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辽源市2022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4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吉林省 辽源市 2022 学年 语文 学期 期中 试题
- 资源描述:
-
1、2022-2022学年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学科考试试题注意事项:本试卷总分150分,答题时间150分钟一、论述类文本阅读(3道小题,共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博雅教育起源于古希腊,本义是培养通达智能的自由公民教育。从柏拉图设计的理想国模式,到近代重振百科全书式的学科教育,以及20世纪初美国及欧洲通识教育理念的勃兴,形成了源远流长的传统。从教育的内容而言,博雅教育实质上是一种以人的精神道德修养为内核,同时又将人格修养与知识积累相结合的教育方法与过程。它试图通过人的性格培养来促进个性的发展。这一来自西方的教育理念与我们目前以素质教育为重点的教育观念的变革相吻合。“博雅”教育思想并非
2、一个全新的西方概念,而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中国传统教育理念。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西周时期,以人的精神品格为培养目标,实现知识渊博、品德高尚的博雅君子人格就已经成为教育者的最高理想。“博、雅”二维构成君子人格的整体框架,“博雅”精神成为儒家教育思想的核心内涵。儒家强调谈文、论艺、述道,博采古典精华,兼取众家之长,融古今于一炉,要有广博的知识储备和高超的辞令之功,还要坚守传统信仰与正统之道。“六艺”之教,以熏染习得的方式镶嵌在古人的身体与血脉中,并外化在生活方式与日常实践中,乐教被视为最高境界。孔子认为的人生教育三步曲就是“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自卫返鲁,第一件事就是“正乐”,使“雅颂各得其所”。
3、这种教育理念所培育的古代博雅传统,成就了古人追求智慧、崇尚价值、执着理想的理智型生活方式。对君子人格的自觉追求,是我国先秦时期人文觉醒的重要标志。作为一种人格理想,君子的内涵正是由“博”和“雅”两方面组成。一方面,君子代表着知识阶层,是知识的拥有者。论语中庸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博学”被置于首,广博的知识是君子人格的要义。另一方面,君子必须是仁德、操守、义节的实践者。 “君子比德如玉”则寄托着人们对德行的无限推崇,是否有德是君子内涵不可或缺的内容。渊博的知识、良好的教养、高尚的品德集于君子一身,使君子表现出仪表端庄、令人敬畏的威仪,这种独有气质正是人们所追求的博雅精
4、神和君子风度。对君子人格的追求使得我国古代传统教育从一开始就特别注重知识的积累和人的精神塑造。“六艺”之学,既包含了各种知识、技能和艺术修养,也包含了思想、道德和人格修养,强调人各方面能力的全面发展,要求文武兼备,人格和谐。儒家用“六艺”概括了一个儒者所应该修习的方向。后来孔子顺应“学移民间”的历史潮流,创立私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学在官府”的旧格局,使中国古代教育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晚年孔子整理、阐释(诗书礼乐易春秋,成为新的六艺之学,构成了儒学教育的基本内容,确定了中国古代教育的基本走向,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观念成为中国传统的教育思想,在后世得到了长久的延续。现代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
5、覆地的变化,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自然也应该与时俱进。继承并发扬博雅教育的价值理念,在知识急剧扩增的时代适应教育普及化的需要,实现知识技能传授乃至道德人格与生命智慧养成的多重目标,是当代教育必须应对的挑战。1关于“博雅教育”的解说,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博雅教育起源于古希腊,是指通过百科全书式的学科教学来提升人的知识认知水平的教育模式。B博雅教育是柏拉图最早提出的教育理念,在欧美表现为以通识教育理念为内涵的理想国教育模式。C博雅教育是通过人格修养与知识积累相结合的教育方法与过程,达到提升人的精神道德修养的目的。D博雅教育不仅是一个全新的西方概念,也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中国传统教
6、育理念,主要是培养知识渊博的人才。2关于“儒家博雅君子人格的培养”的表述,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儒家强调谈文、论艺、述道,既要有广博的知识储备、高超的辞令之功,也要坚守传统信仰与传统之道。B乐教被视为“六艺”之教的最高境界,孔子非常重视“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教育三部曲,通过正乐,使雅颂各得其所。C先秦时期注重对君子人格的自觉追求,把“博学”置于君子修炼的首位,视广博的知识为君子人格的决定因素。D我国古代传统教育特别注重知识的积累和人的精神塑造,强调人各方面能力的全面发展,要求文武兼备,人格和谐。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3分)A“博雅”精神是儒家教育思
7、想的核心内涵,“博、雅”是君子人格的整体框架,培养通达智能的自由公民是其最高理想。B“君子比德如玉”寄托着人们对德行的无限推崇,作为君子必须做仁德、操守、义节的实践者。C孔子创立私学,主张“有教无类”,开创了“学移民间”的风气,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旧格局。D新的六艺之学是儒学教育的核心内容,确定了中国现代教育的走向,其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观念,在今天依然要继承发扬。二、(一)文言文阅读(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潘季驯,字时良,乌程人。嘉靖二十九年进士。授九江推官,擢御史,巡抚广东。行均平里甲法,广人大便。临代去,疏请饬后至者守其法,帝从之。四十四年,由左少卿进右佥都御史
8、,总理河道,与朱衡共开新河。加右副都御史,寻以忧去。万历四年夏,再起官,巡抚江西。明年冬,召为刑部右侍郎。是时,河决崔镇,大学士张居正深以为优。河槽尚书吴桂芳复老黄河故道,会桂芳卒,六年夏,命季驯以右都御史兼工部左侍郎代之。季驯以故道久湮,虽浚复,其深广必不能如今河,议筑崔镇以塞决口,筑遥堤以防溃决。又淮清河浊,淮弱河强,河水一斗,沙居其六,非极湍急,必至停滞,当藉淮之清以刷河之浊。筑高堰束淮入清口,以敌河之强,使二水并流,则海口自浚。遂条上六事,诏如议。明年冬,两河工成。又明年春,加太子太保,进工部尚书,兼左副都御史。季驯之再起也,以张居正援。居正殁,家属尽幽系,子敬修自缢死。季驯言:“居正
9、母逾八旬,旦暮莫必其命,乞降特恩宥释。”又以治居正狱太急,宣言居正家属毙狱者已数十人。先是,御史李植、江东之辈与大臣申时行、杨巍相讦。季驯力右时行、巍,痛诋言者。言者交怒。植遂劾季驯党庇居正,落职为民。十三年,御史李栋上疏,讼曰:“隆庆间,河决崔镇,为运道梗。数年以来,民居既奠,河水安流,咸曰:此潘尚书功也。昔先臣宋礼治会通河,至于今是赖,陛下允督臣万恭之请,予之谥荫。今季驯功不在礼下乃当身存之日使与编户齿宁不隳诸臣任事之心失朝廷报功之典哉?” 十六年,给事中梅国楼复荐,遂起季驯右都御史,总督河道。季驯凡四奉治河命,前后二十七年,习知地形险易,增筑设防,置官建闸,下及木石樁埽,综理纤悉。积劳成
10、病,三疏乞休。归三年卒,年七十五。(节选自明史潘季驯传,有删改)【注】樁埽(zhung so):打桩和护堤堵口的填料。4.下列画浪线的句子停顿正确的一项( )(3分)A今季驯功不在礼下乃当身存之日使与编户齿宁不隳诸臣任事之心失朝廷报功之典哉B今季驯功不在礼下乃当身存之日使与编户齿宁不隳诸臣任事之心失朝廷报功之典哉C今季驯功不在礼下乃当身存之日使与编户齿宁不隳诸臣任事之心失朝廷报功之典哉D今季驯功不在礼下乃当身存之日使与编户齿宁不隳诸臣任事之心失朝廷报功之典哉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3分)A均平里甲法,里甲是明朝乡村基层组织,110户为一里,一里分10甲,即州县预算需求,
11、让百姓依照自己的劳动力向官府纳银。B.太子太保,是东宫官职,和太子太傅,太子太师一样都负责教习太子,是太子的老师。C.刑部,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的法律、刑狱等事务,长官为刑部侍郎,副职为刑部尚书,下设郎中、员外郎、主事等。D. 隆庆,是中国明朝时期明穆宗朱载垕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 潘季驯第二次被起用,是由于张居正的援助,因而在张居正死后,家属被拘禁的情况下,他不畏风险,挺身而出,为其家属求情。B. 潘季驯治河有功,仕途却并不顺利。他曾陷入朝廷纷争,因帮张居正
12、说话遭李植弹劾,削职为民。后多亏梅国楼上疏为他申辩,朝廷才又起用了他。C. 潘季驯恪尽职守,为百姓谋利。他任广东巡抚时,推行均平里甲法,使广东大受其益;临近离任时,还上疏奏请继任者能继续推行均平里甲法,皇上驳回了他的建议。D. 潘季驯整治黄河,功勋显赫。他四次奉命治理黄河,筑建堤坝,设定预防措施,设置官吏,建筑闸口,下至木石及打桩和护堤堵口的填料,都管理得极为细致。7.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又淮清河浊,淮弱河强,河水一斗,沙居其六,非极湍急,必至停滞,当藉淮之清以刷河之浊。(5分) (2)隆庆间,河决崔镇,为运道梗。数年以来,民居既奠,河水安流,咸曰:此
13、潘尚书功也。(5分) (二)、诗歌鉴赏(共2小题,12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89两题。途中见杏花吴融一枝红艳出墙头,墙外行人正独愁。长得看来犹有恨,可堪逢处更难留! 林空色暝莺先到,春浅香寒蝶未游。更忆帝乡千万树,澹烟笼日暗神州。注:帝乡:此处指长安,长安多杏树。8这首诗的首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6分)9全诗流露出诗人的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三) 10.名句填空。(每题1分,共6分)(1)_,_。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苏轼赤壁赋)(2) ,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诗经氓)(3) ,幽咽泉流冰下难。(白居易琵琶行)(4) ,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
14、序)(5)故不积跬步, 。(荀子劝学)(6)想当年,金戈铁马,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三11文学类文本阅读。(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一条绳索秘鲁弗朗西斯科埃斯卡特胡安发现了一条从天上垂下来的绳索。那条长得令人难以置信的绳索一直往上延伸,延伸,直至消失在冬日的云层里,胡安一边看着它一边想身边没有人会相信他看到的这一幕。“这孩子太孤独,出现幻觉了。”听到胡安的故事,他姑姑会这么说。“应该带他去看心理医生!”最后她会得出这样的结论。于是胡安一直跑回了家,看见他爸爸正坐在门口的那段老树干上。“有一条绳子从天上垂下来!”胡安喊道。父亲沉默地看了他一眼,好像胡安说的是一种
15、奇怪的无法理解的方言。胡安痛恨没有人认真地对待这件事,然而他已经习惯了,人们总是把他当成一个小孩子,尽管他都快十岁了,在大草原上可以骑着自行车到处来去。“爸爸,你得看看,我发现的那条绳子非常粗大,我一个人没法把它运回家。”胡安试着用父亲的语言表达,想让他别再像平时那样用轻蔑的表情看着自己。“请您跟我来一下吧,爸爸,就一会儿。”胡安哀求道。但这仍是徒劳,父亲不喜欢胡安求他玩耍,就像不喜欢玩耍本身,于是那孩子决定再次消失,重新向发现那条绳索的地方跑去。他很快又看到了它,在大草原中央,纹丝不动,风吹拂着,但那条绳索仍定定地悬在那里,并不是绷紧了,只是静静的。胡安看了它一会儿,又向天上望去,寻找一种解
16、释,但是同样一无所获,这时他想到直到现在他还没有碰过那条绳索,就决定碰碰看,好证明那是真实的,而不仅仅是一种幻觉,或是海市蜃楼,就像那些在沙漠里迷路的旅行者所看到的。胡安重新看了一下绳索,决定走过去。但因为某种原因,他又想起了搂着绳索渴死的旅行者,不敢向前走一步。考虑了几秒钟后,他吸了一口气,向前迈出了第一步,然后,又一步,又一步,直到剩下不到一米的距离,他伸出胳膊,用指尖轻轻地碰了一下绳索。“很软。”他想。胡安决定拉一下那条绳索。他用双手抓住绳索,使劲向下一拉,但是什么也没发生,绳索顶住了他的全部力量,于是他决定全身吊上去,他助跑,牢牢地搂着绳索纵身一跳,就像一个九岁的人猿泰山一样吊在了绳索
17、上。胡安想起了一个小孩和三颗菜豆的故事,那个小孩在他家院子里种下了三颗菜豆,最后菜豆长成了一棵巨大的爬蔓植物,一直长到了天上,那孩子顺着它爬上去,在顶端发现了一座城堡,里面满是财宝。但是真的是菜豆吗?菜豆不会长成爬蔓植物呀,真是个奇怪的故事胡安学校的作业本上总是写满了老师的评语,说他是个非常不专心的孩子,喜欢在课堂上想入非非。现在胡安可给了所有那些老师一个理由了,在他眼前出现了一条悬空的神奇的绳索。“我应该爬上去,我得看看这是什么。”他这样想着,开始攀着绳索向上爬。胡安爬到了十米高的时候,就害怕得不敢继续了,但是也没有勇气松开手,于是就停在了那里,不知道该怎么办,他的小手很疼,胳膊开始颤抖,他
18、决定慢慢地滑到地面上去,然后从家里随便找个人来,让他看看这条绳索。但是他刚准备动一下,就感到绳索开始下降。突然,从很高的地方传来一声:砰胡安一下子掉在了地面上,绳索开始往他身上落,好像终于从固定它的地方松开了。绳索不停地往胡安身上落,把胡安埋在里面形成了一座小山;胡安绝望地挪动着胳膊,这时他感到绳索湿透了他终于从里面钻了出来,一溜烟跑回了家。父母不想听胡安解释,他到家的时候天已经黑了,开始下着细雨;一顿惩罚后,他上楼回到自己的房间,透过窗户看着雨,无法讲述自己的奇遇。雨不停地下了三天三夜,胡安的父母决定停止度假回城去;胡安无法回到发现绳索的地方了,全家人都监视着他,同时全家人都受够了那场绵绵不
19、绝的雨。似乎所有人都认为他是那场雨的罪魁祸首在绳索落地的地方,大雨形成了一个湖;随着时间的流逝,湖带来了植物,植物引来了动物,大草原变成了一个山谷;七十年后,那个被称为“拉坎提亚”的山谷里的湖成了当地河鳟最多的地方。最近一次我去那里,一些东西引起了我的注意,湖里的所有小艇上只有一个人没有在垂钓,那是一个老人,他看着沁凉的湖水,似乎在思念着什么,看了他好一会儿,我禁不住好奇心驱使,上前问他在找什么。“我的绳索。”他回答道。(1)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2分)A小说生动形象地塑造了胡安这个人物,运用了语言和心理描写表现他的性格特点。B小说通过细节描写,将现实生
20、活中不存在的“绳索”写得充满真实感,比如绳索从空中垂下来的样子,对胡安爬绳索的过程描写也很真实。C小说主要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手法,这样可以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使故事更具有真实感,留给读者更多的想象空间。D对比鲜明是这篇小说最突出的特色,看起来不可能发生的行为,就是通过胡安和“我”的对比表现出来的。E成人世界带来的阴影往往会遮蔽童心深处一闪而过的火花,使孩子在成长中遗忘了好奇的本能。(2)第段的插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3分)(3)小说主人公胡安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3分)(4).如何理解文中绳索的象征意义?(4分)四12.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杰
21、克伦敦的悲剧(有改动)杰克伦敦(1876-1916)是美国近代著名作家。他和马克吐温,也许是我国读者最熟悉的两个美国作家了。然而,同作为美国现实主义时代的现实主义作家,两个人的结局却大不一样。马克吐温以七十五岁高龄病死在写作岗位上,实践了他的“工作是世界上最大的快乐”的信念。杰克伦敦却在四十岁壮年之时,吞服了大量吗啡,在自己豪华的大牧场中结束了一生。杰克伦敦的童年是很不幸的。他是一个在旧金山出生的私生子,生父是一个占卜者。后来,母亲嫁给已经有十一个孩子的约翰伦敦,继父的境况也不好。杰克伦敦的童年在穷苦的日子中度过。十一岁他就外出打零工谋生,十四岁到一家罐头厂做工,每天工作十小时,得到一元钱,这
22、已经是很不错的了。干了不多久,这个十四岁刚出头的孩子借了一些钱,买了一条小船,参加到偷袭私人牡蛎场的队伍中,希望用这种手段来改善穷困的处境。偷袭中他被渔场巡逻队抓获,被罚做苦工。不久,他放弃了“牡蛎海盗”的营生,当水手去远东。航海生涯,增长了见识,扩大了眼界,遍地的贫困、剥削和暴力,深深地印入杰克伦敦还没有完全成熟的心灵中。航海归来,境况并未好转。1894年,十八岁的杰克伦敦参加了“基林军”,这是当时由平民党人领导的向华盛顿“进军”的失业者组织的一部分。这次“进军”的领导人考克西等在华盛顿以“践踏国会草坪”被捕,进军组织亦遭取缔。杰克伦敦在退出“进军”行列之后,又继续过流浪生活,监牢、警察局成
23、了他常进常出的地方。长年的流浪没有使杰克伦敦丧失生活的信心,他强烈地追求知识,不甘于自暴自弃。即使在飘泊无定、随时会以“流浪罪”被拘捕的困境中,书也总是他的伴侣。1896年他二十岁时,甚至还考进了加州大学。然而,大学的门毕竟不总是向穷困如杰克伦敦这样的人敞开的。1897年他就被迫退学,同姐夫一起去阿拉斯加淘金。“黄金梦”又很快破灭,身染重病回家。一条条的路走不通,一件件的事碰壁。杰克伦敦萌发了写作的愿望。他有丰富的生活经历,有满腔的对穷苦人的同情,在二十三岁(1899年)时,他的第一篇小说给猎人发表了,二十四岁时出版了第一个短篇小说集狼之子。在这些作品里,淘金工人的生活是杰克伦敦心爱的题材。杰
24、克伦敦的思想是混杂的。他读过马克思的著作,也读过黑格尔、斯宾塞、达尔文和尼采的著作。在他青年时代的作品中,人们可以感到他向资本主义社会挑战的脉搏。1907年(时年三十一岁)写的铁蹄,指出美国资本主义有向极权主义转变的可能性,还对法西斯主义的兴起和消灭作了有预见性的警告。我国已经有译本的马丁伊登(1909年),是杰克伦敦的代表作。这本带有自传性的小说,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残酷无情,对人性的蹂躏、对正义的践踏。主人公伊登依靠个人奋斗成了名,但是成名之后得到的不是欢乐,而是可怕的空虚,结果以自杀了结一生。七年后,它的作者杰克伦敦真正走上了马丁伊登的道路。极端的个人主义,尼采的“超人”哲学,把杰克伦敦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2021秋四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19课 一只窝囊的大老虎课前预习课件 新人教版.ppt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