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怀化市湖天中学人教版高二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朱子语类》课件.ppt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朱子语类
- 资源描述:
-
1、第七单元天理人欲朱子语类三则深入了解朱熹第一课时朱熹(1130.1202)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别号紫阳,南宋徽州婺源(今属江西省婺源县)人。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人们曾用这样的话赞美他:“集大成而绪千百年绝传之学,开愚蒙而立亿万世一定之归。”朱熹学识渊博,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乃至自然科学都有研究。其词作语言秀正,风格俊朗,无浓艳或典故堆砌之病。教育家曾赴岳麓书院 讲学三月,生徒逾千人。还动员衡州官府重修石鼓书院,撰写了一篇名垂千秋的石鼓书院记,使“石鼓有声于天下”。提出把书院办成德行道义之实
2、的教育机构的方针,使书院教育走上正轨。1193年朱熹任职于湖南,不顾政务缠身,又主持修复岳麓书院,使其成为朱熹讲学授徒、传播理学的场所。书院在南宋盛行,几乎取代官学,这种盛况是与朱熹的提倡直接有关。朱熹在潭州(今湖南长沙)修复岳麓书院。1178年在庐山唐代李渤隐居旧址,建立“白鹿洞书院”进行讲学,并制定一整套学规。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教之目”。“博学之,审问之,谨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为学之序”。“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的“修身之要”。“政权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处事之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的“接
3、物之要”。这个“白鹿洞书院”后来成为我国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而其“学规”则成为各书院的楷模,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白鹿洞书院”被誉为我国四大书院之首。与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嵩阳书院并为“四大书院”。1181年朱熹解职回乡,在武夷山修建“武夷精舍”,广召门徒,传播理学。为了帮助人们学习儒家经典,他又于儒家经典中精心节选出“四书,并刻印发行。四书后来成为封建教育的教科书,使儒家思想全面控制了中国封建社会。理学家朱熹是宋朝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继承了北宋时期程颢、程颐的理学,完成了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认为理是世界的本质,“理在先,气在后”,提出“存天理,灭人欲”。朱熹认为在超现实、超社会之上存在一种
4、标准,它是人们一切行为的标准,即“天理”。只有去发现(格物穷理)和遵循天理,才是真、善、美。而破坏这种真、善、美的是“人欲”。因此,他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这就是朱熹客观唯心主义思想的核心。朱子曰:“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人不能不吃饭,这是正常的欲望,是天理;追求过高的享受,要求美味,就是人欲。朱子认为天理、人欲是人性中相对的两个方面,即道德规范与物质欲望之间的关系问题,从孔子的“克己复礼”,到孟子的“舍生取义”,到宋明理学的“天理人欲”乃至“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都真实地反映了儒家在处理这种关系的态度与主张。理学发展概况理学兴起于北宋时期,周敦
5、颐和张载是理学的奠基人,理学体系形成于程颢、程颐两兄弟,南宋是理学的发展的高峰,出现了朱熹、张栻、吕祖谦、陆九渊等重要的理学家。到了元代,程朱理学成为官学。明代中期,随着朱学逐渐走向僵化,王守仁心学崛起并广泛传播。明代后期,李贽、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人对宋明理学作了深刻的反思和批判。宋明理学在历经了六、七百年的发展以后,逐渐在思想学术领域衰落了。淳熙三年(1176年),朱熹与当时著名学者陆九渊相会于江西上饶鹅湖寺,交流思想。但陆属主观唯心论,他认为人们心中先天存在着真、善、美,主张“发明本心”,即要求人们自己在心中去发现真、善、美,达到自我完善。这与朱的客观唯心说的主张不同。因此,二人辩论
6、争持,不欢而散。这就是中国思想史上有名的“鹅湖会”。从此有了“理学”与“心学”两大派别。鹅湖盛会研读文本1、结合注释,自主翻译并详细批注第一则。2、教师检测重点文言知识。(1)释义A若读之数过B略晓其义即厌之C终日着意D徒为倦懒E则精神自是愦愦遍,次满足用心只是昏乱不清醒落实!(2)翻译句子A略晓其义即厌之,欲别求书看,则是于此一卷书犹未得趣也。大概了解书中大意就感到满足,就想去找其他的书来看,那么,对之前看过的这一卷书也不能真正明白其中的含义。B盖人心之灵,天理所在,用之则愈明。人心的性灵,由天理所决定,勤于用心就会更加明白事理。C只提醒精神,终日着意,看得多少文字,穷得多少义理。只要提神醒
7、志,整天用心,就可阅读很多文字,穷尽很多道理。落实!3、问题探究1、此则讲了一种怎样的读书方法?请结合具体的句子分析说明。精读、反复读、深思、不贪多、要勤奋。只有通过精读,才能掌握书中的义理,即真味。从反复诵读入手,才能真正把书读通、读透。还特别指出不好的读书习惯,“读之数过,略晓其义即厌之”,读得不深不透,也就是说没有弄懂书中的真趣。做笔记!(2)在你的印象中,朱熹还有那些名言警句是谈论读书方法的?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识记!(3)本节课对你学习有哪些启示?(
8、4)回味经典,你我共勉于潜僧绿筠轩【宋】苏轼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无题【今】竹子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书。无肉令人瘦,无书令人愚。人瘦尚可肥,士愚不可亲。诵读、摘抄!课堂小结世界短篇小说三巨匠之一的契诃夫曾说:“不要容您自己昏睡!趁您还年轻力壮,血气方刚,要永不疲倦地做好事情”。事实证明,伟大的功业的背后是破万卷书,行智慧路。没有熟读精思的刻苦钻研,就没有智慧的源泉,真诚地希望大家刻苦读书,学有所成,智慧地搏击人生。研读第二则1、学生自主翻译并详细批注文段。2、教师检测重点文言知识。(1)释义A乃为人欲引去B事已却悔C此便是无克己工夫D明知合行大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年级语文下册 第4单元 他__________了第1课时课件.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