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株洲市第四中学高一语文教案:《兰亭集序》(1).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兰亭集序 湖南省 株洲市 第四 中学 语文教案
- 资源描述:
-
1、兰亭集序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积累文言知识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重点掌握“修”、“期”、“次”、“致”等文言词语。2、指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领悟作者对人生重大问题的深切感慨。 3、指导学生体会本文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及行文的巧妙。 4、指导学生品味本文精练优美、朴素清新的语言。方法与过程1、加强朗读,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语气;指导学生通过朗读形成文言语感以提高文言阅读能力;指导学生经由朗读以促进对课文的理解;指导学生通过朗读体悟文章情景交融的写作特色及语言的美。2、指导学生试译,培养学生积累、总结文言词语和句式的能力与习惯,培养学生自读文言文的能力与习惯。3、进
2、行比较阅读,加强学生对文章内容与形式的理解。情感态度价值观1、指导学生理解文中所表现的生死观从而树立科学的人生观。2、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古代文化的情感。教学重点1、 积累文言常识,提高文言阅读能力。2、 欣赏文章的语言。3、 情景交融的写法。教学难点1、对文中流露的生死观的理解。 教学设想 一、安排三课时。 二、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朗读环节,指导学生在把握文意、理清思路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三、利用预习效果教学,避免逐字、逐句、逐段平均主义的讲解,重点突出一些疑难字、词、句,主要采用课堂讨论的方式,教师适当点拨。四、对文中涉及的生死观的议论只作适当点拨,不作过多探究。五、关于文章的情景交融和语言特
3、色需要加强朗读去加强理解。第一课时一、导入此环节教师可根据自身情况和特定情景灵活安排。或从散文发展的角度引入,或从书法的角度引入,或从王羲之的佚事引入,或从文章所流露的生死观引入。二、作者简介简介作家作品,引导学生参看书下注释(1)。教师可补充以下内容:王羲之,有“书圣”之称,也长于诗文,字和文任意而行,得自然之妙,风格潇洒放脱。王羲之曾经一度做官,他关怀国事,在政治上曾有积极用世的一面,后辞官归田,以山水为娱,好服食养性,胸怀旷达,为时人敬重。(此处可用几张幻灯片)三、关于“序”“序”是一种文体,写在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性文字。古人宴集时,常一同赋诗,诗成后公推一个作序,兰亭集序即是脍炙人口的
4、诗序名篇,其思想和辞藻都是很有代表性的,从中可以看出东晋一部分士大夫文人的生活情趣、思想修养、精神状态和文学造诣。兰亭序由来。东晋永和九年(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邀请当时社会名士谢安、孙绰等41人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集会,他们引酒赋诗,将所写的诗结成诗集,王羲之当场为诗集书写一篇序言,即本文兰亭集序。四、认读与朗读1、 学生浏览课文,划出生字根据课本注释给相关的字注音。2、 癸(gu)丑修楔(x)流觞(shng)游目骋(chng)怀趣(q)舍万殊齐彭殇(shng)3、 教师朗读或听录音,学生听清句子内部的节奏。4、 学生每人自读一遍。5、 学生集体朗读一遍(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五、理
5、解语句并翻译1、要求学生参阅注释,理解文章语句含义,提出预习时不能解决的字词句,教师答疑或学生讨论。2、教师选择文中的重点语句,学生翻译,师生讨论订正。3、学生讨论并归纳“修”“是”“信”“之”等词语的含义和用法。归纳文中出现的词类活用现象和特殊句式。茂林修竹:高,长修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生命)长 修守战之具:整治,治理 掌修国史:著,撰写(后起之意) 是日也,天朗气清:这,代词是 共商国是:国家大计,大政方针 不辨是非:正确,对的 唯利是图:宾语前置标志 信可乐也:确实,实在信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真实 西忆歧阳信:音讯,消息 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信用 低眉信手续续弹:随意,随便
6、及其所之既倦:往,到达 不能喻之于怀:代指悲伤的原因,代词之 不知老之将至: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助词 兴感之由:的,助词 俯察品类之盛:的,定语前置句的一种标志,助词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次:旁边。次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陈涉世家)次:行军途中驻地 致所以兴怀,其致一也致:思想情绪,情致。家贫,无从致书以观(送东阳马生序)致:得到,取得。期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期:至,及。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邹忌讽齐王纳谏)期:周。期年:一周年。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陈太丘与友期)期:约定。 少长咸集:少,年少的人;长,年长的人。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活 用 一觞一咏:喝一杯酒
7、,名词活用为动词。 所以游目骋怀:使放纵,使动用法。 足以极视听之娱:极,心情享受,副词用作名词;视听,眼睛、耳朵,动词用作名词。 修禊事也。判断句,“也”为标志。死生亦大矣。判断句,无标志。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状语后置句,“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会”。句 式悟言一室之内。省略,状语后置句,“(于)一室之内悟言”。当其欣于所遇。状语后置句,“当其于所遇欣”。亦将有感于斯文。状语后置句,“亦将于斯文有感”。虽无丝竹管弦之盛。定语后置句,“虽无盛之丝竹管弦”。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定语后置句,“仰观大之宇宙,俯察盛之品类”。 六、朗读课文,整体感受文意 争取读得流畅,语音准确,停顿正确,并且读出
8、感情。通过朗读可感知全文大意为: 叙兰亭之聚会,抒人生之感慨七、本课时作业1、背诵课文2、完成练习二3、思考练习一第二课时一、朗读与背诵可采用轮读、竞读的方式营造气氛。二、感知课文,理清思路1、组织学生抓住关键的句子,讨论作者的情感变化。讨论得出:由乐而生痛,言痛而生感,终了而言悲。全文感情起伏,情真意切。2、划分文章段落,概括要点。(一)叙宴集盛况(乐)(二)抒发人生感慨(痛)(三)交代作序目的(悲)三、赏析理解1.选一学生朗读第一、二自然段,要求学生体会作者状物写景言简意赅、妙趣天成的特点,感受作者快乐的心境。活动一:找出一二段中写景的语句,感受景物的特点。 要求学生摘录写景句,明确:崇山
9、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景物描写素净淡雅,清丽可爱。活动二:思考作者为什么产生“乐”的感受。作者产生“信可乐也”的感受的原因是:一、前来聚会的人多。“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二、聚会的地点环境优美。“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三、聚会时的活动雅洁有趣。“流觞曲水”是文人雅士喜欢的游乐形式,“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四、聚会时天气清朗。正值春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可以“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也可以概括为两个原因:一是一觞一咏,足以畅叙幽情;一是可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活动三:朗读背诵。朗读语调提示:“永和九年修禊事也”以中速读。下文
10、有关集会的文句应以清新明快的语调读出,特别重读“乐”,以体现作者快乐的心境。 理解背诵思路:记叙了集会的时间、地点、事由、人物,由“此地有崇山峻岭”引出四周环境及场面的铺叙,最后由“是日地”领起描写游人的心境,抒发集会的心情。 学生尝试背诵。 2.齐读第三自然段,要求学生体会作者心境的变迁。活动一:本段作者议论的中心问题是什么?作者为什么由“乐”转为“痛”?文章第3段议论的中心问题是生死观问题。作者由开始时“信可乐也”的感觉,联想到人的两种不同生存状态。美丽的山水、尽情的欢娱,可以令人忘记烦忧,“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但是,不知不觉中时光已经流逝,“不知老之将至”,等到时过境迁后,往日的美好已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三年级上册语文课件-17《走马灯的奥秘》|语文S版(2018) (共19张PPT).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