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9 钱学森.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7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9 钱学森 六年级 上册 语文教案 19
- 资源描述:
-
1、教学要求1.学会本课的生字,正确读写本课的词语。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理清课文的思路,培养逻辑思维能力。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3.感悟人物的语言所蕴涵的情感,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感的熏陶。重点难点1.理清课文的思路,培养逻辑思维能力。2.感悟人物的语言所饱含的情感,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熏陶。3.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4.体会钱学森的话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课时三课时 知识点详解 钱学森1955年10月1日清晨,广阔无垠的太平洋上,一艘巨轮正劈波斩浪驶往香港。 钱学森归国的具体时间。这一句交代了什么?一位四十来岁的中年人,迈着稳健的步伐踏上甲板。阵阵海风不时掠过他
2、那宽大的前额。 通过对钱学森的年龄、动作、外貌等的描写,可以看出他是多么年富力强、充满智慧。这几句属于什么描写?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什么?眺望着水天一色的远方,他屈指一算,已经在海上航行15天了。想到前方就是自己魂牵梦绕的祖国,他多么希望脚下不是轮船的甲板,而是火箭的舱壁呀! 重点句解析:火箭的速度是非常快的,而钱学森希望自己坐在火箭里,足以看出钱学森回国的心情是何等的迫切。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他,就是世界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句导读:“他”字后面加个逗号,为揭示人物身份作了充足的铺垫。随后的介绍更写出了钱学森在科学界的重大影响。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钱学森乘一艘巨轮在海上航行了15天,即将
3、返回祖国。 钱学森在美国深造并学有所成。钱学森193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随后赴美留学,师从美国著名空气动力学教授冯卡门,成为冯卡门教授最得意的学生和最得力的助手。“最得意”“最得力”这两个词语说明了什么? 钱学森有着炽烈的爱国之心。当时,钱学森享受着优厚的待遇,有富裕的生活和优越的工作条件。可是,他一刻也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 这句话不是豪言壮语,十分朴实自然,体现了钱学森淳朴的爱国心。句中的“一刻”强调了什么?他说:“我是中国人。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作准备,为的是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多做点事。” 怎样理解钱学森的这句话?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钱学森在美国留学但时刻不
4、忘祖国。 礼炮:表示敬礼或举行庆祝典礼时放的炮。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在隆隆的礼炮声中诞生了。这一年的中秋之夜,钱学森和十几位中国留学生一起欢度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句导读:“这一年”即1949年,“这一年”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一个“欢度”体现出了大家一起庆祝佳节的喜悦心情。 诗句的引用恰到好处,与钱学森等人的思乡情怀极为吻合,意境深远。俗话说,“每逢佳节倍思亲”。他们一边赏月,一边倾诉思乡情怀。在这里引用“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有什么好处?年年中秋,今又中秋,在这新中国诞生后的第一个中秋节,他们谈论着祖国的美好前景,感到格外兴奋。 这使他们一年一度的中秋聚会有了不同
5、寻常的意义,祖国的美好前景成为他们崭新的话题,谁不格外兴奋呢?“第一个中秋节”带给留学生们怎样特殊的感觉?段导读:新中国诞生后的这年中秋之夜,留美中国的留学生聚会,展望祖国前景,心情格外兴奋。此刻,钱学森埋藏心底很久的愿望越发强烈起来:早日回到祖国去,用自己的专长为祖国建设服务。 这一愿望跃动着钱学森炽热的赤子之心。客观地指出了钱学森回国后将要面临的困难。你读出这个愿望的本质了吗?他向留学生们袒露了心迹。留学生中有人劝道:“祖国刚解放,要钱没钱,要设备没设备,现在回去搞科学研究,只怕有困难。”劝说者的话告诉了我们什么?钱学森诚恳地说:“我们日夜盼望着的,就是祖国能够从黑暗走
6、向光明,这一天终于来到了。祖国现在是很穷,但需要我们大家祖国的儿女们共同去创造。我们是应当回去的。” 钱学森的回答,晓以大义,以理服人,表明了他对祖国始终不变的拳拳之心。我们应该怎样看待钱学森的这个回答?段导读:钱学森向留学生们袒露心迹,深感祖国需要大家,决心早日回到祖国,为祖国的建设服务。 难句解析:这一句强调钱学森在空气动力学方面的研究卓有成效,他回到中国后将对中国的科学发展发挥重大的作用,所以美国才会竭尽全力阻挠钱学森回到中国。这从另一方面反衬了钱学森回国的决心大。第三部分(第3、4自然段):新中国的诞生使钱学森和十几位在美国的留学生格外兴奋,钱学森渴望早日回国。听说
7、钱学森准备回国,美国海军的一位高级将领说:“钱学森无论到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绝不能让他离开美国!”这一句是什么意思?段导读:美国政府深知钱学森对于中国科学发展所能起到的作用,千方百计地阻挠他回国。然而,钱学森回国的决心一刻也没有动摇过。 无论有多少困难,都要回到祖国去!这句表明了钱学森怎样的决心?经过五年的漫长岁月,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1955年9月17日,钱学森终于踏上了归国的航程。 载,此处读zi。段导读:钱学森回国的决心十分坚定,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终于踏上归国航程。第四部分(第5、6自然段):钱学森克服阻挠,在周总理的关怀下,踏上了归国的航程。
8、3;钱学森回国后,为我国运载火箭、导弹的研制和发射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第五部分(第7自然段):钱学森回国后,为我国的运载火箭、导弹的研制和发射作出了卓越的贡献。1.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思路。2.能正确认读生字、新词。查找有关钱学森的资料,自制多媒体课件。一揭示课文题目,设置悬念1.同学们,你们知道钱学森是个怎样的人吗?(出示有关资料,互相交流。)2.设下悬念,为自学课文作铺垫。钱学森为什么要放弃在美国优厚的待遇、富裕的生活和优越的工作条件,回到自己的祖国呢?他回国后为我国的科学事业作出了哪些贡献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两个问题学习课文。二初读课文,交流反馈1.读准字音,读通句
9、子。2.分自然段朗读课文,纠正不正确的读音。3.再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不理解的生字、新词,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4.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高理解词语的能力。三再读课文,了解内容1.了解各自然段的意思,在此基础上理清自然段之间的联系,练习分段。2.提示学生借助时间词把握自然段间的联系。3.分段,理清课文的脉络。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1955年10月1日,世界著名科学家钱学森乘船驶往香港。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赴美留学的钱学森一刻也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第三部分(第3、4自然段):新中国诞生之际,钱学森热切盼望着回国。第四部分(第5、6自然段):1955年9月17日,钱学森终于踏上了归国的
10、航程。第五部分(第7自然段):钱学森回国后,为我国运载火箭、导弹的研制和发射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四教学生字、新词,指导书写1.说说“赴、恳、贡、额、裕”这5个字各是什么结构。2.学生描红。1.钱学森一文是一首净化学生灵魂的赞美诗,是一曲弘扬爱国主义主旋律的交响乐!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对钱学森所说的两段话进行反复朗读,感受他的爱国之心,因此,我抓住“享受着优厚的待遇,有富裕的生活和优越的工作条件”及跟在冯卡门身边的前途无量和“钱学森坚决要求回国”作对比,使学生体会钱学森坚决要求回国的坚定意志。2.在教学时,努力使钱学森的爱国情结与学生生活中的爱国情结融为一体。在课堂上,我先让学生想象一下钱学森在美
11、国优越的生活条件是怎样的,然后我让学生设想一下,如果你是钱学森,面对美国优厚的待遇、富裕的生活和优越的工作条件,你会想到要回国吗?了解钱学森能够放弃优厚的待遇坚决回国的崇高的爱国情结,使学生的爱国情结觉醒,爱国热情迸发!1.看拼音,写词语。qin (前额)bi fn(悲愤)f y(富裕)gng xin(贡献)chng kn(诚恳)gung ku w yn(广阔无垠)p b zhn lng(劈波斩浪)hn qin mng ro(魂牵梦绕)2.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语。(伟大)的祖国(富裕)的生活(急切)的步伐(优厚)的待遇(优越)的工作条件(卓越)的贡献3.句子练习。(1)家乡的变化真大,土路变成
12、了水泥路,低矮的平房变成了高高的楼房。(把句子写具体)(2)没有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没有这几年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我到哪儿去观赏这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呢?(改为陈述句)没有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没有这几年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我就不能观赏到这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感悟人物的语言所饱含的情感,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感的熏陶。1.挂图。2.教师自制课件。一复习导入教师导语: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大家对文章的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请你们再次默读课文,画出文中钱学森说的话。这节课,我们就来对人物的语言细细品味,体会钱学森的话语中饱含的情感。二学习课文1.学习第一部分。(1)默读,圈画出第一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2022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八单元 25 灰雀教学课件 新人教版.ppt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