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九年级上学期语文10月月考试题及答案.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9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1 2022 学年 浙江省 杭州市 余杭区 九年级 上学 语文 10 月月 考试题 答案
- 资源描述:
-
1、2021-2022学年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九年级上学期语文10月月考试题及答案一、积累(21分)(21分)班级开展主题为“奥运看不停”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下列任务。1. 【亲临奥运赛场】青春激荡奥运赛场,时代(jin)阅中国后浪。绑着萝卜发绳、别着小鸭发卡的“00年”小将杨倩, ;动作整齐划一、犹如“复制粘贴”的跳水闺蜜陈芋汐、张家齐, ;自由泳接力赛最后一棒李冰洁,“力克”美国名将莱德基, 初入赛场的“00后”小将们,为中国队夺冠立下汗马功劳,证明了“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当比一浪强。”除了年轻的奥运健儿,其他“00后”们亦肩负着“成大才”,牢记着“担大任”的使命。职业或许有赛场内外之分,
2、但不变的是都葆有“披荆斩棘”的奋斗(z)态。这是青春的弦歌不辍,更是时代的薪火绵(yn)。(1)下列词语中的加点字与“夺冠”的“冠”读音相同的一项是A. 衣冠楚楚B. 怒发冲冠C. 勇冠三军(2)根据拼音,填写汉字。(3)下列填入横线处的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 “跳”出了青春的高度 “拼”出了青春的倔强 “甜”出了青春的风采B. “甜”出了青春的风采 “跳”出了青春的高度 “拼”出了青春的倔强C. “拼”出了青春的倔强 “甜”出了青春的风采 “跳”出了青春的高度(4)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一处标点使用不当,请作修改。(5)画横线的句子有一处语病,请作修改。【答案】(1)C (2)检;姿
3、;延 (3)B (4)将“一浪当比一浪强”后的句号拿到引号外 (5)在“成大才”后加“的责任”【解析】【分析】【小问1详解】“夺冠”的“冠”读gun;A.衣冠楚楚:形容衣帽穿戴得整齐漂亮。冠,读gun;B.怒发冲冠:愤怒得头发直竖,顶着帽子;形容极端愤怒。冠,读gun;C.勇冠三军:勇敢或勇猛是全军第一。冠,读gun;故选C。【小问2详解】检阅:读音jin yu,意思是翻检阅读;高级首长在军队或群众队伍面前举行检验仪式;姿态:读音z ti,指容貌神态,样子,风格,气度等;绵延:读音min yn,延续不断。【小问3详解】本题考查句子衔接。结合文段语境,小将杨倩“绑着萝卜发绳、别着小鸭发卡”,是“
4、甜出了青春的风采”;陈芋汐、张家齐,比赛的是跳水,是“跳出了青春的高度”;李冰洁“力克美国名将莱德基”,是“拼出了青春的倔强”。故选B。【小问4详解】本题考查标点符号。引文作为行文的一部分时,句号放在引号外面或不用。根据“证明了”可知,引文是行文的一部分,故将“一浪当比一浪强”后的句号拿到引号外。【小问5详解】宾语残缺,在“成大才”后加“的责任”。2. 【聆听奥运解说】解说一“一棹逍遥天地中”中国女子四人双桨组合获金牌解说二“一个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一个旭日东升未来可期”庞伟、姜冉馨这对有14岁年龄差的组合夺得10米气手枪混合团体冠军解说三“雏凤清于老凤声”17岁张家齐和16岁陈芋汐获跳水双人十
5、米台冠军下列对三句解说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解说一“一棹”“逍遥”生动表现姑娘们在赛场上划动双桨、徜徉水面的畅快从容。B. 解说二“老骥伏枥”与“旭日东升”运用对比,表现老将风采依旧,新人未来可期C. 解说三以比喻手法来赞美两位小将,不仅跳水夺冠,而且声音动听,擅长歌唱。【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C解说三“雏凤清于老凤声”意思是:雏凤的鸣声,一定会比那老凤更为清亮动听。诗句阐明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道理,意在赞美两位小将发挥稳定,夺得金牌。“声音动听,擅长歌唱”的分析属于望文生义,此句没有展现对两位小将“声音动听,擅长歌唱”的赞美;故选C。3. 【汲取奥运精神】“士不可以不
6、弘毅,_”,他们用青春践行着“为国争光”的责任与担当;“_,还看今朝”,身临赛场,他们意气风发,胸怀壮志;“山重水复疑无路,_”,面对困境,他们积极求解,绝处逢生;“_,_”(出自范仲淹岳阳楼记),面对成败与得失,他们保持着内心的淡泊与宁静。无论是输是赢,为热爱坚持、为梦想拼搏的奥运健儿,都值得我们学习。将上面所引用的名句填写完整。【答案】 . 任重而道远 . 数风流人物 . 柳暗花明又一村 . 不以物喜 . 不以己悲【解析】【分析】【详解】注意“暗”“己”“以”的书写正确。二、阅读(54分)(33分)现代诗文阅读【甲】当黎明穿上了白衣艾青紫蓝的林子与林子之间由青灰的山坡到青灰的山坡,绿的草原
7、,绿的草原,草原上流着新鲜的乳液似的烟啊,当黎明穿上了白衣的时候,田野是多么新鲜!看,微黄的灯光,正在电杆上颤栗它的最后的时间。看!1932年1月25日,由巴黎到马赛的路上【乙】我的创作生涯艾青我少年时酷爱绘画。我念初级中学时,受民主思想的冲击,和同学一起上街游行,喊口号。一九二八年中学毕业那一年,北伐军路过金华县城,我们到郊外去迎接,在操场上举行军民联欢会。一九二八年夏天,我考入杭州的国立西湖艺术院绘画系,念了不满一个学期,院长看了我的画,说了两句关键的话:“你在这里学不到什么,到外国去吧。”一九二九年春天,我就随同几个同学怀着浪漫主义的思想,像从家里逃跑似的,到法国巴黎去了。最初家里还可以
8、接济,不久就断了支援。我在一家中国漆作坊找到了工作。有时工作半天,就到蒙巴纳斯一家画室画素描,而我早已爱上后期印象派的画家们了,看不起“学院派”的绘画。我曾经说:“我在巴黎度过了精神上自由,物质上贫困的三年。”但是我亦没有饿过肚子。我阅读了一些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品,也读了些哲学书籍,文学读得比较多的是诗。我就像水上漂浮的草随波逐流。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日,日本侵略军轻而易举地占领我国东北的土地,民族危机一天天地深重了。在巴黎,我参加了反帝大同盟的一次集会,我的第一首诗会合就是这次集会的记录。 一天,我在巴黎近郊写生,一个喝醉了的法国人走过来,向我大声嚷嚷:“中国人!国家快亡了,你还在这儿画画!”一
9、句话,好像在我的脸上打了一个耳光。一九三二年初,我因家里几乎断了接济,准备回国,而日本侵略军进攻上海,激起我国军民的抵抗。我经过一个月零四天的时间,到上海,战争已经结束。国民党和日本签订了“淞沪停战协定”。当我看到闸北一带的断墙残壁时,我几乎要哭了。(节选)【丙】艾青诗歌中的“文字绘画”之美荆利霞艾青说:“绘画应该是彩色的诗,诗应该是文学的绘画。”艾青早年的绘画经历,使他的人生与绘画结下不解之缘,这段经历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他的诗歌创作:常常自觉或不自觉地以画家的眼光去观察和捕捉生活中的事物,以画家的敏感去感知生活、书写诗歌,这也为他之后的诗歌创作增添了别具一格的艺术魅力。(A)之美在艾青的诗
10、歌中,一般带有印象画派的印记,即用表示线条、形状的词语,在诗歌中勾勒和布置画面,并由此形成独具构图美的诗歌。比如他笔下的公路“绵长的公路沿着山的形体/弯曲地,伏贴地向上伸引”,运用像“绵长”“山的形体”“弯曲”“向上”“伸引”等表示线条性的词语,将公路的走势与形态活灵活现地展示出来;再比如西伯利亚“从山坡到山坡/电线架和电线/一直向天边伸引”用“从到”“伸引”等词语,给我们视觉上以由近及远的审美体验;又如会合和太阳,用“烟圈”“圆体”等描述物体形状的词,给读者呈现了一幅形象逼真的画面。再如当黎明穿上了白衣 在上述诗歌中,艾青以画家的敏感发掘画面潜在的线条结构和形状,进而用语言艺术创造出极具构图
11、之美的诗歌意境。(B)之美梵高说:“画里面的色彩,就是生活里的热情。”艾青也说:“一首诗里面没有色调,没有光彩,没有形象,艺术的生命力在那里呢?”可以说,在艾青的诗歌中,色彩是不可替代的存在。首先表现为以彩寓象。在艾青的诗歌中,某些色彩被赋予了一定的隐含意义。比如在那边一个黑人姑娘在歌唱中用黑色表示黑暗、灾难、不公;在生命吹号者冬天的沼泽中用灰白色表示忧伤、难过、低沉;在他死在第二次红旗中用红色表示光明、热情、活力、希望;在手推车风陵渡中用黄色表示荒凉、失落、哀怨;在呼喊北方绿色中用绿色来表示生命、活力、朝气;在向太阳小蓝花大堰河,我的保姆中用紫色表示悲痛、深沉、高贵等。其次是原色的并列与堆叠
12、。凭借着原色的并列以及不同颜色之间的堆叠往复,不仅勾勒出一幅极具审美享受的诗歌画面,给人以视觉上的美感体验,而且在这些色彩词语的并置与堆砌中,作者赋予这些色彩词之上的象征意义与附加情感被更加强烈地表达了出来。比如绿“墨绿、浅绿、嫩绿、翠绿、淡绿、粉绿/绿得发黑、绿得出奇”,用绿色的并列与堆叠,强调了诗人内心对于勃勃生机的渴望之情;又如那边“黑的河流,黑的天/在黑与黑之间”用黑色的往复循环,强调社会的黑暗和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再如当黎明穿上了白衣 (C)之美艾青在母鸡为什么下鸭蛋一文中提到:“诗比起绘画,诗它的容量更大。画只能描画一个固定的东西;诗却可以写一些流动的、变化着的事物。”艾青不仅借用
13、印象派的线条运用和色彩并列之法,还巧妙地使用了动词,使诗歌更具笔触的表现力之美。比如在湖心中用“荡碎”“映着”“飘”等动态词语,将镜面似的湖面的寂静打破,恰似诗人“颤震的心灵”一般的不平静;再如在当黎明穿上了白衣中,用“颤栗”一词, 艾青在诗中使用这种极具表现力的动词,一方面使诗歌呈现“颤动”的画面效果和动态之美;另一方面,又使得诗歌勾勒出的和谐画面出现激烈冲撞与矛盾冲突,以此表达诗人当时内心的复杂情感,在情感上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艾青说:“诗人必须是一个能把对于外界的感受与自己的情感思想融合起来的艺术家。”艾青的诗歌,不仅具有“绘画美”,而且融入了时代情感与个人思考,正如他自己对诗歌的要求“
14、个人的痛苦与欢乐,必须融合在时代的痛苦与欢乐里”。(节选,有删改)4. 【阅读甲诗】诗人择取紫蓝的林子、 、 等意象,描绘了一幅 的画面。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艾青的这首诗不拘泥于形式,诗句的韵脚和字数并不整齐划一,富有散文美。B“乳液似”这一比喻,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烟的清新感、流动感与缥缈的美感。C结尾的“看”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感叹,但全诗出现两个“看”字,难免有重复之嫌。5. 【阅读丙文】请将丙文的小标题补充完整,并思考其有何好处。A: B: C: 好处: 文章多处引用艾青的原话,有何作用?6. 【阅读甲诗与丙文】甲诗可作为论据,放在丙文的处。请结合上下文,分别为丙文补写
15、三个论据。7. 【阅读三则材料】(1)丙文指出,艾青的诗歌“融入了时代情感与个人思考”。请阅读上述三则材料,结合“黎明”意象与作者生平,分析甲诗的思想情感。(2)请结合整个答题过程,小结诗歌阅读的方法。【答案】4. 青灰的山坡 绿的草原 黎明时分美丽田野C 5. A构图 B色彩 C动词; 使文章条理清晰,一目了然。证明艾青的诗歌创作理念,如诗歌应具有绘画美、色彩美、动态美,诗歌应融入个人思考与时代情感等,更有说服力。 6. 用“由到”等词语,给我们视觉上以由近及远的审美体验;用“流着”“烟”等词语,描绘出烟一缕一缕漂浮的画面,富有线条感。用绿色的并列与“紫蓝”“青灰”“绿”“乳白”“微黄”这些
16、不同颜色之间的堆叠往复,表现诗人面对黎明时分美丽田野的愉悦、自由的心境。以电杆上灯光的忽闪与微弱,来衬托黎明之光的明亮与壮美,灯光无论怎样“挣扎”,都不得不“让位”于黎明,表达诗人对黎明的赞美。 7. (1)这首诗写于1932年,描绘了黎明来临之际美丽的田野景色。根据乙文,诗人中学时代便受到了民主思想的冲击;1931年的中国东北被日本侵占,在巴黎的经历又激发了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因此,诗歌中的黎明意象,应该象征着作者对自由的追求,表达了他对国家光明前途的期盼。(2)初读,整体把握。细读品味,鉴赏语言。阅读作者生平,知人论世。阅读评论文章,反观作品。关注诗人的独特创作风格。【解析】【4题详解】本
17、题考查对诗歌画面的鉴赏能力。开头三句诗人择取了“紫蓝的林子”“青灰的山坡”“绿的草原”等意象,前两个空可气虚此填空。这些意象,动静结合,构成既有美感又有动感的画面“当黎明穿上了白衣的时候,田野是多么新鲜”,可概括为“黎明时分美丽田野”填入第三空。本题考查诗歌的理解。C.全诗出现两个“看”字,第一个“看”,提醒读者注意,写出黎明即将来到的景象;第二个“看”直接抒发诗人的感叹,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对黎明到来的欣喜。因此本项“全诗出现两个看字,难免有重复之嫌”说法是错误的;故选C。【5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段内容的概括以及引用的作用。解答此题要熟读文段,理解文段,注意对关键词语的提取。(A)之美:可以提取
18、第段中“在艾青的诗歌中,一般带有印象画派的印记,即用表示线条、形状的词语,在诗歌中勾勒和布置画面,并由此形成独具构图美的诗歌”句中的“构图”填空;(B)之美:可以提取第段中“可以说,在艾青的诗歌中,色彩是不可替代的存在”中的“色彩”;(C)之美 :可提取第段中“艾青不仅借用印象派的线条运用和色彩并列之法,还巧妙地使用了动词,使诗歌更具笔触的表现力之美”中的“动词”进行填空。这三个小标题,使得文章层次清晰,条理分明,令读者对文章讨论的内容一目了然。本题考查引用的作用。文章中多处引用艾青的话和诗句,是用艾青自己的说法和作品对作者的观点进行证明。如第段“绘画应该是彩色的诗,诗应该是文学的绘画”证明艾
19、青的诗歌创作理念。第段中引用的诗歌,证明了艾青诗歌的构图美;第段中引用的艾青诗歌,证明色彩美;第段引用艾青的话,第段引用艾青的诗,证明了动态美。【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补写论据的能力。解答时要仔细阅读理解甲诗,对甲诗的性格内容进行分析,同时要理解丙文,对三处地方的内容要理解,运用流畅的语言,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阐述。放在处,要从当黎明穿上了白衣中意象,如“流着”“烟”等具有的构图美来分析。放在处,要从当黎明穿上了白衣中的色彩美,如“紫蓝”“青灰”“绿”“乳白”“微黄”等各种颜色,表现了作者愉悦的心情这方面来分析。放在处,要从当黎明穿上了白衣中具有动态美,如灯光与黎明的“争斗”与“让位”等来分析。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226981.html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2018年秋九年级语文上册人教部编版(黔东南专用)习题课件:第9课(共11张PPT).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