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再别康桥》教案(1)(新人教必修一).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9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再别康桥 语文 教案 新人 必修
- 资源描述:
-
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再别康桥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 了解徐志摩的生平简介和这首诗歌的写作背景2 咀嚼诗歌语言,把握诗歌意象,体会诗人感情3 感知再别康桥的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 能力目标:1 继续训练学生诵读诗歌的能力2 培养学生通过意象鉴赏诗歌的能力3 通过学习这首诗歌,了解现代诗的特点 德育目标:1 鼓励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生活中的人情美2 培养学生发现美,感知美的能力3 培养学生良好的读诗趣味教学重点1感受再别康桥内容上的诗意美和人情美,品味其艺术上的“三美”即:绘画美、建筑美、音乐美 2把握意象的含义和作用,品味诗歌的意境 3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1从诗歌的意象和
2、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2把握诗歌的意象,品味诗歌的意境教学方法1 诵读法2 问答欣赏法3 情境教学法教学课时 两课时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一、 导语 讲课之前,我请求大家跟着我的描述,再现这样一个情境:1928年的夏天,在伦敦剑桥大学,一个三十开外、身材修长、面容清秀的年轻人,在康河边长久的踟躇。落日的余辉慢慢散落在河面上,康桥的倒影多情地在柔柔的水波里荡漾,他看不倦河畔水色,听不厌近村晚钟,这康河以及河上的康桥,还有那上游的拜伦潭,潭边的果树园一切都是那么熟悉,而如今,却不得不向它们告别。于是,便有了这样一首诗: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
3、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的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萧;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同学们,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再别康桥,那么,刚刚情境再现的主人公,再别康桥的作者是谁啊?徐志摩(学生回答)二、 作者简介:徐志摩何许人也啊?相信大家对他都不陌生,他是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诗哲、南湖。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1
4、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从此,诗人便与康桥结下了不解之缘。康桥,也就是剑桥大学,邻近康河,因剑桥大学而闻名于世,是英国著名的学术、化中心,风景胜地。1920年到1922年,诗人便在这风景秀丽的康桥留学,在游学期间,他开始创作新诗,成绩斐然。他一生共留下了4部诗集,包括: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可以说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蛰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因此,他对康桥有着深厚的感情,他的诗文中与康桥有关的就多达几十篇,而最有名的无疑就是这首再别康桥了。三、 解题:再别康桥是诗人1928年第三次漫游欧洲,再回母校
5、,故地重游时所作的,所以这个题目中有一个“再”字;那么,从这个“别”字,我们可以看出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啊?离别(学生答)对,它是一首离别诗。四、 解决生字词和诗歌的节奏、重音请同学们入情入境地诵读这首诗。 1.正音,正字河畔(pn) 青荇(xng) 长蒿(go) 漫溯(s)笙箫(xio) 载zizi载歌载舞 装载 登载 斑斓(澜、阑) 2.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重音,朗读时力求做到抑扬顿挫、身临其境、声情并茂,朗读时语调要柔和、舒缓。五、意象的含义和作用“多情自古伤离别”,自古以来,离别总是免不了一种沉重、一份哀伤。再别康桥的基调是否依然如此呢?它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呢?同学们,读过这首诗后,你
6、感觉到通常离别诗的那种沉重和压抑了吗?如果没有,它又带给了你一种怎样的感觉呢?明确:这首诗歌没有“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悲痛压抑,给我们带来的是清新飘逸、空灵自然的感觉。这首诗之所以给我们带来这样的感觉,不得不归功于诗人所选择的抒情对象。我们都知道,诗歌是以形象来反映世界的,准确地说,诗歌是以意象来反映诗人眼中和心中的世界的。所以说,有诗歌的地方就一定有意象,诗歌是离不开“意象”的,那么,什么叫意象呢?一支蜡烛,它是一个物质存在,它是一个意象吗?(学生答)不是,但“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中的蜡烛却可以称之为意象,为什么?因为“蜡炬成灰泪始干”中的蜡烛寄托了诗人的感情,这里的蜡烛
7、已经不是纯粹的客观物象了。古人常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于海”(文心雕龙神思),因此,所谓意象就是写入作品中的物和情的结合而形成的意境,意境=物+情,意象是客观物象和主观情理的融合,是意和象的融合,简言之,意象就是意中之象。清代的王国维曾经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就是说,作品中的“物”都是带有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所以,我们在鉴赏诗歌的时候就可以从诗中的“景”、“物”入手,从意象入手,去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而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即“旨”。物情旨同学们,再别康桥中有那些意象呢?这些意象又蕴涵了诗人怎样的情思呢?下面就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来诵读全诗。同学们,读过这首诗后,大家觉得这首诗歌的意象
8、有哪些呢?云彩,金柳,青荇,水草,清潭,星辉这短短的一首诗中就有这么多意象,这些意象都浸染了诗人怎样的情思呢?下面我们就来具体的分析一下这首诗歌。六、具体分析“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仔细观察第一节,大家发现第一节有什么特点啊?短短的四行诗中就有三个“轻轻的”,诗人以“轻轻的”告别突出了“宁静”的基调,短短的四句诗映照出了一个非常宁静的夕阳晚照的黄昏。诗的开头有意连用了三个“轻轻的”,一下子就突出地表现了诗人对康桥的爱和依依惜别的情感,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
9、云彩”也就是本诗的第一个意象,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自然景物转移,跳出了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另外,诗人连康桥上空的一朵浮云都要告别,可见他对康桥的不舍和眷恋。“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夕阳西下,却又彩乡辉煌,真是让人目眩神迷。这一节的意象是“金柳”,“柳”不是一般的意象,古代的离别诗中经常出现“柳”这一意象,因“柳”与“留”谐音,通常用来表达惜别之情。可见,以“柳”为意象,还具有深厚的文化意味。举例: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 渭城朝雨(氵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
10、元二使安西) 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诗人运用暗喻将“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想象为“夕阳中的新娘”,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温润可人。“新娘”既娇羞默默,又光彩照人,诗人眼中的康河,就象是他心中的新娘,神秘、华美,撩拔着诗人的情感,吸引着诗人渐渐的走进康河,走进自然。本节诗虽然是写岸边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却浸透了诗人无限的欢喜和如痴如狂的爱。“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一尘不染的康河,自由欢快的水草,让诗人心甘情愿和康河融为一体。只做一条水草,就心満意足,其乐无穷。同学们,你们觉得这一节哪个词用的好啊?“招摇”、“油油”(学生回答)
11、明确:“招摇”:常含贬义,常与“过市”连用;另有“逍遥”一义。用“逍遥”写水草,显现出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情态。这种“自在逍遥”的安闲,本是写人之词,用来写水草,又更显生动、形象。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油油”是光润的样子,水流的样子,和悦的样子。用它修饰“招摇”,不但增强了水草的自在感,而且还使我们想起了水草得以“招摇”的河水:微风轻拂,水波轻涌,水质清澈,那些像涂了凝脂的水草在水中随微波来回轻摆,自在安闲。这是怎样一幅美景啊!而这美景全赖诗人的“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文心雕龙情采说:“情者,文之经。”据此,我们就可以理解作者后面所说的这句诗深刻的含义和诗人强烈的情
12、感体验。徐志摩选择这样的词语,创造这样的意境,全是为情驱使。徐志摩是大自然的崇拜者,他主张人类接近自然,回归自然,融合自然。初到伦敦,康桥平静、闲适的环境景物特征勾起的诗人久寻而不得的逍遥自在的情绪,他发现“康桥世界”是人类心灵共同的“自然保护区”。这在徐志摩康桥,再会罢中已初露端睨,而在第二次到剑桥后,诗人的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中,这种感情表达的更为清晰、鲜明“我那时有的是闲暇,有的是自由,有的是绝对单纯的机会。说也奇怪,竟象是第一次,我辩认了星月的光明,草的青,花的香,流水的殷勤。”康河的流水、水草在作者眼中所呈现的那份安闲、自在,正是诗人心向往之的境界,由此而生出“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
13、一条水草!”。在这首诗中,他与大自然似乎有一种本能的感应和认同,与大自然达成和谐,如“我”与“西天的云彩”的感情交流,感觉到“金柳”具有“新娘”的魅力,“我”想化入康河柔波之中,作“一条水草”的体验等。“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的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在第二节时,诗人将“河畔的金柳”比作“夕阳中的新娘”,使用了暗喻的手法,在第四节中,也有一个暗喻,有人能告诉我吗?将“榆阴下的一潭”比作了“天上的虹”,被浮藻揉碎之后,竟变了“彩虹似的梦”。其中“榆阴下的一潭”是指“拜伦潭”,相传拜伦曾在康河游玩。大家应该有这样的体验,夏天走在绿荫大道上,阳光从枝叶的缝隙中倾泄而下,星星点
14、点,丝丝缕缕,如同幻境,而当它照到水面上,因为反射和折射,就会五彩斑斓,恰似天上的彩虹。何况康桥是诗人曾经游学的地方,这里有着诗人逝去的年华,有着诗人曾经的梦想,还有着他那欲说还休的爱情,“那榆阴下的一潭”可不就是诗人彩虹似的梦吗?“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诗人接着梦的出现,进入了另外一个意境,抒写梦的追寻,这时,诗人对康桥迷恋的感情达到了高潮。同学们,从第二节到第五节,诗人的感情是怎样变化的?从第二节的视金柳为新娘,写出对康桥的无限欢喜和眷恋,到第三节愿做一条水草和康河柔波融为一体,写诗人对康桥的永久爱恋,再到第四节的诗人心中的梦,最后,第五节寻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三年级下册语文课件-15.奇异的植物世界∣语文S版 (共18张PPT).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