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1消息二则考点精讲课件(部编版).pptx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3 年级 语文 上册 第一 单元 消息 考点 讲课 部编版
- 资源描述:
-
1、新课导入在现实生活中你们都是通过哪些方式来了解世界的风云变幻、国家的政治策略以及群众的街头巷议呢?任务一 新闻阅读 消息二则1.了解作者毛泽东,积累“溃退”“泄气”“摧枯拉朽”“锐不可当”等易考词语。2.掌握消息这一新闻体裁的基础知识,了解其写法特点。(重点)3.把握课文的新闻要素,理清写作思路,品味语言,欣赏新闻写作的艺术。(难点)4.了解课文内容,理解渡江战役的规模与意义,感受作者体现在消息中的情感与立场。学习目标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南湘潭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思想家,诗人、书法家。作者简介被称为“
2、新华社首席记者”“级别最高的记者”。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二日)课题解读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二日)人物及数量结果事件、地点标题概括了消息的主要内容,表现了人民解放军的气势,传达出作者的喜悦之情。本文选自毛泽东新闻作品集(新华出版社2014年版),原刊载于1949年4月22日人民日报。经过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国民党军已失去了战略防御能力,但仍有204万兵力据守长江以南,并借“和谈”烟幕,构筑长江防线,企图与人民解放军隔江对峙。1949年初4月20日4月21日4月22日2时毛泽东主席与朱德总司令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国内和平协定上
3、签字,谈判破裂。渡江战役于午夜打响。新华社全文发布了毛泽东同志撰写的消息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这则消息报道了战役首日的情况。背景链接概念经由新闻媒介传播的、为广大受众所关心的、新近发生的事实或情况的信息。广义的新闻包括消息、通讯、新闻特写、新闻评论等,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基本特征真实性、时效性、准确性要素who(何人)、what(何事)、when(何时)、where(何地)、why(何故)和how(如何)新 闻文体知识概念指报道事情的概貌而不讲述详细的经过和细节,以简要的语言文字迅速传播新近事实的新闻体裁。特征用事实说话;短小精悍,概括性强;时效性最强;具有固定的结构方式;大多数消息有电头
4、或“本报讯”等作为外在标志。结构标题高度概括已经发生的新闻事实,一般包括引标、主标、副标。导语消息的第一句话或者第一段,简明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主体承接导语、阐述主题,对事实做具体的叙述与展开。背景指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有时暗含在主体中。结语对主题或主要内容的概括式小结,依据内容需要,可有可无。有时暗含在主体中。消 息文体知识溃退()摧枯拉朽芜湖()荻港()kul 读读写写wd地名,位于安徽。隶属于芜湖。字词清单【形旁辨字法】用手(扌)能摧()毁,赶紧把人(亻)催(),玉()石璀()璨放光辉。溃()溃退馈()馈赠聩()昏聩kukuku摧()摧枯拉朽催()催促璀()璀璨cucuc
5、u【口诀记忆法】敌军溃()败如水退,鲜花馈()友情意贵,年纪虽大不昏聩()。kukukucucucul 形近字 摧枯拉朽:文中指枯草朽木受到摧折,比喻腐朽势力被迅速摧毁。溃退:(军队)被打垮而后退。风平浪静:没有风浪,水面很平静,形容平静无事。l 词语集注只用于褒义语境,不可用于贬义语境。反义词:波涛汹涌比“败退”的程度深。新闻知识大闯关1.下列不属于新闻的三个基本特征的一项是()A.真实性 B.时效性 C.准确性 D.生动性2.下列新闻的组成部分中可有可无的一项是()A.标题 B.导语 C.结语 D.主体3.下列新闻文体时效性最强的一项是()A.新闻特写 B.消息 C.新闻评论 D.通讯4.
6、下列新闻文体和内容对应有误的一项是()A.消息B.新闻特写C.通讯D.新闻评论报道新闻事件描绘精彩瞬间讲述感人故事抒发真情实感DCBD阅读这则消息,找出消息的六要素,完成学习任务单。1949年4月20日午夜到21日夜_何地何人何事何故如何_人民解放军三十万大军_人民解放军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三十万人民解放军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整体感知学 习 任 务 单何时长江(在芜湖、安庆之间)南渡长江通读本则消息,分别找出导语、主体、结语。导语我三十万大军胜利渡江主体敌军:纷纷溃退我军:直取对岸结语发出战斗号召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
7、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电头,交代通讯社名称、发电地点和发电时间,表明消息真实可信,报道及时。正文第一句是导语。导语交代了新闻的四个要素“何时”“何地”“何人”“何事”。课文解读状元贴士电 头 “社地月日电”一般被称为电头,表明电讯稿发出的单位、地点和时间,加上括号或者用显著字体标出,置于稿件正文的开头。通读全文,找出这则消息的各个组成部分,并分析导语的作用。标题导语主体结语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英勇的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渡
8、江战斗于诸城进击中。人民解放军朱总司令的命令。导语作用:将“何时”“何人”“何事”交代得清清楚楚,概括了新闻的主要事实,简洁明了地介绍了渡江战役开始阶段的总体情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给主体部分划分层次: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第一层:交代渡江战斗打响的时间、地点。第二层:叙述国民党军队溃不成军的情形。第三层:讲述人民解放军强渡长江的壮烈场
9、面和战斗向纵深发展的情况。这则消息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根据消息的结构胜负战况展望根据层次的划分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英勇”“已有”暗示了人民解放军的一往无前和国民党军队的不堪一击。渡过:与空间有关,常用于江河、湖海等;有比喻义,可用于危机、难关等。度过:与时间有关,常用于岁月、光阴等。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
10、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对比客观地表现出国民党军队的虚弱和解放军的英勇。“溃退”准确地写出了国民党军队一片混乱的败退场面。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描写这既是客观描写,也带有抒情笔调,表现了作者胜券在握的兴奋
11、与喜悦。当时江面自然条件的写照。对我军战斗情景的交代,写我军参战部队之多、动用船只之众。写我军作战之勇、进展之快。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展现出我军的进展神速,充分表现了我军攻势迅猛、锐不可当。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思维导图安庆长江芜湖我军:直取对岸,锐不可当敌军:纷纷溃退,军无斗志这则消息报道了人民解放军胜利渡江的事实,表
12、现了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的英雄气概,表露出敌军必败、人民必胜的坚定信念。主旨归纳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二日)课题解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二日)人物数量标题概括了消息的主要内容,体现了人民解放军所向披靡的战斗气势。渡江方式地点考点新闻标题是对新闻内容的高度概括,对一则新闻来说,新闻标题具有重要作用。如“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都交代了“什么人做什么事”。纵观历年中考试题,拟写新闻标题作为压缩语段的一种传统题型,屡见不鲜。常见的考查形式:(1)请为这则新闻拟写一个标题(字以内)。(2)请将这则消息改写为标题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