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实加强对语文新课程高考改革的研究.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8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切实加强 语文 新课程 高考 改革 研究
- 资源描述:
-
1、切实加强对语文新课程高考改革的研究继高中新课程首批实验区的一些省公布2019年高考方案之后,语文建设2019年第7期刊登了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组长巢宗祺的文章积极审慎推进语文新课程高考改革,标志着研究语文新课程高考改革已被提到当前的重要议事日程上来了。我认为这不仅是广大新课程实验区的师生和学生家长十分关心的一件大事,也是事关基础教育如何有效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议题,因而是十分必要的。研究语文新课程高考改革,一方面要研究语文高考自身,另一方面也要研究与语文高考相关的一些绕不开、避不了的基本问题。本文仅从发现问题的角度提出若干思考,以期群策群力探讨解决问题的策略。1. 关于学生的高考资格与学分问题从新
2、课程首批实验区的一些省已经公布的2019年高考方案看,似乎都没有涉及什么样的学生才有资格参加高考这一问题。高中新课程方案对学生毕业的学分是有明确规定的:“学生毕业的学分要求:学生每学年在每个学习领域都必须获得一定学分,三年中获得116个必修学分(包括研究性学习活动15学分,社区服务2学分,社会实践6学分),在选修中至少获得6学分,总学分达到144方可毕业。”但如果学生没有达到毕业所需要的144学分能否参加高考,却没有明确。同样,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规定了“学生修满必修课程的10学分便可视为完成了本课程的基本学业,达到高中阶段的最低要求”,但学生凭这10学分能否有资格参加高考,课程标准也没有明确。于
3、是问题就产生了:如果我们的学生获语文必修10学分就能参与高考的话,那么从理论上讲,高中阶段除语文必修课学习需要1.25学年时间以外,剩余1.75学年时间完全可以不学语文选修课(课程方案关于“在选修中至少获得6学分” 的规定,并非限于语文选修)。他们可以学习数学、学习外语、学习与升学对口的(被学生认为是重要的)其他学科,这样必定造成学生的语文水平严重滑坡,我想这是大家所不愿看到的,也是与语文课程改革“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目的背道而驰的。不仅如此,这一导向将不可避免地对整个基础教育的语文教学形成严重冲击,并产生极其严重的恶果。有人不无忧虑地说:获语文必修10学分果真能参加高考的话,那绝不是值
4、得庆幸的“减负”,而是语文教学深重的悲哀;从长远的角度看,它对于一个民族来说也可能是一场灾难,到那时谁来承担这个历史的责任呢?语虽偏激,但绝非杞人忧天。根据高中新课程方案,选修课分选修和选修:选修学分,是根据社会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适应学生不同潜能和发展的需要,在共同必修的基础上,各科课程标准分类别、分层次设置若干选修模块,供学生选择;选修学分,是学校根据当地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的需要和学生的兴趣,开设若干选修模块,供学生选择。因此通俗地说,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属于国家课程的范畴,后者属于校本课程的范畴。语文课程标准没有高中课程方案中选修和选修这样的区分,只是规定了除必修以外的两级学分:“
5、对于希望进一步学习的学生,建议从五个系列的选修课程中任意选修4个模块,获得8学分,加上必修课程的10学分,共计可获得18学分;对于语文学习兴趣浓厚并希望进一步深造的学生,建议在此基础上,再从这五个系列里任意选修3个模块,这样一共可获得24个学分。”于是新的矛盾又来了:语文新课程高考若要考生修满一定的选修学分,究竟要不要有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的规定?因为这里也有一个导向问题,如果不强调区别的话,就势必削弱校本课程。比如语文选修课中的“社区文化” 一般不属于五个选修系列,如果只要求在五个系列中选,那落实“社区文化”之类的校本课程可能会形同虚设。2.关于高考选拔与课程标准面向全体考生的问题有人说,当前
6、社会上应试教育的势力十分强大,给新一轮课改造成巨大的压力。此话不假,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尖锐对立的确是当前教育领域,尤其是高中教育的主要矛盾。但同时,它也客观地提出了中学教育应如何对待高考选拔与坚持课程标准的问题。社会为什么要以高考胜负定英雄?个中原因十分复杂。除了社会有其固有的思维习惯和思维的惰性以外,我们教育体制和机制上也的确存在一些缺陷。有些同志曾尖锐地指出:素质教育从提出到实施已有十几年了,但为什么至今收效甚微?对于这一问题我觉得确有深刻反思的必要。人们常说,素质教育是需要走进学科、走进课堂的,而我们过去却表面文章做得多,或者只是停留在领导的讲话、专家的报告这一层面。我认为这话只说对了
7、一半,关键在于我们对实施素质教育的深刻性和艰巨性这些深层次的社会性原因,认识还很不夠。第一,从根本上讲,素质教育挑战的应试教育是我们的传统文化。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实行考试制度的国家,具有1300多年的悠久历史,不管历代的考试内容如何,人们都普遍认为以考试制度选拔人才较之世袭制度要优越得多。正因为传统文化有其深厚的积淀,所以对它的消解并不能像政权的更迭那样,可以采用革命的方式在短时间内完成。即它不可能立竿见影,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艰巨的过程,甚至需要我们付出一代又一代的坚持不懈的努力。第二,整个社会的诚信体系尚未确立,加大了实施素质教育的难度。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普通老百姓认定:较之
8、其它形式的教育体制和机制,高考制度是目前最可以接受的制度,原因在于它公开、公正、公平。现在老百姓的普遍的心态是,那怕高考的内容和方式存在某种不合理,但由于它对所有的考生一视同仁,在考试面前人人平等,因而还是“合理”的。这也是社会把高考作为评价学校教学质量的主要原因之一。第三,社会就业高学历的倾向,也加剧了高考竞争,导致应试教育愈演愈烈。当然,认识这些社会性原因,不是我们学校教育迁就社会,加剧高考竞争的理由。如果就此把课改的最终落脚点定位于高考,那与课改的宗旨显然是南辕北辙。参加高考选拔与坚持课程标准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件事。众所周知,高考是高校招生考试,其目的是为普通高等学校择优录取新生提供
9、依据,因而是一种面向部分学生的选拔性考试;而中学教学则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所以用高考来指导中学教学是行不通的。高考不能作为中学教学的导向,还在于任何考试都是一种抽样检查,用考试指导教学犯的就是以偏概全的错误。而课程标准确定的课程目标则是面向全体学生,它与择优选拔部分考生的高考目标具有根本的不同,甚至可以说两者在本质上是不兼容的。所以,我们说高考从来不是过去不是,现在不是,将来也不可能是评价中学教学质量的目标参照考试。既然如此,无论社会如何看待高考与评价中学教学质量,我们学校应坚定不移地坚持以课程标准作为评价学科教学质量的标准。高考与“课标”的联系表现在,按照目前教育部考试中心公布的考试大纲的
10、精神,高考命题的依据是考试大纲与中学教学大纲。如果这一方针不变的话,那么对学习语文新课程的学生而言,今后高考语文命题的依据应该是考试大纲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考纲”重在规定本年度高考考什么,包括内容范围、知识、能力等分布;怎么考,包括试卷结构、题型、分数分配等。当然,高考虽是高校的招生考试,但它同样需要参考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因为它不能脱离中学语文教学实际。这在国外也是通例,如美国的学能测验ACT和 SAT,虽然需要回避一些具体的教材内容,并不与中学课内教学发生直接联系,以保证考试的公平性,但考试的难度并不按大学教学确定的,它并不脱离中学实际。从这个意义上讲,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既是我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小升初语文总复习专题五 句子(类型辨识与运用)课件.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