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同步备课试题 6-1《老子四章》 WORD版含解析.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老子四章 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同步备课试题 6-1老子四章 WORD版含解析 2022 202
- 资源描述:
-
1、四章课后巩固得分题型一:课内文言文建议用时:40分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第十一章)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第二十四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第三十三章)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
2、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第六十四章)1下列对于文中有关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A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B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C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D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其脆易泮泮:同“判”,分离B当其无,有车之用当:当做C埏埴以为器,当其无埴:黏土D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伐:夸耀
3、3下列对课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老子把很多社会人生现象提炼为一系列的对立项,比如美与丑、善与恶、有与无、难与易、大与小、长与短等;认为所有这些对立因素都是相反相成的。B老子认为,自以为是的人不能彰显;自我夸耀的人,虽是显示自己的功劳,却往往不被认为有功或者不能成就大功。C“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认为“自知”比“知人”更加重要,“胜人”比“自胜”更加难得。这是极富人生哲理的判断。D人们做事,常常是在将要成功的时候却让它失败了。假如在将要完成的时候像开始的时候一样谨慎,就不会败坏事情了。老子告诫人们做事要善始善终。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其在
4、道也,曰余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5四章告诉我们哪些为人处世的道理?(答三条即可)【答案】1C2B3C4(1)从道的角度看,以上这些急躁炫耀的行为,只能说是剩饭赘瘤。因为它们是令人厌恶的东西,所以有道的人决不这样做。(2)能了解、认识别人叫做智慧,能认识、了解自己才算聪明。能战胜别人是有力的,能克制自己的弱点才算刚强。知道满足的人才是富有人,坚持力行、努力不懈的就是有志。5辩证地看待事物。人贵自知。成功需要慎始慎终。【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民之从事”中“从”的宾语是“事”,要连在一起,排除BD。“几
5、成而败之”是说“快要成功时失败”,要连在一起才能表达完整的意思,不能断开,排除AD。句子大意是:人们做事情,总是在快要成功时失败,所以当事情快要完成的时候,也要像开始时那样慎重,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B.句意:在车毂中间是空的,就是说只有有了它中间空的地方的时候,才成就了车子的作用。“当”应该是在(某处),而B选项写的是当做。解释错误。故选B。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C.“胜人比自胜更加难得”错误,根据原文“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意思是“能战胜别人是有力的,能克制自己的弱点才算刚强”,可见战胜自己更重要,应该是“自胜比
6、胜人更加难得”,选项表述错误。故选C。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第一句的得分点为:“赘形”,赘余的肉瘤;“恶”,厌恶;“不处”,不居于这样的境地。第二句的得分点为:“知”,认识;“胜”,战胜;“强行”,勤勉而行。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进行探究的能力。辩证地看待事物。第十一章,通过列举一系列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得出“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的结论,启示我们要客观、全面地认识事物,重视“无用之用”。人贵自知。第二十四章对为人处世提出了建议,“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告诫人们要正确认识自己,不要固执己见,更不能自我夸耀。第三十三章又明确提出了“知人者智,自知者
7、明”,并认为“自胜者强”,即能够战胜自己才是真正的强者。成功需要慎始慎终。第六十四章通过列举“合抱之木”“九层之台”“千里之行”等事例,启迪我们做任何事都要慎始慎终。题型二:课外文言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
8、,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假仕于汉孝文帝。而假之子解为胶西王卬太傅,因家
9、于齐焉。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史记老庄申韩列传(节选)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B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C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D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至“关”,此“关”指玉门关,是古代西去长安、东达洛阳的通衢咽喉,是中国历史上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B“子将隐矣”中的“隐”是“隐居”之意。在古代,隐居是一种生活态
10、度,更是生活方式的选择,如陶渊明,就是著名的隐士。C“汉孝文帝”,是汉文帝刘恒,谥号孝文帝,庙号太宗。D“太傅”,中国古代官职。周代设置,为辅弼天子之任。汉代复置,地位仅次于太师。西汉起称为太子太傅,后亦用作虚衔。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孔子在告别老子后,对弟子们说的一番话,彰显了圣人虚怀若谷、温良谦恭的品格,同时也侧面烘托了老子见识远过常人。B老子认为真正生意做得好的商人即使家有万贯看上去也好像什么都没有的样子,德行非常高尚的君子,表面上看起来却是十分愚钝。C论语长沮、桀溺耦而耕篇中孔子重视对社会道义的承担,对自身考虑较少的积极入世的思想与本文中老子对孔子的教导
11、是一致的。D本文记载当时有三位可能是道家的老子,一是李耳(早于孔子),再是老莱子(与孔子同时),三是太史。9翻译文中画线句子。(1)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2)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答案】6B7A8C9(1)当初秦国与周朝合并在一起,合了五百年而又分开了,分开七十年之后,就会有称霸称王的人出现。(2)社会上信奉老子学说的人就贬斥儒学,信奉儒家学说的人也贬斥老子学说。【解析】6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子的含义是:老子研究道德学问,他的学说以隐匿声迹,不求闻达为宗旨。他在周都住了很久,见周朝衰微了,于是就离开周都。回答此题,主要根据句意和代词、虚词标志
12、断句。“其”代老子,“其学”做句子的主语,应在“其”前断开,排除A项。第一个“之”是词缀,音节助词,无实在意义。应在第一个“之”后断开,排除C项。第二个“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在第二个“之”后不能断开,排除D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意、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故选B。7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理解与识记能力。A项,“指玉门关”错,此关指“函谷关”。故选A。8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C项,“是一致的”错,老子认为君子遇到时机就出来做官,赶不上时机就隐居起来,老子这个说法与论语长沮、桀溺耦而耕篇中孔子勇于担当、积极入世的观点是截然相反的。故选C。9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
13、能力。(1)合,合并;霸王者,称霸称王的人。(2)学,学习、信奉;绌,贬斥。【点睛】常用的断句方法有:根据文意断句。利用对话标志断句,对话常以“曰”、“云”、“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借助文言虚词断句,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尾,其后面一般要断开;疑问语气词:何、胡、安、何如、奈何、如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借助对比、对偶、排比、顶真等修辞断句。参考译文:老子是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姓李,名耳,字聃,做过周朝掌
14、管藏书室的史官。孔子前往周都,想向老子请教礼的学问。老子说:“你所说的礼,倡导它的人和骨头都已经腐烂了,只有他的言论还在。况且君子时运来了就驾着车出去做官,生不逢时,就像蓬草一样随风飘转。我听说,善于经商的人把货物隐藏起来,好像什么东西也没有,君子具有高尚的的品德,他的容貌谦虚得像愚钝的人。抛弃您的骄气和过多的欲望,抛弃您做作的情态神色和过大的志向,这些对于您自身都是没有好处的。我能告诉您的,就这些罢了。”孔子离去以后,对弟子们说:“鸟,我知道它能飞;鱼,我知道它能游;兽,我知道它能跑。会跑的可以织网捕获它,会游的可制成丝线去钓它,会飞的可以用箭去射它。至于龙,我就不知道它能驾着风而飞腾升天的
15、。我今天见到的老子,大概就像龙一样吧!”老子研究道德学问,他的学说以隐匿声迹,不求闻达为宗旨。他在周都住了很久,见周朝衰微了,于是就离开周都。到了函谷关,关令尹喜对他说:“您就要隐居了,勉力为我们写一本书吧。”于是老子就撰写了本书,分上下两篇,阐述了道德的本意,共五千多字,然后才离去,没有人知道他的下落。有的人说:老莱子也是楚国人,著书十五篇,阐述的是道家的作用,和孔子是同一时代的人。据说老子活了一百六十多岁,也有的人说活了二百多岁,这是因为他能修道养心而长寿的啊。孔子死后一百二十九年,史书记载周太史儋会见秦献公时,曾预言说:“当初秦国与周朝合并在一起,合了五百年而又分开了,分开七十年之后,就
16、会有称霸称王的人出现。”有的人说太史儋就是老子,也有的人说不是,世上没有人知道哪种说法正确。总之,老子是一位隐君子。老子的儿子叫李宗,做过魏国的将军,封地在段干。李宗的儿子叫李注,李注的儿子叫李宫,李宫的玄孙叫李假,李假在汉文帝时做过官。而李假的儿子李解担任过胶西王刘昂的太傅,因此,李氏就定居在齐地。社会上信奉老子学说的人就贬斥儒学,信奉儒家学说的人也贬斥老子学说“主张不同的人,彼此说不到一块去”,难道就是说的这种情况吗?老子认为,无为而治,百姓自然趋于“化”;清静不挠,百姓自然会归于“正”。题型三:理解性默写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老子看来,“知人”十分重要,但是“自知”更加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56972.html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2018年秋七年级人教版语文上册课件: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共18张PPT).ppt
