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分享赚钱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16

类型2021-2022学年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九年级上学期语文10月月考试题及答案.doc

  • 上传人:a****
  • 文档编号:226981
  • 上传时间:2025-11-18
  • 格式:DOC
  • 页数:16
  • 大小:53KB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2021 2022 学年 浙江省 杭州市 余杭区 九年级 上学 语文 10 月月 考试题 答案
    资源描述:

    1、2021-2022学年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九年级上学期语文10月月考试题及答案一、积累(21分)(21分)班级开展主题为“奥运看不停”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下列任务。1. 【亲临奥运赛场】青春激荡奥运赛场,时代(jin)阅中国后浪。绑着萝卜发绳、别着小鸭发卡的“00年”小将杨倩, ;动作整齐划一、犹如“复制粘贴”的跳水闺蜜陈芋汐、张家齐, ;自由泳接力赛最后一棒李冰洁,“力克”美国名将莱德基, 初入赛场的“00后”小将们,为中国队夺冠立下汗马功劳,证明了“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当比一浪强。”除了年轻的奥运健儿,其他“00后”们亦肩负着“成大才”,牢记着“担大任”的使命。职业或许有赛场内外之分,

    2、但不变的是都葆有“披荆斩棘”的奋斗(z)态。这是青春的弦歌不辍,更是时代的薪火绵(yn)。(1)下列词语中的加点字与“夺冠”的“冠”读音相同的一项是A. 衣冠楚楚B. 怒发冲冠C. 勇冠三军(2)根据拼音,填写汉字。(3)下列填入横线处的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 “跳”出了青春的高度 “拼”出了青春的倔强 “甜”出了青春的风采B. “甜”出了青春的风采 “跳”出了青春的高度 “拼”出了青春的倔强C. “拼”出了青春的倔强 “甜”出了青春的风采 “跳”出了青春的高度(4)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一处标点使用不当,请作修改。(5)画横线的句子有一处语病,请作修改。【答案】(1)C (2)检;姿

    3、;延 (3)B (4)将“一浪当比一浪强”后的句号拿到引号外 (5)在“成大才”后加“的责任”【解析】【分析】【小问1详解】“夺冠”的“冠”读gun;A.衣冠楚楚:形容衣帽穿戴得整齐漂亮。冠,读gun;B.怒发冲冠:愤怒得头发直竖,顶着帽子;形容极端愤怒。冠,读gun;C.勇冠三军:勇敢或勇猛是全军第一。冠,读gun;故选C。【小问2详解】检阅:读音jin yu,意思是翻检阅读;高级首长在军队或群众队伍面前举行检验仪式;姿态:读音z ti,指容貌神态,样子,风格,气度等;绵延:读音min yn,延续不断。【小问3详解】本题考查句子衔接。结合文段语境,小将杨倩“绑着萝卜发绳、别着小鸭发卡”,是“

    4、甜出了青春的风采”;陈芋汐、张家齐,比赛的是跳水,是“跳出了青春的高度”;李冰洁“力克美国名将莱德基”,是“拼出了青春的倔强”。故选B。【小问4详解】本题考查标点符号。引文作为行文的一部分时,句号放在引号外面或不用。根据“证明了”可知,引文是行文的一部分,故将“一浪当比一浪强”后的句号拿到引号外。【小问5详解】宾语残缺,在“成大才”后加“的责任”。2. 【聆听奥运解说】解说一“一棹逍遥天地中”中国女子四人双桨组合获金牌解说二“一个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一个旭日东升未来可期”庞伟、姜冉馨这对有14岁年龄差的组合夺得10米气手枪混合团体冠军解说三“雏凤清于老凤声”17岁张家齐和16岁陈芋汐获跳水双人十

    5、米台冠军下列对三句解说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解说一“一棹”“逍遥”生动表现姑娘们在赛场上划动双桨、徜徉水面的畅快从容。B. 解说二“老骥伏枥”与“旭日东升”运用对比,表现老将风采依旧,新人未来可期C. 解说三以比喻手法来赞美两位小将,不仅跳水夺冠,而且声音动听,擅长歌唱。【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C解说三“雏凤清于老凤声”意思是:雏凤的鸣声,一定会比那老凤更为清亮动听。诗句阐明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道理,意在赞美两位小将发挥稳定,夺得金牌。“声音动听,擅长歌唱”的分析属于望文生义,此句没有展现对两位小将“声音动听,擅长歌唱”的赞美;故选C。3. 【汲取奥运精神】“士不可以不

    6、弘毅,_”,他们用青春践行着“为国争光”的责任与担当;“_,还看今朝”,身临赛场,他们意气风发,胸怀壮志;“山重水复疑无路,_”,面对困境,他们积极求解,绝处逢生;“_,_”(出自范仲淹岳阳楼记),面对成败与得失,他们保持着内心的淡泊与宁静。无论是输是赢,为热爱坚持、为梦想拼搏的奥运健儿,都值得我们学习。将上面所引用的名句填写完整。【答案】 . 任重而道远 . 数风流人物 . 柳暗花明又一村 . 不以物喜 . 不以己悲【解析】【分析】【详解】注意“暗”“己”“以”的书写正确。二、阅读(54分)(33分)现代诗文阅读【甲】当黎明穿上了白衣艾青紫蓝的林子与林子之间由青灰的山坡到青灰的山坡,绿的草原

    7、,绿的草原,草原上流着新鲜的乳液似的烟啊,当黎明穿上了白衣的时候,田野是多么新鲜!看,微黄的灯光,正在电杆上颤栗它的最后的时间。看!1932年1月25日,由巴黎到马赛的路上【乙】我的创作生涯艾青我少年时酷爱绘画。我念初级中学时,受民主思想的冲击,和同学一起上街游行,喊口号。一九二八年中学毕业那一年,北伐军路过金华县城,我们到郊外去迎接,在操场上举行军民联欢会。一九二八年夏天,我考入杭州的国立西湖艺术院绘画系,念了不满一个学期,院长看了我的画,说了两句关键的话:“你在这里学不到什么,到外国去吧。”一九二九年春天,我就随同几个同学怀着浪漫主义的思想,像从家里逃跑似的,到法国巴黎去了。最初家里还可以

    8、接济,不久就断了支援。我在一家中国漆作坊找到了工作。有时工作半天,就到蒙巴纳斯一家画室画素描,而我早已爱上后期印象派的画家们了,看不起“学院派”的绘画。我曾经说:“我在巴黎度过了精神上自由,物质上贫困的三年。”但是我亦没有饿过肚子。我阅读了一些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品,也读了些哲学书籍,文学读得比较多的是诗。我就像水上漂浮的草随波逐流。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日,日本侵略军轻而易举地占领我国东北的土地,民族危机一天天地深重了。在巴黎,我参加了反帝大同盟的一次集会,我的第一首诗会合就是这次集会的记录。 一天,我在巴黎近郊写生,一个喝醉了的法国人走过来,向我大声嚷嚷:“中国人!国家快亡了,你还在这儿画画!”一

    9、句话,好像在我的脸上打了一个耳光。一九三二年初,我因家里几乎断了接济,准备回国,而日本侵略军进攻上海,激起我国军民的抵抗。我经过一个月零四天的时间,到上海,战争已经结束。国民党和日本签订了“淞沪停战协定”。当我看到闸北一带的断墙残壁时,我几乎要哭了。(节选)【丙】艾青诗歌中的“文字绘画”之美荆利霞艾青说:“绘画应该是彩色的诗,诗应该是文学的绘画。”艾青早年的绘画经历,使他的人生与绘画结下不解之缘,这段经历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他的诗歌创作:常常自觉或不自觉地以画家的眼光去观察和捕捉生活中的事物,以画家的敏感去感知生活、书写诗歌,这也为他之后的诗歌创作增添了别具一格的艺术魅力。(A)之美在艾青的诗

    10、歌中,一般带有印象画派的印记,即用表示线条、形状的词语,在诗歌中勾勒和布置画面,并由此形成独具构图美的诗歌。比如他笔下的公路“绵长的公路沿着山的形体/弯曲地,伏贴地向上伸引”,运用像“绵长”“山的形体”“弯曲”“向上”“伸引”等表示线条性的词语,将公路的走势与形态活灵活现地展示出来;再比如西伯利亚“从山坡到山坡/电线架和电线/一直向天边伸引”用“从到”“伸引”等词语,给我们视觉上以由近及远的审美体验;又如会合和太阳,用“烟圈”“圆体”等描述物体形状的词,给读者呈现了一幅形象逼真的画面。再如当黎明穿上了白衣 在上述诗歌中,艾青以画家的敏感发掘画面潜在的线条结构和形状,进而用语言艺术创造出极具构图

    11、之美的诗歌意境。(B)之美梵高说:“画里面的色彩,就是生活里的热情。”艾青也说:“一首诗里面没有色调,没有光彩,没有形象,艺术的生命力在那里呢?”可以说,在艾青的诗歌中,色彩是不可替代的存在。首先表现为以彩寓象。在艾青的诗歌中,某些色彩被赋予了一定的隐含意义。比如在那边一个黑人姑娘在歌唱中用黑色表示黑暗、灾难、不公;在生命吹号者冬天的沼泽中用灰白色表示忧伤、难过、低沉;在他死在第二次红旗中用红色表示光明、热情、活力、希望;在手推车风陵渡中用黄色表示荒凉、失落、哀怨;在呼喊北方绿色中用绿色来表示生命、活力、朝气;在向太阳小蓝花大堰河,我的保姆中用紫色表示悲痛、深沉、高贵等。其次是原色的并列与堆叠

    12、。凭借着原色的并列以及不同颜色之间的堆叠往复,不仅勾勒出一幅极具审美享受的诗歌画面,给人以视觉上的美感体验,而且在这些色彩词语的并置与堆砌中,作者赋予这些色彩词之上的象征意义与附加情感被更加强烈地表达了出来。比如绿“墨绿、浅绿、嫩绿、翠绿、淡绿、粉绿/绿得发黑、绿得出奇”,用绿色的并列与堆叠,强调了诗人内心对于勃勃生机的渴望之情;又如那边“黑的河流,黑的天/在黑与黑之间”用黑色的往复循环,强调社会的黑暗和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再如当黎明穿上了白衣 (C)之美艾青在母鸡为什么下鸭蛋一文中提到:“诗比起绘画,诗它的容量更大。画只能描画一个固定的东西;诗却可以写一些流动的、变化着的事物。”艾青不仅借用

    13、印象派的线条运用和色彩并列之法,还巧妙地使用了动词,使诗歌更具笔触的表现力之美。比如在湖心中用“荡碎”“映着”“飘”等动态词语,将镜面似的湖面的寂静打破,恰似诗人“颤震的心灵”一般的不平静;再如在当黎明穿上了白衣中,用“颤栗”一词, 艾青在诗中使用这种极具表现力的动词,一方面使诗歌呈现“颤动”的画面效果和动态之美;另一方面,又使得诗歌勾勒出的和谐画面出现激烈冲撞与矛盾冲突,以此表达诗人当时内心的复杂情感,在情感上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艾青说:“诗人必须是一个能把对于外界的感受与自己的情感思想融合起来的艺术家。”艾青的诗歌,不仅具有“绘画美”,而且融入了时代情感与个人思考,正如他自己对诗歌的要求“

    14、个人的痛苦与欢乐,必须融合在时代的痛苦与欢乐里”。(节选,有删改)4. 【阅读甲诗】诗人择取紫蓝的林子、 、 等意象,描绘了一幅 的画面。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艾青的这首诗不拘泥于形式,诗句的韵脚和字数并不整齐划一,富有散文美。B“乳液似”这一比喻,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烟的清新感、流动感与缥缈的美感。C结尾的“看”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感叹,但全诗出现两个“看”字,难免有重复之嫌。5. 【阅读丙文】请将丙文的小标题补充完整,并思考其有何好处。A: B: C: 好处: 文章多处引用艾青的原话,有何作用?6. 【阅读甲诗与丙文】甲诗可作为论据,放在丙文的处。请结合上下文,分别为丙文补写

    15、三个论据。7. 【阅读三则材料】(1)丙文指出,艾青的诗歌“融入了时代情感与个人思考”。请阅读上述三则材料,结合“黎明”意象与作者生平,分析甲诗的思想情感。(2)请结合整个答题过程,小结诗歌阅读的方法。【答案】4. 青灰的山坡 绿的草原 黎明时分美丽田野C 5. A构图 B色彩 C动词; 使文章条理清晰,一目了然。证明艾青的诗歌创作理念,如诗歌应具有绘画美、色彩美、动态美,诗歌应融入个人思考与时代情感等,更有说服力。 6. 用“由到”等词语,给我们视觉上以由近及远的审美体验;用“流着”“烟”等词语,描绘出烟一缕一缕漂浮的画面,富有线条感。用绿色的并列与“紫蓝”“青灰”“绿”“乳白”“微黄”这些

    16、不同颜色之间的堆叠往复,表现诗人面对黎明时分美丽田野的愉悦、自由的心境。以电杆上灯光的忽闪与微弱,来衬托黎明之光的明亮与壮美,灯光无论怎样“挣扎”,都不得不“让位”于黎明,表达诗人对黎明的赞美。 7. (1)这首诗写于1932年,描绘了黎明来临之际美丽的田野景色。根据乙文,诗人中学时代便受到了民主思想的冲击;1931年的中国东北被日本侵占,在巴黎的经历又激发了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因此,诗歌中的黎明意象,应该象征着作者对自由的追求,表达了他对国家光明前途的期盼。(2)初读,整体把握。细读品味,鉴赏语言。阅读作者生平,知人论世。阅读评论文章,反观作品。关注诗人的独特创作风格。【解析】【4题详解】本

    17、题考查对诗歌画面的鉴赏能力。开头三句诗人择取了“紫蓝的林子”“青灰的山坡”“绿的草原”等意象,前两个空可气虚此填空。这些意象,动静结合,构成既有美感又有动感的画面“当黎明穿上了白衣的时候,田野是多么新鲜”,可概括为“黎明时分美丽田野”填入第三空。本题考查诗歌的理解。C.全诗出现两个“看”字,第一个“看”,提醒读者注意,写出黎明即将来到的景象;第二个“看”直接抒发诗人的感叹,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对黎明到来的欣喜。因此本项“全诗出现两个看字,难免有重复之嫌”说法是错误的;故选C。【5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段内容的概括以及引用的作用。解答此题要熟读文段,理解文段,注意对关键词语的提取。(A)之美:可以提取

    18、第段中“在艾青的诗歌中,一般带有印象画派的印记,即用表示线条、形状的词语,在诗歌中勾勒和布置画面,并由此形成独具构图美的诗歌”句中的“构图”填空;(B)之美:可以提取第段中“可以说,在艾青的诗歌中,色彩是不可替代的存在”中的“色彩”;(C)之美 :可提取第段中“艾青不仅借用印象派的线条运用和色彩并列之法,还巧妙地使用了动词,使诗歌更具笔触的表现力之美”中的“动词”进行填空。这三个小标题,使得文章层次清晰,条理分明,令读者对文章讨论的内容一目了然。本题考查引用的作用。文章中多处引用艾青的话和诗句,是用艾青自己的说法和作品对作者的观点进行证明。如第段“绘画应该是彩色的诗,诗应该是文学的绘画”证明艾

    19、青的诗歌创作理念。第段中引用的诗歌,证明了艾青诗歌的构图美;第段中引用的艾青诗歌,证明色彩美;第段引用艾青的话,第段引用艾青的诗,证明了动态美。【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补写论据的能力。解答时要仔细阅读理解甲诗,对甲诗的性格内容进行分析,同时要理解丙文,对三处地方的内容要理解,运用流畅的语言,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阐述。放在处,要从当黎明穿上了白衣中意象,如“流着”“烟”等具有的构图美来分析。放在处,要从当黎明穿上了白衣中的色彩美,如“紫蓝”“青灰”“绿”“乳白”“微黄”等各种颜色,表现了作者愉悦的心情这方面来分析。放在处,要从当黎明穿上了白衣中具有动态美,如灯光与黎明的“争斗”与“让位”等来分析。

    20、【7题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人思想情感以及读诗方法的感悟。考生要注意了解诗人的生平,结合诗人的人生历程进行分析。这首诗写于1932年,根据乙文中时代背景和作者经历,就在前一年即1931年,中国东北被日本侵占,作者怀着家仇国恨回到祖国,立志要报效祖国,为国家而战。当黎明穿上了白衣中的美丽景象,象征了作者对光明和自由的追求,表达了他对国家终将战胜黑暗,迎来光明的强烈渴望和信念。(2)本题考查诗歌的阅读方法。结合三篇诗文资料以及答题过程,可知读艾青的诗,要在初读的基础上细细品味,对诗歌的内容、语言的表达、表现手法的运用等都有知晓,要了解诗人的生平,结合评论性文章,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根据自己的

    21、阅读欣赏过程,结合自己的体会,言之有理即可。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题。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任职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时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徙知密州。有盗窃发,安抚司遣三班使臣领悍卒来捕,卒凶暴恣行,至以禁物诬民,入其家争斗杀人,且畏罪惊溃,将为乱。民奔诉轼,轼投其书不视,曰:“必不至此。”散卒闻之,少安,徐使人招出戮之。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

    22、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既至杭,大旱,饥疫并作。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复得赐度僧牒,易米以救饥者。明年春,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饘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宋史苏轼列传)【注释】畚锸(bnch):畚,盛土器;锸,起土器。粜(tio):卖米。饘zhn:稠(粥)。8. 参考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加点词。文言词句方法解释属文日数千言尾属于城查阅词典法:连接;跟着;撰写;通“嘱”,托付;归属,隶属。明年春课内迁移法:越明年(岳阳楼记)卒全其城语境推测法:联系

    23、上下文推断9. 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 苏轼到二十岁时,就精通经传历史,可见其才华横溢。B. 苏轼把百姓的控诉书扔在地上不看,包庇作乱兵卒。C. 卒长愿意听命苏轼调遣,侧面衬托苏轼的身先士卒。D. 面对灾荒,苏轼减米价,作粥药,遣医治病,睿智能干。10. 联系上下文,品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11. 苏轼是否做到了范仲淹所提倡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请结合文本阐述观点和理由。【答案】8. 撰写 连接 第二年 最终 9. B 10. 运用一系列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黄河在曹村决口,泛滥到梁山泊,流入

    24、南清河,汇集于徐州城下,水位上涨的情状,表现灾情的严重,为后文“富民争出”与苏轼的行为做铺垫。 11. 做到了。苏轼设法使新令有利于百姓,百姓得以安宁;用计谋杀掉横行作乱的兵卒,保护百姓;过家门不入,率官兵抗洪筑堤、保城安民;杭州大旱,减米价,作粥药,遣医治病,造福百姓。【解析】【分析】【8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句意:每天写文章写几千个字。属:撰写。句意:末尾与城墙相连属:连接。句意:第二年春天。明年:第二年。句意:最终保全了徐州城。卒:最终。【9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B.结合“散卒闻之,少安,徐使人招出

    25、戮之”,意思是“逃散的兵卒听说了这件事,稍为安心,苏轼慢慢地派人招引他们出来杀掉”,可知苏轼“投其书不视”是为了麻痹逃散的兵卒,在他们放松警惕之后再派人出去进行招抚和剿杀。因此“苏轼把百姓的控诉书扔在地上不看,包庇作乱兵卒”说法错误。故选B。【10题详解】本题考查对句子的赏析。“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的意思是“黄河在曹村附近决堤,在梁山泊泛滥,从南清河溢出,汇聚在徐州城下,水不断上涨不久就要泄进城里,城墙即将被冲毁”,“决”“泛”“溢”“汇”“涨”这一系列的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黄河决口,洪水迅速南下,直到徐州城下,水位不断上涨,徐州城危在旦夕,表现了洪

    26、灾的形势严峻,为紧接着的“富民争出避水”,以及苏轼尽全力护城保民的行为作了情节上的铺垫。【11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意思是“忧虑在天下人之前,享受在天下人之后,比喻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从本文内容看,文中的苏轼完全做到了范仲淹所提倡的这种精神。结合第段中“时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可见苏轼设法使新令有利于百姓,百姓得以安宁;结合第段中“卒凶暴恣行,至以禁物诬民,入其家争斗杀人,且畏罪惊溃,将为乱”“散卒闻之,少安,徐使人招出戮之”可见苏轼用计谋杀掉横行作乱的兵卒,保护百姓;结合第段中“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

    27、尾属于城。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可见他过家门不入,率官兵抗洪筑堤、保城安民;结合第段中“既至杭,大旱,饥疫并作。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复得赐度僧牒,易米以教饥者。明年春,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饘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可见杭州大旱时,他减米价,作粥药,遣医治病,造福百姓。据此可以整理出答案。【点睛】译文苏轼,字子瞻,是眉州眉山人。等到二十岁时,(他)就学识广博,通晓经书正史,每天写文章写几千个字。任职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新的政令一天天下达,苏轼在其间,常常凭借新法(中对百姓有利的内容)来造福百姓,百姓因此生活安定。调任密州知州。有强盗作案,安抚司派三班

    28、武官带领骄悍的兵卒来捕捉,兵卒凶暴横行,至于诬陷百姓藏有宫禁之物,进入人家争斗杀人,而后又畏罪逃散,将要作乱。百姓奔走告诉苏轼,苏轼把控诉书扔在地上不看,说:“一定不至于这样。”逃散的兵卒听说了这件事,稍为安心,苏轼慢慢地派人招引他们出来杀掉。调任徐州。黄河在曹村附近决堤,在梁山泊泛滥,从南清河溢出,汇聚在徐州城下,水不断上涨,不久就要泄进城里,城墙即将被冲毁,城里的富人争着逃出城去避难,苏轼说:“如果富人都出了城,民心一定会动摇,谁和我一起守城呢?只要有我在这里,就不会让决堤的水毁了城墙。”于是将富民们赶回城中,苏轼到武卫营,把卒长叫出来说:“河水将要冲进城里,事情很紧迫了,即使是禁军也要暂

    29、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您尚且不逃避洪水,我们这些小人应该为您效力。”于是率领他的士兵拿着畚锸出营,修筑东南方向的长堤,堤坝从戏马台起,末尾与城墙相连。雨日夜不停,没有受损的城墙只有三版。苏轼搭建草庐住在城上,即使经过家门也不入,派官吏们分别在城墙各处守卫,最终保全了徐州城。到杭州后,遇上大旱,饥荒和瘟疫并发。苏轼向朝廷请求,免去本路上供米的三分之一,又得赐予剃度僧人的牒文,用以换取米来救济饥饿的人。第二年春天,又减价出售常平仓的米,做了很多粥和药剂,派人带着医生到各街巷治病,救活的人很多。阅读下面的古诗。月圆【唐】杜甫孤月当楼满,寒江动夜扉。委波金不定,照席绮逾依。未缺空山静,高悬列宿稀

    30、。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注释】绮逾依:这里指(席子上的)光彩更加柔美。列宿:众星。12. 诗歌前三联通过视角转换来写出月色的变化,请作简要分析。13. 该诗与杜甫的月夜忆舍弟都借月抒情,请分析情感的异同。【答案】12. 先仰望,写孤月当空,清辉满楼;再远眺江面,写月洒江波,浮光跃金;然后视线转向屋内,写月照绮席,光彩交融;最后视线又移至屋外,写月挂空山,万籁俱静;月明中天,疏星寥落。 13. 同:二诗都借月来表达对故乡、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异:月夜通过写“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表达对战事仍频,家愁国难的忧虑痛苦。月圆通过写人们远隔万里共沐月光,表达万家团圆的美好祝福。【解析】【分析】【1

    31、2题详解】本题考查对诗歌表达内容的理解。回答时要注意题干的要求,从视角转换的角度作简要分析;分析时一定要按照要求分条梳理。首联“孤月当楼满,寒江动夜扉”意思是“独悬天空一轮圆月,正对屋舍,月光照射在秋夜滚滚的江面之上,又反射到屋门之上闪动”,前一句写天上的月亮,下一句写寒江上的波光以及门扉上的月光,先写仰视所见,再写平视远眺,视角不断变化,展现出月亮的生动性。颔联“委波金不定,照席绮逾依”意思是“绵延曲折起伏的水波在不停地跳动着金光,华丽的绮席被月光照射显得更加柔美”,前一句写江面的金色月光,这应该是诗人从江楼俯视所见,后一句写室内席上的月光,视线由江面到室内。颈联“未缺空山静,高悬列宿稀“意

    32、思是“秋天的深夜里高悬着的一轮明月,照耀着幽深人少的山林。夜空中月光皎洁,群星稀寥”,颔联诗人的视线转入室内,而到了颈联诗人又把视线由室内转向室外,写天上稀疏的星星,借以展示月光之明。【13题详解】本题考查对两首诗所表达情感的异同的分析。答题时要注意从表达情感方面先分析相同的地方 ,再分析不同的地方。从字里行间去体会异同。月圆尾联“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诗人由眼前的月亮,想像到千里之外的家乡和亲人,联想到与他们远隔万里共沐月光。这是诗人的美好的愿望和真情的祝愿,也是自己长期滞留异乡,久久难归的无可奈何的告慰,表达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抒发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

    33、之情。这首诗从诗人在安史之乱中饱受颠沛流离之苦,想到百姓之苦,体现出了作者的怀家愁和忧国难之情。因此,两者都借月来表达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这是相同之处。不同之处:月圆情感单一,前三联从不同视角对月进行描绘,尾联表达思亲念家之情;月夜忆舍弟中“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还表达了内心的忧虑之情。亲人们四处流散,平时寄书老是不能送到,更何况战乱频繁还没有停止,生死茫茫当更难逆料。含蓄蕴藉,彰显家国情怀。三、写作(45分)14. 请围绕“秋”这一主题,用三行现代诗,写出你的发现、你的心声。要求有想象和细节,至少运用一种修辞,不超过60个字。三行诗示例:月蔡培国一条银色的扁担这

    34、端天涯那端故乡档案麦芒白纸。黑字一堆醒着的历史【答案】例文枫叶红了秋天来了路边的那棵孤独枫树开始红了我站在树下仔细的寻找那片最红的枫叶送给远方的你请不要把它丢在风中因为那是我的思念也是你牵挂【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小作文(微写作)(1)审题立意。根据题目的要求,围绕“秋”这个主题,写出发现、心声等。内容上,选取秋天特有的景物;形式上,用三行诗的形式,即每个诗节,三行,可写三四个诗节,不超过60个字;立意上,或赞美秋天的丰硕,或感叹秋天的寂寥,或借秋表达一种思绪,或给秋一份祝福等,要写出自己的独特发现、感受和心声。写成现代诗。(2)选材构思。根据题干要求“有想象和细节”,除了对“秋”的整

    35、体感受外,需选取具体的意象来表达感情,如枫叶、菊花、大雁、瓜果、枯草等,一般现有整体印象,再具体景物表现;也可直接选用具体景物,来表现,如枫叶。不管选取何种方式,要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根据“同时要运用一种修辞来表达”的要求,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15.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写作。为什么要学习?为什么爸妈不理解我?为什么要爱国?我们的生活中总是充满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学会质疑,学会思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生命的真谛。请以“为什么”为话题,思考问题答案,写一篇文章。可讲述经历或见闻,可发表见解,也可进行文学创作。要求:(1)题目自拟,文体自定(诗歌除外);(2)字数600-800;(3)不得抄袭、套

    36、作;(4)不出现真实的校名和师生姓名。【答案】例文学会反思,成就精彩人生反思是一面镜子,帮你找出自己的不足;反思是好友的一句鼓励自己的话,鼓舞你不断前进;反思是前进的动力,推动我们走向成功。越王勾践被吴国打败俘虏以后,每天都反思自己失败的原因,发现自己的不足,不断总结,激励自己奋发图强;反思自己应该怎样才能够再一次成为王者。通过几年的反思后,他卧薪尝胆,积蓄力量,终于战胜了吴国,成就了梦想,他也因此成为一名贤能的君王。反思的力量是多么伟大!它能让一名亡国之君再次称王。商纣王,一代暴君,每天只知道荒淫享乐,不理朝政,被美女琼浆所迷惑而不能自拔。在西周的打击下多次失利,但他却不知道反思,认为这只是

    37、一时的运气不好,仍然每天沉溺于花天酒色之中,不思量自己的国家为什么会如此动荡不安,最后被自己的一个诸侯小国战败。反思自己是多么的重要!纣王如果能听信忠言,及时反思自己,绝不会走到身败名裂的悲惨地步。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反思的重要意义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要进步,就要不断反思。每一个人都需要反思,一个组织需要反思,一个团体需要反思,一个政党也是如此。在战争年代,我们党经过不断反思,纠正来自党内的“左”的和“右”的错误,取得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和平建设年代,我们党系统总结了建国以来的经验教训,通过反思,纠正了“反右”“十年浩劫”的历史错误,拨乱反正,应民心顺民意

    38、地作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使我们的国家出现了今天繁荣富强的喜人局面。反思是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傲气;反思是陶渊明“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的傲岸;反思是鲁迅要医治中国人的心,而不是形体的心得。人生本如此,成如朗月照花,而败亦要反求诸己,以求得更好的将来。古往今来,成功总伴随着反思而诞生的。朋友,让我们多问几个“为什么”,学会反思,成就精彩人生吧!【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话题作文。(1)审题立意。根据所给材料“为什么要学习?为什么爸妈不理解我?为什么要爱国?我们的生活中总是充满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可知,生活中我们确实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而材料又启发我们“学

    39、会质疑,学会思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生命的真谛”。面对问题,学会质疑和思考,进而理解生命的真谛,是命义所在。立意上,可就具体问题展开思考 ,明白其中蕴含的人生道理,如面对为什么爸妈不理解我的问题,可以谈如何相互理才能弥合代沟或如何相互理解才能家庭和谐等;也可就如何思考和反思从整体上阐述及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如学会反思,成就精彩人生等。可写成记叙文,也可写成议论文。(2)选材构思。如写成记叙文,应明确遇到的问题是什么,交代清楚这个问题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如事情做不成功,遇到了挫折和困难,或者人际关系处得不好,经过自我反省,找到了原因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明白了某种人生真理。思考或反思的地方是重点,要详细描绘思考的过程和样子;结果,要突出理解了生命中的什么真谛。如写成议论文,先明确自己要表达的中心论点是什么,需把从生活中自己的亲身经历选材和引用历史名人轶事选材结合起来,选取论据,论证中心论点;摆事实、讲道理,使论证典型充分,具有较强针对性和说服力。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2021-2022学年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九年级上学期语文10月月考试题及答案.doc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226981.html
    相关资源 更多
  •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期末模拟试卷及参考答案(达标题).docx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期末模拟试卷及参考答案(达标题).docx
  • 2023年高考数学一轮复习 第九章 统计与成对数据的统计分析 2 用样本估计总体练习(含解析).docx2023年高考数学一轮复习 第九章 统计与成对数据的统计分析 2 用样本估计总体练习(含解析).docx
  •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期末模拟试卷及参考答案(轻巧夺冠).docx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期末模拟试卷及参考答案(轻巧夺冠).docx
  • 2023年高考数学一轮复习 第九章 统计与成对数据的统计分析 1 随机抽样、统计图表练习(含解析).docx2023年高考数学一轮复习 第九章 统计与成对数据的统计分析 1 随机抽样、统计图表练习(含解析).docx
  • 新疆哈密地区第二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数学(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新疆哈密地区第二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数学(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
  •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期末模拟试卷及参考答案(考试直接用).docx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期末模拟试卷及参考答案(考试直接用).docx
  • 2023年高考数学一轮复习 第三章 一元函数的导数及其应用 8 隐零点与极值点偏移问题 培优课练习(含解析).docx2023年高考数学一轮复习 第三章 一元函数的导数及其应用 8 隐零点与极值点偏移问题 培优课练习(含解析).docx
  • 河南省南阳市2020届高三数学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理(含解析).doc河南省南阳市2020届高三数学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理(含解析).doc
  •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期末模拟试卷及参考答案(综合题).docx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期末模拟试卷及参考答案(综合题).docx
  • 河南省南阳市2020届高三数学上学期期中试题 文(含解析).doc河南省南阳市2020届高三数学上学期期中试题 文(含解析).doc
  •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期末模拟试卷及参考答案(综合卷).docx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期末模拟试卷及参考答案(综合卷).docx
  • 2023年高考数学一轮复习 第三章 一元函数的导数及其应用 7 利用导数研究函数零点练习(含解析).docx2023年高考数学一轮复习 第三章 一元函数的导数及其应用 7 利用导数研究函数零点练习(含解析).docx
  • 2023年高考数学一轮复习 第三章 一元函数的导数及其应用 6 利用导数证明不等式练习(含解析).docx2023年高考数学一轮复习 第三章 一元函数的导数及其应用 6 利用导数证明不等式练习(含解析).docx
  •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期末模拟试卷及参考答案(突破训练).docx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期末模拟试卷及参考答案(突破训练).docx
  • 2023年高考数学一轮复习 第三章 一元函数的导数及其应用 5 利用导数研究恒(能)成立问题练习(含解析).docx2023年高考数学一轮复习 第三章 一元函数的导数及其应用 5 利用导数研究恒(能)成立问题练习(含解析).docx
  •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期末模拟试卷及参考答案(研优卷).docx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期末模拟试卷及参考答案(研优卷).docx
  •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期末模拟试卷及参考答案(满分必刷).docx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期末模拟试卷及参考答案(满分必刷).docx
  • 2023年高考数学一轮复习 第三章 一元函数的导数及其应用 4 函数中的构造问题 培优课练习(含解析).docx2023年高考数学一轮复习 第三章 一元函数的导数及其应用 4 函数中的构造问题 培优课练习(含解析).docx
  •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期末模拟试卷及参考答案(模拟题).docx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期末模拟试卷及参考答案(模拟题).docx
  • 2023年高考数学一轮复习 第三章 一元函数的导数及其应用 3 导数与函数的极值、最值练习(含解析).docx2023年高考数学一轮复习 第三章 一元函数的导数及其应用 3 导数与函数的极值、最值练习(含解析).docx
  •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期末模拟试卷及参考答案(最新).docx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期末模拟试卷及参考答案(最新).docx
  •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期末模拟试卷及参考答案(新).docx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期末模拟试卷及参考答案(新).docx
  • 2023年高考数学一轮复习 第三章 一元函数的导数及其应用 2 导数与函数的单调性练习(含解析).docx2023年高考数学一轮复习 第三章 一元函数的导数及其应用 2 导数与函数的单调性练习(含解析).docx
  •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期末模拟试卷及参考答案(巩固).docx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期末模拟试卷及参考答案(巩固).docx
  • 2023年高考数学一轮复习 第三章 一元函数的导数及其应用 1 导数的概念及其意义、导数的运算练习(含解析).docx2023年高考数学一轮复习 第三章 一元函数的导数及其应用 1 导数的概念及其意义、导数的运算练习(含解析).docx
  •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期末模拟试卷及参考答案(实用).docx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期末模拟试卷及参考答案(实用).docx
  • 河南省南阳市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终质量评估数学(文)试题 扫描版含答案.doc河南省南阳市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终质量评估数学(文)试题 扫描版含答案.doc
  •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期末模拟试卷及参考答案(完整版).docx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期末模拟试卷及参考答案(完整版).docx
  •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期末模拟试卷及参考答案(夺分金卷).docx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期末模拟试卷及参考答案(夺分金卷).docx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加入我们 - 常用工具与软件 - 公益活动

    copyright@ 2020-2024 www.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