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_2021学年高中语文第4单元11中国建筑的特征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5.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0 _2021 学年 高中语文 单元 11 中国建筑 特征 练习 解析 新人 必修
- 资源描述:
-
1、11中国建筑的特征 语言建构一、读准字音(一)单音字墁地(mn)接榫(sn)屋脊(j)水榭(xi) 房檩(ln) 穹宇(qing)斗拱(gng) 框架(kung)(二)多音字1组词辨析法轴曲厦 横2语境辨析法(1)花园里那一朵朵殷(yn)红的鲜花正预示着他那殷(yn)实的生活图景。(2)在钻头不断的切削(xio)摩擦下,机器向下开挖的力量逐渐削(xu)弱了。二、写对字形 三、积累词语1理解辨析(1)布置布局两者都有“安排”之意。布置:在一个地方安排和陈列各种物件使这个地方适合某种需要;对活动做出安排。布局:对事物的结构、格局进行全面安排;围棋、象棋竞赛中指一局棋开始阶段布置棋子。(2)发掘发现
2、两者都有“发觉”“看到”的意思,但强调的侧重点不同。“发掘”指挖掘埋藏在地下的东西。“发现”指经过研究、探索等,看到或找到前人没有看到或找到的事物或规律。(3)题材体裁“题材”指构成文学和艺术作品的材料,即作品中具体描写的生活事件或生活现象。“体裁”指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2明确词义(1)大同小异:_(2)喜闻乐见:_答案(1)大部分相同,只有小部分不同。(2)喜欢听,乐意看。指很受欢迎。 语言运用1判断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读音、写法的正误,并改正。又如天坛皇穹(gng)宇与罗马的布拉曼提所设计的圆亭子,虽然大小不同,基本上是同一体裁的“文章”。又如罗马的凯旋门与北京的琉璃牌楼,巴黎的一些纪念柱与
3、我们的华表,都是同一性质,同样处理的市容点辍。改正:_答案nqin辍缀2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正确的一项是()考古学家所发掘的殷代遗址证明,至迟在公元前15世纪,_,它的基本特征一直保留到了近代。3 500年来,中国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发展了这个体系的特长,_,达到了高度水平,取得了辉煌成就。A已经基本上形成了这个独特的体系不断地在技术上和艺术上把它提高B这个独特的体系已经基本上形成了不断地在艺术上和技术上把它提高C已经基本上形成了这个独特的体系不断地在艺术上和技术上把它提高D这个独特的体系已经基本上形成了不断地在技术上和艺术上把它提高D结合语境分析,第个横线前,“考古学家所发掘的殷代遗址证明”
4、的应该是“这个独特的体系”,而非“已经基本上形成了”;第个横线处,只有先“技术”再“艺术”才符合人的思维逻辑。3指出下面句子中的语病,并改正。中国古代建筑优美柔和的轮廓和变化多样的形式而引人注意,令人赞赏。改正:_答案成分残缺。应在“优美柔和”前面加上“以它”。 资料链接我国建筑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者梁思成梁思成(19011972),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广东省新会县人。他毕生从事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建筑教育事业,系统地调查、整理、研究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和理论,是这一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他培养了大批建筑人才,以严谨、勤奋的学风著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教课的同时,梁思成和妻子林
5、徽因还参与了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并被邀请参加北京城的建设规划。他的著述是我国建筑界的一份宝贵遗产。主要作品:清式营造则例中国建筑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一些人主张清除北京古建筑和古城墙。随着北京新城建设的开展,古城的城墙和城门也面临着被拆除的命运。为此,梁思成奔走呼吁:“中国建筑之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一个东方古国的城市,在建筑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的艺术特性,在文化表现及观瞻方面都是大可痛心的”。城墙被拆除了,能代表老北京的城楼和牌坊也被拆除了,而国外对中国的古代建筑研究却取得了一定的成就。面对这种严峻的现实,梁思成痛心疾首,撰写了中国建筑的特征等文。自然科学小论文自然科学小论文
6、是指对自然科学领域中的某些现象、原理、问题等,进行专门的考察、分析、研究所写成的科学小论文。这种科学小论文的写作难度要比一般议论文的写作难度大得多。它不但使用材料多,写作内容难,而且在概括、归纳、逻辑推理等方面,都有较高的要求。它是一般议论文写作训练的延伸和发展,又是科学研究论文的起步和准备。文本鉴赏这篇科学论文阐述了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总结了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并通过介绍中国建筑的“文法”和“词汇”,向我们展示了中国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的独特魅力和重大价值,同时指出了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的问题,提出了每个建筑体系都有其自身的“文法”和“词汇”。_答案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地位重要一、阅读课
7、文第5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1结合本段内容,请说说中国建筑中称为“一所房子”的建筑有什么样的特点?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并简析。_答案中心性:围绕一个或若干个庭院或天井建造而成;对称性:左右均齐对称;朝阳性:主要房屋一般采取向南的方向;主次性:主要部分一般有砖石墁地,次要部分往往种植树木花草。二、阅读课文第1419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2作者是根据什么提出“词汇”和“文法”这一与建筑相似的比喻的?这里的“词汇”和“文法”指什么?_答案作者是根据劳动人民在建筑活动实践中所积累的经验提炼出来的。这里的“词汇”和“文法”是指人们普遍承认并遵守的规则和惯例。3第15自然段主要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这种写法
8、有什么好处?_答案主要采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以“文章”比喻建筑,用“大文章”比喻宏大壮观的建筑,用“小品”比喻小巧别致的建筑,让读者利用对文章大小的感觉经验,来体会建筑规模大小的不同,确切明了,富有形象性和生动性。4第19自然段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请举例简要分析。_答案主要运用了三种说明方法。类比。例如“如同语言和文学一样,为了同样的需要,为了解决同样的问题,乃至为了表达同样的情感,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时代是可以各自用自己的词汇和文法来处理它们的”。举例子。例如“简单的如台基、栏杆、台阶等等,所要解决的问题基本上是相同的,但许多民族创造了许多形式不同的台基、栏杆和台阶”。作比较。
9、例如“罗马的凯旋门与北京的琉璃牌楼,巴黎的一些纪念柱与我们的华表,都是同一性质,同样处理的市容点缀”。作者运用这些说明方法,阐述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问题,使原本抽象的专业语言变得通俗易懂,同时也增添了科学类文章的文学性。5应如何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试举例说明。_答案在同样需要、解决同样问题乃至表达同样情感的条件下,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时代可以各自用不同的建筑手法,建筑出各种各类的建筑物。这就好像同样一句话可以用不同的语言说出来一样。例如:天坛皇穹宇与罗马的布拉曼提所设计的圆亭子,虽属不同民族,大小也不同,却基本是同一功用。三、总览全文,回答下面的问题。6结合课文,分
10、析中国的建筑艺术在世界上占有独特地位的原因。_答案作者认为每种建筑都有其特定的构建特色,形成了自己的建筑法式,遵照这种沿袭下来的法式,结合各国的历史文化特点,每个地区、每个国家都会有区别于他人的建筑式样。从中国建筑来看,其“文法”是独特的,采用了梁架结构法;其“词汇”也是独特的,主要采用木结构而非砖石结构,同时发展了我国的新建筑。中国建筑的“词汇”,如梁、柱、枋等又是独特的,它遵循中国建筑的框架、轮廓等“文法”,创造出留传几千年的中国建筑体系。7作为一篇科技论文,科学、严谨的说明是为文的基本要求,作者主要的任务是介绍科学知识、阐述自己的观点。可本文有很多句子带有很浓烈的抒情成分,应如何看待这些
11、抒情语句?请谈谈自己的看法。_答案(示例一)我们应认真体会梁思成的建筑美学思想。梁先生在他的文章中,反复表达的思想是强烈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他呼吁,“中国建筑的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一国一族之建筑适反鉴其物质精神、继往开来之面貌”。(示例二)梁思成先生就是告诉我们中国建筑是值得中国人骄傲的,他的用意就是用强烈的民族情怀感染人们,引领人们进入高尚的审美境界。一个没有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的人,是不会成为建设国家的栋梁之材的。 写法借鉴1写作特色语言简明效果佳本文属于科学小论文,也可以说是科技说明文,而科技说明文要求语言简明、严密,不可堆砌辞藻,哗众取宠;不可晦涩难懂,故作高深。本文在语言上就很好
12、地做到了这一点。如“中国的建筑体系是在世界各民族数千年文化史中一个独特的建筑体系”,用语简单明了,概括了中国建筑的地位和成就。又如“个别的建筑物,一般地由三个主要部分构成:下部的台基、中间的房屋本身和上部翼状伸展的屋顶”,这句话中“一般”“主要”就用得很严密,因为有一些建筑物,为适应特殊的需要,或符合特定的审美要求,就可能不这样。2写法指导语言简明“2要求”“3方法”简明,就是简要、明白。“简”反映了量的要求,即说话要尽可能的少,不能啰唆重复,不要说多余的话;“明”含有效果方面的要求,就是意思要表述得清晰,使对方能够明白无误地接受。用一句话来概括,简明就是用尽可能少的语言,传递尽可能多的信息,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226588.html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第07课 哦香雪(备课件)-【上好课】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必修上册).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