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17 记金华的双龙洞 名师教学设计.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17 记金华的双龙洞 名师教学设计 部编版 小学语文 四年级 下册 17 金华 双龙洞 名师 教学 设计
- 资源描述:
-
1、17 记金华的双龙洞一、 课前解析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本单元的第二篇精读课文,文章以游览的顺序,写出了叶圣陶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历。本课重点在于让学生感受按游览顺序写景的写作方法,同时引导学生要写出重点景物的特点。关注作者:叶圣陶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他是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1916年,推出第一个童话故事稻草人。1918年,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春宴琐谭。1923年,发表长篇小说倪焕之。关注写作方法:文章按照游览的先后顺序,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过程,依次介绍了去双龙洞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的见闻感受及出洞情况。全文线索清晰,顺序鲜明,重
2、点突出,对学生学习“按一定顺序写景”有借鉴价值。 关注词语:突兀森郁、蜿蜒、器用、名目、上源,这些词语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需要教师进行讲解,可结合图片帮助学生理解。 关注生字:本课要求会写生字15个,其中“臀”字笔画多,需要教师重点指导。9个左右结构的生字可以分组进行比较,“杜、陆、端、源”是左窄右宽,“鹃、郁、移、额、乳”是左右等宽。二、教学目标 1.认识“浙、簇”等6个生字,会写“浙、罗”等15个字,会写“杜鹃、气势”等15个词语。2.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了解按游览先后顺序写景的方法。3.感受双龙洞各处景物的特点,了解课文是如何把重点景物写清楚的。三、教学重点1.了解文章按游览先后顺序写景
3、的方法。2.了解课文是如何把重点景物写清楚的。四、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五、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浙、簇”等6个生字,会写“浙、罗”等15个字,会写“杜鹃、气势”等15个词语。2.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了解按游览先后顺序写景的方法。【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出课题1.教师导入:上节课我们跟随巴金爷爷一起感受了壮美的海上日出景象,学习了“按变化顺序写景”的写作方法。这节课我们将和作家叶圣陶先生一起走进金华,走进神奇的地下溶洞。(板书课题:记金华的双龙洞) 出示课件1:2.教师引导:首先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作者叶圣陶。请你自己读一读。 出示课件2:3.教师引导:叶圣陶为什么被
4、“优秀的语言艺术家”呢?他的文章又有怎样独特的魅力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设计意图:谈话导入,快速引出课题,通过介绍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初读文本,扫除阅读障碍1.教师说明要求:自由读课文,标记自然段,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懂的词语可以借助字典进行理解。时间4分钟,开始吧!出示课件3:学生自主阅读。教师组织交流:同学们读完了吗?文章中出现了一些比较陌生的词语,请同学们说一说是什么意思:突兀森郁、蜿蜒、器用、名目、上源。学生交流分享,教师点拨。出示课件4:2.教师引导:文章共有8个自然段,接下来请同学分段把文章读给大家听。(指名读文,共找两组)学生分段朗读文章,教师适时评
5、价指导。(设计意图:通过初读、认读生字词、指名读等环节,扫清了学生的阅读障碍。)三、整体把握,理清结构 1.初读课文,梳理脉络。教师启发思考:记金华的双龙洞这篇课文是一篇游记,写了叶圣陶爷爷在游览金华的双龙洞时所看到的景象。接下来就请你默读课文,试着找一找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介绍双龙洞的?把课后第一小题中的路线图补充完整。(时间两分钟)出示课件5:教师引导:同学们读完了吗?谁来说一说?预设:通过阅读,我知道了叶圣陶爷爷是按照游览的顺序介绍双龙洞的。他的游览路线是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教师适时板书: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游览顺序)2.默读课文,分出层次。教师启发思考:再
6、读一读文章,你能对照着路线图,在文章中找出相应的段落,说一说每段主要写了些什么吗? 预设1:我认为文章的2-3段介绍的是去双龙洞的路上所看到的景色。第4自然段描写的是洞口,第5自然段描写的是孔隙,第6-7自然段在描写内洞的景物,第8自然段是描写作者出洞。预设2:我认为第4自然段除了描写洞口外,还描写了双龙洞的外洞。教师追问:那课文的第1段在写什么呢?预设3:第1段交代了作者游览双龙洞的时间和地点。教师点拨并启发:作者按照游览的先后顺序,分段依次介绍了所看到的各处景物。第1段交代了游览双龙洞的时间和地点。第2-3段描写了去双龙洞路上的见闻。第4段依次写了洞口和外洞。第5段重点描写了由外洞进入内洞
7、的孔隙。第6-7段描写了双龙洞的内洞。最后第8自然段简述了作者出洞的情况。我们可以很容易的找到各处景物所对应的段落,你是从哪些句子中找到的呢?在文中找一找、画一画。出示课件6:预设:课文中写到“出金华城大约五公里到罗店,过了罗店就渐渐入山。”“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走进去这是外洞”“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这就到了内洞”“我排队等候,又仰卧在小船里,出了洞。”我是从这些句子中发现的。出示课件7:教师引导思考:同学们找的非常准确,请你再读一读这些句子,想一想这些介绍行踪的句子在课文中有什么作用?预设1:这些句子能够让我们看到叶圣陶爷爷游览的路线。教师补
8、充:是的,这些句子是过渡句。叶圣陶爷爷按照游览的顺序,依次对双龙洞的各处景物进行了介绍,使文章的脉络非常清晰,透过文字我们仿佛就在跟随着叶圣陶爷爷的脚步一起游览。3.找出重点描写教师引导思考:在描写双龙洞各处景物时,叶圣陶爷爷所用笔墨一样多吗?有没有重点描写哪处景物?预设1:我认为重点描写了路上的景色。预设2:我认为重点描写了孔隙和内洞。教师启发思考:我们读一读关于这几处景物的描写,你们觉得哪处景物更有特点,留给你的印象更深?预设:我觉得孔隙和内洞最有特点,孔隙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教师讲解:是的,叶圣陶爷爷重点描写了孔隙和内洞,其中对于孔隙的描写更是让人觉得印象深刻。当你在写作时遇到所要描写的
9、景物很多的情况时,也可以挑选一到两处给你留下最深印象的景物重点来写。4.感受文章线索教师提问:文章中提到了许多自然景物,有一个景物反复提到了多次,你发现了吗?预设:我发现作者反复提到了泉水。教师启发思考:真聪明!请你找一找文章中关于泉水的描写,看看泉水是在沿着怎样的路径流淌?你又发现了什么?(给生3分钟时间)学生独立思考后,进行全班交流,教师出示文章中关于泉水的描写。出示课件8:预设:我发现作者所描写的每一处景点都提到了泉水。作者说它的上源是在石洞里,顺着左边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流过外洞,流出洞口,一直流往山下。教师启发思考:这样的顺序和作者的游览顺序有什么不同?预设:泉水流出的方向和作者游览
10、的方向是相反的。作者是从山下往山上走,从外洞往内洞游览,而泉水是从内洞往外洞流出,从山上流向山下。教师讲解:同学们真了不起!作者在写这篇文章时不仅按照游览的先后顺序依次介绍了各处景点,还通过泉水这样一个流动的景物贯穿文章始终,如果说游览路线是文章的一条线索,那泉水就是文章的另一线索,两条线索相互呼应,让文章读来非常有条理,顺序更鲜明,这样写真是别具匠心!教师小结:通过阅读课文,梳理文章脉络,我们知道了作者按照游览先后顺序依次介绍了去双龙洞的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的见闻感受以及出洞的情况,同时还发现了文章中的两条线索。双龙洞的各处景物独具特色,下节课我们继续去品读。(设计意图:通过对文章的
11、整体把握,对重点内容的梳理,对线索的挖掘,帮助学生理清了文章的结构脉络,分出了段落层次。对过渡句的解读,更加深了学生对“按游览顺序写景”的体会。)四、自学生字,引导练习1.学生自学教师说明要求:请同学们给生字注音,每个抄写两遍。在自学的过程中,你认为哪里需要老师讲解,或者把想和大家分享的勾画出来,一会儿我们一起交流。学生同桌互查,找出错误进行改正。2. 集体交流教师指导学习:请大家观察这两组生字,你发现了什么?出示课件9: 预设:它们都是左右结构,但是“杜、陆、端、源”是左窄右宽,“鹃、郁、移、额、乳”是左右等宽。教师点拨:生字不仅要多写,还要会观察,这样才能把字写得好看。教师针对个别生字进行
12、指导:“臀”字要注意笔画的穿插避让,字要写得扁一些。下面的“月”写宽一些,托住上面的部分。“窄”字宝盖头下方的“撇、点”不要丢掉。“笋”是竹字头,下面“尹”字中间一横要写得长一些。下面请同学们再把这几个字写一写。出示课件10:五、课堂总结教师总结:这节课我们通读了课文,梳理了文章脉络,知道了叶圣陶爷爷按照游览的顺序依次介绍了双龙洞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的见闻感受和出洞情况。其中又重点描写了孔隙和内洞,下节课,我们将继续跟随叶圣陶爷爷的脚步,去看看双龙洞各部分景物有怎样神奇的特点,叶圣陶爷爷又是如何把这些特点写清楚的。六、布置作业 1.再读一读课文,体会文章按游览顺序写景的方法。 2.练写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