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六单元《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同步检测 WORD版含解析.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 资源描述:
-
1、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六单元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同步检测一、基础巩固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A.弱冠夺冠冠名权勇冠三军B.宰相扮相相对论相映成趣C.与共与会参与者与人方便D.乘机乘凉乘务员千乘之国解析:A项,均读gun;B项,xing,xing,xing,xing;C项,y,y,y,y;D项,chng,chng,chng,shng。答案:A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加之以师旅( 侵略 )比及三年( 等到 )如会同( 古代诸侯相见和共同朝见天子 )冉有、公西华侍坐( 陪侍长者闲坐 )冠者五六人( 戴帽子的人 )宗庙之事(
2、 天子、诸侯供奉祖宗牌位的处所 )因之以饥馑( 泛指荒年 )以俟君子( 品德学识高尚的人 )A.B.C.D.解析:师旅:侵略的军队。冠者:成年人,20岁以上的人。答案:B3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子路率尔而对曰 而:连词,连接状语和中心语B夫子哂之 哂:带有否定意味的笑C异乎三子者之撰 撰:才能,此指为政的才能D如会同,端章甫 端章甫:端着章甫解析:D项,端章甫:穿着礼服,戴着礼帽。4.下列句子按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不吾知也冠者五六人风乎舞雩加之以师旅则何以哉尔何如何伤乎为国以礼A./B./C./D./解析:为宾语前置句,为定语后置句,为状语后置句。答案:D5.下列句子中
3、,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鼓瑟希B.舍瑟而作C.莫春者D.早缫而绪解析:A项,“希”通“稀”,稀疏;C项,“莫”通“暮”;D项,“而”通“尔”,你们。答案:B二、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69题。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6下列各句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居则曰居:居住B由也为之为:治理C且知方也方:正道,指是非准则D夫子哂之哂:微笑7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其他三项不同的()A 子路率尔
4、而对曰B如或知尔、则何以哉C无乃尔是过与D如有营,予佐尔贾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千乘之国”,古代按土地出兵车,能出一千辆兵车的一个拥有一百平方里面积的诸候国。B“师旅”,古代军队的组织单位,此处指战争。C子路“率尔而对曰”可见他对治理国家的问题深思熟虑,胸有成竹。D“夫子哂之”表明孔子并不赞成子路的治国观点。9翻译下列句子(1)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译文:_(2)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译文:_6、A 居:平日。7、A (A中“率尔”意为“轻率急忙的样子”,BCD中的“尔”均为代词“你”)8、C 率尔,表明子路回答轻率而匆忙。9、(1)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不要因为这样就不说了。(
5、2)外面有军队来略它,接连下来国内又有饥荒。三、阅读鉴赏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回答1013题。鲁定公问于颜回曰:“子亦闻东野毕之善御乎?”对曰:“善则善矣。虽然,其马将必佚。”定公色不悦,谓左右曰:“君子固有诬人也。”颜回退。后三日,牧来诉之曰:“东野毕之马佚,两骖曳两服入于厩。”公闻之,越席而起,促驾召颜回。回至,公曰:“前日寡人问吾子以东野毕之御,而子曰善则善矣,其马将佚,不识吾子奚以知之?”颜回对曰:“以政知之。昔者帝舜巧于使民,造父巧于使马。舜不穷其民力,造父不穷其马力。是以舜无佚民,造父无佚马。今东野毕之御也,登车执辔,御体正矣;步骤驰骋,朝礼毕矣;历险致远,马力尽矣,然而犹乃求马不已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203817.html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