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学设计21:第5课 苏轼词两首——定风波 WORD版.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学设计21:第5课 苏轼词两首定风波 WORD版 人教版 高中语文 必修 教学 设计 21 苏轼词两首 风波 WORD
- 资源描述:
-
1、苏轼词两首定风波课 题定风波 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已经学习过苏轼的不少作品,但是这种对作家作品的前期认识,很容易先入为主,造成架空文本只贴标签式的解读。所以要精读诗词,着重从语言文字本身入手,咬文嚼字,感受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词,理解词作内容。2.过程与方法目标:体会词中“反常合道”手法的妙处,掌握鉴赏人物形象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苏轼乐观豁达的情怀,学会积极乐观地对待生活。教学重点抓住诗词内容,通过分析、合作探究等方式鉴赏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准确、生动地解读词中蕴含的作者的感情。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合作探究法。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教师活
2、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导入新课提到苏轼,我们并不陌生,初中时已经学习了他的不少作品。读到“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时,我们读出了一位渴望建功立业的苏轼;读到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时,我们看到了一位与兄弟感情深厚的苏轼;而读到“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时,我们感受到了一位豪迈而旷达的苏轼。同一个创作个体,不同的人生阶段,不同的人生经历后,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不同的生命特质。那么,这节课通过定风波的学习,我们从中又能品出一个怎样的苏轼呢?二、明确学习目标三、诵读诗歌,整体感知1.教师配乐示范诵读。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 yn xio )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
3、su )烟雨任平生。 料峭(lio qio)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2.学生自由诵读。(教师点拨诵读的三个基本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读出感情。)3.分角色诵读。4.了解作者。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今属四川),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嘉佑二年(1057)进士,因与王安石的变法主张有许多不同,请求外调。元丰二年(1079)遇到了生平第一祸事“乌台诗案”,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之后苏轼几次入朝、贬官、贬官、入朝饱尝宦海沉浮之苦。至徽宗建宗靖国元年(1101)再次被召还京
4、时,病逝于常州。写作背景:定风波作于元丰五年(1082),此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已两年多了。这一年春天他到黄州城东南三十里的沙湖看新买的农田,归途遇雨,事后他写下这首词记述了这次经历。四、合作探究,品悟形象1.沙湖道中遇雨,同行的人都觉得狼狈,可苏轼却反常地说“余独不觉”。词中是否还有其它反常之处,试着找出来。明确:雨中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雨具先去何来蓑;悲愁夕阳有暖意;也无风雨也无晴。补充:苏轼书柳子厚渔翁诗中“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这样的诗歌创作理论为我们指出的一条解读诗歌的有效通道。作品中表现出来的不合常理的事情,或人物不同于常人的行为、情感,却恰恰合乎了某种道理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203589.html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