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学设计24:第5课 苏轼词两首——念奴娇 赤壁怀古 WORD版.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9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学设计24:第5课 苏轼词两首念奴娇 赤壁怀古 WORD版 人教版 高中语文 必修 教学 设计 24 苏轼词两首 念奴娇 赤壁 怀古 WORD
- 资源描述:
-
1、苏轼词两首念奴娇 赤壁怀古一、课堂导入:导入:古人每见名山大川,必有所感怀。如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范仲淹临洞庭而忧苍生,欧阳修游滁州而醉山水,他们心为山动,情为水发,留下许多千古绝唱,宋代词人苏东坡来到传说中的历经沧桑的赤壁古战场,同样颇有感触,于是醉书一曲念奴娇让世人传唱。今天我们就走进苏轼的世界聆听他超越千年的感慨。 (板书:念奴娇赤壁怀古)二、目标展示:过渡语: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齐读:1.品味诗词的语言之美;2.体悟丰富的情感内涵。很好,这节课我们学习的重点是.在反复诵读中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鉴赏诗歌的一把钥匙板书:诵读)三、朗读品情(一)读,正音。过渡语:俗话说“
2、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体会诗词,需要反复地朗读。那么,怎样读呢?我们先读准字音,疏通词意。下面,先请一位同学为我们朗读,其他同学认真听,拿起笔来,勾画出疑难字词。 过渡语:这位同学读准了吗?哪些地方还需要订正?好,有不明白的字词吗?(若有,学生解释,老师指导。老师补充。)师:再找一位同学为我们朗读一遍,这一次我们要读出节奏,停顿适当,其他同学在听的过程中,思考这首词的从题目、上阕和下阕分别写了什么内容?明确: 题目:“念奴娇”是词牌名,它规定词的格律、字数。与词的内容无关。题目是“赤壁怀古,与词的内容有关。这首词是苏轼在被贬黄州后,游览赤壁怀想古人古事所作。“赤壁怀古”。从题材上来分,自然是怀
3、古诗。怀古诗的特点常常是“观眼前之景,写历史之事,抒一己之怀”。上阕:很显然是苏轼站在赤壁上看到的眼前景象;下阕是苏轼站在赤壁上回忆的古人古事,同时有一句:“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抒发自己的情感。师:通过刚才两遍朗读,我们了解了词的内容。下面,老师再为大家朗读一遍,请同学们仔细体会,用一个词概括本词的特点。师范读。师:刚才的问题想出来了吗?生:豪放师:同学们把握得非常准确。赤壁怀古的字字句句无不传达着词人这种感情,根据我们的体会,下面请同学们齐读一遍。注意语速要放缓,停顿适度。生齐读。师:有进步。从一个“江山如画”字,传达出出诗人的豪放之气。除了这个词外,大家再试着找找还有其他哪些词语能表
4、达作者的情感?生: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四、出示第三张幻灯片:诵读涵泳:寻找意象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有我之境,物皆着我之色彩”,在作者笔下,一景一物,都包含着作者的情感。即:我们鉴赏诗歌时所用到的“意象”, 意象是寄寓了作者情感的物像。形象,是理解鉴赏诗歌的又一把钥匙。请同学们用一个短语概括眼前之景。学生回答是“江山如画”。思考:上阕写了什么样的景物?它们又呈现出怎样的特点?给你的感觉又是怎么样的?(第三张幻灯片出示)我们来看,上阕有哪些意象,1.“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大江东去:古义:长江 今义:流量较大的河流“大江东去”写出大江浩浩
5、汤汤之气势,可见空间之阔大。“千古”可见时间之浩远; “千古风流人物”可见人物之众多。淘:冲洗;风流:杰出。一个“淘”字,一下了如过电影般推到了我们的眼前。读到这样诗句,让我们的耳边似乎又响起了三国演义中的那首卷帘词。(一起背诵)“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可以这样说滚滚东流的江水已经超脱了物理意义上水的概念。字面意思是:长江朝东流去,千百年来,所有才华横溢的英雄,都被长江滚滚的波浪冲洗掉了。2.这一句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请结合句中意象分析这几句好在什么地方?不仅写出了长江奔流的磅礴气势,而且将写景与写人融合为一。自然与人事,时间与空间交织在一起。大
6、江:空间广阔 宏千古:时间深远 阔3.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故垒”是“旧战场”,西边的古老的城堡,就是他们所说的赤壁之战的遗迹。“人道是”,特意说明是“他们说是”,苏轼本来就知道这里不是历史上赤壁之战的战场,借他人之口,绕过疑点,勾起人们对赤壁之战的回顾。那么,“赤壁”是一种什么景观呢?接下来作者进行了具体的描写。我们一起来读一下。4.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明确:四面石乱山高,两岸悬崖峭壁高耸入云霄,惊涛骇浪汹涌澎湃,日夜将江岸冲击撕裂,波涛水涡翻滚腾跃,像卷起千堆雪。另外:诗歌鉴赏中不光要关注题目,另外还要注意一些特别的字,我们称之为诗眼、文眼,(老师送给同学们的鉴赏
7、诗歌的第三把钥匙叫“炼字”。),老师制作了一个微课,首先请同学们先来了解什么是“炼字”明确:“乱”(岩石山崖险怪、陡峭,从“形”的角度,用夸张的手法,表现豪迈奔放之气)、“穿”(山崖高峻,写出陡峭山崖直插云霄的高峻。山崖陡峭高峻主动去刺穿天空,动态性,从“形”的角度,用夸张的手法,表现豪迈奔放之气)、“惊”(浪巨大,世人为之震惊,这里融进诗人主观之情,写出江水汹涌,波涛澎湃之势,从“声”的角度,用比拟的手法,表现豪迈奔放之气)、“拍”(惊涛力度之大,突出了惊涛骇浪与江岸搏击的力度,波涛力度之大,从“声”的角度,用比拟的手法,表现豪迈奔放之气。)、(补充:比较苏版的“惊涛拍岸”和黄版的“惊涛裂岸
8、”。同学们商量讨论一下,你们认为“拍”和“裂(四声:破开)”哪个更好一些?学生自主学习,小组交流。有人认为:“裂好,理由是能显示动作气势”。有人认为“拍好,因为用了修辞。”还有人认为“裂好,能和上面的惊照应。”老师点评时把回答的角度界定为“动作的表意,修辞,上下文的关联。老师自己也提出看法,用 “拍”好,因为还能体现出震耳欲聋的声音。) “卷”(波涛力量的浩大,波涛气势之大,狂澜奔腾,从“形”的角度,用比喻的手法,表现豪迈奔放之气)、 “雪”(水白纯色,从“色”的角度,用比喻的手法,表现豪迈奔放之气)几个动词有力度感,那老师问问同学们问,这里的景色怎么样?学生说“美”,老师要求在美前面增添一个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203601.html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五年级上册语文课件-林冲棒打洪教头∣苏教版 (共37张PPT).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