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第1课:《窦娥冤》导学案.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6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窦娥冤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第1课:窦娥冤导学案 人教版 高中语文 必修 导学案
- 资源描述:
-
1、 一、 教学目的: 1. 识记元杂剧的有关常识。 2、分析体会元杂剧的语言特点。 识记文中重点字词的含义。3. 理清窦娥冤的情节结构,给各部分添加小标题,概括杂剧的主题。 4. 概括主人公窦娥的性格特征, 能深刻认识窦娥冤悲剧的社会原因。二、课时安排:2课时三、导学提示:元朝是中国古代戏曲发展的一段辉煌时期,杂剧成为当时一种流行的文学样式,涌现了大批的戏曲名家。在张扬着时尚与个性的今天,中国传统戏曲依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和无穷的魅力。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古代戏曲的奇葩关汉卿的窦娥冤,了解元杂剧的艺术特色。【听课之前想一想】戏剧,按照主题的性质可以分为哪三种类型?通过阅读课文,大家觉得窦娥冤应该属
2、于哪一种?从课文节选的部分来看,窦娥身上“有价值的东西”有哪些? 将现实生活中根本不可能实现的美好结局通过艺术作品来呈现,属于什么创作手法?四、 走进作者: 关汉卿,号已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在北京市)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一同被称为“元曲四大家”,并居“元曲四大家”之首。生卒年不详。他一生“不屑仕进”(朱经青楼集序),生活在底层人民中间。他是当时杂剧界的领袖人物,与当时许多戏曲作家、杂剧演员有着密切联系。元末熊自得析津志说他“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明代臧晋叔说他“躬践排场,面敷粉墨。以为我家生活,偶倡优而不辞”;明初贾仲明录鬼簿说他是“
3、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师首,捻杂剧班头”,可见他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他是一位熟悉舞台艺术的戏曲家,既是编剧,又能登台演出。关汉卿在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中自述“通五音六律滑熟”,“我也会吟诗,会篆籀,会弹丝,会品竹。我也会唱鹧鸪,舞垂手,会打围,会蹴鞠,会围棋,会双陆”,“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可见他的才艺、生活和个性。所作杂剧六十余种,今存十八种,其中有几种是否为关汉卿所作尚有争议;所作套曲十余套,小令五十余首。他的戏曲作品题材广泛,大多暴露了封建统治的黑暗腐败,表现了古代人民特别是青年妇女的苦难遭遇和反抗斗争,人物性格鲜明,结构完整,情节生动,语言本色而精练,对元
4、杂剧和后来戏曲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关汉卿的作品主要有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其中窦娥冤被称为世界十大悲剧之一。关汉卿一生创作的杂剧有六十多种,他是我国戏剧的创始人,数量超过了英国的戏剧家“戏剧之父”莎士比亚,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1838年窦娥冤就有英译本流传海外,1958年,世界和平理事会把关汉卿与达芬奇等同列为世界文化名人。关汉卿的戏剧语言,被称为本色派之首。五、 追溯背景: 故事发生在元朝,元代统治者是蒙古贵族和官僚,被统治者是劳苦大众。统治者不仅对劳动者残酷剥削 ,而且实行民族分化的种族歧视政策,以利于巩固统治地位。他们将全国人口分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和南人。统治者和地主阶
5、级紧密勾结,共同压迫各族人民,可以说,劳动人民与统治者的矛盾是元朝社会的主要矛盾。吏治昏聩,法度不公,恶人横行,百姓无处伸冤。窦娥冤正是这一黑暗现实的集中体现和血泪控诉。六、 文体常识: 元曲包括两类文体: 一是散曲。 “散曲”是和“杂剧”相对存在的。杂剧是用于表演的剧本,写各种角色的唱词、道白、动作等;散曲则是广义的诗歌,分抒情和叙事两大类。从形式上看,散曲和词很相近,不过在语言上,词要典雅含蓄,而散曲要通俗活泼;在格律上,词要求得严格,而散曲就更自由些。 散曲从体式分两类:“小令”和“散套”。小令又叫叶儿,体制短小,通常只是一支独立的曲子(少数包含二三支曲子)。散套则由多支曲子组成,而且要
6、求始终用一个韵。散曲的曲牌也有各式各样的名称,如叼叨令、刮地风、喜春来、山坡羊、红绣鞋之类,这些名称多很俚俗,这也说明散曲比词更接近民歌。 元曲以其作品揭露现实的深刻以及题材的广泛、语言的通俗、形式的活泼、风格的清新、描绘的生动、手法的多变,在中国古代文学艺苑中放射着璀璨夺目的异彩。 感叹生命无常、兴衰无常,主张远离红尘、及时行乐,是元散曲的常见主题。马致远有首题为秋思的套曲双调?夜行船,很有代表性。他从秦、汉、魏、晋的兴亡说到眼前争名夺利的现实社会,并从心似铁的富家儿(看钱奴)说到自己不慕名利、畅饮于竹篱茅舍的闲适生活;有对现实昏浊和人生有限喟叹,又有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傲性格的表露。这几乎包容
7、了同类主题作品的所有内涵。该套曲在艺术上十分成功:风格豪放,比喻妥贴,形象鲜明,结构谨严宏阔,语言爽朗流畅,音乐感强。 也有感慨历代兴亡,何其沉痛。如张可久中吕?卖花声怀古: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 有些散曲家的长篇套曲幽默风趣,更添一种幽默辛辣之趣。睢景臣的般沙调?哨遍高祖还乡。对社会不公及丑恶现象进行机智的鞭挞和生动活泼的嘲讽,乃是元散曲创作的另一重要主题。 二是元杂剧 元杂剧是用北曲演唱的一种戏曲形式,金末元初产生于中国北方,是在金院本基础上以及诸宫调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特点明显,体制严格,是一种歌唱、说白、舞蹈等有机结合的戏曲
8、艺术形式。且有韵文和散文相结合的、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 元杂剧有一套较严格的体制: 结构:元杂剧一般由四折一楔子构成一本,演述一个完整的故事,少数作品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楔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相当于现代剧的序幕,用来说明情节和介绍人物。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一套曲子。演出时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其他角色只有说白),分别称为“末本”或“旦本”。 角色: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丑等。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此外,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精品教与学》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2课件:3 论 握 手.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