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必修上册语文第七单元检测试卷(附解析).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3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部编版 必修 上册 语文 第七 单元 检测 试卷 解析
- 资源描述:
-
1、单元质量检测(七)(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事物总是在比较中更能够凸显自身。散文最为本质的属性,和小说相比更容易看清楚。虚构是小说创作的核心,是通过描绘并不存在的人和故事,达到对生活本质的揭示,是“无中生有”,是虚幻中的真实。相比之下,构成一篇散文的基本材料,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都是客观存在的,散文是在“有”之上进行自己的艺术开掘。对于散文来说,真实是最基本的遵循,最明确的尺度,居于其价值谱系的前端。譬如一个年代中不曾存在的人物,一个人不曾经历的事件,一桩事件不曾产生的结果,一种
2、结果不曾产生的影响等,这样的“无”,就不应该成为散文作品中的“有”。但这并不意味着堵塞了散文虚构的管道。散文的真实性,其实有着足够的开阔空间和弹性,我们没有理由担心它会带来对想象力的束缚。譬如写到历史上的某个人物在面临重大抉择时内心的矛盾冲突,虽然史料中没有记载,但基于对人性、人情和具体的时代环境的认识和理解,写作者完全可以将自己代入进去,通过设身处地的想象,进行一些场景的设置,一些细节的编织。这样的“虚构”,是对中断之处的接续,是对空白之处的填补,使其残缺漫漶之处恢复完整清晰,其本质是一种艺术提炼,当然是允许的,甚至是必要的。还有一类描写,也超越了具体的经验世界,如驰骋诗意的想象,抒发强烈的
3、感情,上天入地,夸张变形,显然也属于虚构的范畴,但对于这样的手法,读者通常也都不会质疑其真伪,只做穿凿的理解。当然,上述种种做法的前提是,这些情感之所依附、思想之所生发的事物,应该是客观存在的。这种真实性,便是散文虚构的边界,不能逾越。倘若无视这一点,向前大步迈进,放纵想象,置基本的事实于不顾,作品中关键性的人物、事件等都是缺乏依据的,那就是明显的越界,进入小说等以虚构为主的文学样式的领域了。当一篇散文中过度地使用这一类的“虚构”时,便意味着散文的自我消解。(摘编自真实是散文最基本的遵循)材料二:散文最大的力量在于深刻的、独特的思想。一个优秀的散文家,一定是一个博览群书、涉猎广泛的爱书家;一个
4、优秀的散文家,一定是一个睿智的思想家。好的散文应该有“识”。有“识”,就是有学识、有见识。深刻的思想来源于对生活的深入观察,不仅要善于观察,还要勤于思考,要见人所未见,言人所未言。心灵鸡汤式的、流水账式的、口水式的散文都不是我们想要的。很多人写散文很随意,所写多是我们习见的生活、共有的经验、共同的话题,超不出我们的想象。诗人卞之琳说过一句很有意思的话:“他很善于表达,可惜没什么可表达的。”没有思想内涵的散文,最多只是一件华丽的旗袍,而里面没有挺拔丰满的躯体。有人说散文是一种尚未成熟的文体,对此我不敢苟同。正因为现代散文已经相当成熟,所以当下散文创作才面临突破自我的困境。传统的力量格外强大,既为
5、散文的发展提供了丰厚遗产,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对散文的变革创新形成了桎梏。所以在长期的散文写作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了新的“八股文”,一些作者习惯于按照“套路”写,轻车熟路,四平八稳。一些作者错误地理解散文“真实性”的要求,把散文的“真实性”等同于照搬生活,人为地束缚了自己的想象力,在写作中过于老实,不敢越雷池半步。在自媒体时代,散文作家尤其需要在文体的拓展和表达的创新上大胆尝试、探索。在诗歌写作中有“口水诗”,在散文写作中也同样有“口水散文”。如前所述,一些作者把散文看得过于随意,没有经过很好的阅读训练和写作训练,他们的语言是苍白的、贫乏的。也有一些作者刻意追求语言的华丽或怪异,故作高深,佶屈聱
6、牙,云山雾罩,不知所云。散文被称作“美文”,它的美是通过语言表现出来的,所以它的语言首先应该是美的。同时,散文的语言应该是明白晓畅的,能以平易之文字传达深刻之思想,营造优美之意境。简言之,好的散文是让人乐意读、读得懂的。我们提倡追求有难度的写作,但是绝不能制造“有难度的阅读”。(摘编自自媒体时代散文的突破与重生)材料三: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叙事的转向,我们应注意到散文在写真实(书写个体经验与经历)的基础上,大踏步地越过了藩篱,与小说一道进入书写现实的频道之中。一些记者出身的作者,诸多打工生活的记录者,在系列表现乡土沦陷主题的散文写作中,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客观型的叙事方法,以进入现实的深处,提炼
7、出社会学的多种意义。散文的现实书写在实践层面,业已普遍性地生根,更进一步说,散文在人的命题之下,必然触及人的现实性问题,也回避不了对社会关系总和的透视,尤其是在系列写作业已解决时间跨度和空间宽度的情况之下,散文书写现实的合法性理应得到体认。而在书写边界的问题上,散文受限于写真实的通则,与小说文体通过虚构抵达更高的真实确实无法比拟。此外,散文仅仅是代个人而立言的,无法确立一个更自由的维度,以点带面地俯视和勘察整个人间世相,在这种情况下,散文书写现实的边界到底在哪里,就需要批评界群策群力,启动有效的讨论,以明晰内容并确立维度。(摘编自散文中的真实与现实)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
8、是(3分)()A散文的真实和虚构不矛盾,如果要求散文所有的内容都是真实的,这势必创作不出好作品。B“口水散文”过于随意,平铺直叙,语言苍白贫乏,与故作高深、佶屈聱牙的散文同样不值得提倡。C散文创作要跨越藩篱,关注现实问题,与小说一道书写现实,通过虚构达到更高层面的真实。D散文创作受制于真实性要求,所以无法达到更自由的维度,也不利于全面俯视和勘察人间世相。解析:选BA项,“这势必创作不出好作品”说法绝对。C项,“通过虚构达到更高层面的真实”错,散文创作有书写边界,“受限于写真实的通则”,不能像小说那样“通过虚构抵达更高的真实”。D项,强加因果,“无法达到更自由的维度,也不利于全面俯视和勘察人间世
9、相”是因为“散文仅仅是代个人而立言的”。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和散文的区别在于小说的本质属性是虚构,散文的本质属性是真实,但二者都以反映现实生活为创作目的。B在散文创作中,可以对历史上某个真实人物的相关生活细节进行虚构,但是这种虚构必须合情合理。C一个散文作者如果能广泛阅读和深入观察、思考生活,就有可能创作出学识和见识都很高的散文作品。D材料二中作者认为散文的文体已经相当成熟,这种成熟束缚了作者的想象力,使散文语言表达缺乏创新。解析:选D“这种成熟束缚了作者的想象力,使散文语言表达缺乏创新”错,原文说的是“一些作者错误地理解散文真实性的要求,把散文的真实
10、性等同于照搬生活,人为地束缚了自己的想象力,在写作中过于老实”。3下列说法中,违背了材料中有关散文真实性说法的一项是(3分)()A某作家创作散文生命的选择时,虚构了岳飞接到金牌后复杂的心理过程。B某作家创作散文西湖遐想时,大量叙述了有关西湖的神话传说、历史故事。C某作家创作散文永远的苏轼时,把自己想象成苏轼,表达了对苏轼的敬仰之情。D某作家创作散文宽容时,虚构了一个叫“子虚”的人物,借他的话表达自己的看法。解析:选D材料中说的是“构成一篇散文的基本材料,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都是客观存在的”,D项中的人物“子虚”是虚构的,违背了散文的真实性原则。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11、4分)答:解析:作答此题,可从两个角度组织答案:一是论证思路,材料二第一句“散文最大的力量在于深刻的、独特的思想”是中心论点,后面是具体的论证。二是论证方法,由“深刻的思想来源于对生活的深入观察,不仅要善于观察,还要勤于思考,要见人所未见,言人所未言。心灵鸡汤式的、流水账式的、口水式的散文都不是我们想要的”可知,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由卞之琳的话可知,运用了引用论证;由“没有思想内涵的散文,最多只是一件华丽的旗袍,而里面没有挺拔丰满的躯体”可知,运用了比喻论证。参考答案:在论证思路上,先提出中心论点,然后从不同角度论证中心论点。在论证方法上,综合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引用论证和比喻论证等。(每点2
12、分)5优秀的散文作品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答:解析:根据材料一中的“对于散文来说,真实是最基本的遵循,最明确的尺度,居于其价值谱系的前端”和材料三,可概括得出答案第点。根据材料二中的“散文最大的力量在于深刻的、独特的思想”,可概括得出答案第点。根据材料二中的“散文作家尤其需要在文体的拓展和表达的创新上大胆尝试、探索”,可概括得出答案第点。根据材料二中的“散文被称作美文营造优美之意境”,可概括得出答案第点。参考答案:遵循真实原则,能够反映现实。有深刻的、独特的思想。在文体拓展和表达创新上有所突破。语言有美感,且明白晓畅,能以平易的文字传达深刻的思想,营造优美的意境。(每点2
13、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隰有红蓼王俊红蓼跟人类一样喜欢逐水而居。春夏是万物喧豗的时节,红蓼擎着绿叶,撒开脚丫子奔跑。想必是久住乡野的缘故,红蓼的性子颇狂野。它故意不走直路,沿着低洼的溪边、沟边或是滩头,四处蔓延。人走在陌上,见之,不由叹道:“这厮是个霸道的主。”可不是吗?红蓼恨不得多生几只脚,抢占更多的地盘。而且,只要是红蓼生长的地方,几乎看不到其他植物的身影。人再瞧一眼红蓼,呵,瞧出门道了。水边那一片红蓼酷似游龙戏波。人群中走出一个中学生,嗤之以鼻。不怪中学生无礼,诗经中早有记载:“山有乔松,隰有游龙。”“游龙”即红蓼。红蓼的
14、枝茎颀颀,叶子疏密有致,其味辛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曰:“蓼类皆高扬,故字从翏,音料,高飞貌。”而夏纬瑛在植物名释札记中称蓼这类植物“味辛而不熮”,“入口戟刺舌喉,犹如火之灼热耳”。读两人的文字,觉得他们在共同作一幅红蓼图,一个赋予其形貌,一个赋予其秉性。如果再添上三两只扑翅的蜻蜓,那就更完美了。秋水长天,红蓼以清远的姿态,明媚岁月。红蓼在我的老家,有一个尤为精当的称呼:辣椒蓼。倘若手上沾到红蓼的汁液,一天下来休想安生。手上火辣辣的,就像沾了辣椒的汁液。出门放牛的孩子,也不会选择去红蓼葱茏的地方。乡间的青草,大多数是牛的果腹粮食。然而,不管红蓼长得多么鲜嫩,牛从不拿正眼看它。一个朋友告诉我,这
15、是植物的一种自我保护。适者生存,是大自然的密码。红蓼能活到现在,与它独特的气味脱不了干系。夏天的晚上,吃过饭,我们便把竹床抬到院子里去乘凉。院子里草木多,蚊蚋隐伏其间。每到此时,母亲就提着镰刀到水边割回一捧红蓼。将红蓼丢进火盆,枯枝的火星熏烤红蓼的枝茎和叶,逼出它体内的辛辣气息。在浓稠的熏烟中,红蓼与蚊蚋短兵相接。究竟还是红蓼棋高一着,蚊蚋溃不成军。偶尔,我们小孩憋不住气,不慎吸入一口熏烟,红蓼的辛辣气味在喉间和肺部乱窜,呛得我们咳嗽不停,涕泪满面。这让我想起卧薪尝胆的典故:“目卧则攻之以蓼。”越王勾践在深夜常点燃红蓼,以辛辣气息熏蒸眼目,驱赶困意。他时时刻刻警醒自己不得懈怠,不要忘记家仇国恨
16、。以现在的眼光看待越王勾践的行径,不免觉得他有自虐倾向,不可效仿。秋天的第一滴露落进村庄里,安放在红蓼心底的花信露出端倪。在山河岁月中,它已经占得了一席之地,是该放慢脚步享受时光了。红蓼绝对是一个事业心强的女子。年轻的时候,累死累活打拼;等到中年,突然觉得爱自己才是最好的生活态度。红蓼从秋天手中借得胭脂和衣衫,开始梳洗打扮。慢慢地,它茎干上的红愈发浓烈,吐出一穗穗艳丽的红花,灼灼耀眼。那是一场盛大的花事。红蓼将所有的深情都投入花事当中,它点燃了秋天,火势越来越大,若不是水阻挡,想必红蓼一定会烧到天边去。“秋波红蓼水,夕照青芜岸”,在秋天,水边若少了红蓼,是不是意味着秋天的况味也无迹可寻?印象中
17、,有一年秋天,去看鄱阳湖的红蓼。在湖边,红蓼拖儿携女,铺陈出一大片一大片绚烂无比的光亮。人们被红蓼的热烈感动,纷纷掏出相机,去捕捉那些燃烧起来的光芒。在红蓼面前,人们变得手足无措,一切语言都显得苍白无力,似乎只能用咔嚓咔嚓的声音去表达对红蓼的敬意和热爱。一到深秋,红蓼顿见衰意。在瑟瑟的秋风中,它们失去以往的精神,枝叶显出委顿之态。红色的花穗,呈现出灰白,已然没有往日的娇妍。可是,红蓼仍旧倔强地站立着,展示自己的风骨。枝枝叶叶,苍茫幽远,是铁马冰河的悲壮,更是李老十十万残荷中的万千气象。花败,风骨犹存,与残荷媲美,立意升华,使人对红蓼更生出一丝敬意。不知从何时起,红蓼肩负着酿酒的重任。儿时,常见
18、外公采下红蓼,洗净,装进坛子,倒入清水,密封。等红蓼的汁液全泡出来,沥掉渣子,将汁水与泡软的糯米、小麦、大麦等一起碾磨成粉,捏成小圆球,铺在竹簟上风干。到了家里酿米酒时,外公放入用红蓼制作的“酒娘”。仅隔数日,酒缸里就飘出浓郁的香气。采来的红蓼全身泛红,酿出来的酒却晶莹剔透。酒入豪肠,人醉倒时全身通红,仿佛还原了红蓼的本色。也罢,做一回红蓼,拼尽全力去爱这个世界,多好!(有删改)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人走在陌上,见之,不由叹道:这厮是个霸道的主。”这一句形象地表现出逐水而居的红蓼数量多、性子野的特点。B文章第3段从红蓼的别名“辣椒蓼”谈起,介绍了红蓼味辣的特
19、点,进而说明其味辣是植物所具有的一种自我保护能力。C文章在介绍了红蓼的习性和作用之后,重点描写了秋天的红蓼,突出了它的色彩和光亮,赞美了红蓼旺盛的生命力。D文章叙述了外公用红蓼酿酒的过程,复杂的工序表现了外公酿造手艺的高超和性情的温厚,表达人们对红蓼酒的喜爱之情。解析:选D“复杂的工序”表现了外公“性情的温厚”错,文中并没有提及外公的性情。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开头介绍红蓼“逐水而居”的习性,并通过引用诗经中的文字,点明“游龙”即红蓼,明确了标题的出处,体现了标题的化用手法。B文章引用李时珍本草纲目和夏纬瑛植物名释札记中的句子,详细地介绍了红蓼的形貌及
20、其辛辣的特性。C文章用词贴切,“艳丽”“灼灼”“点燃”等词语的运用,形象地为我们展现了秋天红蓼的红艳、浓烈,画面感强,具有鲜明的视觉效果。D文章运用拟人手法,饱含深情地描写了秋天的红蓼,以其倔强站立的悲壮,与残荷形成类比,赞美了红蓼内在的风骨,表达了对红蓼的敬意。解析:选B“详细地介绍了红蓼的形貌”错,文章引用本草纲目中的句子只是简单介绍了红蓼的形貌。8本文结尾说:“做一回红蓼,拼尽全力去爱这个世界,多好!”对此你如何理解?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4分)答:解析:“做一回红蓼”,表明作者想做具有红蓼一样的精神和品质的人,突出了红蓼的品格对作者人生态度的影响。“拼尽全力去爱这个世界,多好”是作
21、者对红蓼的高度赞美,红蓼身上有哪些地方值得赞美呢?文章第1段写红蓼具有野蛮生长的力量,第34段写红蓼具有自我保护的能力,第6段写红蓼懂得“爱自己才是最好的生活态度”,第810段写红蓼不屈服于环境和季节,在瑟瑟秋风中,“仍旧倔强地站立着,展示自己的风骨”,第5段和第11段分别写红蓼可驱蚊,可酿酒。总之,红蓼的性情让人心怀敬意和热爱,其有多种用途,对世人作用很大。明确了这些,用自己的语言分点作答即可。参考答案:红蓼的性情让人心怀敬意。红蓼具有自我保护的能力,不屈服于环境和季节;具有野蛮生长的力量,具有热爱自己的生活态度。(1分)红蓼有多种用途,既可驱蚊,也可酿酒,对世人作用很大。(1分)这句话表达
22、了作者对红蓼具有的热烈和野性精神的赞美,“做一回红蓼”突出了红蓼的品格对作者人生态度的影响。(2分)9本文在描写红蓼时,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的手法,请分别加以简析。(6分)答:解析:此题要求简析文章对红蓼的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体现在什么地方。正面描写即直接对红蓼展开描写,如文章第1段介绍了红蓼“逐水而居”的狂野的习性,第2段描述了红蓼“枝茎颀颀”和“清远的姿态”,第6段中的“它茎干上的红耀眼”和第7段中的“在湖边光芒”突出了红蓼热烈的色彩和光芒,第5段和第11段交代了红蓼驱蚊和酿酒的用途,这些都表达了作者对红蓼的赞美。侧面描写即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如文章第5段借助
23、越王勾践的典故,侧面表现了红蓼辛辣的特性;第7段写人们纷纷掏出相机,去捕捉红蓼燃烧起来的光芒,在红蓼面前,人们变得手足无措,一切语言都显得苍白无力,以人们被红蓼的热烈感动后的反应侧面突出红蓼的美;第11段写人醉倒时全身通红,仿佛还原了红蓼的本色,侧面彰显了红蓼酒的美味。参考答案:文章正面描写了红蓼的姿态、习性、色彩和用途,突出了对红蓼的光芒、火热和蓬勃的精神的赞美。(3分)文章写人们纷纷掏出相机,去捕捉红蓼燃烧起来的光芒,手足无措,以人们的反应侧面突出红蓼的美;以对越王勾践的故事的解读,侧面表现了红蓼辛辣的特性;人醉倒时全身通红,仿佛还原了红蓼的本色,侧面彰显了红蓼酒的美味。(3分)二、古代诗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三年级下册语文课件-1.2金色的草地|北师大版(2018)(共15张PPT).ppt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