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统编版必修上 第四单元 综合与测试(原卷版).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6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语文 统编版必修上 第四单元 综合与测试原卷版 统编 必修 第四 单元 综合 测试 原卷版
- 资源描述:
-
1、第四单元 综合与测试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每小题3分)中国民族节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标志,它诞生于传统中国农业宗法文化土壤之中,具有适应自然时序、协调家族活动的性质。但是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中国传统节日毕竟脱离了它赖以发生的农业社会土壤,在新的政治社会格局之下,它历史地位的下降与蜕变是必然的结果。因此,我们对传统节日在当今社会所面临的生存挑战应该有清醒的认识,以使我们在背靠传统、面向未来中能脚踏实地建设我们的节日。民族传统节日习俗因为近百年的人为阻断,节日习俗本身损毁严重。在“革命”的旗帜下,人们对传统节日有意漠视,对传统节俗进行禁止、改造、
2、抛弃,导致传统节日的空洞化、表层化。由于记忆的缺失,人们有意无意地抛弃了许多传统节俗,使传统节日失去了其丰富的象征与内涵。传统节日习俗元素的失落,直接造成节日文化传承的困难。在当代传统节日复兴过程中,恢复有价值的传统节俗刻不容缓。比如春节的社火表演、狮舞龙舞、年画等,都是烘托年节气氛的重要元素。民族传统节日赖以生存的文化语境发生重大变化,中国民族传统节日植根于农业社会土壤中,它是农业社会的生活节奏与农业时代伦理文化的产物,传统节日重视协调天人关系与家庭关系。在工业文明与信息化的时代,传统节日已经不是人们生活紧密依赖的时间坐标,人们对传统节日更多的是文化欣赏与精神留恋,享受传统节日是对生活的丰富
3、而不是必需。同时,新型社会政治节日、外来节日也在不断地分散国人特别是年轻人的注意力。因此,在全球化的语境及多样化的文化选择面前,传统节日要想生存发展并影响民族的未来,就必须适应时代变化的需要,主动变革创新,必须对节日内涵与节俗形式进行合理的文化重组与再造,以获取新的生命力量。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竖立新的节俗标志象征,是民族节日存续的关键。传统节日的公假问题是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将传统节日定为公众假日,这在当代社会有着现实的意义,因为我们多数人的生活处在公共体之中,这里有一个现代时间与传统时间的协调问题。在传统社会,政府假日与社会节日是统一的,人们在统一时间体系之下,因此也就没有时间冲突。现代社
4、会工作时间按照公历进行,传统节日是依照中国传统的夏历,节假日不统一。为了让人们享受传统节日,社会应该给大众以休闲的时间,从时间上保证传统节日的生存空间是特别关键的。人们只要有自己支配的时间,就会自觉地传承节俗活动。当代传统节日的复兴是传统文明与文化再生的过程,在现代文明的环境中,我们有责任与义务更新节日传统。我们从近年来的传统节日复兴实践中看到各大传统节日适应现实的积极变化,如清明节的网上春祀活动、七夕节、重阳节节俗重心的转移,说明了传统节日的积极演化能力。新的节俗传统正在形成过程中,我们从节日复兴变化中看到了民族节日的未来。(摘编自萧放全球化语境下的民族节日走向)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
5、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中国民族节日在农业社会帮助人们适应自然时序、协调家族活动和天人关系。B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标志的中国民族节日地位下降,产生蜕变。C我国当代传统节日复兴的重要任务是修复传统节俗,传承中国传统节日文化。D新的节俗传统正在形成,我们可以从当代节日复兴变化中看到民族节日的未来。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与建设中国民族节日的写作动机有关,文章主要以层进式结构论证民族节日的复兴。B与第二段不同,文章第三段采用对比论证阐述文化语境的改变对传统节日的影响。C文章分析现代时间与传统时间协调问题是为了对人们自觉传承节俗活动作出论证。D
6、文章从时代发展与多元文化需求两个层面论证传统节日赖以生存的文化语境变化。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人们有意漠视传统节日甚至将传统节日空洞化、表层化处理是因为“革命”的影响。B节日里贴年画、划龙舟等传统节日习俗元素的失落使传统节日失去丰富的象征与内涵。C七夕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已和人们生活的时序无关,更多价值是丰富生活而非必需。D作者认为与修复节日习俗和适应文化语境相比,解决传统节日的公假问题要更为迫切。(二)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12分)读多少本“及格”?国民阅读调查报告分析一2018年4月19日讯 过去的一年,你看了多少书?昨日,2017年度“
7、全国国民阅读调查”发布。报告结果显示,我国成年国民中,全年阅读10本及以上纸质图书的占10.2%,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66本。报告显示,2017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66本,人均电子书阅读量为3.12本,与2016年度差别不大。未成年人在这方面则有更好表现:017周岁未成年人的人均图书阅读量为8.81本。若是每年阅读10本及以上纸质图书,便能够跻身成年国民排名的前10.2%了。其中阅读超过20本的占4.1%,超过50本的更是仅有0.9%,可以说是真真正正的万里挑一。“日本是人均11本左右,韩国人均9本,美国人均7本,法国在8本左右。”具体负责调查工作的徐升国,援引国外阅读调
8、查的官方数据说。在成年国民对阅读数量的评价中,只有一成左右的国民认为自己阅读数量很多或者比较多,有37.7%的国民认为自己的阅读数量一般,39.5%的国民认为自己的阅读数量很少或比较少。由此,民众对举办全民阅读活动颇为期待。有超过六成的成年国民认为,有关部门应当举办读书活动或读书节。二调查报告显示,从人们对不同媒介接触时长来看,2017年成年国民人均每天手机接触时间最长,为80.43分钟,比2016年增加了6.03分钟。排在第二位的是互联网,人均每天接触时长为60.70分钟。当然,数字化阅读也是人们使用手机、互联网等媒介的重要目的。但在成年网民从事的网上活动中,仍以阅读新闻、查询各类信息,以及
9、娱乐为主流,深度图书阅读行为的占比偏低。徐升国回忆,1999年调查报告第一次发布时,国民上网的还很少,“只占3.7%,真正的网络阅读可以说还没有产生。”而电子书、电子期刊、电子报纸等等陆续出现,使得国民的网络行为愈发多样化。“2007年以后,逐渐进入智能手机时代,带来的变化更为剧烈。微信上线后,出现了微信阅读,近几年又出现了听书这样一种阅读形式,以及社交式的阅读,例如线上读书会、分享等等。”三此外报告发现,2017年,我国有两成以上国民有听书习惯。成年国民的听书率为22.8%,较2016年提高了5.8个百分点。未成年人的听书率基本与成年人持平,其中1417周岁青少年的听书率最高,达28.4%。
10、听书具体听什么?“故事”与“评书联播”排在成年国民选择的前列。而在未成年人中,“听英语或进行其他语言学习”与“听诗歌朗诵”的比例相对较高。值得关注的是,此次调查特别增加了对亲子早期阅读行为的分析。报告显示,在08周岁儿童家庭中,超过七成家庭有陪孩子读书的习惯,家长平均每年带孩子逛书店3.07次。关于未成年人中03岁幼儿的阅读启蒙,徐升国发现其中有非常大的差异,“一种是为了培养孩子的兴趣和习惯,比如阅读三只小猪狼外婆猜猜我有多爱你等经典故事。从中获得亲情的交互,感受到阅读的快乐生命的快乐。还有一种是从小培养孩子背唐诗,认字,亲戚来了可以表演,不能输在起跑线我们称为功利式的阅读启蒙。后者容易让幼儿
11、觉得阅读很枯燥很难受,不好玩,天然就会去排斥。”(选自北京晚报),有删改)4.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我国成年国民中,有超过一成的人一年中能够阅读10本及以上的纸质图书。B我国未成年人的人均图书阅读量在8本以上,超过美国和法国,前景可喜。C我国成年国民的人均图书阅读量不高,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D大多数08周岁儿童家庭重视亲子阅读,通过不同方式培养儿童读书习惯。5.下列对当下未成年人阅读现状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未成年人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情况良好,1417周岁的青少年的听书率相对较高。B未成年人的早期阅读得到大部分家长的重视,其阅读
12、内容常与家长培养方向相关。C当下未成年人的阅读有功利化倾向:青少年听书内容功利化,幼儿阅读启蒙功利化。D随着时代发展,使用手机、互联网进行数字化阅读,成为未成年人阅读的主要方式。6.请结合文本材料思考,我们应该如何提高国民的阅读水平?(三)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15分)去乡下秦德龙若是真的没人种庄稼,我们以后吃什么呢?董阳一直在想这个问题,并为此而担忧。他决定去乡下搞一个调研,看看农民都在干什么,分析以后如何解决口粮问题。穿过一片又一片茂盛的玉米地,他的脑子还在想着这个问题。这也申遗,那也申遗,要不要把种植庄稼的技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呢?到了一处乡村,只见到几个老人和
13、一群孩子。类似的报道他在报纸上读过,成年人都到城市挣钱去了,村里只剩下些孤寡老人和孩子。那么,是谁种下了那一片片庄稼呢?董阳问村里的一位老人。老人告诉他,播种的时候,外出打工的人会回来,回不来的,就花钱找人播种。收割的时候也是这样,总不能让庄稼地荒着。董阳又问,花钱找人,能找的到吗?老人肯定地说,能找到。老人又说,总有一些人离不开土地,只要多花钱就是了。董阳继续问,你能帮我找几个留下来的农民吗?老人摇摇头,表示不能。老人说,他们忙着呢,哪有闲工夫陪你说话?停了一会儿,老人说,你过年的时候来吧,能见到许多人。这些人都有个新名字进城务工者。呵呵呵。董阳也笑了。看起来,老人的笑容里有内容。从乡下回来
14、后,董阳对一些人说了自己的感受。人们问他,你真的去农村了吗?董阳说,我到农村去看看。又说,我就是好奇,那一片片玉米是谁播种的?有人点着董阳说,这有什么好奇怪的?城里这么多下岗职工,可以去给农民种地呀。浇水、打药、锄草什么都干。这可真让董阳奇怪了,他还是头一次听说,城里的人下乡种地。人们笑着说,你真的没听说过?你看看,现在城里的多少人包了农村的土地?骑摩托车去,打个来回快得很,不耽误回家洗澡、看电视。有条件的,还开着小汽车去呢!董阳若有所思地点着头。以后,他便留心了,果然看见一些人往乡下跑,带着农具,谈笑风生。也许,日新月异的生活让董阳倍感妙趣无穷,他对身边发生的一切充满着好奇。他决定写完那个调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河南省新郑市第二中学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三:13《黄州新建小竹楼记》 课件 (共30张PPT) .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