合,双方的能力和作用更能显示出来。4.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通过视频对话形式,使我国三位航天员与地面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圆满完成了授课。B.和平电影院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市修建的第一家电影院, 珍藏着成都人的美好记忆。C华阳国志记录东晋之前的巴蜀史事,是我国一部最早、最完整的现存的地方志。D.冬奥会上,中国运动员的众多突破,表现了中国冰雪运动的长足进步是显而易见的。4.【答案】B【解析】A项“通过使”滥用介词致主语缺失。
4、C将“现存的”放到“我国”后。D项“表现了是显而易见的”句式杂糅。二、文言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12分)阅读下面文言材料,完成58题。甲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乙 湖心亭看雪张岱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
5、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5.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念无与为乐者 念:考虑,想到B.湖中人鸟声俱绝 绝:高妙C.是日更定矣 是:这D.客此 客:客居5.【答案】B【解析】绝:消失、停止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念无与为乐者 为天下唱B.相与步于中庭 皆以美于徐公C.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云归而岩穴暝D.问其姓氏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6.【答案】C【解析】C选项“而”均表顺接。A.动词,作/介词,向;B.在/超过,“比还”
6、;D.人称代词,他的/表选择关系的连词。7.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A.庭院中(的月光)像积水清澈透明,(仿佛有)藻、荇交错在水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B.庭院中(的月光)像积水清澈透明,(仿佛有)藻、荇一起横在水中,掩盖了竹子和柏树的影子。C.庭院中如果有积水就清澈透明,(仿佛有)藻、荇交错在水中,掩盖了竹子和柏树的影子。D.庭院中如果有积水就清澈透明,(仿佛有)藻、荇一起横在水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7.【答案】A【解析】“如积水空明”译为“像积水清澈透明”;“交横”译为“交错”;“盖”译为“大概”。8.下面表格中,对两文
7、理解和分析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选文所叙之事所描之景所寓之情点睛之笔甲月夜寻友游承天寺幽静迷人,似真似幻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乐”乙雪夜约友游湖心亭寂静空旷,色彩明丽看雪的愉悦,淡淡的故国之思“痴”A. B. C. D.8.【答案】C【解析】A.“雪夜”有误;B.“色彩明丽”有误;D.记承天寺夜游点睛之笔是“闲”。第卷(非选择题,共76分)三、默写(共6分)9.默写古诗文中的名篇名句。(6分)(1)补写出下列名句的上句或下句。(任选其中两句作答;如三句皆答,按前两句判分)(2分)知不足,_。(礼记学记)倚东风,_。(秦观行香子)_,灵旗空际看。(夏完淳别云间)(2)请
8、在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和王安石的登飞来峰中任选一个,在答题卷上先写出题目再默写全诗。(4分)_9.【答案】(1)然后能自反也豪兴徜徉毅魄归来日(2)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登飞来峰【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四、现代文阅读(共10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012题。用好人生三根“针”张念龙人生要用好三根“针”,这三根针分别是指南针、缝衣针和绣花针。毫无疑问,指南针是人生的方向,同时也是人生的志向。方向决定着道路的正确与否,志向决定着攀登的高度。没有方向的前行走不远
9、,没有志向的振翅飞不高。方向对了,少走弯路;志向大了,能登高处。所以,人生需要一个指南针。如果说指南针是人生的大和远,那么缝衣针就是人生的小和细。缝衣针的第一功能是穿引。人是社会动物,不是孤立的,亲情、友情是情感的两大支撑。正因为有了这根针,才不会让你的人生搁置在荒芜的孤岛上。【1】这根针,穿引了疼你的人,那个人叫亲人,于是你拥有了原生家庭,感受到最深的亲情,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兄弟姐妹都属于这个序列;【2】这根针,穿引了喜欢你也爱你的人,那个人叫恋人,于是你有了新家庭,体会到最浪漫的爱情,这个类别里,不是丈夫,就是妻子。缝衣针的第二功能是缝合。缝合又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缝补与他人的裂痕
10、。【3】亲情再深,不可能没有摩擦;友情再牢,不可能没有隔阂。当亲情渐慢渐缓,当友情渐行渐远,用缝衣针缝合,磨擦可消,隔阂可除。另一方面缝补自己的伤口。【4】失意了,受伤了,挫败了,跌倒了,眼睛在流泪,心口在滴血。怎么办?用这根针缝合,一针一线地穿起时间,伤口慢慢地自愈。至于绣花针,那是生活的绵密与精致。同样是人生,会生活的人在享受,不会生活的人很难受。会生活的人生活的质量高,不会生活的人生活的质量糙。为什么?后者用的是粗针,而前者用的是绣花针。拿着粗针的,生活的线条太大,针脚自然大,也就绗(hng)过了岁月的兜转,而那些最美的往往就藏在兜转中,于是将快乐抑或美好遗落了。而拿着绣花针的,人生的线
11、条纤细,针脚自然小,山水不落,花鸟不遗,自然也就错过不了细小,也就能将所有美丽都收纳起来。这就是人生要有的三根“针”:_甲_,缝衣针让人生不寂寞,绣花针让人生不粗糙,指南针决定了人生的高度,_乙_,而绣花针呢,_丙_。(选自杂文选刊 2022年第3期,有删改)10.联系全文,在文章第八段甲乙丙三处分别填上恰当的内容。(3分)甲_ 乙_ 丙_11.议论性文章常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对比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除了道理论证,第二段和第七段还都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4分)_12.文章标注【1】【2】【3】【4】这四处中,哪处使文章论证不够严密?请作出判断并对该处进行修改。(3
12、分)_五、作文(60分)13.上面文章说:“同样是人生,会生活的人在享受,不会生活的人很难受。”这句话包含着朴素的生活哲理。你有过这样的生活体验吗?请先将题目“享受_” 补充完整,然后作文。要求:要有真情实感;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不得抄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B卷(共50分)一、诗歌鉴赏(共4分)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2题。浪淘沙(其五)刘禹锡濯锦江边两岸花,春风吹浪正淘沙。女郎剪下鸳鸯锦,将向中流匹晚霞。(选自尊前集)1.这首诗前后两句各自描写了什么场景?请概括作答。(2分)_2.诗中写到“晚霞”,有何妙处?请结合诗歌简要赏析。(2分)_二、文言文阅读(共1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