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淮阴中学、姜堰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3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江苏省 淮阴 中学 姜堰 2019 2020 学年 语文 学期 期中 试题 解析
- 资源描述:
-
1、江苏省淮阴中学、姜堰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唐中叶后,中国经济文化偏倚南方,这一转移的节点为安史之乱。唐代后期,社会经济崩溃,中央政权瓦解;安史之乱后,中央政权需赖东南财赋来运转。北部各道、州、县,自河南、河北以至两京,皆残破萧条,奄奄欲绝。自此以后,中国经济文化逐渐向南转移。以陶瓷为例,北方农民很早就把陶瓷作为副业,唐代河南府有贡瓷;至宋,著名的陶业多在北方;至元明则最精美的陶瓷,全转移到江南来。木棉为宋后大利所在,其种植,南盛于北。这是北方经济情形渐渐不如南方的显
2、征。以商业情况而论,也是南方日见繁荣,北方日见萎缩。盐以两淮为主,茶则产于南方,铜铁矿冶南盛于北,渔业尤为南方所独揽。交通方面,南方水利日兴,舟楫之便远超北地。此可证明唐宋时全国经济命脉集中在长江下游太湖流域一带,重心转移至南方。在社会文化上,文化人物南方日渐增多。应举人数,南多于北;唐宰相世系多在北方,宋中叶以后,南方多于北方,明宰辅数目南方占了三分之二强。从政治区域划分大小繁简来看,唐至宋政治区分,南方愈见繁复精细;北方无分而有并。随之而来的是户口盈缩,唐开元时,南方县数户口占全国四分之一,到宋代超过北方,文献通考载,神宗元丰三年,淮以南户口远盛于北方,户数上南多于北,超出一倍。至宋室南迁
3、,南方经济与人口,更超出北方。元、明代户口比数,莫如东南。中国社会经济文化南移之因众说纷纭,到底有哪些呢?首先,是河患。宋元明清时,黄河为中国患。水患的起落,恰与北方社会经济文化的盛哀,互为因果。以关中水利而言,唐已不如汉,而唐后又更不如唐。至明代,为保证运河水量,强抑河水南行与淮水合流,以致河患频仍,淮水亦成大害。其次,北方社会之屡受摧残,更甚于河恙。唐中叶后的藩镇割据,五代的兵争,期间的政治黑暗,已达极点。唐后期的中央政府,全倚东南财赋为生命,安史之乱后的藩镇,其割据仅在河南、河北各道;江淮以南各道,还受中央控制。辽宋对峙,边界受蹂躏,不得生聚种养。宋夏对峙,东北与西北,遭到同样命运。关中
4、河南,在外寇压迫下,无气大损。自安史之乱后,北方是中国史上前方的冲激区,南方则是中国史上的后方,为退通之所。因此,北方受祸害常烈于南方。其三,江浙一带水利发达,推动了南方经济文化的发展。仁宗时,开始对水利有计划的修筑:神宗时,颇重视苏州的水利。南方水田之利,渐受关注。北宋政府在江南特置提举官董其事;南方有能力者,亦盛事殖产,开置大批水田。宋室南迁后,江南更急激水利开发;而江南兼并之风,有加无已,形成少数大地主与多者佃户的局面,财赋则占天下十七。明代没收土豪田租,一依租额起粮;天下的租赋,江南居其十九,浙东西又居江南十九。苏、松、常、嘉、湖五府又居两浙十九,苏州尤甚。(摘编自邝士元中国经世史)1
5、.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安史之乱是中国经济文化转移的一个重要转折。安史之乱之前,北方囊括我国的经济文化,此后,经济文化渐渐偏倚南方。B. 元明两代最精美的陶瓷生产全部转移到江南,以及宋后的木棉种植都主要在南方,这是北方经济情形渐渐不如南方的显征。C. 中国社会经济文化南移的原因有很多,既有北方自身的原因,也有南方独特的优势,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无非是黄河的泛滥成灾。D. 北宋政府在江南设置提举官来监管水田之事,宋室南迁后,江南更急激于水利开发,这些对推动南方经济文化发展起决定作用。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提出观点后,分别从陶瓷
6、、木棉种植、商业情况、交通等方面来举例论证这一观点。B. 文章引用文献通考中的记载,有力证明了南方县数户口到宋代远远超过北方的事实。C. 文章按朝代先后顺序来介绍陶瓷,先说唐,再说宋,然后元明,显得层次清晰。D. 文章论述“唐中叶后中国经济文化偏倚南方”,先概括原因,再列举现象,符合认知规律。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经济文化自安史之乱后逐渐向南转移,应举人数及宰相人数到宋中叶后,都南多于北,甚至明代宰辅数南方占三分之二多。B. 宋元明清时,黄河水患的有无,与北方社会经济文化的衰落与兴盛,有密切关系;到明代,还强抑黄河水南行与淮水合流,导致黄淮水害。C. 不管是
7、宋辽对峙,还是宋夏对峙,自古以来,我国北方是战事前方的冲激区,南方则是战事后方的退遁之所,北方所受祸害比南方惨烈。D. 宋仁宗、神宗时都重视水利建设,南方水利建设对我国经济文化南移有不同程度影响,在经济文化南移的背景下,明代天下租赋,多在江南。【答案】1. B 2. D 3. C【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本题选正确的一项。A项,“囊括”词义过重,范围扩大,原文为“安史之乱后,中央政权需赖
8、东南财赋来运转。北部各道、州、县,自河南、河北以至两京,皆残破萧条,奄奄欲绝。自此以后,中国经济文化逐渐向南转移”。C项,“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无非是黄河的泛滥成灾”错误。“河患”不是最重要的原因,从原文“北方社会之屡受摧残,更甚于河患”可知。D项,“决定作用”说法太绝对,于文无据。故选B。【2题详解】此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选不正确的一项。D项,“先概括原因,再列举现象”错误。文章是先列举现象,后概括原因。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
9、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如本题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本题选不正确的一项。C项,“自古以来”错,由原文第八段“自安史之乱后,北方是中国史上前方的冲激区,南方则是中国史上的后方,为退通之所。因此,北方受祸害常烈于南方”,可知应是“安史之乱后”故选C。【点睛】解答此类题的步骤是: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
10、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第三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假如推选中国地名中的最美汉字,一定非“阳”字莫属。有人曾对现今省会、地级市和区县级地名进行统计,带“阳”字的地名多达117个。其中两个省会城市为贵阳、沈阳,地级市有南阳、岳阳、资阳、辽阳、揭阳等19个,再小一级的阳字地名更多达96个。而且,这其中绝大多数都是“老古董”,有的
11、甚至沉淀了几千年。对那些带有“阳”字的地名,古人也是极为挑剔和讲究,最典型的是洛阳。洛阳是块风水宝地,北有邙山,南有洛水,双阳之地,山川形胜,历朝历代都是皇帝的心头好,而洛阳的名字也十分纠结。洛河古名雒水,所以战国时,被取名“雒阳”。雒从火。秦时,五行之说渐起,秦始皇按“五德终始”进行推理,认为秦代周,应为水德,因此改为洛阳。东汉光武帝刘秀定都洛阳,东汉尚火德,复名雒阳。三国时魏的德运为土,认为“水得土乃流,土得水而柔”,遂复改为洛阳,后世沿用至今。(摘编自堇青一阴一阳之谓道)材料二:近段时间以来,一部以“猜地名”为主要形式的电视节目,在民众中间引发了一场“全民猜地名”的热潮。专家表示,地名是
12、社会交流交往的基础信息,也是重要文化载体。解读地名活动受到持续关注,为进一步弘扬传统文化,坚定社会大众文化自信提供了新的尝试。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六朝博物馆馆长胡阿祥认为,地名和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密切相关,但许多人对它的认知停留在表面。“我一直认为,行走在地名里,就是走在历史里。比如,走在深圳的地名里,就是走在改革开放的历史里;走在南京的地名里,就是走在六朝古都2000多年时光长河里。”胡阿祥这样看待地名的含义。民政部区划地名司相关负责人说:“目前,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共收集地名1200多万条。可以说,每一条都承载着历史的见证、文化的记忆、情感的寄托。”该负责人表示,当前,民政部正在推进修订地
13、名管理条例,拟对规范地名管理,保持地名稳定、保护地名文化等做出一系列新规定。“此次解读地名的兴起也将对规范地名管理、加强地名文化保护等工作产生促进作用。”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康震认为,解读地名热潮的基础是近年来学习传统文化兴趣的回归。他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中的地名“玉门关”为例指出,很多人知道玉门关这个地名,但有关东汉时期军事家班超与玉门关的故事却鲜为人知。“我们看似在解读地名,实际上是在解读地名背后的人、文化和生活,以及我们的情感。”康震说。(摘编自从解读地名热看文化自信,新华网2019年12月19日)材料三:12月9日,在察院弄机关宿舍大门边,靖江市竖起该市首块历史地名保
14、护标志碑“察院弄”。石碑上半部分采用汉白玉材质,底座则为花岗岩材质。石碑正面上半部分刻有“靖江市历史文化地名察院弄靖江市人民政府二0一九年”等字样,背面的红色碑文介绍了“察院弄”地名的来历,并有“清代曾任户部侍郎郎中、绍兴知府的朱熙即居此巷”等信息。靖江市民政局地名办公室主任高峰介绍,该市首批共计18块历史地名保护标志碑将陆续竖立,包括白衣堂、戏鱼墩、弯腰沟、正东圩、旧志五桥、炮台圩、八圩渡口、范家石桥、礼士桥、小关、宋家市、盛家大厅、胜利街、朱大路、布市里、玉带河、巽河等。靖江市文化专家黄靖说,在城市化进程中,很多承载着历史信息的地名有的逐渐消失,有的因口口误传而被更改。竖立历史地名保护标志
15、碑,可以将地名“凝固”下来,留住文化记忆,传承文化根脉,增添人文景观,寄托现代人的一份乡愁。据了解,2018年4月,靖江市政府确定并公布第一批靖江市历史地名保护名录,共50条。2019年6月,靖江市政府确定并公布第二批靖江市历史地名保护名录,共45条。对进入名录的95条地名,该市依据江苏省地名管理条例等有关法规和文件规定进行管理、保护和利用,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将优先延续、保留和规范使用。对部分极具历史价值、文化底蕴的历史地名,采取设立保护标识的方式加以保护和宣传。(摘编自靖江竖起首块历史地名保护标志碑,新华日报2019年12月17日)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16、 阳字地名的大量存在,反映了中国古人对“阳”字的喜爱,这既是几千年历史的见证,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印记。B. 洛阳地名几经变动,说明中国古人对地名极为挑剔和讲究,秦代以后的更名体现出古人对阴阳五行之说的重视。C. 解读地名的热潮与大众学习传统文化兴趣日益浓厚密不可分,此活动是新时期坚定文化自信的新尝试,也将促进地名文化保护工作。D. 在城市化进程中,只要对城市地名进行保护,就能留住城市的文化记忆,传承文化根脉,寄托现代人的一份乡愁。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猜地名”电视节目在民众中间引发的“全民猜地名”的热潮,是近年来学习传统文化兴趣的回归,承载着历史的见证、
17、文化的记忆、情感的寄托。B.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六朝博物馆馆长胡阿祥认为,地名和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密切相关,现代人大多能从地名中读出历史的底蕴。C. 北师大康震教授认为,对“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中“玉门关”的解读,实际上是解读“玉门关”背后的人、文化和生活以及情感。D. 靖江市文化专家黄靖认为,在城市化进程中,很多承载着历史信息的地名有的逐渐消失,这是因为口口误传所致。6. 请根据材料内容,概括出保护地名文化遗产的措施。【答案】4. D 5. C 6. 可通过电视节目、网络等媒体大力宣传,带动广大群众参与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通过建立国家地名信息库、建名录、设立保护标志等措施进
18、行保护;相关部门制定法规、条例规范地名管理。【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D项,“只要对城市地名进行保护,就能留住城市的文化记忆,传承文化根脉,寄托现代人的一份乡愁”错,由材料三的第二段,“竖立历史地名保护标志碑,可以将地名“凝固”下来,留住文化记忆,传承文化根脉,增添人文景观,寄托现代人的一份乡愁”,可知选项说法过于绝对化。故选D。【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分析概括内容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目,
19、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A项,“承载着历史的见证、文化的记忆、情感的寄托”错,承载着历史的见证、文化的记忆、情感的寄托的应该是地名,而不是猜地名活动。B项,“现代人大多能从地名中读出历史的底蕴”错,由材料二的第一段“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六朝博物馆馆长胡阿祥认为,地名和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密切相关,但许多人对它的认知停留在表面”,可知许多人对它的认知停留在表面。D项,“这是因为口口误传所致”错,强加因果。由材料三的第三段“在城市化进程
20、中,很多承载着历史信息的地名有的逐渐消失,有的因口口误传而被更改”,可知逐渐消失和被更改是并列存在的,不构成因果。故选C。【6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其次确定答题区间,第三要勾画出相关语句,第四进行整合。材料一,“近段时间以来,一部以猜地名为主要形式的电视节目,在民众中间引发了一场全民猜地名的热潮。”这就给保护地名文化遗产提供了一条措施:可以大力宣传,通过电视节目、网络等媒体大力宣传,带动广大群众参与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材料二,“该负责人表示,当前,民政部正在推进修订地名管理条例,拟对规范地名管理、保持地名稳定、保护地名文化等
21、做出一系列新规定。”材料三,“靖江市文化专家黄靖说,竖立历史地名保护标志碑,可以将地名凝固下来,留住文化记忆,传承文化根脉,增添人文景观,寄托现代人的一份乡愁。”“据靖江市政府确定并公布第一批靖江市历史地名保护名录,共50条。第二批靖江市历史地名保护名录,共45条。”所以,保护地名文化遗产的措施可以通过建立国家地名信息库、建名录、设立保护标志,相关部门也要制定法规、条例规范地名管理。综上所述,保护地名文化遗产的措施主要从国家角度、相关部门角度以及发挥媒体的作用等角度考虑。【点睛】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第一步: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要把握文本基本事实,确定不同文本陈述的角度,分析主体对象与基本事实之间
22、的关系。第二步:通读材料,关注细节。整体感知是略读(或粗读)就能完成的任务,而挖掘文本的细节需要精读(细读)。第三步:明确主旨,辨清关系。由于非连续性文本的内在逻辑关系不是很紧密,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确定文本的主旨,分辨材料与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孤舟渡张爱国我莫名其妙地陷入了一场战争,而且,我是战败者。我没命地逃跑着,面前却横上了一条宽阔的河。河面一片血色。我得到了一只小木船。我跳上船,才划出不远,就见一个黑汉子挥着手跑来,叫着:“好人,救救我!救救我啊,好人!”近了,我看清了黑汉子,他竟然是多年前冒着巨大风险救我性
23、命的恩人。黑汉子也认出了我,高兴地说:“真是天不绝我啊。”我赶紧将小船向岸边靠去。“好人,也救救我啊!”又一个白汉子叫着跑过来。我一看,他竟是几年前我救下的人。白汉子激动地说:“恩人,感谢上天,又让我遇上了您,我有救了!”“可是,我的船只能带一个人了。”我说,“我带你们哪一个呢?”“恩人,您自己决定。”白汉子想了又想说,“恩人,今天,即使您不救我,我也会感谢您的,要不是您当年大仁大义,我早就完蛋了。”白汉子声泪俱下,“恩人,您已经给了我一次生命,我不求您给我第二次了,您带上他吧。”追兵越来越近,我的船就要到黑汉子的脚下了,说:“恩公,这么多年来,我时时刻刻都在想着报答您,今天,终于如愿啦,您快
24、上啊。”“恩人,请再接受我最后一拜!”白汉子忽然双膝落跪,说:“恩人,这么多年来,我也是一直在想着您,想着怎样报答您。刚才,当我发现是您的时候,我就发誓,等我逃过这一劫,我就永远不再离开您,永远追随着您,永远报答您的救命之恩”我不由得停下了手中的船桨,看着白汉子。白汉子泪流满面地说:“可是,恩人,现在,这一切都都没机会了。”追兵更近了。我对白汉子说:“对不起啊,我必须救他,不然,我永远都欠着他”“错了,恩人,您今天即使救了他,您还是欠着他的。”白汉子指了指黑汉子对我说,“如果我是他,我会想,你今天之所以救我,是因为我先救了你,是还我的恩,是应该的。”见我点点头,白汉子平静地说:“其实,恩人,您
25、这一辈子,不论怎么报答他,都是还不清他的恩情的,您永远都欠着他!”白汉子坚定地说,“就像我,即使我还能活一百年,即使我从此专门报答您,也还是欠着您的。”我浑身一激灵,是啊,黑汉子救我在先,我今天救他,充其量只是还他的恩,我有恩于他吗?我不由得将小船稍稍后退,心想,而他白汉子,如果我今天再救他一命,那么我对他的恩以及他对我的感激“恩人,我活着报答不了您了,但死后我一定会祝福您、报答您的。恩人,我也希望您在以后的日子里,想尽一切办法报答他。”白汉子死死地盯着我,提高声音说,“虽然你永远也报答不完他!”我像突然明白了什么,赶紧将小船靠到白汉子脚下,大声说:“快上啊你”追兵到了,我和白汉子也到了河中心
26、。当岸上传来黑汉子悲惨的叫声时,我流泪了,但与此同时,一种从未有过的轻松感也悄然袭上了心头。“恩人,别难受了。”白汉子说,“恩人,快看前方,多美”我刚抬头去看,身后,一种十分强大的力量就将我猛然一推,我栽进了河里。我死死地抓住船舷,哀求白汉子救我。“对不起啊,恩人,我更是一辈子也报答不了您啊!”白汉子流着泪,向着我的手臂又抡起了船桨我大叫一声,却见妻子的胳膊正拐着我的手臂说:“又做噩梦了吧你?”我看着妻子,颤抖地问:“我我怎么是是这样的人?”(选自中学生阅读(高中版)(下半月)2016年12期)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第一段“我莫名其妙地陷入
27、了一场战争,而且,我是战败者。”暗示着在生活的洪流中,“我”面对人性的困惑和迷茫,这里的“战争”具有象征意味。B. 第二段“河面一片血色”,是文中为数不多的环境描写,营造出一种血腥恐怖的氛围,符合梦境的虚幻朦胧的特点。C. 小说刻画了“白汉子”这个讷于言辞却忘恩负义、以怨报德的市侩小人的形象,生动形象,极具讽刺意味。D. 本文是一篇哲理小说,文章用超现实主义的写法通过梦境来揭示人性的阴暗面,笔法简练,含义隽永,引发读者的思考。8. 结合上下文,理解文中“当岸上传来黑汉子悲惨的叫声时,我流泪了,但与此同时,一种从未有过的轻松感也悄然袭上了心头”这句话的含义。9. 文章结尾写道:“我我怎么是是这样
28、的人?”请概括文中“我”的形象特点,并结合社会实际,说出作者创作这个人物形象的现实意义。【答案】7. C 8. 为自己的恩人惨死感到悲伤,又为自己未能报答恩情感到愧疚,所以“我流泪了”。恩情是一座沉重的大山,一旦接受就是一辈子的债务,不论怎么报答都是还不清的,现在恩人死了,“我”感到“从未有过的轻松”。这句话体现了人性中阴暗、病态、自私、扭曲(或其它近义词修饰语)的心理。 9. 形象特点:我是一个优柔寡断、虚伪自私、毫无担当的“逃避主义者”。现实意义:小说通过“我”面对施恩与报恩的艰难抉择,折射出现实生活中人们在面对报恩这一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时的普遍困惑,体现了人性的矛盾和复杂。这一人物形象的
29、塑造,在于引发人们的思考,呼唤现实社会中的人性向善,知恩图报,勇于担当,绝不逃避责任,以怨报德。【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C项,“讷于言辞”错误,文中的“白汉子”形象是巧言令色而非讷于言辞。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
30、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此题考的是理解文章重要语句的含义。理解句子的几种方法: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根据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来理解句子。解答本类型题目一定要结合上下文。作答本题,首先要结合语境解释两个关键词“我流泪了”和“轻松感”,其次要写出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和写作目的。结合原文“对不起啊,我必须救他,不然,我永远都欠着他”“当岸上传来黑汉子悲惨的叫声”,可知“我”流泪是因为没有报答黑汉子当年的恩情而羞愧、内疚、自责,更因为没救到黑汉子而使他惨死感到难过、伤心。由原文“您这一辈子,不论怎么报答他,都是还不清他的恩情的,您永远都欠着他”“黑汉子救我在先,我
31、今天救他,充其量只是还他的恩,我有恩于他吗”,可知“我”感到轻松是因为黑汉子死后,“我”再也不用报答他的恩情,感觉不再欠着他了。再根据原文“黑汉子救我在先,我今天救他,充其量只是还他的恩,我有恩于他吗?我不由得将小船稍稍后退,心想,而他白汉子,如果我今天再救他一命,那么我对他的恩以及他对我的感激”,可知作者通过写“我”的流泪和轻松是为了反映人性中的自私、阴暗的心理。【9题详解】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评价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征要从两点入手:一是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和气质等,因为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二是结合小说对人
32、物语言、外貌、行动和心理的直接描写,以及对环境、与他人的关系等的间接描写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小说的核心任务就是通过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来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从而表现一定的主题。由原文“追兵越来越近,我的船就要到黑汉子的脚下了”“我不由得停下了手中的船桨,看着白汉子”“我浑身一激灵”“我不由得将小船稍稍后退”,可看出“我”的徘徊不定、优柔寡断;由原文“黑汉子救我在先,我今天救他,充其量只是还他的恩,我有恩于他吗?”“而他白汉子,如果我今天再救他一命,那么我对他的恩以及他对我的感激”,可看出“我”的虚伪自私、害怕承担责任。结合上述分析,以及原文“我我怎么是是这样的人?”,可知作者塑造这样
33、一个人物形象在选择“帮助过自己的人”和“自己帮助过的人”时的矛盾心理,反映人们在“报恩”这一命题前的纠结,深刻地揭示出人性的复杂和矛盾。另外,从“我”这一人物形象上,可看出作者是批判的,“我”的忘恩负义以及最后被白汉子推进河里的悲剧后果都给读者深深地思考,呼吁人们要善良、知恩图报,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题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在
34、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特征等。选择题时往往错误选项的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秦始皇帝者,秦庄襄王子也。庄襄王为秦质子于赵,见吕不韦姬,悦而取之,生始皇。以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于邯郸。及生,名为政,姓赵氏。年十三岁,庄襄王死,政代立为秦王。吕不韦为相,封十万户,号曰文信侯。招致宾客游士,欲以并天下。李斯为舍人。蒙骜、王齮、麃公等为将军。王年少,初即位,委国事大臣。晋阳反,元年,将军蒙骜击定之。二年,
35、公将卒攻卷,斩首三万。三年,蒙骜攻韩,取十三城。王齮死。十月,将军蒙骜攻魏氏暘、有诡。岁大饥。四年,拔暘、有诡。三月,军罢。秦质子归自赵,赵太子出归国。十月庚寅,蝗虫从东方来,蔽天。秦出兵,五国兵罢。拔卫,迫东郡,其君角率其支属徙居野王,阻山以保魏之河内。七年,彗星先出东方,见北方,五月见西方。将军骜死,以攻龙、孤、庆都,还兵攻汲。彗星复见西方十六日。夏太后后死。八年,王弟长安君成编将军击赵,反,此屯留,军吏皆斩死。迁其民于临洮,将军壁死、卒屯留、蒲鵑反,戮其尸。河鱼大上,轻车重马东就食嫪毐封为长信侯。予之山阳地,令勇居之。宫室车马衣服苑囿驰猎恣毐。事无大小皆决于毐,又以河西太原郡更为每国。九
36、年长信侯每作乱而觉,矫王御玺及太后玺以发县卒及卫卒、官骑、戎翟君公、舍人,将欲攻蕲年宫为乱。王知之,令相国昌平君、昌文君发卒攻毐。战咸阳,斩首数百,皆拜爵,及宦者皆在战中,亦拜爵一级,毐等败走。大索,逐客。李斯上书说,乃止逐客令。李斯因说秦王,请先取韩以恐他国,于是使斯下韩。韩王患之,与韩非谋弱秦。大梁人尉缭来,说秦王曰:“以秦之强诸侯譬如郡县之君臣但恐诸侯合从翁而出不意此乃智伯夫差潜王之所以亡也愿大王毋爱财物赂其豪臣以乱其谋不过亡三十万金则诸侯可尽”秦王从其计,见尉缭亢礼,衣服食饮与缭同。缭曰:“秦王为人,蜂准,长目,挚鸟膺,豺声,少恩而虎狼心,居约易出人下,得志亦轻食人。我布衣,然见我常身
37、自下我。诚使秦王得志于天下,天下皆为虏矣。不可与久游。”乃亡去。秦王觉,固止,以为秦国尉,卒用其计策。而李斯用事。十二年,文信侯不韦死,窃葬。其舍人临者,晋人也逐出之;秦人六百石以上夺爵,迁;五百石以下不临,迁,勿夺爵。自今以来,操国事不道如嫪毐、不韦者籍其门,视此。秋,复嫪毐舍人迁蜀者。当是之时,天下大旱,六月至八月乃雨。(节选自秦始皇本纪,有删改)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以秦之强诸侯譬如郡县之君臣但恐诸侯合从翕而出不意此乃智伯夫差湣王之所以亡也愿大王毋爱财物赂其豪臣以乱其谋不过亡三十万金则诸侯可尽B. 以秦之强诸侯譬如郡县之君臣但恐诸侯合从翕而出不意
38、此乃智伯夫差湣王之所以亡也愿大王毋爱财物赂其豪臣以乱其谋不过亡三十万金则诸侯可尽C. 以秦之强诸侯譬如郡县之君臣但恐诸侯合从翕而出不意此乃智伯夫差湣王之所以亡也愿大王毋爱财物赂其豪臣以乱其谋不过亡三十万金则诸侯可尽D. 以秦之强诸侯譬如郡县之君臣但恐诸侯合从翕而出不意此乃智伯夫差湣王之所以亡也愿大王毋爱财物赂其豪臣以乱其谋不过亡三十万金则诸侯可尽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质子:古代派往敌方或他国去的人质,多为王子或世子等出身贵族的人。秦始皇之父子楚曾在赵国做“质子”,后得吕不韦相助,终能返回秦国。B. 舍人:周礼地官之属有舍人,掌理王宫中用谷之政务。
39、秦统一六国后以舍人为丞相及其他大官之属官,汉代以舍人为皇后、太子及公主的属官。C. 长安君:周代“君”是周天子的专属称号;战国时又用做功臣或贵族的封号;后世便衍生成帝王之称,指一国之国君,即最高统治者。D. 长信侯:“侯”的本义是指古代射礼所用的射布,古代群居,能为众射兽除害者则以为长,故引申古代五等爵位的第二等,后又泛指达官贵人。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晋阳发生叛乱,始皇元年,将军蒙骜前去讨伐,平定了叛乱。二年,焦公率兵攻打卷邑,杀了三万人。三年蒙骜攻打韩国,夺取十三座城邑。B. 秦国派出军队,五国停止了进军。秦国攻下卫国以及东郡,卫君角率领他的宗族迁居到
40、野王,凭借山势险阻,保住了魏国的河内。C. 长信侯嫪毐盗用秦王的大印和太后的印玺,发动叛乱。始皇得知后,命令相国昌平君、昌文君发兵攻击缪毒,最终嫪毐等人战败逃走。D. 李斯上书劝说,秦王才废止了逐客令。李斯借机劝说秦王,建议首先攻取韩国,以此来恐吓其它国家,于是秦王派李斯去降服韩国。13.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我布衣,然见我常身自下我。诚使秦王得志于天下,天下皆为虏矣。(2)自今以来,操国事不道如嫪毐、不韦者籍其门,视此。(3)古之君子,其责已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答案】10. C 11. C 12. B 13. (1)我是个平民,然而他见到我总是那样谦下。如果秦王夺取天下的心
41、愿得以实现,大下的人就都成为奴隶了。(2)从此以后,掌管国事不遵循正道象嫘毒、吕不韦这样的,就没收他的家人充作奴隶(查没家产),全部照此办理。(3)古时候的君子,他要求自己严格而全面,他对待别人宽容又简约。【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是解读文言文的重要环节,常见的断句方法有名词断句、修辞断句、对称结构断句、虚词断句等。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本题中画波浪线句的意思是“凭着秦国这样强大,诸侯就像郡县的首脑,我只担心各国合纵,联合起来进行出其不意的袭击,这就是从前智伯、夫差、湣王所以灭亡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50969.html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