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应源:古代语文教育的三个阶段.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6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余应源 古代 语文教育 三个 阶段
- 资源描述:
-
1、余应源:古代语文教育的三个阶段古代语文教育大约分三个阶段。1.从夏至秦。(1)文言文经历发生、发展到成熟的过程。重视对青少年儿童进行识字教育和句读训练。(2)以孔子设坛讲学为代表,启发诱导、因材施教、重复习、重思考。(3)书面语口语经历了一致逐渐分离的演变过程。口语与书面语的基本一致给语文教育带来不少方便之处。2.从汉至宋。(1)两汉之后,书面所使用的文言文基本定型,很少变化。口语,则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一直不停地发展着、变化着。文白分离演化成言文分化。语文教育继续使用文言文,(开始出现麻烦)。(2)语文教材基本定型。识字类,先是有仓颉凡将急就元尚,后来,“三百千”取而代之。三百千总字数2720,
2、单字2019左右。其次是韵语类的读物,一类是教育类,教人洒扫应退、为人处世的。如小儿语弟子职太公家教昔时贤文等。另一类是掌故,主要教学名物故事、各种知识。,如名物蒙求幼学须知。韵语教材,既是识字的,又是读写的。经史类主要是“四书”“五经”和资治通鉴。诗书礼易春秋“五经”历代沿用,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历代都作为科举考试的初级标准教科书。资治通鉴作为语文教材,内容较深,一般作为考查之用。文选本主要是梁代萧统编辑的昭明文选。(3)这一时期的语文教育进程也已基本定型。首先是集中识字,从8岁开始,大约花一年的时间读完“三百千”,集中认读2019各左右的汉字。其次是进一步识字。大约两年时间,读四书,读
3、韵语类教材。第三步是初步的读写训练。“属对”是主要形式,着是一种包含了语音、词汇、语法修辞、逻辑诸多因素的训练。第四是正规的读写训练。大约15岁完成上面的三个步骤,然后进入正规的读写训练。这时仍要读经书,读战国策史记资治通鉴,读历代名家的优秀作品。为配合科考,还要读“时文”,写作主要是练八股,大约延续到2125岁。(4)朱熹,是这一时期的代表。教法上,重诵读、重背诵、重涵咏、重“放胆文”、重模仿等。3.第三阶段,从元到清末戊戌变法之前。(1)语文教育的传统得以承袭,教学进程、方法基本沿用前段;(2)语文教材有所发展。清代的千家诗成为集中识字向读写过渡的主要教材。“三百千”发展成“三百千千”。古文观止成为有明显特征的文选类教材,对后世语文教材的编辑影响很大;(3)读书方法的研究有了很大的发展。作文训练沿用并发展了前一阶段的成果。字字落实,细细涵咏,学生当然得益非浅。(4)放胆文,起承转合的作文程式,开始将语文教学引向僵化之道。(5)语文教育专著开始出现。崔学古的幼训少学,王筠的教童子法,唐标的读书作文谱等,标志着语文教育进入成熟期。我国古代长期的语文教育实践,积累的传统经验有:(1)集中识字,符合学汉语的规律;(2)多用对偶句和韵语编辑启蒙课本,符合汉语的特点,符合战国儿童少年学汉语的心理特征;(3)重视吟读背诵;(4)重视读书方法;(5)作文程式训练有可借鉴之处。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