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学教案:第二单元 孟子见梁惠王 (4) WORD版含解析.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6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学教案:第二单元 孟子见梁惠王 4 WORD版含解析 2021 2022 学年 语文 人教版 选修 中国文化 经典 研读 教学 教案 第二
- 资源描述:
-
1、孟子见梁惠王教学设计教材概述:孟子见梁惠王是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华文化经典研读中的第二单元的第三篇课文(属于相关读物),本文篇幅虽短,但思想深刻,将带领我们领略孟子的“仁政”思想中行“仁义”舍“利”、重义轻利的思想魅力。对传统文化经典,我们既要了解它,读懂它,更要明白它的深邃的思想及其影响,于是教学中既重视文言文的常规重点,更突破一个难点内容:对文章的思想内容进行探究,探讨孟子的思想观点对现代社会的借鉴意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设计思想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明确指出“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学习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的内容和
2、思想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等要求. 新课标同样指出,应该“通过阅读与思考,领悟其丰富的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以利于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 所以,我采用“解字探幽诵读明意研读明旨拓展明理学以致用”这五个环节来完成本课的教学,后面三个环节是为突破难点而设计。同时整个教学过程也是贯彻新课程理念:“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充分活动起来,营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并指导学生学以致用,以求全面提升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学情分析 经过九年义务教育和高中五本必修教材的学习,高二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阅读古诗文的能力,但用唯物辩证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较弱,甚至有学生长于形象思维,弱于
3、抽象思维。本课文是选修教材中的相关读物,篇幅简短,学生对照下面的注解基本可以疏通大意,老师只需强调一些知识的积累即可。在学生讨论后通过启发引导以突破难点,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义利”观。三维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孟子其人及其思想观点。2、研读文中体现的儒家“仁政”的观点。3、积累文言字词句,把握文意。能力目标:1、通过探究孟子“义利观”的借鉴意义,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2、学会用唯物辩证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3、通过课前指导学生利用工具书和书下注释疏通文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情感目标:1、通过诵读,激发学生热爱国学经典文化的情感,激发学生的
4、学习热情。2、通过讨论,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教学重点:1、积累文中文言字词句。2、探究孟子的“义利观”对现代社会的借鉴意义。教学难点:探究孟子的“义利观”对现代社会的借鉴意义。教学方法:诵读法:学习古诗文最基础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自主学习法:课前学生利用工具书和书下注释疏通文意,要求学生完成对课文的诵读及口译,并积累文言字词句。讨论探究法:在老师的引导下对孟子的“义利观”这一重难点进行探究。课前准备课前学生利用工具书和书下注释疏通文意,要求学生完成对课文的诵读及口译,并积累文言字词句。教学资源 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 解字探幽,激发兴
5、趣。课件展示:利与义的字体利 :会意字。从刀,从禾。利表示以刀断禾、收获谷物的意思。引申为:得到好处。义:会意字。上面是一个“羊”字,下面是一个“我”字。“善”、“美”二字也都是“羊”字头的,羊本身即有善、美之意。“义”是源于并根植于自我内心的一种善与美。本义:正义;合宜的道德、行为或道理。 从刚刚对“义”与“利”的解释可以看出:利其实是一种索取,义是付出,两者是一对矛盾的概念。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重温国学经典孟子见梁惠王(板书课题),看看孟子对义与利有怎样的看法。(说明:用说文解字释义导入课文,设置悬念,利用阅读期待,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二、诵读明意,检测预习1学生齐读课文,纠正误读。
6、2检测课前自主学习对字词句的掌握情况。(分别课件展示)原文:王曰何以利吾国? 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 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特殊文言句式 交征利 )(师生一起翻译)原文: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后 先 餍 后 亦)译:如果轻视义而重视利,那么不夺取全部是不会满足的。(反过来说)没有讲仁的人却抛弃父母的,也没有讲义的人却以他的君王为后的。大王只说仁义就行了,何必说利呢? (一人翻译后点评,学生齐读翻译)(说明:课前安排学生利用工具书和书下注释疏通文意,并积累文言字词句,培养学生良好的文言文学习习惯,培养学
7、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课堂上学生朗读,如有误读纠正。再选取重要句群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既有老师带领翻译,也有学生翻译,老师对学生翻译进行点评,同时也释疑,最后齐读翻译,此环节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三、研读明旨,探讨交流(先学生思考讨论,后典型发言,教师点拨) 探讨1:齐读课文,请从文中找出能表明梁惠王观点和孟子观点的语句?(课件展示)文中哪句能表明梁惠王的观点?原句: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梁惠王的观点是:求利或重利针对梁惠王的观点,孟子又提出了怎样的观点呢?文中哪句能表明孟子的观点?明确: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开头提出观点)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最后重申观点)中间说理的过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229097.html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