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 教学设计10:第5课 荆轲刺秦王 WORD版.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4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 教学设计10:第5课 荆轲刺秦王 WORD版 人教版 高中语文 必修 教学 设计 10 荆轲刺 秦王 WORD
- 资源描述:
-
1、荆轲刺秦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进一步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培养文言断句和翻译的能力。学习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设疑、自主探究、合作解决,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教学重点】(1)对文中的文言虚词、实词、通假字的把握(2)对荆轲的人物形象的分析和理解【教学难点】学习通过人物物语言、行动、表情、神态描写,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教学方法】A、朗读法: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是对语言直接的感知,让学生在朗读中从语言层面去理
2、解文意 ,有利于带动学生主动学习。B、讲授法:教学中教师始终起着带动作用,对于文章中的难点我将主要采取讲授法,提示引导学生攻破难点。C、自主学习法:此方法将结合讨论法,探究法一起运用,指导学生参照注释,圈点、勾画、思考,理解课文大意,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一起讨论探究,开动脑筋,自主学习。【教学设想】1.大体读懂全文后,由学生根据文中的情节,归纳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个阶段,并加以简述。2.因历来对荆轲刺秦王之举评说不一,教师可在介绍有关观点后,引导、组织学生讨论,根据观点的不同组成两个队或三个队,有准备地进行辩论。【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了解
3、故事背景及左传。2.诵读课文。3.重点字词句疏通。4.分析人物形象。【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斩首行动”是现代战争中常用的一种军事手段,其核心是斩杀敌方最高军事首脑,借以瓦解敌军。对伊拉克战争中的美国就使用了这一手段。其实,在2000多年前的中国,就有人使用过这一“战争手段”了,它就是发生在我国历史上战国末期著名的“荆轲刺秦王”的故事。今天,我们来学习荆轲刺秦王,随着汉代刘向的笔触,走进两千年前的秦国吧!(板书课题)二、背景简介(幻灯片展示)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全国的大势已定,弱小的燕国也危在旦夕。燕太子丹为了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自己在秦国做人质的“见陵”之
4、仇,就想派勇士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如不成,则刺杀秦王嬴政,使其国内大乱,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为此,太子丹先找智勇双全的燕国处土田光,然而田光已老,无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田光为保守秘密而自杀。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事败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222年灭燕。三、战国策简介(幻灯片展示)战国策是战国末年或秦汉年间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作者不详。后经西汉刘向考订整理后定名为战国策。总共33篇,按国别记述,上接春秋,下迄秦统一。以策士的游说活动为中心,反映出这一时期政治、外交的情状。全书没有系统完整的体例,都是相互独立的单篇。战国策的文学成
5、就:(1)善于用以波澜起伏的情节、个性化的语言、传神的形态和细节来描写人物,有时还运用虚构的手法。(2)善于用大量的寓言故事、轶闻掌故来增强辩词的说服力;大量运用对偶排比,增强文章的气势;长于铺张渲染。四、整体感知1.听录音。2.默读课文,注意重点字的读音。淬(cu)忤(w)徵(zh)陛(b)卒(c)提(d)创(chung)揕(zhn)樊於(w)期夏无且(j)3.学生复述故事,梳理故事情节(每句四个字)明确:开端(1-2):行刺缘起发展(3-9):行刺准备高潮(10-17):廷刺秦王结局(18):荆轲被斩五、质疑解惑(多媒体展示,学生讨论,教师点拨)(疑难语句由学生预习得来)(1)指出下列句中
6、的通假字。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高兴。)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陵”通“凌”,凌辱。)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请辞决矣。(“决”通“诀”,诀别。)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震慑。)设九宾。(“宾”通“傧”,迎宾赞礼的人。)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奉”通“捧”。)卒起不意。(“卒”通“猝”,仓促,突然。)秦王方还柱走。(“还”通“环”,绕。)(2)指出下面句中加点字的词类活用现象。进兵北略地:北,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北。函封之:函,名词作状语,用匣子。前为谢曰:前,方位名词作动词,走上前。其人居远
7、:远,形容词活用作名词,远方。使使以闻大王:闻,动词使动用法,使听到。太子迟之:迟,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迟。发尽上指冠:上,名词作状语,向上。群臣怪之:怪,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怪。乃欲以生劫之:生,形容词作状语,活着。(3)指出下面句中加点字的古今异义现象。仰天太息流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走投无路,陷入困境。今义:生活穷困,经济困难。而伤长者之意古义:品德高尚的人。今义:年长的人。将军岂有意乎古义:有心意,此处引申为同意、愿意。今义:有“故意”之意。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古义:对待。今义:遇到,碰见。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古义:在这时。今义:表顺承关系或另提一事。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