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古蔺县中学高中语文教案必修4《第6课辛弃疾词两首》.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8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6课辛弃疾词两首
- 资源描述:
-
1、一:、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辛弃疾的生平,借助其生平加深对其作品的理解;2、借助词的形象领会辛词豪放之中的婉约意致,进而领会辛词本质上的情感;3、把握辛词中典故的含义。二、教学重难点:(一)、重点:(二)、难点:三、教学方法:四、教学准备:五、课时安排:六、教学过程:(一)导入(1、生平介绍,通过生平经历来了解辛词的特点;2、从如何读懂辛弃疾词的角度进行。)1、作者生平介绍。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人。辛弃疾出生时,他的家乡山东历城就已经沦陷了。一个人的成长史你的本性与你生长的环境的结合。辛弃疾为什么那样的忠义奋发,因为他是生长在一个忠义奋发的家庭之中的,他的祖父辛
2、赞,在辛弃疾童年之时,就常带着一群儿童区游览,指点江山,培养他们的国家民族思想。所以辛弃疾的忠义天性是跟他的生命成长在一起的。当辛弃疾二十二岁时,北方沦陷区里一些奋发的青年、忠义之士就结成了义勇军。辛弃疾当时也召集的忠义之士也有两千多人,此时山东有位农民叫耿京的,也组织了义勇军,耿京手下有数十万之众。辛弃疾就带着他两千义勇军归附了耿京,为之掌书记,为耿京出谋划策。他分析说在沦陷区起义,一时兴起的热情很容易就消退了,真正要光复国土,就要与朝廷取得联系。耿京就明辛弃疾带一批人南渡,到了建康。那时在建康巡幸的宋高宗召见了他,授予他们这些北方起义的人以官职,希望两边能够联合。而当辛弃疾从南方北归,到山
3、东海州时,同时耿京被部下一个叫张安国的杀了。张安国为了图谋自己的富贵,投降了敌人。辛弃疾听到这个消息,就带领五十多人深入五万之众的敌营活捉了张安国,将其带到建康处死。在他南宋任职的前一时期中,辛弃疾曾热情洋溢地写了不少有关抗金北伐的建议,像著名的美芹十论、九议等。尽管这些建议书在当时深受人们称赞,广为传诵,但已经不愿意再打仗的朝廷却反映冷淡,只是对辛弃疾在建议书中所表现出的实际才干很感兴趣,于是先后把他派到江西、湖北、湖南等地担任转运使、安抚使一类重要的地方官职,去治理荒政、整顿治安。这显然与辛弃疾的理想大相径庭,虽然他干得很出色,但由于深感岁月流驰、人生短暂而壮志难酬,内心却越来越感到压抑和
4、痛苦。 所以,他词中常常表达一种内心的愤慨之思和爱国之情。就在其南渡十二年之后,辛弃疾写下了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宋宁宗开禧元年(公元1205年),辛弃疾任镇江知府,时年六十五岁,登临北固亭,感叹对自己报国无门的失望,凭高望远,抚今追昔,于是写下了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篇传唱千古之作。但他又一次受到了沉重打击,在一些谏官的攻击下被迫离职,于当年重回故宅闲居。虽然后两年都曾被召任职,无奈年老多病,身体衰弱,终于在开禧三年秋天溘然长逝,享年67岁。2、辛弃疾词的志意和理念。就词的起源来说,早期文人所写的词原来只是在歌宴酒席间交给歌伎酒女传唱的曲子,因此王国维曾说词的特质是以“要眇宜修”为美的。从苏
5、东坡开始,人称其“一洗绮罗香泽之态”,而辛弃疾的词更是被称为在“剪红刻翠之外,别树一帜”。苏辛二人的词都是摆脱了那种绮罗香泽剪红刻翠的作风,而是抒写自己襟怀志意的。苏东坡写志的态度与辛弃疾不同。苏东坡一方面又儒家用世的志意,一方面有道家的旷达襟怀,可是他的词是他在政治上遭到贬谪、失意之后才去写的,因此多以表现旷达的逸怀浩气为主,并不正面写他用世的志意。辛弃疾却不是这样,他缩表现出来的是他正面的志意。中国伟大的诗人都是用他们的生命来书写自己的诗篇的,用他们的生活去实践他们的诗篇的。像屈原、陶渊明、杜甫都是这样的。而李白的诗歌流露出来的却是他飞扬的不敢落空的天才气质。屈原所表现的是他的理想和志意,
6、是他的“高洁好修”。他说“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美好的修饰,在屈原所象征的是他对一种品格志意的完美追求。他又说:“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只要我认为是美好的,我要尽我所能去追求,就是九死我都不后悔。这是屈原“高洁好修”的一份志意,是追求完美的一种精神。至于杜甫,那真的是忠爱缠绵,他不但在早期就写了“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诗句,一直到他老年流落四川,他还说“此生那老蜀,不死会归秦”,难道我就终老四川,只要我有一口气,我一定要回到我的朝廷去,我是不能放下对国家的关怀的。最后他到了湖南,已经是临死前不久了。他登上岳阳楼,还写下了“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7、”的诗句。此时杜甫与亲戚朋友连一字的音信都没有而且又衰老多病,他自己曾经写诗说是“左臂偏枯半耳聋”,可是他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国家还没有完全太平,那戎马战事还在北方存在,所以他登上岳阳楼,靠近北边的窗子向北遥望而涕泗交流。这就是我所说的杜甫诗用他的生命来写诗的,用他的生活来实践他的诗篇的。再说陶渊明,陶渊明终生的持守,他的理想和志意的理念是“任真”和“固穷”。 “任真”是他本性的追求,“固穷”是他生活上的持守。“人生归有道,衣食固起端。熟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他又说我虽然挨冻受饿,“贫富长交战”,但是“道胜无戚颜”(咏贫士),只要我内心所持守的“道”胜了,即使是再穷困、再饥寒交迫,我也无戚颜
8、,没有愁苦的面容。这正是陶渊明终生的志意和理念的操守。中国的诗歌因为有言志的传统,所以才在我们中国的诗歌历史上出现了这些光明俊伟的诗人以及他们伟大的人格。像屈原、陶渊明、杜甫,我们今天读他们的著作,他们的光彩是照耀古今的。词,一般说来是缺少这样的作品的,缺少这样人格流露的。那时因为词在起初就本来只是歌宴酒席之间流行的歌唱的曲子,词人写作歌词并没有言志的理念。他们不把志意怀抱正式写到歌词里面去。可是,词在演进之中,很多作者都不知不觉地流露了他的一份本质,但那却往往只是无心的流露。像冯延巳“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又说“过尽征鸿,暮景烟深浅,一晌凭阑人不见,鲛绡掩泪思量遍,”他写的这份感
9、情,仍是伤春、怨别,并没有正式写他的志意和理念。苏东坡是比较明白地写了自己的襟怀,但他写的是自己比较消极一面的旷达的襟怀,而正式追求用世的理念在词里表现很少。但是辛弃疾的词里面表现了他的志意、理念的本质,而且他是用他的生命去写他的诗篇的,用他的生活区实践他的诗篇的。我们前面所讲辛弃疾生平即可看到这一点。(二)学习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1、译文:楚地
10、一片清秋,水光连接天边,秋色无边无际。我向远山望去,山都皱着眉,仿佛在向我倾述着无限怨恨。面对着落日,我一个人独立楼头,听着南飞鸿雁来来往往的声音。我这位江南的游子啊,把吴钩看了又看,将楼上的栏杆都拍了数遍,可又有谁能理解我心中的情意?不要说鲈鱼的鲜美,西风吹,我却不能像张季鹰那样归去。我更不愿像许汜那样置地买房,我羞于见人,怕被刘备那样的英雄人物小看。可惜时光年年,大好年华在风雨中白白过去,就连树木也是如此老去。想到这里,我不禁伤感不已,落下眼泪。好心的佳人用红巾绿袖,为我擦掉英雄泪。2、理清词上片所写内容。(结合翻译体会形象) 长天、秋水、远山、落日、断鸿。3、这些景物描写,营造出怎样的意
11、境?融入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注意把握辛;弃疾词豪放之中仍然有一种婉约细腻的情感。 作者在这首词里营造了一种苍凉空阔的意境,通过用典,委婉含蓄的借助江南游子的愁恨来表达自己内心深怀念中原,报国无路的愁苦。同时要把握辛弃疾生命里面的本质。陶渊明、苏东坡都准备了一个“退”,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而辛弃疾是一个无法“退”的人。尽管他在词中也说道“尽西风,季鹰归未”?但这都是反话。辛弃疾内心里有和杜甫一样“葵藿倾太阳,物性固莫夺”这样的本性。辛弃疾一生也没有忘记收复自己的故乡和故国,他是忠义奋发的。4、词句解读,注意把握辛弃疾词用典的特征。(1)江南游子。作者一心要收复失地,无奈自己只能任职一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2023部编三下语文第一单元4古诗三首笔顺动漫课件.ppt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