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2010-2011学年高二模块考试(语文).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3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山东省 临沂市 山区 2010 2011 学年 模块 考试 语文
- 资源描述:
-
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临沂兰山区2010-201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模块测试语文试题 (2011年1月)注意事项:1本试题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答题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座号、准考证号分别填写在答题卡及答题纸上。3选择题的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纸上。4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不能写在试卷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在
2、试题纸或草稿纸上的答题无效。5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和答题纸一并交回。第I卷(选择题 共36分)一、(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涔涔(chn) 虐待(n) 藐视(m io) 哥哥行(hng)B神龛(kn) 狡黠(xi) 惭怍(zu) 刽子手(kui)C熨平(y) 窥伺(s) 骄横(hng) 霎时间(sh)D烦躁(zo) 提防(t) 洗涮(shun) 享富贵(xing)2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丰盈 频繁 嘻戏 冠冕堂皇B相像 想象 消受 归根结底C吝啬 贴近 提炼 稍纵即失D躁动 急燥 检索 咄咄逼人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不
3、是一个仁慈的命运在保护婴儿,不让他感觉到离开母体的恐惧的话,那么在诞辰的一刹那,婴儿就会感到极度的恐惧。B同弗洛伊德的“超我”理论相反,人不是通过合并父亲和母亲,从而竖立起这两个形象,而是把母亲的良知建筑在他自己爱的能力上,把父亲的良知建筑在自己的理智和判断力上。C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通过努力换取的爱往往会使人生疑。人们会想:也许我并没有给那个应该爱我的人带来欢乐,也许会节外生枝总而言之人们害怕这种爱会消失。D然而,纵使宇宙毁灭了他,人却仍然要比致他于死命的东西更高贵;因为他知道自己要死亡,以及宇宙对他所具有的优势,而宇宙对此却是一无所有。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母亲对婴儿来说就是温暖
4、,就是食物,是婴儿感到满足和安全的快乐阶段。B鉴于这种情况,因此我们所有的人,无论是儿童和成年人都牢牢地保留着对母爱的渴求,是不足为奇的。C而风和日丽的时候,我却不愿意去“消磨”,这时我是在慢慢赏玩、领教美好的时光。坏日子,要飞快地去“度”,好日子,要停下来细细品尝。D当你们出门,到世界上去走走,要注意来往车辆,手拉手,紧挨一起。5. 对划线处的潜台词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周朴园 什么?鲁大海?他!我的儿子?(一个和我对着干的人,怎么竟会是我的儿子)B鲁侍萍 (大哭)这真是一群强盗!(走至周萍面前)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你是我的儿子,为什么和这些强盗一样打你的兄弟)C周朴园 (冷
5、冷地)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我这儿来了。(你究竟想怎么样呢?) D周朴园 话很多。我看你的性情好像是没有大改, 鲁贵像是不很老实的人。 (你非常委屈,我很内疚) 二、(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语段,按要求答题。 正宫 端正好 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叫声屈动地惊天 。顷刻间游魂先赴森罗殿,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 滚绣球 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刽子云)快行动些,误了时辰也。(正旦
6、唱)倘秀才 则被这枷纽的我左侧右偏,人拥的我前合后偃。我窦娥向哥哥有句言。(刽子云)你有甚么话说?(正旦唱)前街里去心怀恨,后街里去死无冤,休推辞路远。(刽子云)你如今到法场上面,有什么亲眷要见的,可教他过来,见你一面也好。(正旦唱) 叨叨令可怜我孤身只影无亲眷,则落的吞声忍气空嗟怨。(刽子云)难道你爷娘家也没的?(正旦云)只有个爹爹,十三年前上朝取应去了,至今杳无音信。(唱)早已是十年多不睹爹爹面。(刽子云)你适才要我往后街里去,是甚么主意?(正旦唱)怕则怕前街里被我婆婆见。(刽子云)你的性命也顾不得,怕他见怎的?(正旦云)俺婆婆若见我披枷带锁赴法场餐刀呵,(唱)枉将他气杀也么哥,枉将他气杀
7、也么哥。告哥哥,临危好与人行方便。6“滚绣球”这支曲子所包含的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窦娥因蒙冤赴刑场而发出对天地的怨恨,指斥天地,否定天地,在绝望中愤而抗议。 B揭露社会黑白不分,是非颠倒。 C表达了推翻吃人社会的心愿和强烈的反抗精神。 D把矛头直指高高在上的“天”和主宰万物的“地”,展现了窦娥的强烈不满。7窦娥为什么要求从后街去法场而不从前街去法场,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 A不希望与婆婆见面 ,害怕婆婆见了伤心绝望。 B窦娥不愿意让乡亲看见,这体现了她的善良。 C后街与刑场较近,窦娥想早点告别这令人厌恶的世间。D她不想见婆婆,因为她害怕见到婆婆可怜的样子自己难受。8剧中交代窦娥还有
8、个爹爹,十三年前上朝取应去了,其作用分析最正确的一项是( ) A表现窦娥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B说明窦娥希望父亲能有朝一日替她昭雪。 C窦娥隐讳地告诫贪官污吏,她的冤屈终将有澄清的一天。 D为后文写窦天章为女儿洗雪冤屈做伏笔。三、(12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
9、土!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9.下列两句中的加点虚词含义和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A句的两个“之”相同,句的两个“而”不同。B句的两个“之”不同,句的两个“而”也不同。C句的两个“之”相同,句的两个“而”也相同。D句的两个“之”不同,句的两个“而”相同。10.对文中词语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锱铢:极言贵重的东西;南
10、亩:泛指农田。九土:即九州,指全国;呕哑:难听的音乐。独夫:孤单的人;戍卒:指陈胜、吴广等起义者。楚人:指刘邦;焦土:指阿房宫被烧毁。ABCD11.对“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句中四处“后人”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相同,都指秦以后的人;是指当时的唐人(如杜牧);是指秦人;B相同,都是指秦以后的人;是指唐以后的人;C相同,都是指秦以后的人,相同,都是指唐以后的人;D相同,都是指唐人(如杜牧),相同,都是指秦以后的人。12.对节选的两段文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用比喻句和排比句,极言秦始皇不顾人民死活和民心向背,残民而自肥,很快失掉了民心。B第
11、一段还写到了老百姓对于秦的暴政敢怒而不敢言,但最终还是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使秦迅速灭亡。C对于秦的灭亡和阿房宫的被烧毁,作者用“可怜焦土”一语寄予了一定的同情。D第二段作者更进一步指出,六国和秦的灭亡,都是由于内部原因造成的,见解极为深刻。第II卷(非选择题 共114分)四、(24分)13. 阅读下面文字,将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雄飞刚直廉慎,始终不易其节。尝坐省中,诏趣召之,见于便殿,谓雄飞日:“若卿可谓真廉者矣。闻卿贫甚,今特赐卿银二千五百两、钞二千五百贯。”雄飞拜谢,将出,又诏加赐金五十两及金酒器。雄飞受赐,封识藏于家。后阿合马之党以雄飞罢政,诣省乞追夺赐物,裕宗在东宫闻之,
12、命参政温迪罕谕丞相安童曰:“上所以赐张雄飞者,旌其廉也,毋为小人所诈。”(1)尝坐省中,诏趣召之。(3分)(2)上所以赐张雄飞者,旌其廉也,毋为小人所诈。(3分)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8分)鹧鸪天 代人赋辛弃疾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注】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词的上阙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3分) 词的最后两句作者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词题为“代人赋”,作者为什么要以此为题?请简要说明。(5分)15补全下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