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赤峰二中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周考试题.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9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内蒙古 赤峰 2019 届高三 语文 上学 第一次 考试题
- 资源描述:
-
1、内蒙古赤峰二中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周考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纸上。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纸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纸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一、现代文阅读(18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各题。“文化全球化”是一个伪命题随着市场化、信息化在世界范围持续发展,跨时空的全球性交流互动不断由经济、科技领域走向政治、文化领域。在这个过程中,全球文化一体化、世界文化趋同化、全球文化同质化等论调甚嚣尘上
2、。这种观点认为,经济全球化决定政治、文化全球化,世界市场使得消费主义走向全球各个角落,而通信、交通和网络的超地域性加速了不同民族和国家的文化融合,让不同民族和国家的文化最终走向趋同。事实上,文化既有时代性又有民族性和地域性,其发展离不开自身所处时代和固有文化传统,所谓“文化全球化”是一个具有欺骗性的伪命题。经济全球化是在不同民族和国家融入世界市场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不同民族和国家经济发展、国家治理、民众生活的实际情况千差万别,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尽相同,因而其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利益诉求也各不相同。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为维护自身利益,不同民族和国家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决策,并相应实行不同
3、的国家治理模式。在这种不同民族和国家基于维护与发展自身利益而形成的世界格局中,连经济都很难趋同,就更谈不上所谓的文化趋同。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灵魂。民族文化是长期发展和积累起来的,是一个民族的根脉。由于人口种族、地理环境和社会生产方式等存在差异,不同民族和国家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不同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风俗习惯,造就了多元文化,而且每一种文化都具有无可替代性和不可复制性。承认文化差异、实现文化共存,是各个民族和国家实现生存发展、开展国际合作的基础。否认这种差异,盲目推动趋同,不但会导致人们自我身份认同的弱化甚至消失,而且将导致民族文化衰落和国家衰亡。西方人鼓吹“文化全球化”,实质是向全世
4、界兜售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一个人如果认同西方文化,就会更加乐于消费其商品、接受其制度规则。这有利于西方国家按照自己的方式塑造世界经济政治格局,从而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正因如此,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才不遗余力地向发展中国家推广自己的文化,企图让所谓落后民族和国家的文化消融在单一西方文化中,实现西方文化全球化。所谓“文化全球化”极具欺骗性,危害甚大。借助国际经济、科技、教育、影视、传媒、艺术等交流互动,西方国家不仅向发展中国家倾销物质商品,而且强力输出新闻报道、影视作品和图书读物等文化产品。发展中国家的一些人尤其是青年人,潜移默化地接受和认同西方文化,甚至把西方文化奉为更先进、更高级的文化样
5、式,竭力学习模仿以求趋同,最终抛弃自己的文化传统。应当认识到,西方国家鼓吹“文化全球化”,目的是要加速垄断资本的全球扩张和资本主义价值观的全球渗透,以攫取更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利益。当前,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走上发展快车道,多个发展中心在世界不同区域逐渐形成,经济全球化发展呈现新态势。进入新时代,我们应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廓清“文化全球化”的迷雾,在保持自身文化独立性和自主性的同时,积极同世界不同民族和国家开展文化交流对话,在多元文化和谐共生中展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不断丰富发展多姿多彩的人类文化,有效抵制西方文化渗透和扩张,推动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维护全人类共同利益。(人民日报2018
6、年03月14日07版,作者刘焕明,有删改)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经济、科技的全球化推动了政治、文化的全球化,这是“文化全球化”产生的背景。B. 通过交流互动输出物质、文化产品是 “文化全球化”的欺骗性危害性的体现。C. “文化全球化”将趋同消融落后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它实际上是西方文化全球化。D. 西方国家借助扩张垄断资本与渗透价值观鼓吹“文化全球化”,以攫取更多利益。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阐述了在西方文化全球化思想渗透下中国应持有的立场,并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B. 文章着重从经济与文化两个角度论证中心论点并阐述文化全
7、球化推行的欺骗性危害性。C. 文章采用道理论证与对比论证相结合的方法,论证有力,逻辑严密,体现作者深度思考。D. 文章从产生背景、影响、本质、特征等方面对文化全球化这一伪命题作了细致的分析。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当一个民族失去了自己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与风俗习惯时,这个民族等于失去了灵魂。B. 西方国家极力宣扬“文化全球化”是基于利益的驱使,并力图使它成为整个世界的共同尺度。C. 世界应是多元文化和谐共生的,如果以单一文化为取向,不能兼容反而消融其它文化,那将是灾难性的。D. 如果我们能有高度的文化自觉自信,保持自身文化的独立自主性,就可以有效抵制西方文化的渗透
8、和扩张。(二)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修身齐家的“家”是什么?李竞恒(1)人们对“修身齐家”的说法都很熟悉,但这个“家”具体是什么意思?现在说起“家”,一般都是两口子加个小孩的核心小家庭。但先秦时代说的“家”,则指规模更大的社会中间组织,是一种小共同体,规模比现代核心小家庭大得多,是社会治理的重要部分。论语礼记都提到过“百乘之家”, 意思是能出动一百辆战车的“家”,一些“家”内部还有家大夫、室老、家相一类的家臣,所以先秦的“家” 是有较大规模的自治小共同体。(2)很多人解读“家”字,根据字形臆测说是家庭在室内养猪。但从甲骨文来看,“家”最初是指祭祀先公、先妣的宗庙,如“上甲家”“妣
9、庚家”“报于家”“侑家”“奏家”。意思是祭祀上甲、妣庚这些祖宗的地方,举行“报”“侑”这样的祭祀,并且伴随音乐演奏。所以,“家”字里面那个“豕”,不是养猪,而是给祖宗吃的祭品。“家”是祖先崇拜的地方,通过祖先崇拜和祭祀的缅怀,可以将死者、生者的精神凝聚在一起,形成柏克所说“死者与生者的共同体”。(3)杜正胜谈道:“封建宗族是一个政治体,古代文献称作家,也是具体而微的国”。殷周时代 “国”的规模极小,大多是以一处小堡及其周边村落为中心,散布在广袤的原始森林之中,星罗棋布,不同于今人所感受到的巨大民族国家。所以当时“国”与“国”之间疆场之役,“不过如今村邑之交哄”(吕思勉:先秦学术概论)。而“家”
10、又是此种规模极小之“国”的微缩,因此规模更小,但又比现代人熟悉的核心小家庭更大,是一种真实有效的自治小共同体。(4)“家”是小共同体,其中包括了家族成员与各类家臣,内部亲密互爱。如商代非王无名组卜辞乙八八一六,多次占卜问贵族家内“多臣”“多妇”不会生病的问题,这些“臣”和“妇”都是“家”的成员,因此得到家族长各种关心。(彭裕商:非王卜辞研究)礼记曲礼上记载,贵族乘坐家臣的马车,虽然驾车的人身份低微,但乘车的贵族在接过挽索之时,按一下驾车人的手,表示谦谢。傅斯年也感叹“那时人民对于那时公室的兴味何其密切”。正因为“家”内部亲密互爱,因此小雅黄鸟提到外邦之人“不我肯穀(善)”,“不可与处”,希望要
11、“复我诸兄”,“复我诸父”,一定要回到宗族亲人的共同体内部。(5)先秦贵族有家,有姓和氏,还有家谱和宗庙,清楚地知道自己祖先和庞大的亲戚圈子,并通过家族财产形成自治水平较高的共同体。相比而言,平民一般是散沙化的状态,没有姓、氏,也没有对遥远祖先的记忆,因此无法形成有效的共同体治理组织。(6)秦以后,中国的平民普遍有姓,这个在人类历史上非常少见,至迟在西汉晚期,社会最底层的平民也拥有了自己的姓。因为秦朝毁灭了所有先秦的贵族世家,汉代平民的精英便尝试模仿先秦贵族,去建立姓和家族组织。(7)“家”的重建,在秦汉以来的危机中,成为中流砥柱。一是重建了生育文化,重建了造血机制, “中国五胡入侵能抵住并再
12、造新生,归功于大家族”(雷海宗: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二是徐复观所说:“宗法中的亲亲精神,乃成为我国两千年来,社会组成的坚韧的纽带;也成为我国能渡过历史苦难的真实力量。永嘉之难,能渡江南去的,或渡陇西去的,多是强宗大族。能立足中原,保持中国文化于夷地之中的,依然是强宗大族”。(摘选自南方周末)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先秦时代的“家”,是由许多核心小家庭组成的规模较大的社会中间组织。B百乘之家的内部有家大夫、室老、家相一类的家臣,可以实现较大规模的自我管理。C以甲骨文来看,“家”最初指祭祀先祖的宗庙,而非很多人据字形臆测的养猪的场所。D“家”是通过祖先崇拜和祭祀
13、的缅怀,将死者、生者的精神凝聚在一起的生命共同体。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第一段阐述了对“家”的概念和内涵的理解,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B第四段引用辞乙及礼记的有关记载,证明“家”内部的亲密友爱。C小雅黄鸟提到外邦之人回到家族共同体,证明“家”具有强大的核心凝聚力。D文章援引杜正胜、吕思勉的言论,是为了证明了“国”与“家”的密切关系。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家”作为自治小共同体,家族成员与各类家臣亲密互爱,连傅斯年都为之感叹。B先秦平民无姓无氏,缺乏对遥远祖先的记忆,因而难以形成自治水平较高的共同体。C汉代平民普遍有姓,缘于因先秦
14、贵族的毁灭,汉代平民精英对先秦贵族的模仿。D“家”的重建,成为中流砥柱,化解了中华民族在秦汉时期及其后的种种危机。二、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后面各题。蔡徵,字希祥,侍中、中抚军将军景历子也。幼聪敏,精识强记。七岁,丁母忧,居丧如成人礼。继母刘氏性悍忌,视之不以道,徵供侍益谨,初无怨色。徵本名览,景历以为有王祥之性,更名徵,字希祥。梁承圣初,高祖为南徐州刺史,召补迎主簿。寻授太学博士。天嘉初,迁始兴王府法曹行参军,历外兵参军事、尚书主客郎,所居以干理称。至德二年,迁廷尉卿,寻为吏部郎。迁太子中庶子、中书舍人,掌诏诰。寻授左民尚书,与仆射江总知撰五礼事。后主器其材干,任寄日重
15、,迁吏部尚书、安右将军,每十日一往东宫,于太子前论述古今得丧及当时政务。又敕以廷尉寺狱,事无大小,取徵议决。俄有敕遣徵收募兵士,自为部曲,徵善抚恤,得物情,旬月之间,众近一万。徵位望既重,兼声势熏灼,物议咸忌惮之。寻徙为中书令,将军如故。中令清简无事,或云徵有怨言,事闻后主,后主大怒,收夺人马,将诛之,有固谏者获免。祯明三年,隋军济江,后主以徵有干用,权知中领军。徵日夜勤苦,备尽心力,后主嘉焉,谓曰“事宁有以相报”。及决战于钟山南岗,敕徵守宫城西北大营,寻令督众军战事。城陷,随例入关。 徵美容仪,有口辩,多所详究。至于士流官宦,皇家戚属,及当朝制度,宪章仪轨,户口风俗,山川土地,问无不对。然性
16、颇便佞进取,不能以退素自业。初拜吏部尚书启后主借鼓吹后主谓所司曰鼓吹军乐有功乃授蔡徵不自量揆紊我朝章然其父景历既有缔构之功宜且如所启拜讫即追还徵不修廉隅,皆此类也。隋文帝闻其敏赡,召见顾问,言辄会旨,然累年不调,久之,除太常丞。历尚书民部仪曹郎,转给事郎,卒,时年六十七。(节选自陈书蔡徵传)7.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初拜吏部/尚书启后主/借鼓吹后主谓所司曰/鼓吹军乐/有功乃授/蔡徵不自量揆/紊我朝章/然其父景历既有缔构之功/宜且如所启/拜讫即追还/B. 初拜吏部尚书/启后主借鼓吹/后主谓所司曰/鼓吹军乐/有功乃授蔡徵/不自量揆/紊我朝章/然其父景历既有缔构之功
17、/宜且如所启/拜讫即追还/C. 初拜吏部尚书/启后主借鼓吹/后主谓所司曰/鼓吹军乐/有功乃授/蔡徵不自量揆/紊我朝章/然其父景历既有缔构之功/宜且如所启/拜讫即追还/D. 初拜吏部/尚书启后主借鼓吹/后主谓所司曰/鼓吹军乐/有功乃授蔡徵/不自量揆/紊我朝章/然其父景历既有缔构之功/宜且如所启/拜讫即追还/8.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迁,调动改派。一般情况下,“右迁”“陟”表示晋升;“左迁”“迁谪”表示降职等。B. 吏部,古代官制,六部之一,主管文官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事务。长官为吏部尚书。C. 后主,在本文指陈朝的末代君王。我们熟知的“后主”还有蜀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