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长春市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DF班).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7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吉林省 长春市 实验 中学 2019 2020 学年 语文 学期 期中 试题 DF
- 资源描述:
-
1、吉林省长春市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DF班)(试卷满分:120分)一、现代文阅读(21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四川忠县(现属重庆市)出土的手提鲜鱼等食材的陶俑,成都出土的表现案上持刀操作的陶俑,都是笑盈盈的。四川还出土过大量的说唱陶俑,动作夸张生动,表情兴高采烈,其快乐原因,大概也不乏庖厨经营的快乐和宴饮享受。出土的宴饮图像往往有乐舞场面形成的欢娱环境,人物形象从容曼妙,烘托出柔和安逸的气氛。蓝勇在中国川菜史写道:“汉代画像砖石中,以巴蜀地区的画像砖石尤为世俗化,其中特别是以宴乐烹饪题材偏多为特色”他还认为 “巴蜀
2、社会中对饮食的关注度可能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晋代华阳国志卷三蜀志说“蜀之为国”,其地“尚滋味”“好辛香”。蓝勇对所谓“尚滋味”的理解,就是对较高层次消费生活的追求、对较高等级饮食质量的享用、对较高水准烹饪艺术的欣赏。这种“滋味”的品尝,是美好的生活体验,也是人幸福指数的表现。说到“好辛香”, 自然离不开对川菜史上“蜀椒”的追溯。唐代艺文类聚卷八九引范子计然(相传成书于春秋时期)说:“蜀椒出武都,赤色者善。”西汉扬雄蜀都赋“木艾椒篱”,西晋左思蜀都赋“或蕃丹椒”,北魏的齐民要术种椒关于“蜀椒”的文字,说明蜀人对“辛香”的偏爱。而这种偏爱,就是通过被今天称作花椒的“蜀椒、巴椒、川椒”
3、等调味品的厨艺应用实现的。后来,辣椒传入中国,对传统川菜形成了显著的影响。中国川菜史考察诸多方志资料和民俗文化信息,注意到贵州及其相邻地区“清初开始食用辣椒”,“嘉庆以后,黔、湘、川、赣几省辣椒种植普遍起来”。乾隆十四年修大邑县志卷三物产有关于辣椒的记载:“家椒、野椒、秦椒,又名海椒。”清代中叶至民国初年,川菜中使用辣椒,经历了“逐渐增辣增量过程”。徐心余蜀游闻见录记录清光绪年间饮食民俗:“惟川人食椒,须择极辣者,且每饭每菜,非椒不可。”除了从“辛香”到“麻辣”的历史变化而外,中国川菜史还注意了川菜系列中“动物类荤食菜品的开发利用”和“郫县豆瓣与传统川菜味型特征的形成”,以及“川酒”和“蜀茶”
4、在巴蜀饮食生活中的地位等,并对“晚清传统川菜的代表性菜品”进行具体介绍,同时又就“民国以来传统川菜菜品的定型”进行了梳理说明。关于清末至民国时期“巴蜀饮食商业”的经营状况,作者考察了重庆、成都、自贡等28个地方饮食业的繁荣和商业的发展,描绘了多姿多彩且香气四溢的巴蜀饮食风味地图。有关“传统川菜内部亚菜系的出现”,作者分别就“成都帮”“重庆帮”“大河帮”“小河帮”“自内帮”等有所考论,分析了这一区域饮食文化生成和发育的“来龙去脉”。饮食史是社会生活史的重要内容。中国川菜史的作者蓝勇,任职西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对于烹调真心热爱,曾发掘传统文献中的宝贵信息,开发出古川菜菜品,并参与组建餐饮服务企业
5、,还创建了西南大学地方史研究所川菜文化研究室和烹饪实验室。如果更多的历史学家能在讨论王朝兴衰、执政得失、治国成败之外,关心普通人的生活、考察世俗文化、记述平民经济中的发明和创新、发现民众在柴米油盐日常中的喜好和快乐,也许可以使得学术事业更为丰满、充实,富有生活气息。(摘编自王子今品味“辛”“辣”中的文化)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四川出土的表现出欢娱情绪的陶俑都与饮食有关,这些都表明了蜀人的“尚滋味”。B汉代的巴蜀地区画像砖石多有宴乐烹饪题材,表明当地人对饮食的关注度举世无双。C历史上蜀人偏爱“辛香”,而食用辣椒则始于清初,后来吃得越来越多,越来越辣。D辣椒传入我国
6、后,川菜就逐渐以辣为主,蜀游闻见录记载只有四川人爱吃辣椒。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以出土文物为例证,直接引用了古代典籍中的史料来支撑观点,说服力强。B第二段由华阳国志引出蜀地“尚滋味”“好辛香”的特点,并从这两方面来阐述。C文章对蓝勇的中国川菜史一书,有引述,有评论,做到了言之有据,评价中肯。D文章以中国川菜史为例,阐述了历史学家考察世俗文化更有学术意义的观点。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尚滋味”可理解为对较高品质生活的追求、享受和艺术欣赏,是美好的生活体验,表现了人的幸福指数。B蓝勇编写的中国川菜史从时间的维度,系统地介绍了川菜的特点、演
7、变、流派,具有丰富的生活气息。C饮食史是社会生活史的重要内容,考察民众在柴米油盐日常中的喜好和快乐,可以挖掘出不尽的文化知识。D由于没有关心普通人的生活,不去考察世俗中民众的喜好和快乐,导致了历史学家的学术事业欠丰满充实。(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材料一:健康权是一项包容广泛的基本人权,是人类有尊严地生活的基本保证。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在通往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上,实现全民健康是亿万人民的共同期盼,经过多年探索与不懈奋斗,中国人民健康水平显著提高,一条符合本国国情的健康事业发展道路越走越宽广。从1981年至2016年,中国人均预期寿命从67
8、9岁提高到765岁,婴儿死亡率从347%0下降到75%0,居民主要健康指标总体上优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提前实现了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国凭借健康事业发展的卓越实绩,不仅摘掉了“东亚病夫”的耻辱帽子,还被世界卫生组织誉为“发展中国家的典范”。(选自健康中国见证人权进步,有删改)材料二: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自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但与此同时,富足的物质生活导致的肥胖问题日益凸显,这一健康隐患引发了社会各界的担忧。2016年,英国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的全球成年人体重调查报告显示:全球成人肥胖人口已经超过瘦子,而中国超越美国,成为全球肥胖人口最多的国家。其中,中国男
9、性肥胖人数4320万人,女性肥胖人数4640万人,总人数高居世界第一。另一方面,国家统计局和国家卫计委的数据显示,中国人的超重率和肥胖率均不断上升。从1992年到2015年,超重率从13%上升到30%,肥胖率从3%上升到12%。中国超重率与肥胖率统计中国肥胖情况分地域分析中国成年人和儿童青少年肥胖率均在上升。对于肥胖和超重的青少年来说,饮食习惯仍然是影响体重的重要原因。首先,不吃早饭。调查显示,随着年龄增长,青少年吃早饭的比例在逐渐降低:712岁青少年吃早饭比例可达957%,但1618岁的青少年吃早饭比例则下降到了907%。其次,爱吃夜宵。吃夜宵的人随年龄的增长比例提升:712岁青少年吃夜宵比
10、例只有97%,但1618岁青少年则高达238%。常吃夜宵的孩子摄入的热量难以消耗,容易导致脂肪堆积,长时间这样则会导致肥胖。(选自十九大首次提出健康中国战略以应对日益凸显的国民肥胖问题,有删改)材料三:“上工治未病”,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必须坚持预防为主,重视重大疾病防控,重视少年儿童健康,重视妇幼、老年人、残疾人、流动人口、低收入人群等重点人群健康,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营造绿色安全的健康环境,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的观念,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关注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全面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必须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要继续推进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设
11、,努力在分级诊疗制度、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全民医保制度、药品供应保障制度、综合监管制度等制度建设上取得突破。要大力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重大疾病治疗、疾病康复中的重要作用,建立健全中医药发展的政策举措、管理体系,推进中医药科技创新。要充分发挥广大医务人员积极性,从提升薪酬待遇、发展空间、执业环境、社会地位等方面入手,增强医务人员职业荣誉感,营造全社会尊医重卫的良好风气。(选自共建共享健康中国,有删改)4下列对材料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用数据说话,客观说明了我国居民的健康指标均优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水平。B国家统计局和国家卫计委的数据说明,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必须解决青
12、少年的肥胖问题。C中国人民健康水平的提高,得益于国家找到了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健康事业发展道路。D人民生活质量提高的同时,中国肥胖问题也日益严重,且女性肥胖人数多于男性。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二显示:中国的肥胖人口数量大于美国,不吃早饭、爱吃夜宵是导致我国肥胖率不断上升的重要原因。B从图表可以看出:我国人口肥胖率与超重率均呈上升趋势;地域不同,肥胖率也存在着差异,北方高于南方。C材料三强调“大力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推进中医药科技创新”,说明中医药在健康中国建设中有重要的作用。D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是实现中华民族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