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延长县中学2011—2012学年高一年级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9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陕西省 延长县 中学 2011 2012 学年 一年级 下学 第二次 月考 语文试题 解析
- 资源描述:
-
1、延长县中学高一年级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3、下面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元曲是杂剧和散曲的通称。杂剧的构成一般是一本四折,外加一个楔子。 B苏轼和辛弃疾是宋词豪放派的领袖,李清照则是婉约派的代表,柳永那一派也不是。C、关汉卿是元杂剧的代表作家,与马致远、汤显祖、白朴一起称为“元曲四大家”。 D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戏剧家,他享誉世界的四大悲剧是哈姆雷特李尔王罗密欧与朱丽叶麦克白。【答案】A【解析】B柳永也是婉约派的代表。C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D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4、关于元杂剧的分析判断,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 )A、元杂剧一
2、般是四折,一折相当于现代话剧一幕,是戏剧故事发展的一个大段落,也是音乐组织的单元。B、元杂剧中的说白包括人物的对白和独白,用以展开剧情和揭示人物性格冲突。白,有散文,也有韵文。科是戏剧动作的总称,包括一般的舞台程式和武打、舞蹈。C、元代杂剧和散曲合称“元曲”。杂剧规定,每一折戏,用一套曲子,每支曲子用一个宫调D、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此外还有净、丑、杂等。【答案】C【解析】至元代后期才出现南北曲联套的形式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长期以来,我们一直说“春秋”是由鲁国国史春秋而得名。徐连城在文史哲第三期著文提出不同看法,认为“春秋”作为时代称谓,是
3、由战国时人命名的,确立于西汉。春秋以前是以族名、国都名、王朝名三者合一来命名时代的,战国人继续使用前人关于夏、商、周三代的名称,但其历史年代学的观点略有变化,在命名新的历史时代时有了自己的特点。一方面,自周王室东迁后,诸侯国林立,大国争霸的战争不休,周王室已无力控制诸侯,相反却常有求于大国。显然,仍以族、地、王朝三名合一的年代学命名已失去意义。另一方面,战国是个思想活跃、百家争鸣的时代,战国人发展了春秋时已有的“天命靡常”的观点,命名当世为“战国”;又根据西周以后诸侯国林立,各国国史均名曰春秋,称这段历史时期为“春秋”。两汉时,人们继承了战国时人对春秋时代的称谓。至于说“春秋时代是由鲁国国史春
4、秋得名”的看法,徐文商榷说:鲁史春秋被拔高到经典的地位,是汉以后儒学作为官学后的事,战国时人未必肯把它奉为经典;鲁国当时并非大国,地位衰微;再者,在秦始皇焚书以前,众多的春秋还会大量保存的,否则何以会说“吾见百国春秋”(墨子语)可见,战国人是不会以鲁春秋来命名这一时代的。7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A夏、商、周三代的名称,是由族名、国都名、王朝名三者合一命名的。B“春秋”这一时代称谓始于战国,两汉时人们继承了这一称谓。C“春秋”作为时代称谓是以思想活跃、百家争鸣作为历史背景的。D产生于战国的“天命靡常”的观点,是“战国”时代得名的依据。【答案】D【解析】“天命靡常”的观点产生
5、于春秋。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9分)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9、选出全都能直接表现苏轼“好学有才华”和“一心为民”,表述正确的一项(3分)( )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 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英宗自藩邸闻其名,欲以唐故事召入翰林轼之才,远大器也公可谓爱人以德矣。轼庐于其上,使官吏分堵以守,过家不入A、 B、 C、
6、D、【答案】D【解析】是好学有才华,指政治上一心为民10、以下对文意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 苏轼未成年以前,家人以历史的经验教训和忠臣的人物传记来教育他,使他既聪明好学,又有做净臣之志。B. 苏轼成年之后,博通经史,勤奋读书,既喜欢贾谊等人的政治见解,又喜欢庄子的道家学说。C. 苏轼在苏洵死后,到韩琦那里既报知遇之恩,又为自己求来一个额外的官职,以此光宗耀祖,以表孝心。D. 苏轼不仅精通文史,才华出众,而且精通吏治,恪尽职守,是一个能为老百姓干实事的父母官。【答案】C【解析】苏轼既不是向韩琦要官也不是为自己要官四、课文背诵(8分)11、默写填空(每小题1分) (1)想当年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37807.html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