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蓉城名校联盟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7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四川省 成都市 蓉城 名校 联盟 2020 2021 学年 语文 学期 期中 联考 试题
- 资源描述:
-
1、四川省成都市蓉城名校联盟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在答题卡上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清楚,考生考试条形码由监考老师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条形码粘贴处”。2.选择题使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察干净后再填涂其它答案;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的对应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答题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上、试卷上答题无效。3.考试结束后由监考老师将答题卡收回。一、现代诗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
2、,完成13题。成都,有着极强历史延续性和深厚城市文化传统根基。数千年虽历经风雨,却摧而不颓,不断再生,显示出强大生命力。三千多年来城址未移,两千多年来城名不改,这种历史发展的延续在世界城市史上是十分少有的现象。从宝墩古城群到三星堆遗址、金沙遗址等,完整地展现了成都早期文明的发展脉络。此后,成都又历经秦汉“列备五都”、隋唐“扬一益二”的鼎盛繁华。在三星堆遗址被发现之前,人们没有想过,在三千多年前的中国西南地区还存在这样一个发达的区域文明。作为大中华文化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员,以三星堆文化为代表的古蜀文明拥有令世人震惊的高度。从对三星堆遗址的考古发现中我们或许可以推论,早在距今三千多年前,屹立于巴蜀
3、大地之上的古蜀国已经形成了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四川大学城市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何一民教授认为,多元文化的融合是以三星堆、金沙为代表的古蜀文明最为显著的特征之一。在三星堆出土的诸多文物中,有铸造工艺水平极高的青铜器,其中铜罍、铜尊等受中原商文化影响颇深;玉石器中的玉璧、玉璋、玉琮,则与中原文化和良渚文化有着密切联系;另如金器、象牙和海贝等文物似乎表明三星堆文化与中亚、南亚等文化也有着充分的交流。或许正是这种多元文化的交流、碰撞与融合,才诞生出了古蜀文明卓尔不群的独特气质。汉代,中国城市出现大发展,随着世界级城市长安的兴起,若干城市发展成为闻名遐迩的大都会。成都脱颖而出,与洛
4、阳、临淄、邯郸、宛并称为全国“五大都会”,是“五都”中唯一位于秦岭淮河以南的工商业大都会。西汉晚期,成都发展成为全国第二大都市,确定了西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地位,实现了历史上的第二次崛起。两汉时期,成都迎来纺织业发展的高峰,章彩绮丽的蜀锦等丝绸产品冠绝全国。老官山汉墓新出土的四台蜀锦织机模型,是目前已知世界上最早的提花织机模型,代表了当时中国织锦技术的最高水平,不仅实证了西汉时期成都拥有当时最先进的丝绸织造技术,而且也佐证着成都在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地位。蜀锦在此时通过南、北和海上丝绸之路走向世界,饮誉中外。唐宋时期是成都城市发展的又一高峰。西晋之后衰落的趋势被彻底扭转,成都一跃成为繁荣富
5、丽的大都市。到了晚唐,成都更成为与扬州齐名、享誉天下的两个经济都会之一。唐元和年间,“扬一益二”的说法开始出现在史料记载中。八至十三世纪,西方正处于中世纪城市衰退阶段,世界强国唯有中国一枝独秀。彼时在中国数一数二的成都,放眼全球,是当之无愧的世界城市。川大文新学院教授蔡尚伟说:“历史的辉煌是前进的动力,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精神的延续,优秀的传统文化对于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成都古代曾是“大陆文明”的起源中心之一,开放独特的文明发展模式曾领先世界。今天,成都再次启程,沿着祖先曾走过的路再创辉煌。(摘编自王嘉、段祯天府文化的三次高峰印证世界城市的轨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
6、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古蜀文明是大中华文明重要的组成部分,从形成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这种历史发展的延续在世界城市史上十分少见。B.多元文化的融合是古蜀文明最为显著的特征之一,三星堆遗址的考古发现它与中原文化、良渚文化及中亚等文化都有着密切联系。C.西汉晚期成都实现了历史上的第二次崛起,不仅“列备五都”,也是西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D.西汉时期出土于老官山汉墓的蜀锦织机模型,代表了当时中国织锦技术的最高水平,也佐证着成都在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地位。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主体部分按照时间顺序,以天府文化的三次发展高峰为重点分析了成都数千年来辉煌
7、灿烂的文化传统。B.文章在陈说观点时,使用“或许”“似乎”“目前已知”等说法,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使文章表述更理性。C.文章重视实证精神,在分析天府文化的三次高峰时,以出土文物或者史料记载为依据,具有较强的说服力。D.文章第六段运用对比论证和道理论证,说明晚唐时期成都不仅是中国的大都市,也是全球当之无愧的世界城市。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数千年来成都城址、城名未改,成都城市发展始终繁荣富丽,从而形成极强的历史延续性和深厚的文化传统根基。B.考古发现为我们完整地展示了成都早期文明的发展脉络,同时也改变了此前人们对西南地区古代文明发展的认识。C.在发展历程中,天府
8、文化既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在文化交流、碰撞及融合中形成独特气质,又反哺异域文化,影响深远。D.古老而强大的文明基因早已注入成都的生命,辉煌的文明成就将推动成都继续发展,在世界的舞台发挥积极作用。(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材料一:在北斗工程诞生之前,我国曾在卫星导航领域苦苦摸索,在理论探索和研制实践方面都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北斗工程按照“先区域、后全球”的思路,分“三步走”。作为解决“有无”问题的第一步,北斗一号需要花小钱办大事,验证系统设计思想的正确性。1993年初,我国提出卫星总体方案,初步确定卫星技术状态和总体指标,次年研制工作全面展开。北斗一
9、号系统于2003年建成,使我国成为继美、俄之后第3个拥有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秉承“探索一代,研发一代,建设一代”的创新思路,中国北斗始终把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北斗一号系统原创性地提出双星定位方法,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建立了国际上首个基于双星定位原理的区域有源卫星定位系统。该星座的短报文服务在国际导航领域独一无二,在汶川地震等国家重大事件中发挥了至关重要作用。面对快速增长的应用需求,北斗二号迈开了提升性能的第二步。2004年北斗二号卫星工程正式立项研制,随后导航系统工程被列入我国16项国家重大专项工程。2012年12月27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正式提供区域服务,成为国际卫星导航系统四
10、大服务商之一。(摘编自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前世今生)材料二:(数据来源于2020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发展白皮书)材料三:2020年6月23日上午,中国“北斗三号”最后一颗全球组网卫星发射成功,标志着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空间星座部署完美收官。这对中国航天乃至中国科技来说是一个历史性成就,也为全球经济提供强大科技支撑,注入新的发展动力。作为中国近年来“硬核科技”成果代表之一,北斗的通信与导航一体化是全球独创的技术亮点。北斗全球组网成功,体现了中国科技创新中的自力更生和开放包容两大核心要素。北斗系统是着眼于国家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中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的卫星导航系统。北斗研发者始终致力于实现
11、系统及其核心部件的国产化目标。在他们的努力下,北斗三号核心部件全部实现了自主可控,后期所有卫星上100%产品都实现国产化。同时,中国已形成完整北斗产业链,从产品到服务构成,全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北斗系统坚持开放包容的科技合作理念,正如沈军所说,“国际化是北斗全球系统的天然属性”。为此,中国不断推动北斗系统进入各项国际标准,积极参与国际卫星领域的多边事务,大力推动北斗系统的国际化应用。(摘编自北斗完成全球组网折射中国科技创新的不竭动力)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北斗一号系统建立了国际上首个基于双星定位原理的区域有源卫星定位系统,该星座的短报文服务已在我国重大事
12、件中发挥作用。B.1993年我国提出卫星总体方案,初步确定卫星技术状态、总体指标及“全球化”的发展思路。C.在北斗一号解决了“有无”问题后,北斗二号面对快速增长的应用需求,迈开了提升性能的第二步。D.2020年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空间星座部署完美收官,这对中国航天乃至中国科技来说都具有历史性意义。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20162019年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核心产值持续增长,而占比却逐年降低。B.北斗的通信与导航一体化是全球独创的技术亮点,是中国科技自力更生、开放包容的典型性标志。C.北斗系统为我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的卫星导航系统,其部件实现了100%
13、国产化,对我国国家安全有重要意义。D.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空间星座部署的完成,为全球经济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和发展动力。6.我国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设取得成功,请概括其原因并结合材料分析。(6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书房的窗子 杨振声抗战八年归来,卧房都租不到一间,何言书房。正因为没有,才想得厉害。今天又想到了我那书房的窗子。说起窗子,那真是人类穴居之后一点灵机的闪耀才发明了它。它给你清风与明月,它给你晴日与碧空,它给你山光与水色,它给你安安静静地坐窗前,欣赏着宇宙的一切。窗子的功用,虽是到处一样,而窗子的方向,却有各人的嗜好不同。陆放翁的“
14、一窗晴日写黄庭”,大概指的是南窗,我不反对南窗的光朗与健康,特别在北方的冬天,南窗放进满屋的晴日,你随便拿一本书坐在窗下取暖,书页上的诗句全浸润在金色的光浪中,你书桌旁若有一盆腊梅那就更好,在阳光的照耀下腊梅荡漾着芬芳。东窗的初红里迎着朝暾,你打开了格窗,放进一屋的清新。朝气洗涤了昨宵一梦的荒唐,使人精神清振,与宇宙万物一体更新。假使你窗外有一株古梅或海棠,你可以看“朝日红妆”;有海,你可以看“海日生残夜”;一无所有,看朝霞的艳红。“挂起西窗浪接天”,这样的西窗,不独坡翁喜欢,我们谁都喜欢。然而西窗的风趣,正不止此,压山红日徘徊于西窗之际,照出书房里一种透明的宁静。人在一日的劳动后,带着微疲放
15、下工作,舒适地坐下来吃一杯热茶,开窗西望,太阳隐到山后了。我独喜欢北窗,那就全是光的问题了。说到光,我有一致偏向,就是不喜欢强烈的光而喜欢清淡的光,不喜欢敞开的光而喜欢隐约的光,不喜欢直接的光而喜欢反射的光。就拿日光来说罢,我不爱中午的骄阳,而爱“晨光之熹微”与落日的古红。纵使光度一样,也觉得一片平原的光海,总不及山阴水曲间光线的隐翳,或枝叶扶疏的树荫下光波的流动。至于拿月光与日光比,我当然更喜欢月光。在月光下,人是那般隐藏,天宇是那般的素净。现实的世界退缩了,想象的世界放大了。我们想象的放大,不也就是我们人格的放大?放大到感染一切时,整个的世界也因而富有情思了。“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
16、昏”比之“晴雪梅花”更为空灵,更为生动;“无情有恨何人见,月亮风清欲堕时”比之“枝头春意”更富深情与幽思。这里不止是光度的问题,而且是光度影响了态度。强烈的光使我们一切看得清楚,却不必使我们想得明透;使我们有行动的愉悦,却不必使我们有沉思的因缘;使我们像春草一般的向外发展,却不能使我们像夜一般的向内收敛。强光太使我们与外物接近了,留不得一分想象的距离。而一切文艺的创造,决不是一些外界事物的推拢,而是事物经过个性的熔冶、范铸出来的作物。强烈的光与一切强有力的东西一样,它压迫我们的个性。以此,我便爱上了北窗。北窗放进的光是那般清淡而隐约,反射而不直接。说到反光,当然便到了“窗子以外”了。我不敢想象
17、窗外有什么明湖或青山的反光,那太奢望了。我只希望北窗外有一带古老的粉墙,最低限度地要老到透出点微黄的颜色;假如可能,古墙上生几片青翠的石斑。这墙不要去窗太近,太近则逼窄,使人心狭;也不要太远,太远便不成为窗子屏风;去窗一丈五尺左右便好。如此古墙上的光辉反射在窗下的桌上,润泽而淡白,不带一分逼人的霸气。这种清光绝不会侵凌你的幽静,也不会扰乱你的运思。假如,你嫌这样的光太朴素了些,那你就在墙边种上一行疏竹。有风,你可以欣赏它婆娑的舞容;有月,你可以欣赏窗上迷离的竹影;有雨,它给你平添一番清凄;有雪,那素洁,那清劲,确是你清寂中的佳友。即使无月无风,无雨无雪,红日半墙,竹荫微动,掩映于你书桌上的清晖
18、,泛出一片青翠,几纹波痕,那般的生动而空灵。你书桌上满写着清新的诗句,你坐在那儿,纵使不读书也“要得”。(选自现代散文鉴赏辞典,有删改)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书房是文化的缩影,窗打通了人与天然的界限。作者以书房的窗子为主要描写对象,细腻描摹窗里窗外之景,使文章既充满了浓郁的文化气息又颇具自然之美。B.文章多次采用第二人称的叙述视角,但未将其固定于具体人物,这不仅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更有助于发挥想象,自由描绘丰富的场景。C.本文使用大量文言词汇,如“朝暾”“隐翳”,句式上多处整散结合,并引用众多古诗文,使语言典雅隽永,表现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审美追求
19、。D.北窗放进来的光清淡而隐约,北窗外古墙上石斑青翠、疏竹清秀,因此作者极享受平时在窗下读书写诗文的生活。8.本文谋篇布局别具匠心,引读者在山重水复后突见胜景,给人迂回曲折之感,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9.请根据文中作者的创作观点,简要分析“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比“晴雪梅花”更好的理由。(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韩昉,字公美,燕京人。仕辽,累世通显。昉五岁丧父,哭泣能尽哀。天庆二年,中进士第一。补右拾遗,转史馆修撰。累迁少府少监、乾文阁待制。加卫尉卿,知制诰,充高丽国信使。高丽虽旧通好,天会四年奉
20、表称藩而不肯进誓表累使要约皆不得要领而昉复至高丽移督再三 高丽征国中读书人知古今者,商榷辞旨,使酬答专对。凡涉旬乃始置对,谓昉曰:“小国事辽、宋二百年无誓表,未尝失藩臣礼。今事上国,当与事辽、宋同礼。而屡盟长乱,圣人所不与,必不敢用誓表。”昉曰:“贵国必欲用古礼,舜五载一巡狩,周六年五服一朝。”高丽人无以对,乃曰:“徐议之。”昉曰:“誓表朝会,一言决耳。”于是高丽乃进誓表如约,昉乃还。宗干大说曰:“非卿谁能办此。”因谓执事者曰:“自今出疆之使,皆宜择人。”明年,加昭文馆直学士,兼堂后官。再加谏议大夫,迁翰林侍讲学士。改礼部尚书,迁翰林学士,兼太常卿、修国史,尚书如故。昉自天会十二年入礼部,在职
21、凡七年。当是时,朝廷方议礼,制度或因或革,多赖其意。除济南尹,拜参知政事。皇统四年,表乞致仕,不许。六年,再表乞致仕,乃除汴京留守,封郓国公。复请如初,以仪同三司致仕。天德初,加开府仪同三司。薨。年六十八。昉性仁厚,待物甚宽。有家奴诬告昉以马资送叛人出境,考之无状,有司以奴还昉,昉待之如初,曰:“奴诬主人以罪,求为良耳,何足怪哉。”人称其长者。昉虽贵,读书未尝去手,善属文,最长于诏册,作太祖睿德神功碑,当世称之。自使高丽归,后高丽使者至,必问昉安否云。(节选自金史韩昉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天会四年/奉表称藩而不肯进/誓表累使要约/皆不得要领而昉复至/高
22、丽移督再三/B.天会四年/奉表称藩而不肯进誓表/累使要约/皆不得要领/而昉复至高丽/移督再三/C.天会四年/奉表称藩而不肯进/誓表累使要约/皆不得要领/而昉复至高丽/移督再三/D.天会四年/奉表称藩而不肯进誓表/累使要约/皆不得要领而昉复至/高丽移督再三/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B.执事,“敢以烦执事”中的“执事”有指办事的官吏的意思,后用作对对方的敬称,表示不敢直指其人,相当于“您”。C.致仕,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
23、,盖指官员辞职归家。D.除,在古代有授予官职,表示升迁之意,这样的词还有“拜、擢、谪、迁”等,上述材料中的“除”就是这样的意思。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韩昉有孝心,读书有成就。小时父亲去世时就能伤心地表达自己的哀痛之情,后来又金榜题名,独占鳌头。B.韩昉有辩才,深得推崇。在出使高丽时,引经据典,侃侃而谈,迫使高丽人敬献誓表。回朝廷后,得到皇上推崇。C.韩昉多次升迁,深得重用。从文中看,韩昉为官经历了三个年号,曾要求辞官退休,没有同意,最终在仪同三司的职位上退休。D.韩昉宅心仁厚,心胸开阔。韩昉的家奴曾诬告他用卖马的钱送给背叛出境的人,结果查无实据,但他并
24、没有怪罪家奴,待之如初。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奴诬主人以罪,求为良耳,何足怪哉。(2)昉虽贵,读书未尝去手,善属文,最长于诏册,作太祖睿德神功碑,当世称之。(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战城南 佚名(两汉)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为我谓乌:且为客豪!野死谅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水深激激,蒲苇冥冥;枭骑战斗死,驽马徘徊鸣。梁筑室,何以南?何以北?禾黍不获君何食?愿为忠臣安可得?思子良臣,良臣诚可思:朝行出攻,暮不夜归!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歌中“战城南,死郭北”,互文见义,是说城南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3单元课件 新人教版.ppt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