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 第10课 游褒禅山记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6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 第10课 游褒禅山记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2020 2021 学年 高中语文 第三 单元 古代 山水 游记 散文 10 游褒禅山记
- 资源描述:
-
1、游褒禅山记第一课时基础巩固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A有碑仆道 仆:倒下B有怠而欲出者 怠:懒惰C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夷:安全D长乐王回深父 父:对老年人的尊称解析:B项,怠:懈怠。C项,夷:平坦。D项,父:通“甫”。2下列各句中,不是判断句的一项是(B)A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B褒禅山亦谓之华山C此余之所得也D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解析:该句为一般陈述句。3下列加点的词语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B)A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B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C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D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解析:B项,表示某
2、种情况经常存在或时常发生。A项,古义:十分之一。今义:数字,十一。C项,古义:不平凡。今义:十分;极。D项,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4下列加点词语词性变化分类正确的一项是(A)入之甚寒,问其深火尚足以明也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往往有得有泉侧出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则其至又加少矣A/B/C/D/解析:均为形容词用作名词,为形容词用作动词,为动词用作名词,为名词作状语。5下列加点的“之”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B)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而人之所罕至焉褒之庐
3、冢也遂与之俱出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何厌之有A/B/C/D/解析:句中的“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句中的“之”为结构助词,相当于“的”;句中“之”为代词;句中“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6下列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D)A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B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C此余之所得也D然力足以至焉解析:A、B、C项均为判断句,D项为省略句。7下列各组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A.B.C.D.解析:A项,均有“尽”之意。B项,帮助;相貌。C项,去世;通“猝”,突然。D项,然而;的样子。8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其”字的意义和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B)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4、”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其孰能讥之乎A/B/C/D/解析:助词,不译。语气副词,表反问。其余均为代词,放在一起。9下列语句中加点的“于”字,从意义和用法角度分类,正确的一项是(D)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往往有得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托遗响于悲风于今无会因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A/B/C/D/解析:意思是“在”,意思是“对”,意思是“给”,意思是“从”,表被动,意思是“被”。10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
5、用法大致相同的一组是(C)A.B.C.D.解析:A项,介词,在;介词,对。B项,连词,表因果关系;连词,且,表并列关系。C项,都是代词,那里。D项,名词,缘故;连词,表结果,所以。11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B)A记:古代的一种文体,属于散文的范畴。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B阳:古人在说到地名时,多用“阳”指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用“阴”指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C某:古人作文起稿,写到自己的名字,往往只作“某”,或在“某”上冠姓,等到誊写时才把姓名写出。根据书稿编的文集,也常保留“某”的字样。D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
6、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休致等名称,来指官员辞职归家。解析:“阳”指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阴”指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15题。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
7、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1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C)A于是余有叹焉 叹:叹惜B夫夷以近 夷:平安C而人之所罕至焉 罕:少D其孰能讥之乎 孰:怎么
8、解析:A项,叹:感慨。B项,夷:平坦。D项,孰:谁。13下列各句中,“以”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D)A而无物以相之 B夫夷以近,则游者众C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D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解析:A、B、C三项均为连词;D项为介词,“因为”。14对选文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A作者对古人求思之深做了赞扬,但对于古人没有得出自己这样深刻的结论,是非常惋惜的。B作者认为要到达奇伟、瑰怪和非常之观的地方,需要志、力、物,三者之中,志最重要。C作者认为只要尽“志”,即使不能到达奇伟、瑰怪和非常之观的地方,也没有什么值得后悔的。D平坦和近的地方,游览的人多,但这些人看不到奇伟、瑰怪、非常之观。解析:“惋惜
9、”的不是“古人没有得出自己这样深刻的结论”。15翻译下列句子。(1)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译文:正当这个时候,我的体力还足够继续前进,火把还足够继续照明。(2)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译文:有了志向和力量,而且又不跟随(别人)而懈怠,到了幽深昏暗、叫人迷乱(的地方)却没有外物来帮助他,也不能到达。(3)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译文:尽了自己的努力却不能到达的人,就可以没有悔恨了,难道谁还会嘲笑他吗?16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阐释了“志”“力”“物”这三个方面的重要性,请你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造三个句子,形象地揭示这三个条件
10、的作用。志:是指引轮船航行的灯塔,有了灯塔的指引,就能到达理想的彼岸。力:是牵引巨轮前进的发动机,没有强劲的动力,巨轮就会搁浅。物:是照亮人类前进道路的火把,失去了它的光亮,人们就会迷路。17把下面的一组句子整合成一个长单句,可以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的一篇重要游记,写于宋仁宗至和元年,当时他34岁。王安石与两位朋友和弟弟同游褒禅山后,写成此文记游,并抒发自己的感想。答: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在宋仁宗至和元年他34岁时与两位朋友和弟弟同游褒禅山后创作的一篇抒发自己的感想的重要游记。第二课时能力拓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中国画是融中国哲学思想、美学精神、绘画理念于一体的民
11、族艺术。20世纪以来,新的文化思潮和艺术观念不断对中国画领域产生冲击,画家们既要突破传统观念推陈出新,又要继承传统发扬光大中国文化精神,(),也造就了当今画坛的各种风格。作为中华文化的传统瑰宝,中国画的笔墨纸砚等工具材料和表现方式有着其他画种无法比拟的特殊性,为历代画家崇尚与传承,其伟大而完整的绘画体系,成就了一代代宗师。然而,也正是这千百年来逐渐趋于完美的绘画准则,让一些画家“长跪不起”,不敢轻易逾越雷池,仍在使用今日的笔墨纸张道说古人程式化的话语。事实上,单凭笔墨功力,是无法成就作品艺术灵魂的,画家能否凭借自己的生活积累和艺术感觉,让传统文化内涵及现代人文精神在画面上得到充分体现,是新时代
12、美术创作并行不悖的艺术法则。新时代的中国画创作者,应该以笔墨激扬时代精神,让中国画在多元共融的艺术格局中保持鲜活的生命力。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B)A这其中尺度的把握使画家对中国文化的不同理解B这其中尺度的把握体现了画家对中国文化的不同理解C画家对中国文化的不同理解,影响他们对其中尺度的把握D画家对中国文化的不同理解使他们对其中尺度的把握不同解析:语境中,上文“画家们既要又要”,这就需要画家对中国文化把握好尺度。这尺度如何把握体现了画家对中国文化的不同理解。据此分析,C、D两项因果倒置,排除C、D两项。A项与下文“也造就了”语意不连贯,排除A项。B项“体现了”与下文“
13、也造就了”语句衔接最恰当。2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长跪不起”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B)A我站在山脚抬头望去,只见无数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向山顶延伸着。B父亲的话让我意识到,要打破我们父子之间这层令人悲哀的“厚壁障”太难了。C著名画家徐悲鸿笔下的马,正如有的评论家所说的那样,“形神兼备,充满生机”。D他们的做法彻底撕掉了自己“文明”的面具,真相赤裸裸地展现在大家面前。解析:文中“长跪不起”并非实指,而是虚指,指一些画家对绘画准则的虔诚遵守,这里的引号,有表达特殊含义的作用。A项,“之”的引号,有突出强调火把的形状的作用。B项,“厚障壁”并非实指厚厚的墙壁,而是虚指父子之间存在厚厚的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223908.html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