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长春市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DF班含解析).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7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吉林省 长春市 实验 中学 2019 2020 学年 语文 学期 期中 试题 DF 解析
- 资源描述:
-
1、吉林省长春市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DF班,含解析)(试卷满分:120分)一、现代文阅读(21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四川忠县(现属重庆市)出土的手提鲜鱼等食材的陶俑,成都出土的表现案上持刀操作的陶俑,都是笑盈盈的。四川还出土过大量的说唱陶俑,动作夸张生动,表情兴高采烈,其快乐原因,大概也不乏庖厨经营的快乐和宴饮享受。出土的宴饮图像往往有乐舞场面形成的欢娱环境,人物形象从容曼妙,烘托出柔和安逸的气氛。蓝勇在中国川菜史写道:“汉代画像砖石中,以巴蜀地区的画像砖石尤为世俗化,其中特别是以宴乐烹饪题材偏多为特色”他还认为
2、 “巴蜀社会中对饮食的关注度可能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晋代华阳国志卷三蜀志说“蜀之为国”,其地“尚滋味”“好辛香”。蓝勇对所谓“尚滋味”的理解,就是对较高层次消费生活的追求、对较高等级饮食质量的享用、对较高水准烹饪艺术的欣赏。这种“滋味”的品尝,是美好的生活体验,也是人幸福指数的表现。说到“好辛香”, 自然离不开对川菜史上“蜀椒”的追溯。唐代艺文类聚卷八九引范子计然(相传成书于春秋时期)说:“蜀椒出武都,赤色者善。”西汉扬雄蜀都赋“木艾椒篱”,西晋左思蜀都赋“或蕃丹椒”,北魏的齐民要术种椒关于“蜀椒”的文字,说明蜀人对“辛香”的偏爱。而这种偏爱,就是通过被今天称作花椒的“蜀椒、巴椒
3、、川椒”等调味品的厨艺应用实现的。后来,辣椒传入中国,对传统川菜形成了显著的影响。中国川菜史考察诸多方志资料和民俗文化信息,注意到贵州及其相邻地区“清初开始食用辣椒”,“嘉庆以后,黔、湘、川、赣几省辣椒种植普遍起来”。乾隆十四年修大邑县志卷三物产有关于辣椒的记载:“家椒、野椒、秦椒,又名海椒。”清代中叶至民国初年,川菜中使用辣椒,经历了“逐渐增辣增量过程”。徐心余蜀游闻见录记录清光绪年间饮食民俗:“惟川人食椒,须择极辣者,且每饭每菜,非椒不可。”除了从“辛香”到“麻辣”的历史变化而外,中国川菜史还注意了川菜系列中“动物类荤食菜品的开发利用”和“郫县豆瓣与传统川菜味型特征的形成”,以及“川酒”和
4、“蜀茶”在巴蜀饮食生活中的地位等,并对“晚清传统川菜的代表性菜品”进行具体介绍,同时又就“民国以来传统川菜菜品的定型”进行了梳理说明。关于清末至民国时期“巴蜀饮食商业”的经营状况,作者考察了重庆、成都、自贡等28个地方饮食业的繁荣和商业的发展,描绘了多姿多彩且香气四溢的巴蜀饮食风味地图。有关“传统川菜内部亚菜系的出现”,作者分别就“成都帮”“重庆帮”“大河帮”“小河帮”“自内帮”等有所考论,分析了这一区域饮食文化生成和发育的“来龙去脉”。饮食史是社会生活史的重要内容。中国川菜史的作者蓝勇,任职西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对于烹调真心热爱,曾发掘传统文献中的宝贵信息,开发出古川菜菜品,并参与组建餐饮
5、服务企业,还创建了西南大学地方史研究所川菜文化研究室和烹饪实验室。如果更多的历史学家能在讨论王朝兴衰、执政得失、治国成败之外,关心普通人的生活、考察世俗文化、记述平民经济中的发明和创新、发现民众在柴米油盐日常中的喜好和快乐,也许可以使得学术事业更为丰满、充实,富有生活气息。(摘编自王子今品味“辛”“辣”中的文化)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四川出土的表现出欢娱情绪的陶俑都与饮食有关,这些都表明了蜀人的“尚滋味”。B. 汉代的巴蜀地区画像砖石多有宴乐烹饪题材,表明当地人对饮食的关注度举世无双。C. 历史上蜀人偏爱“辛香”,而食用辣椒则始于清初,后来吃得越来越多,越来越辣
6、D. 辣椒传入我国后,川菜就逐渐以辣为主,蜀游闻见录记载只有四川人爱吃辣椒。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以出土文物为例证,直接引用了古代典籍中的史料来支撑观点,说服力强。B. 第二段由华阳国志引出蜀地“尚滋味”“好辛香”的特点,并从这两方面来阐述。C. 文章对蓝勇的中国川菜史一书,有引述,有评论,做到了言之有据,评价中肯。D. 文章以中国川菜史为例,阐述了历史学家考察世俗文化更有学术意义的观点。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尚滋味”可理解为对较高品质生活的追求、享受和艺术欣赏,是美好的生活体验,表现了人的幸福指数。B. 蓝勇编写的中国川菜史从时间
7、的维度,系统地介绍了川菜的特点、演变、流派,具有丰富的生活气息。C. 饮食史是社会生活史的重要内容,考察民众在柴米油盐日常中的喜好和快乐,可以挖掘出不尽的文化知识。D. 由于没有关心普通人的生活,不去考察世俗中民众的喜好和快乐,导致了历史学家的学术事业欠丰满充实。【答案】1. C 2. D 3. D【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和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A项,“欢娱情绪的陶俑都与饮食有关”错误,原文“说唱陶俑,动作夸张生动,表情兴高采烈,其快乐原因,大概也不乏庖
8、厨经营的快乐和宴饮享受”一句,是一种推断,可见“说唱陶俑”未必与庖厨、宴饮无关。B项,“当地人对饮食的关注度举世无双”错,原文是说“巴蜀社会中对饮食的关注度可能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只是说“可能”,而且是蓝勇的观点。 D项,“只有四川人爱吃辣椒”错。原文中“惟川人食椒,须择极辣者,且每饭每菜,非椒不可”是说只有四川人吃得最辣,并且每顿饭都要吃。故选。【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
9、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D项,“考察世俗文化更有学术意义”偷换概念,原文“如果更多的历史学家能在讨论王朝兴衰、执政得失、治国成败之外,关心普通人的生活、考察世俗文化也许可以使得学术事业更为丰满、充实,富有生活气息”只是指出这项事业有它的意义,并非是这种研究更有学术意义。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等。D项,“由于没有关心普通人的生活导致了历史学家的学术事业欠丰满充实”原文中“历史学家关心普通人的生活
10、”是“学术事业丰满”的充分条件,不是必要条件,不能转述成没有前者就没有后者。故选D。【点睛】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解答此类试题首要的就是整体阅读,把握中心论点或论题,找出文中所用论据,分析论证方法,明辨论据与论点之间的关系,不仅要明辨中心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更要明辨各个分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最后提炼整合。同时还要注意论述类试题设题常见陷阱:答非所问、以偏概全、混淆时态、因果混乱、主次颠倒、混淆是非、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等等。对于试题选项内容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到对应信息区间,然后再进行判断。(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健康权是
11、一项包容广泛的基本人权,是人类有尊严地生活的基本保证。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在通往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上,实现全民健康是亿万人民的共同期盼,经过多年探索与不懈奋斗,中国人民健康水平显著提高,一条符合本国国情的健康事业发展道路越走越宽广。从1981年至2016年,中国人均预期寿命从67.9岁提高到76.5岁,婴儿死亡率从34.7%0下降到7.5%0,居民主要健康指标总体上优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提前实现了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国凭借健康事业发展的卓越实绩,不仅摘掉了“东亚病夫”的耻辱帽子,还被世界卫生组织誉为“发展中国家的典范”。(选自健康中国见证人权进步,有删改)材料二:人民健康是民族
12、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自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但与此同时,富足的物质生活导致的肥胖问题日益凸显,这一健康隐患引发了社会各界的担忧。2016年,英国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的全球成年人体重调查报告显示:全球成人肥胖人口已经超过瘦子,而中国超越美国,成为全球肥胖人口最多的国家。其中,中国男性肥胖人数4320万人,女性肥胖人数4640万人,总人数高居世界第一。另一方面,国家统计局和国家卫计委的数据显示,中国人的超重率和肥胖率均不断上升。从1992年到2015年,超重率从13%上升到30%,肥胖率从3%上升到12%。中国超重率与肥胖率统计中国肥胖情况分地域分析中国成年人和儿童青少年肥胖率均
13、在上升。对于肥胖和超重的青少年来说,饮食习惯仍然是影响体重的重要原因。首先,不吃早饭。调查显示,随着年龄增长,青少年吃早饭的比例在逐渐降低:7-12岁青少年吃早饭比例可达95.7%,但16-18岁的青少年吃早饭比例则下降到了90.7%。其次,爱吃夜宵。吃夜宵的人随年龄的增长比例提升:7-12岁青少年吃夜宵比例只有9.7%,但16-18岁青少年则高达23.8%。常吃夜宵的孩子摄入的热量难以消耗,容易导致脂肪堆积,长时间这样则会导致肥胖。(选自十九大首次提出健康中国战略以应对日益凸显的国民肥胖问题,有删改)材料三:“上工治未病”,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必须坚持预防为主,重视重大疾病防控,重视少年儿
14、童健康,重视妇幼、老年人、残疾人、流动人口、低收入人群等重点人群健康,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营造绿色安全的健康环境,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的观念,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关注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全面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必须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要继续推进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设,努力在分级诊疗制度、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全民医保制度、药品供应保障制度、综合监管制度等制度建设上取得突破。要大力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重大疾病治疗、疾病康复中的重要作用,建立健全中医药发展的政策举措、管理体系,推进中医药科技创新。要充分发挥广大医务人员积极性,从提升薪
15、酬待遇、发展空间、执业环境、社会地位等方面入手,增强医务人员职业荣誉感,营造全社会尊医重卫的良好风气。(选自共建共享健康中国,有删改)4. 下列对材料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材料一用数据说话,客观说明了我国居民的健康指标均优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水平。B. 国家统计局和国家卫计委的数据说明,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必须解决青少年的肥胖问题。C. 中国人民健康水平的提高,得益于国家找到了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健康事业发展道路。D. 人民生活质量提高的同时,中国肥胖问题也日益严重,且女性肥胖人数多于男性。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材料二显示:中国的肥胖人口数量大于美国,不吃早饭
16、、爱吃夜宵是导致我国肥胖率不断上升的重要原因。B. 从图表可以看出:我国人口肥胖率与超重率均呈上升趋势;地域不同,肥胖率也存在着差异,北方高于南方。C. 材料三强调“大力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推进中医药科技创新”,说明中医药在健康中国建设中有重要作用。D. 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首要选择。6. 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如何继续促进居民健康事业发展。【答案】4. A 5. D 6. 坚定不移地走符合本国国情的健康事业发展道路;加强青少年的饮食健康教育;向全民普及身体健康及肥胖的相关知识;以政府为核心,全方位多角度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17、。【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做好这类题,考生除了要审清题目要求,明确所问,还要具备筛选并提取、整合信息的能力,筛选信息时一定要全面迅速,提取对照时一定要敏感、细致、准确。要做好此类型,平时应该积累易错类型及常见问题,比如判断绝对,时态有误,杂糅、遗漏、多余信息,偷换概念等等。本题A项,“客观说明了我国居民的健康指标均优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水平”错误,原文是说“居民主要健康指标总体上优于中高收人国家平均水平”。故选A。【5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中相关内容的概括分析能力。做这种题,通常是先整体把握文意,获取作者的观点或态度;然后对照选项在文中提取相关信息,加以细致比对后判
18、断正误即可。常见错误点和设题类型做到心中有数,表述不一致的未必就是错的,一定要深入细致分析比较,灵活理解变通思考。总之要静下心来耐心地仔细地推敲和琢磨。本题D项,“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首要选择”错误,属于无中生有。“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其中一方面工作内容,但没有说是首要选择。故选D。【6题详解】本题考查提取、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信息筛选类题目解答时一定要善于追本溯源寻依据,抓因求果找理由,此类题目的有效信息往往是隐蔽的、分散的。根据要求非常谨慎地从原文中寻找辨识有效信息,并将有效信息进行剪辑组合,形成全面的符合要求的答案。根据原文“经过多年
19、探索与不懈奋斗,中国人民健康水平显著提高,一条符合本国国情的健康事业发展道路越走越宽广”,可推知要坚定不移地走符合本国国情的健康事业发展道路;根据原文“中国成年人和儿童青少年肥胖率均在上升”“随着年龄增长,青少年吃早饭的比例在逐渐降低”“7-12岁青少年吃夜宵比例只有9.7%,但16-18岁青少年则高达23.8%”,可推知要加强青少年的饮食健康教育;根据原文“全球成人肥胖人口已经超过瘦子,而中国超越美国,成为全球肥胖人口最多的国家”“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营造绿色安全的健康环境”,可推知要普及身体健康及肥胖的相关知识;根据原文“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必须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可推知要全
20、方位多角度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点睛】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身。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
21、问”与“答”要照应好。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抄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二、古代诗文阅读(30分)(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刘文静劝李渊与突厥相结,资其士马以益兵势。渊从之,自为手启,卑辞厚礼,遗始毕可汗云:“欲大举义兵,远迎主上,复与突厥和亲,如开皇之时。若能与我俱南,愿勿侵暴百姓;若但和亲,坐受宝货,亦唯可汗所择。”
22、始毕得启,谓其大臣曰:“隋主为人,我所知也。若迎以来,必害唐公而击我无疑矣。苟唐公自为天子,我当不避盛暑,以兵马助之。”即命以此意为复书。使者七日而返,将佐皆喜,请从突厥之言,渊不可。裴寂、刘文静等皆曰:“今义兵虽集而戎马殊乏,胡兵非所须,而马不可失;若复稽回,恐其有悔。”渊曰:“诸君宜更思其次。”寂等乃请尊天子为太上皇立代王为帝以安隋室移檄郡县改易旗帜杂用绛白以示突厥。渊曰:“此可谓掩耳盗钟,然逼于时事,不得不尔。”乃许之,遣使以此议告突厥。西河郡不从渊命,甲申,渊使建成、世民将兵击西河;命太原令温大有与之偕行,曰:“吾儿年少,以卿参谋军事;事之成败,当以此行卜之。时军士新集,咸未阅习,建成
23、、世民与之同甘苦,遇敌则以身先之。近道菜果,非买不食,军士有窃之者,辄求其主偿之,亦不诘窃者,军士及民皆感悦。至西河城下,民有欲入城者,皆听其入。郡丞高德儒闭城拒守,己丑,攻拔之。执德儒至军门,世民数之曰:“汝指野鸟为鸾,以欺人主,取高官,吾兴义兵,正为诛佞人耳!”遂斩之。自余不戮一人,秋毫无犯,各尉抚使复业,远近闻之大悦。建成等引兵还晋阳,往返凡九日。渊喜曰:“以此行兵,虽横行天下可也。”遂定入关之计。渊开仓以赈贫民,应募者日益多。渊命为三军,分左右,通谓之义士。突厥遣其柱国康鞘利等送马千匹诣李渊为互市,许发兵送渊入关,多少随所欲。渊引见康鞘利等,受可汗书,礼容尽恭,赠遣康鞘利等甚厚。择其马
24、之善者,止市其半;义士请以私钱市其余,渊曰:“虏饶马而贪利,其来将不已,恐汝不能市也。吾所以少取者,示贫。且不以为急故也。当为汝贳之,不足为汝费。”康鞘利北还。渊命刘文静使于突厥以请兵。私谓文静曰:“胡骑入中国,生民之大蠹也。吾所以欲得之者,恐刘武周引之共为边患;又,胡马行牧,不费刍粟,聊欲藉之以为声势耳。数百人之外,无所用之。”(节选自资治通鉴隋纪)7.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寂等乃请尊天子为太上皇立代王为帝以安隋室移檄郡县改易旗帜杂用绛白以示突厥B. 寂等乃请尊天子为太上皇立代王为帝以安隋室移檄郡县改易旗帜杂用绛白以示突厥C. 寂等乃请尊天子为太上皇立代王为帝
25、以安隋室移檄郡县改易旗帜杂用绛白以示突厥D. 寂等乃请尊天子为太上皇立代王为帝以安隋室移檄郡县改易旗帜杂用绛白以示突厥8.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突厥,是中国古代边疆游牧民族,隋、唐之际,与铁勒种族组成帝国,占有漠北之地。B. 和亲,在历史上专指汉族封建王朝与少数民族首领之间具有一定的政治目的的联姻。C. 柱国,国都,亦用作官名,战国设置,原为保卫国都之官,后来为最高武官或勋官。D. 互市,中国历史上指对外贸易或同边境民族间贸易,最早为汉初同南越和匈奴通商。9.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李渊做事沉稳,思虑周详。李渊致信可汗,
26、辞卑礼厚,在得到突厥愿意支持自己的回复以后,依然保持清醒头脑,谨慎应对。B. 李渊大举义兵,名副其实。李渊之子建成、世民以仁行兵,不与百姓为难;攻克西河郡之后,只将郡丞处死,余者不戮一人。C. 李渊开仓赈贫,深得人心。李渊开仓放粮、赈济百姓,引来更多人士前来投奔,壮大了军事力量,李渊将军队编为左右两路。D. 李渊乐于倾听,善纳嘉言。李渊悉数采纳刘文静的结交突厥、让突厥资助大量军马的策略,并面授机宜、派其前往突厥请兵。10.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今义兵虽集而戎马殊乏,胡兵非所须,而马不可失;若复稽回,恐其有悔。(2)吾所以少取者,示贫。且不以为急故也。【答案】7. C 8.
27、B 9. D 10. 如今义兵虽然聚集但军马很缺乏,(尽管)胡人兵卒不是(我们)需要的,但马匹不能失去;如果再拖延回信,恐怕他产生反悔之心。我之所以少买马匹,是因为(要)(向他们)显示贫穷,而且是不把买马当作急事的缘故啊。【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文言断句能力是文言文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断句时首先要仔细阅读文段,把握语段的基本意思,然后充分利用各种标志词及句式特点断句。划线句的翻译是:裴寂等人就请李渊尊炀帝为太上皇,立代王杨侑为皇帝,以安定隋王室;传布檄文到各郡县;改换旗帜,用红、白掺杂的颜色,以此向突厥示意不完全与隋室相同。“尊天子”与“为太上皇”是一个句子,意思是裴寂等人
28、就请李渊尊炀帝为太上皇,中间不能断开,故应在太上皇后断开,排除 A、D;“立代王为帝”也是一个句子,意思是立代王杨侑为皇帝,中间不能断开,排除 B。故选 C。【8题详解】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B 项,“专指”有误,和亲也指各少数民族首领之间的政治联姻。故选 B。【9题详解】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人物、事件以及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要重视对原文中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221643.html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